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

我好想人生順利,但總是「事與願違」?專家揭「1種人」結果不一樣

我好想人生順利,但總是「事與願違」?專家揭「1種人」結果不一樣#潛意識

從出生、就學、求職到組建家庭,每個人都想過順遂的人生,但若你總是認為「事與願違」,原因是因為你沒有以「真實的自我」生活。日本心理技術顧問、心智教練梯谷幸司於《改變現實的潛意識法則》一書中,分享心想事成的方法,只要改變思考方式,成功就在不遠處。以下為原書摘文:

腦袋常恍神放空?專家教你簡單「覺察練習」讓大腦模式自由切換

腦袋常恍神放空?專家教你簡單「覺察練習」讓大腦模式自由切換#潛意識

想專心工作或念書,卻不到10分鐘就打開手機?針對許多人面對壓力越容易恍神,克莉思汀安娜.史妲格(Christiane Stenger)作為蟬聯好幾屆德國記憶力大賽冠軍的記錄保持人,寫下《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想告訴大眾,訓練「覺察」自己當下正處於哪種意識模式,有助於看清個人習慣與思維模式,甚至加以改變。以下為原書摘文:

每天只要5分鐘!成功人士都在做,作家揭密「自我對話」神奇好處

每天只要5分鐘!成功人士都在做,作家揭密「自我對話」神奇好處#潛意識

你願意每天撥出5分鐘,只需要跟自己說說話嗎?英美暢銷作家克莉絲汀.黑姆施泰特(Kristen Helmstetter)所撰寫《咖啡時間的自我對話》就建議你利用這段時間,邊喝咖啡或任何你喜歡、常喝的飲料,陪伴自己,利用對話,鼓勵自己、啟動潛意識、加強自信心,有助於達成生活中所設定的各種目標。以下為原書摘文:

想睡好,更該限制睡多久!教你「2招」重設生理時鐘

想睡好,更該限制睡多久!教你「2招」重設生理時鐘#潛意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知道「睡眠」這件事,背後潛藏著廣大商機嗎?為了獲得一夜好眠,市場上充斥著記憶枕頭、淺色床單、環境音樂、芳香精油以及保健藥品等各式各樣的商品,甚至有人因此而聘雇一位「睡眠教練」!在2015年,美國人就花了近410億美金買助眠商品、接受治療,而這數字還不包括自行去藥局購買的藥物估計;到了2020年,相關花費則將攀升到520億美金。但事實上,心靈才是最強有力的助眠藥,而且不需要花到一毛錢。研究證實,有睡眠障礙的人,也會有一些負面的心態與觀念,甚至本身患有焦慮症。有些人從小就很難入眠,輕易就會被壓力搞得心煩意亂,只有化解壓力才能再次好好入眠。且各種負面心態如:「睡覺很浪費時間」、「只睡4小時就可以起床工作」等,其實會破壞睡眠品質,若能透過以下方法,讓身體重新獲得平靜,在睡前放慢腦波活動,培養正面的心態,維持良好的作息,晚上就會睡得又香又安穩。引導潛意識放鬆,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到了就寢時間,神經系統應該進入休息與消化模式,此時可以進行一些放鬆儀式。洗個熱水澡、閱讀詩集或聆聽療癒音樂,就可以減慢大腦的運作速度,並且放鬆肌肉。壓力會破壞睡眠的品質,所以要多練習放鬆技巧,例如腹式呼吸法、正念冥想等。睡眠催眠相當有效,患者透過它能改變自己的潛意識。入睡時,人就好像被催眠,意識狀態會有所轉變。在第1階段的睡眠期,想像一些療癒的畫面和圖像,就有助於入眠。運用所有的感官,想像自己進入深沉、平靜的安穩狀態。心靈的專長就是想像。一開始,先觀察自己肌肉有沒有放鬆,並試著暗示它們休息。逐漸有睡意時,想像自己身體完全陷入床墊,然後告訴自己今晚會睡好睡滿。運用感官去創造各種令人放鬆的畫面,就能獲得一夜好眠,帶著滿滿的能量與活力醒過來。引導自己想像各種畫面與場景,就能走入潛意識的世界,清理一些沒來由的負面想法,重新獲得主控權,以指引自己去做有益的行為。這項技巧好處多多,各式各樣的患者都能為自己量身定做專屬的療法。許多職業運動員也運用這項技巧去想像自己贏得比賽的樣子,逼真到能感受到獎牌掛在脖子上的重量,並且聽到群眾的歡呼吶喊聲。同樣地,上床就寢時,可以想像自己處在深沉、平靜的睡眠狀態之中。先安靜地躺下來,想像自己漂浮在晴朗寧靜的湖面上,輕鬆地望著平靜的藍天,而平緩的波浪輕柔地拍打著,運用每一個感官,想像光線、聲音、氣味以及其他細膩的感受。或者想像自己沿著柔軟的沙灘漫步,踩著細緻又輕柔的海砂;溫暖的海風輕輕吹拂頭髮,落日餘暉和煦地映照著臉龐。不論是哪種場景,只要感覺平靜,讓自己沉醉於其中就好。使用冥想手機APP幫助身心平靜,有何不可?如果無法順利想像這些畫面,試試my Sleep Button這款手機APP,在它的幫助下,每隔幾秒心中就會出現各種靜物的影像(一支筆或一台車子)。為了練習冥想,建議使用Headspace、Buddhify或Insight Time等手機APP。最新的研究也證實,聲波科技對睡眠有幫助。雙耳波差(Binaural beats)是一種聲音檔,聆聽者雙耳聽到不一樣頻率的聲音,但大腦會自動統合成一個音訊,其頻率介於左右耳聽到的聲音。科學家播放不同頻率的聲音,就能刺激大腦的反應。進行睡眠療法時,患者會分別以4個大腦的睡眠區塊,收聽4種頻率的雙耳波差。使用影像與聲音類的手機APP前,記得調低螢幕亮度,以免光線太刺激;戴上耳機,以免外界干擾。記得獨自練習就好。至少進行21天,才能建立起新的睡眠神經路徑,身體才會受到制約。成功的話,就能睡得深沉且平靜。創造良好的睡眠空間與環境光線、聲音都會干擾睡眠,有好的環境,才有好的睡眠品質。如果必須在吵雜的空間裡睡覺,那最好戴上眼罩與耳塞。上床睡覺時,手機最好放在另一個房間,不要放在床頭櫃上。朋友、家人與同事應該記住,不是24小時客服專線,不需要即時回覆訊息。記得不斷對自己說:「我不欠任何人。」改善睡眠空間的關鍵在於,各項條件要符合個人需求。設計個人的生活儀式,設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就能創造出良好的睡眠環境。重新布置臥室也是不錯的主意。電腦不要放在臥房,讓寵物或孩子自己睡。蠟燭、線香與古典樂都能讓你放鬆。換上記憶枕頭或舒爽的亞麻布床單也不錯。總之,上床睡覺時,會感到放鬆的事情都試試看。菸品、咖啡與酒類最好戒除,努力改變日常習慣,就能改善睡眠。服用藥物時也要多留意成分,有些感冒藥含有偽麻黃鹼,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擾亂睡眠作息。最後,睡前不妨做點伸展運動,以暗示身體該休息了。與失眠有關的認知行為療法:睡不著就別躺在床上精神科醫師卡梅(Rob Comey)專門治療睡眠障礙,他強調認知行為療法(CBT)對於焦慮症、憂鬱症、恐懼症以及成癮症等,都能有效緩解。透過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CBT -I),患者能找出造成失眠的信念並且加以改變,重新建構觀念、消除錯誤的信念,才能安心入睡,不再莫名地擔憂未來。去睡眠中心看診時,醫師會讓你戴上生物回饋裝置,以隨時記錄你的日常活動,找出會影響睡眠的生活模式。透過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你就能培養良好的作息,戒除掉有礙睡眠的壞習慣。依據你的處境,治療師會調整治療方案。睡眠問題若非常嚴重,治療師會建議你採用以下2種更細緻的認知行為療法。1. 刺激控制療法(CST)讓身心記住床與睡眠的連結,而不會聯想到清醒、擔憂、恐懼、挫折與焦慮等等阻礙因素。稍微調整一下臥室擺設,就能移除干擾睡眠的因素。換上柔和的燈泡、空調轉到舒適的溫度、加裝隔音窗、把電視機搬出臥室等,都很有幫助。午睡時不要睡太久,想睡覺的時候才上床,並設定固定的起床時間。最重要的是,床只能用來睡覺與進行性行為,不要躺在上面使用平板電腦或滑手機。睡不著的話,就起床去做一些靜態的事情,如看書或做伸展運動。一開始會花很多時間在臥房閒晃,但上床的時間都用來睡覺。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讓身體更加意識到床與睡眠的連結。2. 睡眠限制療法(SRT)同樣也是為了讓身心記住床與睡眠的連結,不會聯想到清醒、擔憂、恐懼、挫折與焦慮等等阻礙因素。療程開始前,先設定每晚睡眠的總時數,並且確認在床上都是在睡覺。否則翻來覆去,心裡只會不斷進行負面的對話。這時就離開床鋪做別的事情,直到睡意到來,再上床完成應有的睡眠時數。以上介紹的2種療法,都能重新設定生理時鐘,讓睡覺與起床時間變正常。剛開始練習時,晚上可能會有很多時間醒著,甚至造成睡眠不足,所以白天會感到更加疲倦。問題嚴重的話,還會造成夢遊等異常行為,所以才需要醫師透過儀器監控其生理狀態。且睡覺與起床的時間每天都要一樣,不能太早睡,早上鬧鐘一響就要起床。睡眠品質慢慢改善後,在床上的時間才能逐步增加。從此以後,睡覺時間一到,睡意就怎樣都趕不走,頭碰到枕頭馬上就呼呼大睡。此外,我們也可以改造內在對話的內容。平日失眠時,我們總是會躺在床上焦慮想著「遲到會被扣錢」或「工作做不完」等。拋不掉這些擔憂,就更加睡不著。因此,關鍵在於消除這些不必要的煩惱,重新設定神經連結。失眠時,正好可以練習正面的自我對話。千萬不要去想明天的待辦事項,這會讓你大腦更加活躍。相反地,試著對自己說:「上班的事到公司再煩惱,而且一定都會順利完成。」這句話很簡單,卻可以改變大腦的運作模式,讓你不再執著於天亮之後要做的事情。此外,有些人認為,睡眠少於四小時白天還是能打起精神工作,但真是如此嗎?不如勸勸自己:「身體希望我好好睡一覺,這樣能才時進行自我修復。」或是跟自己說:「每天至少睡7小時,以後就不用常跑醫院,能有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良好的睡眠品質是萬靈丹雖然失眠與睡眠障礙的人口不斷增加,但研究人員也不斷在探究問題的根源,並找出解法,試圖讓大家恢復正常的作息。現在我們有更多的治療選擇,也可以運用心靈的力量,去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睡得好,整體健康就能獲得改善。睡得飽,白天就更有精神,記憶力與思考等認知能力也會更好。最重要的,睡眠能降低壓力指數與身體的發炎反應,減少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例如肥胖症、心臟病以及癌症。平日睡得好,心情也會更好。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有賴於睡眠,所以一定得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睡眠是健康人生的必備條件。它有助於腦電波平穩、細胞修復、神經傳導物質與荷爾蒙分泌正常,所以對身體每一個系統都很重要。總是蠟燭兩頭燒,早起又熬夜,以健康換來成就,你想想值得嗎?工作表現與睡眠時間不相衝突。想要活得快樂又有活力,看起來迷人又有吸引力,那就好好睡一覺吧!(本文摘自/超減壓的BMW身心自療法:哈佛醫學專家教你重新設定身心狀態,對抗疼痛、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時報出版)

沒有負能量 哪來正能量?

沒有負能量 哪來正能量?#潛意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你發現了某個人的某個問題,你的助人情結就會氾濫,很想改變他。最常見的就是:你想把他從一個自我否定、消極、自卑的人,變成勤奮、積極、自信的人。也就是把一個負能量的人變得正能量起來。當他配合你,你還是有點得意的。但是更多時候你會經受挫敗,當他開始說:「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啊。」「我知道很多改變的方法,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啊。」「我知道我的問題,但我就是改不了,甚至並不想改啊。」然後你只能愛莫能助地望著他:「既然你不想改,那我也沒辦法。」最後弄得他很挫敗,不僅原來的問題毫無減輕,還伴隨產生很多自責和無奈。想變得更好,卻往往不如預期即使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種挫敗感。知道的道理愈多,愈發現自己的問題,愈是沮喪。在我們的課堂上就經常出現這樣的人:●我知道人透過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我要積極上進、勤奮精進,不要拖拖拉拉。可是我總是消極悲觀,做不到積極努力,我就很挫敗,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不爭氣,最後還是做不到。●我知道人應該自信、陽光、外向、充滿正能量,於是每當我開始憂鬱,我就同時開始了焦慮,滿滿的負能量。●我還知道人應該每天跑步鍛鍊身體,每天十一點前睡、七點前起床有利於一天的效率。於是每天早上床不願意放我走的時候,我就痛罵它。●我知道人不應該發脾氣、暴躁、情緒化,可是我從來不曾控制住半分。●我知道人要節制,要有禮貌,知道人要寬容,我知道很多,可我從來沒做到……很多時候,當你想強迫自己改變的時候,反而變得更差了。為什麼會這樣?當我聽到了「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那是你知道得還不夠多。因為你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知道如何打破僵局,不知道自己被固定思維侷限。人在感受到自己無知的時候,恰恰才是「知道了很多道理」的時候。那麼,我們不知道的是什麼?反壓迫是大自然和我們的規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自我有壓迫,自我就有反抗。意識有壓迫,潛意識就會反抗。強迫自己變得自信、外向、勤奮、好脾氣,潛意識就會以更加自卑、封閉、懶惰、壞脾氣來反抗。反抗的意義是非常積極的,我們透過反抗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證明自己是個獨立的存在者,以不被他人所吞噬。實際上壓迫我們的不是自己,而是我們認同了的文化、環境和教育。我們的意識認同了外在給我們的教育: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該的,什麼是不該的。我們不斷被植入暗示:一個勤奮的、陽光的、開朗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更容易被愛、被接受,所以我們的意識要強迫自己變成那樣。它企圖透過內化外在的標準,從外到裡對我們進行強迫改造。可是潛意識不幹:我這樣好好的,憑什麼你要我改我就改?我這樣幾十年了,舒服著呢。我要是改了,我就成了你的傀儡,我還是我嗎?這種暗示無處不在。比如你媽每次都跟你說,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安全。直到你煩到不想再聽,問題就開始出現了。你的意識已經同意了它,但你的潛意識卻開始了反抗:「我如果真的注意安全了,豈不被你們控制了?」所以,如果你願意觀察,你就會發現,不斷給自己或被他人強調要注意安全的人,安全指數是最低的。變成一個外向、勤奮的人,被稱為正能量,社會的確更喜歡這樣的人,但那絕不是要求來的。正能量是一個結果,而不是過程。你想變成一個正能量的人,或者想改變自己,絕不是強迫自己去做些什麼,而是去問問自己:當我做不到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有什麼卡住了嗎?我可以做怎樣的疏通,來讓自己做到呢?比如說健康的人是討人喜歡的,但你不能因此要求自己健康、健康、健康,然後就強迫自己健康。你要做的是檢查自己,營養出了問題就調營養,生活規律出了問題就調生活規律,器官出了問題就去調器官。想改變,是對自己的不接納和排斥我們對於無條件的愛有著天生的需求,因此潛意識就有一個追索:如果我不好了,你們還會愛我嗎?不會是嗎?所以我不能改。我改了你們愛我很正常,但我要拿什麼來證明我是被愛的?我知道我任性、懶惰、消極、負能量滿滿,但我內心深處真的不想改,改太累了。改是怎麼累的呢?改的意思是: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我要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我要改。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我要改。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我要改。當我重複至少三遍,你會有什麼感覺?你真的要這麼討厭現在的自己,以至於想要自己的這些面向從此消失,不再回來嗎?不再消極、不再懶惰、不再任性──你真的要對自己如此苛刻嗎?要這麼不愛自己,排斥自己?強迫自己改變,是因為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不想改變,則是我需要你們來喜歡這樣的我,也就是我的內心深處,有著這樣的吶喊:我渴望你們接納我所不能接納的自己。然而你不能接納自己,如此地想改變,也並非一件好事。從心理學上說,任何特質,都是兩面的存在。人的消極和積極一樣多,勤奮和懶惰一樣多,對於一面的執著,就是對另外一面的壓抑。一個對外善良的人,容易對內苛刻。一個白天陽光的人,晚上容易憂鬱。如果你充滿了正能量,那麼,你的負能量哪去了呢?你不允許它出來,它就被壓抑。它被壓抑,就會不停地湧動,想盡各種辦法出來。也就是壓抑愈厲害,內耗愈大,直到你崩潰,再也壓不住,就成了:我,知道。但,我做不到。不是不想做,是沒有力氣做。因為你的力氣已經全部用在排斥自己、自我壓抑了。沒有了負能量,世界上哪還有什麼正能量。(本文摘自/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寶瓶文化)

你不值得被愛?別耽溺悲劇主角症候群

你不值得被愛?別耽溺悲劇主角症候群#潛意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總是相信自己是個「不被愛」、「沒價值」的人,下意識地拒絕相信別人的讚美和肯定,並且否認自己是值得被珍惜、獨一無二的人。我該怎麼辦才好?「我完全不值得被愛!」「反正我就是一無是處,做任何事注定不會有好結果!」這種自貶身價、自認活得很慘的人還真不少。但是你可曾想過,沒有人是天生的失敗主義者,打從娘胎出來就老是鑽牛角尖。會變得這麼消極負面,全都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周圍的人灌輸了扭曲的思想。即便你內心明白這是不正常的,如此看低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但是單憑一己之力實在很難抹去這樣的思想烙印。這是因為你覺得活在自我作賤的負面思考中,反而心情很好;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你會心安理得;相信自己終究一事無成,讓你樂得輕鬆。相反地,知道自己有人愛,會讓你方寸大亂;得知自己對某人來說是無可替代的重要存在,會讓你不知該如何是好。不自覺扮演「可憐人」的人,是在渴求對方的關愛為什麼自我否定的負面話語反倒令你心安理得、樂得輕鬆呢?因為你心底知道扮演「小可憐」,周圍的人就不會責怪你,甚至會對你寄予同情和關愛。這就是「悲劇主角症候群」。舉例來說,從小生活在雙薪家庭的鑰匙兒童,平日總是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但是當他感冒生病,無法上學,父母會請假在家陪伴他,殷勤照顧他,和他講很多話。幾次以後,孩子便食髓知味。他發現平日沒人關心、不被需要的自己,一旦病體虛弱,就會博得關愛。而這樣的行為模式會讓孩子上癮,最後會故意置自己於柔弱無助、可憐兮兮的狀態下,好搏取別人疼惜關心。從小經常被拿來和兄弟姊妹或是同學朋友比較的人,又或是缺乏被稱讚、肯定的人,總會下意識地尋求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方法。為了不要遭到欺凌、被人當箭靶,他們會刻意低調,妄信貶損自己的壞話,藉以自我保護,因為他們不想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潛意識總是往迴避危險、痛苦的方向運作。為了維護生命安穩地活下去,它會毫不猶豫地帶領我們盡可能避開風險,不去接受新挑戰和未知的結果。欣然接受惡意貶損,卻拒絕接受正面肯定,這是潛意識在暗中搞鬼:「如果我聽信了好話結果被騙,那該怎麼辦?受人背叛豈不是太痛苦了?我不要受傷害,我害怕孤獨寂寞的感覺。」所以他會直接了當地拒絕相信那些肯定自己的正面信息。用力點頭、積極回應,就會給人好印象拒絕相信別人的讚賞,面對別人的肯定手足無措的人,通常也不懂得如何給予和付出。因為他們實在太小心翼翼,總是在察言觀色、衡量揣度。當他們受到肯定和讚美時,忍不住懷疑:「他是說真的嗎?該不會是客套話吧?讓人家這樣費心關照我,怎麼說得過去!」這樣的人想要稱讚對方時,也會多所顧慮:「我這樣稱讚他,他會高興嗎?該不會認為我太虛情假意,或是懷疑我別有用心?我這樣說出口是否太唐突,反而讓人家不知所措?或者,我還是不要多說話,免得大家都尷尬?」總之,他們會反覆推敲,幾近神經質的地步。對於如此小心翼翼的人,我的建議是,不必越級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讚賞、表揚、肯定別人都需要一點技巧,以後再慢慢摸索也不遲。你原本是一片誠意,但如果在遣詞用字上沒有拿捏好,可能弄巧成拙,惹得對方不高興。雖然現階段暫時不能開口讚揚,但可以從更簡單的事情入門,那就是:「先從熱情回應開始!」當我在講台上口沫橫飛、賣力表演時,台下偶爾會有完全不笑、不點頭、不反應的聽眾。雖然是極少數,但只要有這樣的聽眾在場,我就會開始感到不安:「他有在聽我講話嗎?」他們或許只是精神太緊繃,或是無法放開來大笑,也或許是認為跟著大家一起做反應很丟臉。無論如何,他們沉滯的氣息和陰鬱的情緒,可以影響到台上的我。才一開講,就接收到如此冷淡回應,連我都不由得緊張,無法暢所欲言,只能草草結束。相反地,台下如果反應熱烈,觀眾表現出點頭、微笑、提問、鼓掌等,不僅讓我大受鼓舞,周圍聽眾的情緒也會被帶動,全場氣氛就會變得熱絡。身為講者的我,便會把原本沒打算披露的壓箱寶也加碼奉送。所以,只是把反應做大一點,就能夠讓對方開心,卸下防備,甚至可以營造彼此之間的好氣氛。如果你生性害羞,要你把反應做大有困難,那麼至少在傾聽對方的時候使勁點頭,再加上一點鸚鵡學舌的回應。例如,對方抱怨「這工作快把我給累死了」,你只需要順著他的話說:「這工作讓你這麼累呀?」看到有人在乎自己、對自己感到關心好奇,人們都會忍不住多說一些,所以就算你不知該如何起話頭,對話也能夠自然往下走。不過,如果你知道對方向來愛抱怨,喜歡喋喋不休,就別做出任何可能鼓舞他說下去的暗示,否則只是讓他剝奪你的能量。實行「使勁點頭,鸚鵡學舌」的對話技巧,對方會對你留下「這個人感覺不錯,和他說話真愉快」的好印象。你不必努力找話說,一樣能夠為自己爭取好印象。不過,「鸚鵡學舌」也不是輕易上手的技巧,必須先在家對著電視、廣播、網路影片等,進行模擬演練。實不相瞞,我以前繭居在家時,這也是自我訓練的項目之一。我曾被人批評:「說話表情僵硬,睜著一雙死魚眼。」為了洗雪前恥,我一個人的時候,經常對著電視或廣播裡的假想對象使勁點頭,即便場面乏味,也要求自己面露自然微笑,看似自言自語地做反應。不願接受別人的稱讚和肯定,是因為封閉了自己的心扉。打開心扉的鑰匙,就是把反應做得比過去還要大。無論是看戲劇表演、聽音樂會,或者與人對話時,提醒自己要把反應做大,也就是運用點頭、微笑、提問、請益等的技巧。當我們打開心扉,自然而然就能接受別人肯定,而不會感到不好意思。只是把反應做大,自己和對方都會有好心情。(本文摘自/人生煩惱相談室/時報出版)

打孩子給親戚看 低自尊阿爸心中的痛

打孩子給親戚看 低自尊阿爸心中的痛#潛意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阿傑從小常挨老爸拳打腳踢,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他都算得上受虐兒了。這一天,在成長課程裡,阿傑透露原生家族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自己的孩子犯錯,要先下手為強,以免被人論斷。然而,有時阿傑沒做錯也挨打,因為他老爸潛意識恐懼太深,使他經常無辜受罰。「其實,我爸常騎腳踏車載我四處逛,還會買熱豆花給我吃。」 「聽起來你爸挺疼孩子的啊 !怎麼打你這麼不留情?」我好奇地問。「主要是打給別人看啦 !」聽阿傑這麼一說,同學們都笑了開來。原來,阿傑出身在大家庭,伯叔姑嬸之間常為了芝麻綠豆小事,打自家小孩給長輩和親戚看。有一回,大阿傑一歲的堂哥阿勇拿彈弓捉弄堂妹珊珊,見珊珊痛得哇哇大叫,阿勇轉身就跑。這時,阿傑正巧路過,又湊巧被老爸看到,馬上就被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了一拳,「叫你不要欺負珊珊,你怎麼都講不聽 !」 阿傑覺得很冤枉,肩膀也被打得痛徹心腑,便大哭起來。這時,小嬸跑過來解釋說:「三哥,不是阿傑啦 !是阿勇打的,我在旁邊洗菜,看得清清楚楚。」 阿傑在大家庭長大,看得出體弱多病的爸爸工作能力不如家族中其他男人,書也讀不好,在七位兄弟中,最不受阿公阿嬤重視,加上只生了阿傑一個,在勢單力薄的局面下,便常打阿傑,以表示自己有好好管教小孩。幸好阿傑很爭氣,他有媽媽聰明伶俐的基因,功課好、運動好、人緣好, 是班上的佼佼者,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後,就不再挨爸爸打了。成績優異成了他的防護罩,加上阿公阿嬤相繼離世,伯叔分產分家各自發展,大家族的陰影便漸漸淡化。然而,潛意識的恐懼還是找到了機會悄然作祟。阿傑後來考上醫學院,擔任實習醫師時,媽媽因罹患胰臟癌很快就過世了。阿傑責怪自己太晚注意到媽媽的異狀,便把老爸接到北部一起生活,以便就近照顧。一年後,阿傑結了婚,也有了兒子小明。有一天,三歲的小明不小心打翻了茶几上的熱水杯,雖然沒被燙到,但仍被阿傑抓起來痛打屁股。「你為什麼要打他?他又不是故意的。」在房裡聽到動靜,行動已不太靈活的老爸勉強跑出來阻止阿傑。這時,阿傑更加不滿,喝斥道:「當年你打得比我還兇,現在怎麼又不准我教訓孩子?」 老爸頓時不知如何回應。見爸爸慢慢走向客廳的沙發頹然坐下,阿傑停住了手,又聽小明不停抽泣,他知道自己情緒失控、出手過重了,當場懊惱得痛哭流涕。沒想到,兒子反過來安慰他:「爸爸不哭,我以後會乖乖。」 阿傑聽到兒子這麼一說,小時候的委屈、膽怯、憤怒突然排山倒海而來。這天是週末,阿傑的老婆有事外出,他哄兒子睡午覺之後,來到客廳準備擦地板,卻見老爸佝僂著身子,正吃力地抹去地上的水漬。「爸,我來,你休息吧 !」阿傑說了兩、三遍,老爸仍悶頭擦拭。這時,阿傑突然聽到這一生最想聽到的話。「阿傑,以前阿爸常打你,是阿爸不對,但你要原諒我啊 !在那個時代, 家族裡大家都看不起我,我可不想讓他們說我連自己的兒子都教不好。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你不要再打小明……」老父親努力壓低哭聲,肩膀卻不停抖動揭穿了他的情緒。阿傑看了於心不忍,一把抱起老爸:「爸,過去的事不要提了。你趕緊坐下,身體要顧好。」 扶著瘦弱的老爸坐好後,阿傑就看到他淚流滿面,還喃喃自語:「你別學我那樣打小孩。」 說到這裡,阿傑對著班上同學感嘆道:「在那樣的時刻,我才知道我多年來的恨其實老爸心裡都清楚。」 「你現在還恨嗎?」有學員突然冒出這句話。只見阿傑搖搖頭,堅定而溫柔地說:「當然不恨了,老爸只有一個,現在我疼他都來不及啊 !」 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畏忌被親戚說閒話而矯枉過正「族人凝視」是指原生家族裡以共同的默契、慣例來約束彼此。通常祖輩的想法、做法會一脈相承往下傳遞,可能從祖父母那一代開始,也可能要往上追溯到曾祖輩。親戚之間很多話是不講開來的,只會以眼神默默地行使家法,讓大家在互相監視下都能謹守家規。在這過程中,當然也會將祖先潛意識的恐懼一代一代傳下去,然而,上一代的人害怕被說閒話、擔心被瞧不起,不免會使被教養的兒孫成了代罪羔羊。(本文摘自/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