#脊椎手術

背痛忍10年 關節嚴重退化!

背痛忍10年 關節嚴重退化!#脊椎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有痠痛困擾,剛開始時都不以為意,直到病況嚴重時才就醫,往往已一發不可收拾!就有一位65歲男子,在10年前就出現背痛問題,但也不以為意都沒有處理,直到最近嚴重到不良於行,進一步就醫才發現,骨刺已經壓迫到神經,必須做脊椎手術才能治療。 骨刺關節退化已壓迫神經亞東醫院復健科醫師蘇怡恬表示,這名病人已經背痛10年才來就醫,檢查後發現有嚴重骨刺關節退化,而且已壓迫神經,由於病況嚴重時的治療會比較複雜,如果症狀輕微時就來就醫,無論是對醫師或是病人而言,就不用花那麼多的心思與侵入性治療,而且是只要復健與藥物就可以改善。 痠痛伴隨紅腫熱痛速就醫退化性關節炎不一定是專屬於老人,蘇怡恬醫師指出,所有關節軟組織或是韌帶受傷都可能不舒服,甚至有人以為關節痠痛只要休息一、二天就會好,但是如果痠痛不舒服伴隨有紅腫熱痛,或是有局部發燒,可能是比較嚴重的狀況,需要馬上就醫做檢查,經由姿勢調整與復健,就不用做那麼大的手術。 復健、吃藥和打針有不同選擇針對關節炎與痠痛的治療,蘇怡恬醫師進一步指出,傳統是吃藥,但是也有復健與物理治療,很多人都會排斥打針,以為打針就是要打類固醇,其實目前有不同的藥,例如對身體沒有壞處的玻尿酸,可以打針搭配復健,或是吃藥搭配打針;所以,千萬不要放棄不管,如果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時,可以與醫護人員討論不同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適合的狀況不一樣。 退化仍然要處理 否則會殘疾另外,有很多人會認為關節痛、不舒服就是退化,自己是老人所以不管它;蘇怡恬醫師強調,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退化仍然要處理,否則會因此而造成殘疾。而且不管幾歲,都有適合的治療,可以恢復比較好的生活功能,以及享受喜歡的運動,雖然無法回到年輕時狀態,但是要提醒長輩,不舒服是可以處理改善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嬤椎間盤突出 怕脊椎手術忍痛猛吃藥

嬤椎間盤突出 怕脊椎手術忍痛猛吃藥#脊椎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椎間盤突出導致坐骨神經痛,在現代來說已變成文明病的一種,加上近來年輕患者也有增加的趨勢。但以往的認知脊椎開刀是大手術,其實現在已可用微創手術來解決。像是一位90歲阿嬤也是右腳酸痛,神經壓迫症狀明顯,檢查為退化造成的腰椎椎間盤突出,但因為高齡及眾多內科疾病,傳統手術評估風險過高,而一直不敢開刀,只能長期仰賴藥物減緩症狀。所幸經微創手術後,大幅改善神經壓迫造成的痠痛麻症狀。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林宗志醫師指出,不論是退化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都可能會導致從臀部,背部或大腿小腿有腳麻、痠痛的症狀。但傳統手術傷口大,須植入鋼釘或椎體護架,年輕患者鄰近節的脊椎恐提早退化,高齡病患可能因手術風險較高,失血量大而無法承受。正確姿勢+肌力訓練 避免術後復發他也說,比起傳統手術要打釘子,微創手術傷口較小破壞少,不會大量破壞骨骼結構,減低周邊組織及神經損傷的風險,對於高齡年長的患者來說,減少手術風險及復原時間,且能有效避免術後酸痛僵硬等問題。但林醫師仍提醒,術後雖然症狀改善,但要避免復發平日裡仍要維持正確的姿勢習慣,適度運動和肌力訓練,當有不適的狀況持續,建議要及早就醫診斷,若因害怕隱忍時間拖的愈久反而會讓神經肌肉有萎縮麻痺的變化,此時就算開刀治療恢復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嬤害怕脊椎手術變癱 忍痛拖到無法站立

嬤害怕脊椎手術變癱 忍痛拖到無法站立#脊椎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多數退化性脊椎病變患者常聽信謠傳,如脊椎手術後會癱瘓,應而延誤就醫。像是80歲的趙阿嬤,長期受下背疼痛困擾,3年前診斷為腰椎第4、5節「退化性脊椎滑脫合併脊椎狹窄」,需要開刀治療。但她聽到左鄰右舍說:「大手術會有大傷口」後遺症,甚至術後癱瘓,令她恐懼萬分,以致病情愈趨惡化,最後甚至無法站立。在經過脊椎微創手術後,折磨她的下背疼痛才終於獲得改善。大部分的脊椎病患不敢接受手術的主因,為害怕神經損傷造成後遺症,甚至癱瘓。事實上,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吳育綸醫師指出,隨著醫學科技的進展,脊椎微創式手術已成為趨勢,建議患者別再懼怕或是聽信偏方而放棄治療。不必再忍痛留醜疤 減少術後慢性痠痛所謂「微創手術」,顧名思義就是以微小的創傷來達到手術的目的。醫師在藉由特殊的器械工具或是撐開器,以及X光機的透視導引,以手術顯微鏡或是脊椎內視鏡來完成手術。而因為術後傷口疼痛減少、恢復快、住院天數短、較能降低背部肌肉纖維化造成的長期痠痛等。但他也提醒,任何脊椎病變都需要經過仔細檢查及評估,找出確切引起不適的原因。在確定診斷後,手術雖然不是唯一的治療選擇,若已嘗試非手術治療一個月後依然無法改善,建議仍須與醫師共同討論,針對病灶接受合適的微創手術,儘快減輕疼痛不適。

害怕脊椎手術變癱瘓 老婦下背疼痛忍4年

害怕脊椎手術變癱瘓 老婦下背疼痛忍4年#脊椎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退化性脊椎病變的病患,因積極治療沒改善甚至惡化,就須考慮手術。但有許多民眾聽信謠傳,如脊椎手術後癱瘓、接受脊椎手術一定會比原來更糟等的負面結果,應而延誤就醫。就就一名的62歲女士,下背疼痛4年,幾年前診斷為腰椎第四、五節滑脫合併脊椎狹窄,醫師建議手術,卻因害怕術後傷口疼痛及癱瘓風險,不敢接受手術。多年來復健,仍趨於惡化,最後無法坐或久站,好在經過脊椎微創骨融合手術後,折磨她多年的下背疼痛終於獲得改善。微創手術較安全   傷口小不留長疤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林思維醫師說,大部分的脊椎病人不敢接受手術的最重要原因有2:一是害怕神經損傷造成後遺症,甚至永久癱瘓;另外則是恐懼手術後所必須經歷劇烈的傷口疼痛,以及復原期間必須長時間臥床的痛苦。但近年來,微創手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以前「大手術就必須大傷口」的舊有觀念。林思維醫師也指出,大部分人對脊椎手術的印象就是術後在背後有大傷口如一條至少十幾二十公分的垂直蜈蚣。隨著手術器械的改良及脊醫師技術的進步,微創脊椎手術經由較小的傷口,在特殊器械的使用之下,可以減少肌肉組織、韌帶及骨頭的破壞,手術中流血量少,也較能減少傷口疼痛及組織修復後可能帶來的慢性背痛。

脊椎手術後的疼痛控制 緩解傷口劇痛

脊椎手術後的疼痛控制 緩解傷口劇痛#脊椎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骨刺、脊椎滑脫不穩,對於這些需要脊椎手術的患者來說,術後的傷口劇烈疼痛,常常令他們苦不堪言。好在,現在有術後疼痛控制法,可大幅減緩術後疼痛,病患不需再術後三天忍受劇痛,甚至可以手術當天就下床活動。張太太脊椎滑脫變形多年需要手術,但是張太太害怕熬不過手術後傷口疼痛,遲遲不敢接受手術。最後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由骨科主治醫師陳信彰告知手術後可施行疼痛控制,讓疼痛感大大降低。張太太帶著害怕的心,動完脊髓減壓鋼釘固定椎間融合手術,也在手術當天就能下床行走。疼痛控制 降低麻藥劑量陳信彰醫師表示,大多數病人在脊椎減壓手術或鋼釘固定脊椎融合手術後,都得在病床上平躺三天以上,只因為手術後這三天實在痛到爬不起來。而過去,術後所使用的傳統靜脈注射麻藥止痛方式,不僅使用的麻藥劑量較大,也讓病患常常還沒控制到疼痛,卻反而出現很多藥物副作用,噁心感、皮膚癢、頭痛甚至昏睡等副作用;但現在已可用如針般細的導管,直接將麻藥注射於傷口處,不但減低麻藥劑量,也能減輕副作用,還可有效減輕疼痛。等手術後三天過去,傷口急性發炎期也慢慢過去,這時病患也不致於感覺到手術後特別疼痛,疼痛控制這時便可功成身退移除。利用這種直接式脊椎傷口控制疼痛方法,大大提昇脊椎手術後病患的滿意度,也著實讓疼痛控制真正的控制疼痛。

防曬係數﹝SPF﹞多少才算夠?

防曬係數﹝SPF﹞多少才算夠?#脊椎手術

SPF是選購防曬油之基本課題,SPF即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的簡稱。SPF為四,即可阻隔3/4 (75%)之紫外線。如果以最常見的SPF15及SPF30商品,其阻隔效果分別是14/15 (93%)及29/30 (97%)。SPF是指過濾紫外線能力,而非延長曬傷能力。在選購防曬品時,一般消費者第一個反應是防曬係數﹝SPF﹞多少才夠?高SPF產品往往也較油膩,且不少人相信高SPF產品,因有較高濃度化學物質,較容易引起過敏及皮膚刺激反應。消費者在使用防曬劑時,常點到為止,只擦了建議量的1/2~1/4,而防曬功能與厚度呈現乘冪關係,尤其是高防曬係數商品。使用SPF4.1產品,但僅使用一半用量,發現僅得到SPF2.0的效果,使用1/4用量,則得到SPF1.4的效果,如果塗抹兩倍厚度,則可達SPF16.9。當以紫外線照射皮膚至輕微發紅時,SPF30所提供之的防護事實上是SPF15的2.5倍。當觀察到皮膚產生輕微曬傷時,事實上皮膚已產生顯著之傷害。所以歐洲是以SPF50+為最高之建議標示上限。UV-A最初被認為與皮膚傷害無關,防曬油問世以來,都以UV-B防曬為主,UV-A還一度被認為具保護功能。然而現在我們已經知道UV-A除了造成皮膚變黑外,也曬紅皮膚,造成皮結締組織變性,引起皺紋。UV-A還會引起許多陽光敏感反應,及一種特殊的小痣,進而形成惡性黑色素癌。UV-A本身致癌性雖不強,但卻會明顯加強UV-B的致癌性。因此,若刻意以UV-A來達到曬黑而不曬傷,或使用一般防曬油而不自覺延長日曬時間,就容易形成皮膚癌。目前全世界對長波紫外線之防曬效果標示,基本分為四大派系,即日系PA(+ ~ +++),法系PPD/IPD,英系,(* ~ ****)及澳洲/德國派系。至於在UVB的防護上,因防曬劑塗抹後可能有少量皮膚吸收(<1%),其中部份有極輕微的雌激素作用,也就是環境賀爾蒙,所以一些幼兒用的防曬劑,常會以物理性防曬劑為主要成分。與防曬油相關的概念,是防曬油的抗汗及抗水性,所謂抗汗是指在大量流汗下可維持三十分鐘的效能。而抗水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四十分鐘的效能。另外還有耐水性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八十分鐘的效能。水溶性的防曬劑如PABA,可能遇水流失,完全失去效能。因此對於從事水上活動,游泳或運動出汗,或平時易出汗者,抗汗及抗水就格外重要,而為了保障防曬劑之效果,首先要塗抹足量,因此防曬劑建議用量是臉、頸約半茶匙,肩、臂約一茶匙,前胸、後背各半茶匙,小腿、足背邊各半茶匙。全身約需60-75 gm(60-75 ml) 。塗抹時必需均勻,且需按摩,此外在日曬前15-30分鐘即需擦用,使用中也要適當的補強。至於劑型的選擇,在炎熱的台灣氣候下更重要,年青人似乎不含油質或清爽型產品較易被受,但在老人或乾性皮膚或在冬天,則可選擇較保濕或質地較滋潤之商品。由於嬰兒皮膚結構不成熟,建議嬰幼兒六個月後再使用防曬產品。此外,撐傘,穿長袖衣物也有阻擋紫外線作用,衣服織得愈密、愈不透光、愈有防曬功能,而衣物本身之染料,也有類似防曬劑之功能。【對於防曬有以下建議】1. 避免日曬:尤其是10-15(早上10點,至下午3點),即使陰天(80%穿透)2. 使用防曬油:至少SPF153. 戴帽子:3吋寬邊4. 戴太陽眼鏡:須有標示UV400寬邊無色尤佳5. 以衣物遮蓋6. 避免太陽燈7. 每月定期自我檢查皮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