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

腦性痲痺症孩子 有五大問題須先解決

腦性痲痺症孩子 有五大問題須先解決#扁平足

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小兒腦性麻痹特別門診中,有一群上緊發條的小朋友,由媽媽背著、爸爸抱來、亦或是由阿公阿嬤陪同踏著不平衡的腳步前來針灸,有人口齒伶俐,有人卻不會講話,有人步履蹣跚,有人正在學步,但是他們都是一步一腳印的小勇士,伴著他們的更是讓人敬佩的守護天使。芠芠(化名)是一位腦麻合併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到8歲仍然無法走路,除了雙腳肌肉張力大之外,還有流口水、扁平足、脊椎側彎、語言發展遲緩、先天性心臟病等問題。經過一年耐心治療,可以牽手走路,再過半年可以放手走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蔡文興說,最感欣慰者應是照護她多年的芠媽,身為醫護人員也為她高興,但有更多的感動與佩服這位辛勞備加的媽媽。紘紘(化名)是一位嘴巴甜且機靈的小孩,每次都會讚美漂亮的護士阿姨,令護士小姐心花怒放,也會跟美麗的實習醫師要e-mail,而且每次都可以成功,紘媽時常會與紘紘玩角色扮演遊戲,以啟發他了解各種角色與人際關係的處理。蔡文興說,腦麻孩童四肢張力強,往往影響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所以寫字是困難的,紘紘是採一指神功電腦輸入來學習文字表達,手部活動困難打起字來十分吃力,但是他都能一一地克服,小小勇士尋找生命出路,猶如小草之韌性,不畏外在環境嚴格考驗。他表示,罹患腦性痲痺症的小孩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肌肉張力過高流口水發展遲緩脊椎側彎扁平足在此提供臨床上中醫藥心得供參考。肌肉張力過高:以徒手按摩加上電動按摩機輔以藥浴水療是一項不錯選擇。蔡文興說,該院特別研發舒活溫泉泡澡方:以當歸尾、紅花、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續斷、赤芍、細辛、薑黃、桂枝、艾葉、五加皮十餘種中藥組成,讓小朋友藥浴泡澡水療,以達到舒筋活血、通行經絡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流口水:蔡文興發現,在小孩下巴廉泉穴處以皮膚針埋針,取得良好效果,家長反映其口中「燕窩」有產出減少現象。發展遲緩:雖說腦性麻痺定義為掌管運動的腦部受損,然罹患此病往往還有其他併發症,包括發展遲緩,中醫稱為先天腦腎不足,輔以補腎醒腦開竅中藥,往往可以收到進一步效果。脊椎側彎:由於掌管運動的神經受損,腰部無力撐起上半身,病童或彎腰趴坐或歪斜坐著,繼而造成脊椎側彎,該門診針對此現象,要求家長平時要訓練病童腰力,協助做仰臥起坐加上捏脊按摩,如果家長行有餘力,蔡文興建議讓他們接受游泳訓練,對於腰力的增進有實質幫助。扁平足:兒童由於運動發育落後,足部得不到重力刺激,無法形成足弓,於是形成扁平足。較嚴重者出現外翻足,乃由於脛骨前後肌癱瘓引起,僅能以足內側著地和負重,內側足弓往往下陷。小孩仍在神經發育時期,可以多做一些抑制足部外翻的動作及強化腿部肌肉運動訓練治療。他最後強調,台灣諺語說:「一枝草一點露」,意思是:就算連一枝小草,上天也都會賜與一滴露水,讓小草活下去。其用意在於勸人不要灰心氣餒,天無絕人之路,只要努力,自有生路。幸好有這群辛苦偉大的爸爸媽媽照護「上緊發條小天使」,移走許許多多坎坷荊棘,讓他們人生路走得更加平穩。藉此提供臨床案例及白袍心聲以抒發對這群媽媽們的敬意!

扁平足須穿矯正鞋?

扁平足須穿矯正鞋?#扁平足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骨科葉敏南醫師表示,最近門診常有家長帶著2-6歲的孩童來檢查扁平足,詢問是否須要穿矯正鞋?針對扁平足的治療,家屬可能聽親友、鞋店、復健醫療器材行的建議而進一步找復健科、小兒科、骨科、小兒骨科諮詢,但各方理論,莫衷一是,也困擾著家屬。葉敏南醫師表示,「扁平足」是以足跟外翻,足底扁平,沒有足弓的症狀來表現;站立時,足弓不見了,當足部懸空,足弓又出現了。一般而言,足弓的形成,是靠足底的肌肉韌帶拉起來,肌肉韌帶力量的形成因人而異,一般在小學時期,肌肉韌帶的力量漸漸增強到有明顯的足弓。而扁平足的小孩多半有韌帶鬆弛、膝外翻、肥胖或肌肉無力等現象,但大部分有扁平足的小孩並無症狀,不需治療。葉敏南醫師指出,新生兒的雙腳 因脂肪肥厚,幾乎都呈扁平足,開始走路時,更是明顯。其實97%的小孩在一歲半時還是扁平足,到了小學低年級扁平足降至50%;到了小學高年級時扁平足降至20%以下,一般成人少於15%有扁平足。扁平足可以分為生理性扁平足(柔軟性扁平足)及病理性扁平足(硬性扁平足)二類,絕大多數的扁平足是生理性扁平足。當站立時,足弓不見了,足部懸空時,足弓就出現;或是以足尖站立時,足弓就出現;或是將腳趾都向腳背彎屈,足弓就出現,這些就是柔軟性扁平足,柔軟性扁平足常發生於身體韌帶鬆弛及肥胖的小孩身上。相對地,若是不管站立或懸空時,足弓都不會出現,就是病理性扁平足,這類常見於一些足部先天性異常,如足跟腱太緊、跗股間粘連、距骨直立症或附生舟狀骨症,一些神經肌肉毛病,如腦性麻痺等,脊髓生長異常的病症也會合併「扁平足」。扁平足須要治療嗎?一般而言,生理性扁平足並不須治療。根據國外針對軍人扁平足的研究指出,柔軟性扁平足並不會引起足部疼痛不舒服,反而降低壓力性骨折的機會。只有極少數的軟性扁平足,須要手術治療。至於,是否需要以各種矯正鞋、腳弓墊、塑膠底板來恢復腳弓,治癒扁平足。其實,到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這些東西確能治好扁平足。這些矯正鞋、腳弓墊、塑膠底板並不便宜,在百貨公司或孩童鞋店內或在醫療輔具行內,一雙3000元至6000元不等。隨著年齡增長,每年至少要換一次。更重要的是,孩童期上幼稚園時很少穿鞋子,買了也是浪費。好歹將決定穿矯正鞋、腳弓墊的時間拖到上小學以後,在檢查再做決定。但對於容易酸痛、鞋子很容易磨損變形的病人,矯正鞋、腳弓墊才比較須要,確可幫助消除症狀。葉敏南醫師最後再次提醒家長,不要急著買矯正鞋、腳弓墊等,可以先找小兒骨科的醫師檢查是否真的需要,才是上策。

愛蹬高跟鞋出門 當心腳變「鷹爪趾」

愛蹬高跟鞋出門 當心腳變「鷹爪趾」#扁平足

每次看到女性朋友足蹬高跟鞋,千嬌百媚走在顛簸的路上,除了由衷佩服,但更為這些女性們的足部健康感到憂心。美麗的鞋子往往是影響足部健康的最大原凶,而「姆趾外翻」就是常見的後遺症之一。姆趾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傾斜,大於生理角度十五度的畸形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表示,外翻的大姆趾除了會擠壓其他腳趾,也使姆趾近端的趾骨頭向內側產生不正常力量與運動,導致第一蹠骨基部突出,在行走時,姆趾滑液囊容易和鞋子產生摩擦,造成劇烈疼痛和厚皮。姆趾外翻的初期症狀為:第一蹠骨隆起處紅腫、疼痛,局部皮膚發炎甚至潰瘍。到了後期,嚴重者大姆趾會與第二腳趾重疊,將第二趾擠向背側,形成所謂的「鷹爪趾」,經常與鞋子摩擦、引起不適。由於大姆趾畸形,功能受影響,行走時勢必增加前足其他部位的負擔,加上蹠趾骨關節變形,因此也會發生足底疼痛,稱為蹠骨疼痛;而因姆趾滑液囊腫、又有蹠骨疼痛,每走一步都會有尖銳痛感,到後來可能無法穿著鞋子走路,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行動。造成姆趾外翻的先天因素包括扁平足、腳跟外翻、前腳內翻、第一蹠骨過短;而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先天性軟組織疾病等,也都容易有姆趾外翻。至於後天因素,常見的有趾骨關節受傷、趾骨骨折癒合不良、脫臼、靭帶撕裂等,而長期穿著高跟尖頭鞋,更是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由於蹠骨前端(也就是鞋頭的部位)較寬,鞋子若太窄,也會擠壓指尖朝中央集中變形,導致姆趾外翻和小趾內翻。所以,郭家孝醫師提醒,具有上述先天或後天因素的人,千萬不要穿著過尖或過窄的鞋子,以免姆趾外翻惡化。要預防姆趾外翻,首須穿著適宜的鞋子,最好是腳趾有半公分左右活動空間的寬頭鞋,避免壓迫到大姆趾;平底鞋比有跟的鞋好,材質柔軟舒適為宜,鞋底也要能吸震。值得一提的是,名牌、昂貴的鞋子不一定設計就好,因此,自我判斷相當重要,千萬別花了大錢,反造成足部變形。此外,姆趾外翻與扁平足有密切關係,因此郭醫師建議,鞋子最好選擇有「弧形足弓」支撐,又具吸震、減壓效果,對防範拇趾外翻很有助益。如果已經出現姆趾外翻,在外翻角度未達三十度之前,仍有機會採取非手術治療。例如,將外翻部份以護具支架矯正,在第一、二趾間夾棉墊或矽膠墊,並在夜間穿戴塑膠材質的姆趾外翻支架,或製作合適的鞋內墊等,都有療效。至於疼痛不適,則可藉冷、熱敷或其他復健儀器,改善局部肌腱與筋膜的疼痛;若有持續發炎紅腫情形,則要再加口服或局部藥物。郭家孝醫師表示,姆趾外翻角度若已超過三十度,且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行動不便,則需考慮以手術減輕疼痛、治療變形。其方法是把拇趾內側的突出物切除,拇趾內緊繃的內縮肌放鬆,再將內側關節囊縫緊即可。若外翻角度太大,可能還要加上骨鋼絲釘或石膏固定一個月左右,手術成功率極高,唯一要注意的是,術後切莫再穿著不適當的鞋子,否則極可能復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