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每日5蔬果 植物天然成分是對抗病毒的好幫手

每日5蔬果 植物天然成分是對抗病毒的好幫手#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每日5蔬果是大家習以為常,卻鮮少有人辦得到的健康常識,然而根據近年的研究,5蔬果的好處可不只是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它們還有營養素以外,有對抗病毒潛力的多種天然成分喔! 最近這一年來,大家的生活除了每天留意指揮中心公布的快訊,其餘的話題裡面,討論吃什麼東西,能幫助我們對抗新冠肺炎(SARS-CoV-2)應該也不在少數;先前,我們曾經分享過買菜的建議,從維生素與礦物質等人類必需的營養素出發,列出可能對維持正常免疫力有幫助的營養素。 任何與疫情相關的訊息,請務必以 CDC 為主,切勿聽信未經證實的消息來源。全國警戒期間,請大家:1.非必要少出門,2.肥皂勤洗手,3.外出全程戴口罩。 這篇文章,我們則將目光,從必需營養素,移向那些存在於各種蔬果與其他植物食物中,分類上不算是營養素,但卻可能有生理活性的成分;事實上,相關的研究一直都有,也就是調查食物中天然成分可能抗病毒的成分,只是最近這一年多來,有許多研究者開始聚焦在可能對抗新冠病毒的天然成分。 在繼續讀下去之前,要先強調一下,接下來提到的成分,都是提供一個可能性,我們不能期待吃了那些東西,就會沒事;畢竟新冠肺炎發展得太快,相關研究的進度還追不上,因此目前相關研究的證據等級都還不夠高,但還是可以作為飲食規劃的參考。 從病毒感染方式找對抗機會點 當你看到一則報導說,吃什麼食物,或某種成分能幫助對抗病毒,是否想過「某成分為什麼可以?」如果有的話,那你的思維可能跟科學家們有點像喔!為什麼這麼說呢?科學家們會先試圖了解病毒的構造、如何接觸到宿主、碰到之後如何侵入細胞…等,各個流程,接著再從這些過程,去找可能干擾或指組某個流程的成分,設想好之後,再進行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不過具體到底科學家哪個點、找哪個對應素材的過程,為了避免你直接按上一頁離開,這裡就不細說了,接下來直接分享哪些成分、食物可能有幫助吧! 有潛力的食物天然成分 接下來介紹的非營養素成分,大多來自「植物」來源的食物,也就是說,如果你日常飲食都不太吃菜或是其他植物食物的話,那麼記得宅在家的這段日子裡,記得要吃一下。 植物固醇 植醇是天然的植物固醇分子,結構類似膽固醇,能和細胞膜上的脂肪筏交互作用,這可能干擾病毒的侵入。大多植物來源的食物有這個成分,有些來源的含量會比較多,例如米胚芽油、葵花油、芝麻油、大豆油或是橄欖油等植物油的植物固醇含量都很豐富,而堅果種子類,例如芝麻籽、開心果、南瓜籽、杏仁、腰果等,也是很好的來源。另外,全穀類含有的量也不少喔。 黃酮類化合物 這類化合物來自植物,是天然帶有生理活性的分子,並有抗病毒的特性,許多你常聽到的成分,沒意外的話,大多是這個家族的成員,以下列出有對抗病毒潛力的成分與食物: *山柰酚(Kaempferol)常見於茶、青花菜、蘋果、葡萄柚 *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青花菜、青椒、百里香、蒲公英、紫蘇、胡蘿蔔、橄欖油、薄荷、迷迭香等食物都有這個成分 *蘆丁(Rutin)和橙皮苷前者常見於蘋果與茶,後者主要存在於柑橘類的水果,像是柳橙、葡萄柚和檸檬。 *綠茶兒茶素(EGCG)綠茶含量較高 *槲皮素(Quercetin)洋蔥、蘋果、莓果類、香菜、酸豆、蒔蘿等都有 除了黃酮類化合物,還有其他非黃酮類的化合物: *白藜蘆醇(Resveratrol)常見於葡萄、紅酒、堅果、莓果與巧克力 *薑黃素(Curcumin)萃取自薑黃,可從薑黃粉或咖哩吃到它。 *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主要來自橄欖葉、橄欖果以及初榨橄欖油,擁有相當強的抗氧化力,研究發現它擅長對抗有外套的病毒,目前已經知道它能對多種流感病毒發揮作用,例如 H1N1、H3N2、H5N1 和 H9N2。 另外,羥基酪醇的代謝產物橄欖苦苷(Oleuropein),也用有相當的抗氧化能力,這兩種成分都是讓橄欖油嚐起來有苦味的成分。 要讓你記住上述那些成分,並應用到生活裡,可能有點困難,因此,讓我們簡化一下,從食物的類型,分類整理,只要知道哪些食物有幫助就好: 類別      食物/食材名稱 穀類            全穀類、全麥 蔬菜            青花菜、洋蔥、芹菜、甜椒、胡蘿蔔 豆類            酸豆、大豆 水果            柳橙、葡萄柚、蘋果、莓果類、檸檬、葡萄 油脂類         米胚芽油、玉米油、葵花油、芝麻油、大豆油、橄欖油 堅果種子      芝麻、南瓜籽、杏仁果、腰果、開心果、花生 香辛料/香草  薑黃、咖哩、薄荷、迷迭香、百里香、蒲公英、紫蘇、香菜、蒔蘿 飲品/嗜好     茶、綠茶、黑巧克力、紅酒 至於這些東西要怎麼吃,原則上是儘量廣泛的把相關食物內入日常飲食裡,不要只固定吃幾種;會這麼建議的理由在於,其實每一種天然活性成分的抗病毒機制其實都不太一樣,有些在抑制病毒侵入、有些會直接攻擊病毒、有些則是阻止感染之後的發展。 因此,比較理想的方式就是廣泛的吃,每天吃滿 5蔬果,主食加入全穀類、烹調用油使用表中提到的油品、適量吃堅果、料理的時候儘量用上一些香辛料,平常可以喝杯茶或是小酌一點點的紅酒,嘴饞的時候,就來片黑巧克力吧!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你的免疫正常嗎?免疫不是越強越好!

你的免疫正常嗎?免疫不是越強越好!#病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來,各類病毒猖獗,「免疫力」這個話題被大家廣泛討論,坊間紛紛出現各種「增強免疫力」的偏方、保健食品,不少幼童、患者的家屬更是緊張,唯恐這些免疫力較差的族群,會因病毒感染,引發各種疾病。免疫力過強,也會導致疾病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免疫系統過強,把無害的異物當作敵人,容易引發過敏反應,當自身免疫系統產生識別上的障礙,就會攻擊自身細胞,引發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由此可知,免疫系統的平衡比強化重要。只要觀察感冒的次數、症狀,即可知道自己的免疫系統運作正常與否。Check!你的免疫系統正常嗎?不當的免疫力,易產生過敏症狀和自體免疫疾病免疫反應不當的增強,易使免疫細胞攻擊自身細胞,而導致「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免疫力太弱,易遭到細菌、病毒感染,且罹癌機率較高。因此體內要有好的自我調節能力,讓免疫力均衡。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是健康的保證人體免疫系統除協助防禦外來異物,也會清除體內突變細胞,維持重要生理系統的健康。在「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的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被活化後,免疫系統的功能更重要。「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只要辨識出非人體細胞或物質,就會將其吞噬。「抗原呈現細胞」如巨噬細胞等,則會將殺死的病原體顯示給淋巴細胞,供淋巴細胞產生免疫記憶,以便同樣的病毒入侵後,迅速清除以保護身體健康。這些複雜的環節,只要一部分出問題,就會影響全體,只有維持免疫系統平衡,才有利人體健康。如何吃出免疫力?提升免疫力,可從「生活型態」和「飲食」著手。透過以下7種祕訣攝取優質營養,能讓身體的免疫大軍擁有充足戰力。1.攝取優質的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主要的成分,免疫系統也需要它才能正常運作。每個人一天需吃3~5份蛋白質。 優質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瘦肉、雞肉、魚肉(特別是含有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如鮭魚、鮪魚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等。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豆類、豆腐和豆製品、堅果類等食材。2.每天至少吃1碗五穀雜糧粗糙、未精製的五穀雜糧,含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人體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供應細胞進行增殖、氧化和還原作用,尤其是B2、B5(又稱泛酸)、B6和葉酸,和維持細胞黏膜健康、製造抗體等免疫功能有關。3.吃各種顏色的蔬果一天至少要吃3種蔬菜、2種水果。 深綠色葉菜類蔬菜:含維生素B群、C、E和各種礦物質,是提供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必要養分。 紅、橘或黃色蔬菜:如紅蘿蔔、彩椒、南瓜、番薯等,含大量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會在人體內,轉換成對提升免疫力很重要的維生素A。人體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A,易造成免疫功能失調、抗體反應變差、B細胞和T細胞也無法正常運作。4.適量攝取菇蕈類蕈菇類含多醣體(Polysaccharide)成分,研究證實其可調節、提升免疫功能,也被視為抗癌的明日之星;同時也能提高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細菌的戰鬥力,並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和活性。5.每天吃1種高維生素C水果維生素C會刺激身體製造干擾素(一種與免疫功能有關的物質),以破壞病毒結構。另外,維生素C也能幫助膠原蛋白生成,讓細胞之間互相緊密聚在一起,減少細菌和病毒入侵的機會。6.多吃大蒜、蔥、洋蔥許多研究發現,大蒜裡的硫化合物,可提高T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也會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所以不論生吃或熟食,每天吃2~3顆大蒜,或半顆洋蔥、幾節蔥段,都能達到殺菌、預防感染和抗癌的效果。7.脂肪攝取不過量攝取太多脂肪,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有些脂肪甚至會抑制淋巴球,減弱免疫系統的作用,如Omega-6脂肪酸含量比例較高的蔬菜油(像玉米油、黃豆油等),這類油脂易在高溫烹調時氧化,產生攻擊免疫細胞的自由基。宜選擇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如:橄欖油、花生油較好。(本文摘自/這樣吃提升免疫力就能抗病毒/人類文化出版社)

戴口罩除了阻絕病毒 還隔離了什麼?

戴口罩除了阻絕病毒 還隔離了什麼?#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遇到一個時常戴著口罩的孩子,你會直覺地想到什麼?也許是感冒了、生病了,或者就是身體虛弱,擔心被傳染等。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拉警報,走在路上人人都戴著口罩,讓我想起一個曾經互動過一陣子的孩子。當時,我還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印象中,她總是悶悶不樂。偶而會抱怨家庭、學校、同學或課業,但情緒起伏並不大。她的話不多,大多需要我引導,若我沒有主動提問,她就沉默地等待。很特別的是,每次來談,她總是戴著口罩。後來,我發現,她在學校裡,也多半戴著口罩。一開始,我沒有多問;在一次會談中,隨口提到:「我看到妳,總是戴著口罩,怎麼啦?」她沒說什麼,只是聳聳肩、瞇著眼睛搖搖頭。仔細想想,我幾乎從沒看過她摘下口罩的樣子。時下青少年時常戴著口罩的人不少,也許是感冒、怕被傳染、或者防曬,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相貌不佳。但長時間戴著口罩其實很悶,對精力充沛的青少年來說,是很不舒服的。之前,我曾遇過一個在同學陪同下來求助同學,也是戴著口罩前來,他是因為在家裡被暴力對待,戴口罩是為了遮住傷疤。想到這裡,助人者的敏銳度告訴我,有必要與眼前的女孩認真談談口罩的事情。在下一次的會談中,我再度提起為什麼要一直戴著口罩。這孩子仍然聳聳肩、搖搖頭,沒說什麼。我向她確認,是否臉上有受傷,或者被不當對待?她也說沒有。「那麼,妳要不要有時候,摘下口罩,讓其他人可以看見妳的模樣呢?」我笑著邀請她,而她只是低下頭,不作聲。我又提了一次。這一次,她緩緩地搖搖頭,用我幾乎聽不到的音量說:「不要,我不想。」我好奇地問,為什麼不想呢?「沒有戴口罩,會讓我感到很焦慮。」「焦慮什麼呢?」我原以為是怕被傳染流感之類的,她接著說:「大家都在看我,讓我很不自在。」換句話說,當戴著口罩時,比較不會被看見,她會比較安心。我想起,這孩子的困擾,就是一直有對人群退縮、難以融入同儕,她這麼說,我便可以理解。又談了一會兒,她告訴我:「如果戴著口罩,我覺得,我就可以不用那麼勇敢了!」我揣摩著這句話。她是個缺乏自信的人,做任何決定總是猶豫再三,給人一種怯弱的感覺,也因為這樣,有時會被同學欺負,有時則被師長誤解。遇到一些關心她的朋友或長輩,總是會鼓勵她要樂觀開朗一點,要活潑外向一點,她最常聽到的話,就是「要勇敢一點啦!」「我很努力試著勇敢一點,但就是做不到呀!」女孩說。我知道,這孩子其實很努力,不想讓關心她的人失望。也正因為這樣,讓她覺得更難以向別人交代,也更害怕面對別人的眼光。於是,口罩適時地派上場,幫她化解部分的危機。當戴上口罩時,她有絕佳的理由可以避免和別人接觸。也就是,她可能會被當作一個病人,或者身體不好的人對待。於是,口罩成了保護傘,阻絕了她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成了讓她感到安心的護身符。此刻,她能在被口罩遮住的小世界裡,低調地做自己,也順理成章地可以「不用那麼勇敢」。「原來,口罩對妳有這層功用呀!」我同理地說:「難怪,你不願意摘下口罩。」這孩子點點頭。這樣說來,她已漸漸依賴口罩保護自己。同時,當戴上口罩時,她便覺得自己就是個弱者,就是個邊緣人,與他人格格不入;於是,她也理所當然地可以不需要太積極地融入人群。或許,她的問題本來沒有那麼糟,戴上口罩後,就變得更糟了。最近因為肺炎疫情升溫,出門時常需要戴著口罩以求自保。我想起,每次戴上口罩時,常會有一種覺得自己變得「虛弱」的感覺。剛開始還好,但漸漸地,不自覺地瞇起眼睛、垂下頭、步履闌珊、動作遲緩;與人互動時,也顯得有氣無力,說起話來似乎較為費勁。但實際上,我只是戴上口罩,身體狀況並沒有任何異樣。如果你和我也有一樣的經驗,那麼,配戴口罩這個動作本身,正在影響著你的身心狀態。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戴口罩可能會改變你對自己的身份認定——從一個健康者,成了一個虛弱的病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口罩是給那些身體病弱的人戴的,所以「口罩=生病」或「戴口罩的人=病人」(在很多情況下是例外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於是,一旦你戴上口罩,便可能無意識地把自己套到這個等式之中,而把自己也視為一個虛弱而需要被保護(或保持距離)的人。一旦你的身份認定改變了,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透過展現一系列相應的感覺、想法及行為,以能與這個新的身份認定保持協調一致。如果這又會對你帶來好處的話,漸漸地,你會更依賴口罩,不論走到哪裡,戴到哪裡,因為你心裡頭對自己的認定,就是個「需要被保護的人」或「虛弱的人」。哪一天,口罩不在身旁時,你會頓失所依,充滿不安與焦慮。就好像,那個透過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女孩,漸漸地,也變得從人群中更為退縮,與他人保持距離,而在群體生活中,需要更長的時間配戴口罩,才會安心。我不是說經常戴口罩是個不良的習慣,而是,配戴口罩除了在生理上隔絕病毒傳播外,也許還有著心理上的意涵。所以,每當我到學校裡與教師們做個案研討時,談到高關懷學生的辨識與篩選,我便會特別提醒,去注意那些長時間習慣帶著口罩的孩子。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後來怎麼了?我順勢將口罩作為促發改變的媒介,邀請她,做個練習。在我們見面會談時,試著摘下口罩,從十分鐘開始。一方面做為減除焦慮的練習,另一方面,重新找回沒戴口罩時,身心比較有活力的狀態。慢慢地,拉長時間到整個會談過程;接著,在其他生活情境中也嘗試看看,進而轉化身份認定。說真的,能夠摘下口罩,大口呼吸,還是比較舒服的。(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糾正孩子3個習慣 別讓病毒有機可趁

糾正孩子3個習慣 別讓病毒有機可趁#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經歷史上最長寒假後,下周即將開學,目前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同時也是流感的流行期,學童常見的三種不良衛生習慣,包括東摸西摸、手濕就好、口罩亂戴,建議家長及早提醒糾正,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別讓病從口入。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學童常有以下三種不良衛生習慣:1.東摸西摸忘洗手戴季珊醫師說,有些不良習慣需要一再提醒糾正,像是東摸西摸,看見有興趣的物品就去摸,在診間常看到孩童看到沒見過的物品就伸手想拿起來玩,或是反覆碰觸樓梯扶手、電梯按鈕等,但卻不記得摸過要洗手,之後鼻子癢、眼睛癢就用手揉,將病菌帶進體內。此外,孩童有時使用餐具不靈活,就會用手取食,往往未洗手將病菌一起吃進肚子。2.洗手只顧手濕就好有些學童洗手是手有濕就好,但要達到清潔效果一定要使用洗手乳或肥皂,加上搓揉至少30秒以上(約唱2次生日快樂歌)再用清水洗淨,將雙手擦乾。「濕搓沖捧擦」及「內外夾弓大立腕」兩個口訣能幫助記得如何把手洗乾淨。3.口罩淪為裝飾品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應戴口罩,戴口罩前先把雙手洗淨,戴上時要確認口罩有貼合臉並罩住口鼻,口罩戴在下巴或露出鼻孔是無法發揮功用的。另外,在脫口罩時要抓耳掛將口罩由內向外反折後,再丟入垃圾桶並清潔雙手,以免手上沾染病菌。戴季珊醫師提醒,平時規律作息、飲食營養均衡、適當運動,都能提升免疫力,降低生病的機率。

以為流行性感冒 5歲童患心肌炎猝死

以為流行性感冒 5歲童患心肌炎猝死#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流行性感冒是病毒造成的呼吸道疾病,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常引起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通常在7天內康復。流感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尤其是續發性的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另外也可能導致心肌炎、心包膜炎,或是神經系統併發症。台南一名5歲男童因發燒、嘔吐、腹痛等類似感冒與腸胃道疾病的症狀,有先到診所就醫,但半夜仍高燒不退,父母一開始先替孩子的肚子擦上藥膏,希望緩解腹痛,但因男童痛到睡不著,最後緊急送醫,沒想到在送往急診途中發生休克,強救無效死亡。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力瑋表示,懷疑是感冒病毒侵襲心臟,引發心肌炎;法醫相驗也認定與心臟有關。醫師提醒,心肌炎的症狀跟感冒很類似,臨床上不好分辨,現在正值流感季,大人小孩都要留意感冒症狀。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力瑋表示,心肌炎大人小孩都有可能得到,其疾病最可怕的地方,是症狀與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症狀很相似,常見會有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等症狀,臨床上很難一開始就被診斷出來。感染心肌炎的早期,會出現發燒、咳嗽、肌肉痠痛、腹瀉等呼吸道或腸胃道等感染症狀,可能出現心悸、胸痛、氣促、紫紺、浮腫。嚴重時會突發心律不整,就會造成腦缺氧昏迷,甚至猝死。因此當急性期恢復後,仍可能留下心室擴大合併收縮不良的擴張性心肌病變後遺症。劉力瑋提到,心肌炎發作的前兆,唯一一項與感冒最不同的,是患者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但不是每位患者都能及時透過心電圖被發現,因此在目前的流感高峰期,家中有幼童的家長,務必多加留意孩子的身體症狀,一有異狀最好趕快就醫。醫師提醒,勤洗手與呼吸道衛生如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要掩口鼻,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染病在家休養,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飲食均衡、補充水分,適當運動及休息。有類似流感症狀儘速就醫。

健保署給付滿半年 C肝治癒率達9成5

健保署給付滿半年 C肝治癒率達9成5#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健保署給付C肝新藥滿半年,基根據健保署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初始資料顯示,六月底已有5,800名病人接受治療,療程結束後,95%患者偵測不到病毒量。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理事長暨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兼肝膽胃腸科簡榮南教授表示,C肝口服新藥問世,讓治療邁入新的里程碑,獲得政府重視,成為國際間給付速度快的國家之一,希望能藉此擺脫「國民病」的稱號。C型肝炎侵犯植入新肝 5年存活率降5至10%高雄長庚內科部長暨腸胃肝膽科胡琮輝教授指出,若C型肝炎侵犯植入新肝,文獻報導將導致5年存活率減少5至10%,且高達30%的新肝在5年內會急速惡化成肝硬化。所以移植後除了原本該服用的抗排斥藥物等,更需同時搭配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避免再次引發肝病危機。如此,將可以有效的延長病患以及肝移植體的存活時間。全口服新藥可提高肝臟移植存活率胡琮輝教授指出,過去肝移植C肝患者多使用干擾素治療,但治療副作用大,現今C肝全口服新藥抑制病毒效果明確、副作用也少,根據高雄長庚針對90位肝臟移植C肝患者給予使用C肝全口服新藥,其中87位經治療結束且追蹤12周以上後,都測不到病毒(治癒率96.6%)。預期將來可進一步提高肝臟移植後的存活率。提早治療能降低肝硬化風險C肝全口服新藥可說是肝移植治療的里程碑。期許未來健保可以進一步放寬給付,以嘉惠更多病患。更重要的是,讓更多還是輕度纖維化的C肝患者提早接受治療,可更有效地大幅降低肝硬化、肝癌風險,達成「台灣2025 C肝減半」目標,進而降低C肝患者接受肝移植的需求,達到最大的獲益。                                                                                                                                                    

咳不停?熱痰治不好恐轉化為內毒

咳不停?熱痰治不好恐轉化為內毒#病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朋友,尤其是小孩,感冒發燒後,頸部的淋巴結就腫起來了,主要是淋巴結(Lymph node)過濾了病毒與細菌,並由內含豐富的B細胞、T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球等正規軍將病毒摧毀。熱痰拖延治不好會轉化為毒 當身體在對抗入侵的病菌時,淋巴結內部的淋巴球會快速增殖而腫脹,於是感冒感染後,在頸部留下大小不一的淋巴結。在這看似平凡無奇的一個作戰經過,中醫非常重視,會有淋巴結腫大的感染,中醫歸屬於「風熱沒有在第一線治好」的結果。風熱的痰是比較稠、黏的,當這種熱痰拖延不好時,內悶的熱開始轉化為毒,人參敗毒散的用意,就在幫忙自癒力差病人與病邪戰爭能快一點結束,因為拖下去就會發展成內毒了。如果順利治好,就成功攔阻了將往身體深層發展的燎原之「毒」。銀翹散、鐵笛丸等這些治風熱的方子,都會用薄荷、連翹等清熱又兼有解毒藥的用意也在於此。海生植物可化除無形的痰淋巴結腫大雖然中醫有完整的考量及治療策略,而病人不願意好好接受中醫療效治時,內悶的熱毒開始形成,表現出在頸部的淋巴結腫大,並到這階段,中醫認為原本風熱的黃、稠、黏,有形的痰,已經深入變成熱毒無形的痰了,這又稱為痰瘀、痰核、瘰癧。金朝、元朝時的名醫東垣老人提出了「散腫潰堅湯」,我認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世紀名方,方中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龍膽草、均為清熱瀉火解毒之藥味,黃芩、黃連、黃柏是大家非常熟知的「黃連解毒湯」的組成。中醫認為可以用昆布這類海生植物來化除這無形的痰淋巴結腫大;連翹,三稜、莪朮、當歸尾、白芍,協同一起散掉頸部不通的血、氣;栝蔞根、桔梗,能消腫;柴胡、升麻、葛根,既解毒又可提振腸胃機能;是一帖面面俱到的處方!氣血不通容易培養出酸性體質當這種內悶的熱毒,進一步轉化為無形痰的過程,就是「人體酸化的過程」。好比大熱天我們中午買了個熱便當沒馬上吃,裡面的肉、蛋等食物悶在裡面,還等不到晚餐吃時,就酸掉發溲了是一樣的。大凡是「熱」,中醫認為都會與「水」有關,一如大自然的現象,因為熱的能量,讓水產生了液體、氣體、固體的三態,也因為水,使得熱的能量能因此得以調節。內悶的熱毒,如河流減速慢下來的濕地沼澤,大自然在陽光的熱力照射下,會長出苔蘚等植物;人體就在某些阻隔外來病原的地方,先是氣血不通,進而培養出容易長東西的酸性體質。中醫清楚得知這樣的病程,設計了一系列的解毒、敗毒等方子,都同步同時的在處理這類病人體內的酸化,即便是一些癌症的治療,也都是延續這種治療觀念,調整重組開立的藥方。(本文摘自/感冒應該看中醫/大塊出版)

夏季感冒當沒事 小心恐致死!

夏季感冒當沒事 小心恐致死!#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41歲的外籍男性3月底隨台籍妻子來台灣探親,抵台後出現發燒、倦怠感,當時並未在意,但2日後突然出現突發性的呼吸衰竭致心跳停止,被送至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葉克膜治療。經流感快篩後,診斷為流行性感冒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醫師提醒,本月30日前疾管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民眾如有流感症狀經醫師臨床判斷判定符合公費用藥劑使用條件者,均可依規定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加強衛生習慣才能避免接觸感染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五月第4周相較前幾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流感併發重症通報數及確診數均呈現上升的趨勢。自去年7月1日起至目前已累計529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62死亡案例,顯示即使進入夏季,流感仍不可輕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富康指出,雖然目前已進入夏季,目前社區主要流行病毒型別仍以A型H3N2為主。張富康醫師建議,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才能盡量避免接觸傳染。出現異狀速就醫 降低互相傳染機會若有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打噴嚏時用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也要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民眾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切勿當作一般感冒而忽視症狀,儘速就醫才能早期治抑制病情、降低互相傳染的機會。按照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並在家充分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