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

大腸長息肉就是癌症?醫:出現「這5大症狀」恐是警訊

大腸長息肉就是癌症?醫:出現「這5大症狀」恐是警訊#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3歲陳女士本身有癲癇、憂鬱症病史,長期慢性便秘須仰賴軟便劑幫助排便。醫師以大腸鏡檢查於乙狀結腸發現2顆比鄰的鋸齒狀腺瘤,較大者有1公分,因此採取冷息切方式切除。 另有66歲盧先生長年於診所追蹤三高,衛生所檢驗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轉介至醫院胃腸內科門診。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查時於整段大腸發現,長有大小不等的息肉共6顆,最大的息肉1.2公分位於乙狀結腸,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切除,診斷為管絨毛腺瘤。 大腸息肉是什麼?病變怎麼辦?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詮斌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壁上的突起,由表皮不正常增生形成。依病理組織可分為: 1. 增生性息肉 2. 腺瘤性息肉 3. 鋸齒狀腺瘤 其中後兩者具癌化風險,需手術切除。而台灣50歲以上腺瘤性息肉發生率,男性約佔30~40%,女性則約15~20%。 林詮斌指出,大腸息肉通常無明顯臨床症狀,當發生以下異常症狀時,息肉往往已增大有明顯細胞病變,甚至已是大腸癌。因此早期發現腺瘤性瘜肉,並將其切除以預防大腸癌,就顯得格外重要。病變外顯症狀如: 腹痛 血便 排便習慣改變 裡急後重,即患者感覺急需大便卻無法順利排出 貧血 他提醒,50歲以上、近親罹患大腸癌、抽菸喝酒、肥胖缺乏運動、高油脂低纖維攝取都是大腸息肉的高風險族群。 大腸息肉治療方式有2種 大腸息肉治療前須評估病灶的位置、外觀、大小,目前主流是搭配內建影像強化設備輔助系統的內視鏡主機做評估。其中窄頻影像技術使用最廣泛,可將大腸息肉做清楚的分類。大腸息肉治療術主要根據息肉的大小選擇治療方式,小於0.5公分的息肉用切片夾摘除,大於0.5公分的息肉用鐵線圈套住切除,又可分為冷切除及熱切除2種方式。 冷切除不需接電燒機,故切除時間短,較熱切除不易發生延遲性出血等併發症,臨床上已廣泛使用於小於1公分以下的息肉切除,約90%的息肉皆可完整切除。1~2公分的扁平及粗莖息肉切除主要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於黏膜下注射如生理食鹽水,使病灶充分隆起與肌肉層分離後,再以熱切除方式切除,可避免傷及肌肉層。 大腸息肉切除本身不會造成疼痛不適,但有極少數患者仍可能發生延遲性出血及大腸穿孔等併發症。一般建議息肉切除後2日內採流質及低渣飲食,第3天後可恢復正常飲食,1週內避免搬重物或劇烈運動。行息肉切除術後,如有發生持續大量血便、劇烈腹痛、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需返院進行評估。 林詮斌呼籲,大腸癌的發生率已多年位居第1位,除了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外,糞便潛血篩檢陽性患者、息肉高風險族群應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及早找出可能息肉病灶並切除,永保健康。

腎癌晚期易轉移!新藥終納健保,病友年省2百萬醫療費

腎癌晚期易轉移!新藥終納健保,病友年省2百萬醫療費#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68歲男性患者因脖子出現腫塊至醫院就診,經切片檢查後發現竟為5年前腎臟癌復發並產生轉移,且位置靠近鎖骨已嚴重壓迫呼吸道。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新一代多重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腫瘤已明顯縮小並持續追蹤中。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表示:「由於腎臟長在人體較深處,早期腎癌症狀往往不明顯,民眾普遍對於腎細胞癌的認知也較不足,當出現臨床症狀,如:血尿、腹部腫塊及腰部酸痛時,多已是疾病的晚期,甚至可能也發生轉移的現象。」腎癌易轉移、趨勢年輕化!僅32歲就發現腫瘤根據最新一期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腎癌確診人數為1,437人,相較於5年前的發生人數成長逾2成。此外,腎臟癌確診的平均年齡也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裘坤元指出,過往腎臟癌的好發年齡大約落在60至70歲之間,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但隨著近年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驗技術的提升,也幫助許多年輕患者提早發現異狀,近期甚至有一位年僅32歲的年輕患者,於健檢時即發現3公分大的腫瘤,所幸在切除病灶部位後並無大礙,目前正在積極進行後續的監測。裘坤元說明,早期腎癌治療方式會先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若發生癌細胞轉移或是惡化的情況,則會視轉移部位的病灶影響程度先進行緩解,接著採取系統性治療控制住疾病。而在晚期腎癌的治療上,目前已經有許多標靶藥物或是免疫治療可供選擇。腎癌治療重大福音!新標靶藥納入2021年健保最新給付以標靶治療為例,新一代多重標靶藥物不僅治療效果顯著,最新研究亦證實,相較於傳統標靶治療,新藥可提升無惡化存活時間超過5成,整體反應率則提升超過1倍,且有8成患者治療後可以觀察到腫瘤縮小,對於晚期腎癌患者來說無疑是治療的一大利器。裘坤元提醒,因腎臟癌具有高度復發與轉移機率,過往晚期腎癌患者在治療選擇上,可能礙於龐大的醫療費用考量而受限。但隨著現有治療與檢測技術的進步,2021年12月起,治療晚期腎癌的新一代多重標靶藥物已正式納入健保給付,不僅提供患者新的治療選擇,每年更可減少近200萬元的醫療花費,大幅減低患者與家屬的經濟負擔,也讓患者本身心態更能專注在治療上,無疑是晚期腎癌治療的重要進展。在現有的健保制度下,腎癌患者已可獲得相當完整的治療幫助。甚至在以往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副作用,如:拉肚子、疲倦、高血壓、手足症候群等,也可以藉由與專業醫療團隊討論調整劑量,並選擇最適切的治療方式,而得到良好控制,使病患的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改善。裘坤元也呼籲,「醫病密切溝通是晚期腎癌治療的關鍵。」鼓勵腎病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仍要對未來保持正向態度、積極接受治療。

女兒打疫苗媽媽做抹片 遠離癌威脅

女兒打疫苗媽媽做抹片 遠離癌威脅#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約有1,500名新診斷為子宮頸癌的個案,並導致約650名女性死亡。醫師表示,施打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簡稱HPV疫苗)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手段,本局配合國家政策,於去年(107年)12月開始提供本市國二及國三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並預計於109年3月開始提供108學年度國一女生公費接種,希癌症預防能從小開始,並免除我國女性受到HPV感染所造成的生命威脅。HPV疫苗可減少8成子宮頸癌發生醫師呼籲,HPV疫苗是繼B型肝炎疫苗後第二種可以預防癌症的疫苗,施打疫苗後可減少8成子宮頸癌的發生,因此家中若有具本國籍、且之前未曾施打過HPV疫苗之國二及國三女生,若還沒接種公費HPV疫苗,請趕快前往本市HPV疫苗合約院所施打,並特別鼓勵媽媽帶女兒至合約院所施打疫苗時,能夠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達到「女兒打疫苗,媽媽做抹片」的最佳效果。最後提醒民眾,接種HPV疫苗雖可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平時仍需注意安全性行為,以及30歲以後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以達防治子宮頸癌的最大效益。疫苗預防及抹片篩檢比病後治療更加重要,女性的健康可以自己掌握,讓我們共同守護您的幸福未來。

癌被稱不癒的傷口 放任發炎就是促癌

癌被稱不癒的傷口 放任發炎就是促癌#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種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在自由基傷害與發炎反應不斷累積之下造成的。發炎是為了組織修復,而修復又與細胞增生、組織移動、血管生長息息相關(跟癌症很像)。癌也被稱為「不癒的傷口」,這是由於持續不斷地發炎,不斷糖解作用交互作用。癌症治療上,若配合一些抗發炎或是改善粒線體功能的藥物,都能夠增加療效!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如羥基(OH•),過氧自由基(ROO•)和超氧陰離子(O2•)不斷於細胞中代謝反應產生,自由基細胞中的兩個主要來源,一是由粒線體電子傳遞鏈在傳送電子的過程中滲漏產生,另外是由細胞膜上的NADPH氧化酶產生的,自由基不全然都是壞的,他是細胞訊息傳遞或控制非常重要的媒介。但過與不及(不平衡)總是不行的。因此哺乳動物細胞內正常生理組成有許多抗氧化物質,如蛋白質(超氧化物岐化酶、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等)、尿酸、肌酐、多胺、視黃醇等,以及膳食抗氧化劑如抗壞血酸、生育酚和類胡蘿蔔素等等,能避免活性氧(ROS)傷害細胞膜、脂蛋白以及去氧核醣核酸。幾乎所有的病,包括動脈粥狀硬化、癌症、炎症、關節炎和衰老的退行性變化都跟活性氧誘導和自由基的氧化與傷害各種病理的最終發生原因有關。炎症是哺乳動物組織一種局部的反應,對應於各種有害因素包括寄生蟲、致病性微生物、有毒化學物質和物理性組織損傷。發炎反應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發炎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持續數分鐘至數天,主要特徵是血漿蛋白質或液體的滲漏和白血球進入血管外區域,藉由細胞或血漿產生的化學因子,導致炎症的典型症狀,如:腫脹、發紅、疼痛、發熱和功能喪失。急性炎症反應包括增強血流到發炎區域,血管舒張和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從微循環中洩漏,吞噬白血球遷移到周圍組織。急性是好事,慢性就不是好事了。炎症期間第一個改變是血管流動的變化和小血管口徑的改變,內皮細胞逐漸改變促進微血管的血管通透性,導致體液滲漏到血管外區域;血管腔中流體體積的減少改變血液黏稠度並降低流速,使得白血球得以黏附在內皮細胞然後穿過血管壁進到細胞間質到達受損區域。大部分研究顯示活化的中性球(多核球)、嗜酸性球、單核球及巨噬細胞在炎症部位會產生活性氧及溶酶體水解酶,在炎症部位產生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活性氧代謝物可直接作用於膜脂,並增強膜的流動性和滲透性。H2O2 導致ATP 的量急劇下降,誘導線粒體腫脹和膜損傷,並導致DNA鏈斷裂。在炎症反應期間,吞噬細胞分泌多種酵素(組織蛋白酶G cathepsin G、彈性蛋白酶elastase、膠原酶collagenase和明膠酶gelatinase)。 這些酶可以分解細胞外基質蛋白,並導致炎症過程的擴增。氧活性自由基還可以通過增加趨化性和血管通透性蛋白吸引更多的巨噬細胞或白細胞到發炎部位。炎症也會產生熱,此為內生源熱。內生源熱代表正在產生很強的免疫刺激,與由體外給熱、泡溫泉完全概念不同,外在給熱不會引起發炎反應,也沒有太大效果。外在熱只能幫助內生熱的發展,所以治療癌病要以透過局部產生發炎的反應為主,「熱」只是輔助工具。電熱治療給熱比較會激發免疫反應,一般熱療給熱,只是幫助免疫反應。發炎反應表面上看似「增加」免疫力,「殺死」非我族類,但事實上,發炎的目的是為了修復,修復的機轉與癌化很像,都有細胞增生、組織移動、血管生長等機制。所以放任發炎是「促癌」,癌也被稱為「不癒的傷口」。癌之所以不癒,就是因為持續不斷的發炎,持續不斷的糖解作用。假如能用上抗發炎加上粒線體功能改善的藥,傷口的復原就會加快,癌症的治療成功率會因為抗發炎及粒線體功能改善而增加。針對粒線體而發展的抗氧化劑目前正積極發展中。Omega-3 魚油、蘿蔔硫素、薑黃、白藜蘆醇、有機硒及許多種常用的抗發炎及抗氧化劑會改善癌病治療的效果,原因也在於此。(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時報出版)

愛吃明太子 罹癌率高2.44倍

愛吃明太子 罹癌率高2.44倍#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繁忙的上班族而言,便利商店、超市的飯糰真是令人感激的食物。隨時都可以輕鬆入手、搭配著蔬果汁一起吃。就營養觀點而言,也足夠一餐的份量了。便利商店的飯糰種類有「鮭」、「梅」、「昆布」、「鮪魚沙拉」等多種,最受歡迎的應該就是「明太子(魚卵)」了吧!白色的米飯加上一團明太子的鹹味,在口裡慢慢化散開來,充滿說不上來的好味道呢!由於特別受顧客青睞,各便利超商都有明太子飯糰,且成為招牌商品。不僅是早餐、午餐,也有人「每天都吃」吧!經常食用醃漬魚卵 罹患胃癌的機率較高問題在於,這樣的人罹患胃癌的可能也提高了。因為,商人為了防止明太子的魚卵顏色變黑,會添加名為亞硝酸鈉的發色劑。而添加物會跟明太子的成分產生反應,變化成致癌物質。因此,若每天持續食用明太子,身體就可能產生癌症。有實際的資料可以證明。根據日本流行病學(譯註:原文為「疫學」,是探討影響人類群體健康與疾病的學問,也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基石)的調查,經常食用明太子或鱈魚卵等醃漬魚卵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較高。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預防研究部主任津金昌一郎等人,針對兩萬名40~50歲的男性,進行大約十年的追蹤調查。由調查結果可以理解,鹽分攝取量愈高的男性,罹患胃癌的風險也愈高。特別是經常食用鱈魚卵與明太子等鹽醃魚卵的人,罹癌的機率更高達2倍以上。幾乎每天吃醃漬物的人罹癌率達沒吃的人的2.44倍話說,國立癌症研究中心至今為止,證實抽煙與肺癌有明確的關係。這是一間在流行病學調查上成績斐然的機構。這項調查將對象分類為「幾乎不吃」、「每週1~2天」、「每週3~4天」、「幾乎每天吃」4個族群,然後調查發生胃癌的比率。結果,若以「幾乎不吃」的比率為「一」,「每週1~2天」者則為1.58倍;「每週3~4天」者為2.18倍;「幾乎每天吃」的人則高達2.44倍。也就是說,愈常吃鹽醃魚卵的人愈容易發生胃癌,且呈現正比關係。由此幾乎也證實,鹽醃魚卵會提高胃癌的罹患率。(本文摘自/破壞身體的十大食品添加物/天下雜誌出版)

罹雙癌開刀9次 失意男用畫筆重啟人生

罹雙癌開刀9次 失意男用畫筆重啟人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培養正當興趣,能給人追求人生美好事物的動力,而正向態度也被證實可以有效延長癌症患者壽命。為鼓舞更多與癌對抗的病友、家屬,使其能揮別癌症的恐懼,建立情緒抒發管道,更有力量與癌同行,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第6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邀請癌友、家屬及醫療團隊以描繪生命的無限感動為內容踴躍參賽,分享抗癌圖文,還有機會獲得獎金。罹食道癌、甲狀腺癌 男一度萬念俱灰曾經擔任職業攝影師、開過數間婚紗店、後來轉行任職於建設公司的世明,在4年前因為罹患食道與甲狀腺癌,歷經9次手術,最多一次同時看5科的他,面對癌症曾萬念俱灰,除了疾病所帶來的身體不適與未來的不確定讓他恐懼、不知所措外,因為治療所延伸的龐大醫療費用與中年失業更讓他忐忑不安。在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之際,他選擇用畫筆抒發心情,並投稿參賽希望爭取獎金做為生活開銷,此舉不僅讓他獲得「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首獎的肯定,更讓他成功轉行為職業畫家。世明呼籲病友,面對癌症,把它當作老天爺給的第2次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並努力追求,說不定能開啟第2人生!透過畫筆抒發 堅定治療決心面對癌症所帶來的改變,常令癌友不安、沮喪、失去自信,甚至有癌友因無法適應,萌生中斷或放棄治療的意念。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不再是絕症,故為幫助癌友都能積極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06年起開始舉辦「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透過畫筆所描繪的畫與話,幫助癌友建立情緒抒發與心理支持的管道,至今已見證629位癌友及家屬與癌奮戰珍貴的勇氣與永不放棄的信念。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治療過程的辛苦加上心理的恐懼,常常讓病友吃不好也睡不好,而病友心理的調適,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外,最終還是回到癌友自己的療癒,也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才會每2年定期舉辦一次「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透過比賽,除了讓病友、家屬及醫療團隊能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癌症的考驗,增加康復的機會外,更希望透過得獎作品的展覽與分享,鼓勵更多同在抗癌路上的夥伴。

別輕忽!攝護腺肥大手術後 仍有罹癌風險

別輕忽!攝護腺肥大手術後 仍有罹癌風險#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當心,攝護腺肥大問題,即使手術後,仍是有罹癌的可能性!一位66歲的陳先生,因為排尿不順,醫院診斷為良性攝護腺肥大,去年接受雷射攝護腺手術,當時病理報告為良性增生,術後狀況良好無不適。但在術後追蹤PSA指數時發現不正常,切片後發現有異常細胞,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最後病理報告為侷限性攝護腺癌。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醫師表示,男性中年之後開始容易有良性攝護腺肥大,造成男性排尿的困擾,在症狀較嚴重時可以進行傳統或雷射的攝護腺刮除術。在手術時會取得病理檢體化驗,但要留意的是,即使當時的報告是良性,日後還是有攝護腺癌的可能。良性仍不可掉以輕心   術後應定期追蹤而患者在手術後仍須定期追蹤PSA指數及肛門指診,若指數升高必須考慮接受攝護腺切片,當切片報告是良性肥大或攝護炎時,不代表就可完全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仍需3~6個月追蹤一次,因為即使切片結果是異常細胞並非惡性細胞,不代表病人就不是癌症。而治療方式來說,傳統的開放式手術需要在下腹開一個15到20公分的大傷口,術中也容易出血,病人術後也容易有尿失禁的問題。但近期研究顯示,以達文西攝護腺根除術,可保留較多的神經血管束,膀胱頸,尿道,以及能一併做前後方重建,保存禁尿功能,病人較不會有尿失禁問題;加上手術的失血量較少,併發症比率較低。

拒隱瞞!9成癌患希望誠實告知病情

拒隱瞞!9成癌患希望誠實告知病情#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調查,有9成的民眾希望罹癌時被告知病情,但常見有家屬因擔心病人無法承受,再三請求醫療團隊對病人隱瞞病情,在後續醫療處理過程,家屬及病人承受巨大「瞞」的壓力及痛苦,無法在生命最艱難旅程暢所欲言。且研究,仍有3成癌症末期病人不知道病情,顯示癌症病情告知仍需再努力。堅持不告知病情  導致病患治療配合度低60歲張先生於手術後確診大腸癌第三期,他的兒子因害怕病人無法承受,堅持不告知病情,並要求醫療人員配合保密。院方雖然建議家屬應該要適度告知以利治療,但家屬仍堅持,致使張先生因不知實情,對於相關治療不願配合。甚至在肺部轉移後還繼續隱瞞病情,告訴病人只要治療就會好,最後張先生在全身插滿管子,急救無效下辭世,家人面對最後病人痛苦掙扎的一幕,感到無限悔恨。亞太心理腫瘤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表示,臨床上的經驗,當病人罹癌時知道病情,較能配合治療,相對較能有效延長存活,到了癌症末期,可以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減少無效醫療對自己的傷害。知曉權、選擇權   尊重病人自主國健署邱淑媞署長也提醒,病情告知是一項「專業」,需要極大的同理心(Empathy)及溝通技術。尤其是,為突破過去醫療團隊遭病人家屬要求隱瞞病情,導致陷入有口難言、影響治療的困境,國民健康署輔導醫院,在癌症病人就診或入院時即進行「病人知情意願評估」,包括病人本身是否想知道病情,及病人想將病情告知哪些人,並留下簽名,以提供醫護人員後續病情告知的依據和爭議時的保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