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藥

擅自停藥3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險釀禍

擅自停藥3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險釀禍#停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引發血栓的主因,也是造成中風的最危險因子,一旦血栓剝落,嚴重還可能會致死!日前,一名65歲患有心房顫動的林先生,原本有持續用藥,並早晚量血壓的習慣,但去年因為要切除背上一顆脂肪瘤而暫停用藥,術後也沒有持續用藥,結果才短短3周,他就突然中風、手腳癱軟,所幸發現的早及時就醫、影響不大,而他經過這次經驗後,再也不敢忘記服藥了。小血栓恐致命危機 中風、死亡、心衰竭率高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吳茲睿醫師表示,血栓是凝血系統失衡形成的血塊,常從血管壁脫落,隨著血流卡在肺臟或其他重要的器官的動脈中,以致引發靜脈血栓栓塞、肺栓塞、腦中風等,造成致命的危機,其中心律不整是引發血栓的主因,而臨床上最常見的則是「心房顫動」。如果無法早期確診,提早投藥,中風機率將超過一般人5倍以上,死亡率多2倍、心臟衰竭多3倍,所以,建議在民眾在平時可透過自行把脈來檢測,一般來說正常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跳動頻率規則,但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數,則可能會高出許多、強弱不一、頻率雜亂,一旦出現異狀應盡速就醫。傳統抗凝血藥物綁手綁腳 易與食物交互作用在治療方面,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謝育整醫師表示,阿斯匹林僅能降低約2成引發腦中風風險,而傳統藥物可邁汀,則在使用上有諸多不便,其中包括易與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如深色蔬菜、大蒜、葡萄糖胺、銀杏、魚油),導致藥效增強或減弱,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但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必須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以降低血栓形成、預防中風,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患者多了一項口服抗凝血劑的選擇,不需調整劑量、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因此,民眾可依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安眠藥勿自行停、減藥 恐焦慮、心悸

安眠藥勿自行停、減藥 恐焦慮、心悸#停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失眠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擾,若產生嚴重的睡眠問題時;除了應及早尋求醫師協助改善睡眠問題,也需遵循安眠藥物的原則,切勿自行購買服用、自行增減藥量、不要任意中止藥物的治療,以免出現戒斷症狀,如焦慮、心悸、盜汗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林儀蒂醫師表示,睡眠障礙不管是入睡困難或持續睡眠困擾,若影響到民眾日常生活狀況,就有需要積極處理。一般病人來求診時,醫師會先排除是否有內外科疾病,或者最近是否有新使用某些藥物,如降血壓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內分泌作用藥物、精神科用藥等,接下來再針對個人狀況作建議。藥物為輔助  找出原因遠離睡眠障礙針對失眠的評估工具,有多項睡眠生理檢查,用於懷疑與睡眠有關的呼吸異常。目前臨床也常會請病人做睡眠日誌,提供醫師有價值的睡眠資訊。而林儀蒂醫師也說,目前非藥物療法,主要著重在認知行為治療等方法,希望可以抑制神經興奮,改善焦慮,達到誘導睡眠的效果。替代療法有芳香療法或某些如退黑激素、纈草等。但當上述方法皆未能有滿意療效時,醫師會建議短暫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如傳統的苯二氮平藥物,此類藥物共同的副作用是淺眠,但倘若自行減藥或停藥容易出現戒斷症狀,如焦慮、失眠、心悸、盜汗等。林儀蒂強調,藥物對於失眠來說,還是輔助治療、非藥物治療以及心理社會問題介入,才能整體幫助病人免除睡眠障礙困擾。 

注意!心房顫動者腦中風機率高出5倍

注意!心房顫動者腦中風機率高出5倍#停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沒來由的心臟砰砰跳、心悸,當心是心房顫動;而若是有在服藥控制病情的心房顫動患者,也別擅自停藥!日前一位68歲的婦人,本身有心房顫動,平日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來預防中風。然而,近來因膽囊炎開刀,術後一周她中斷了抗凝血藥物,竟不幸地發生栓塞性腦中風。心跳不規則亂跳是徵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周玉蘭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症狀為心悸、心跳不規則亂跳、胸悶、胸痛、喘、頭暈、昏厥等,年輕人症狀會較老年人更為明顯。因此,周玉蘭醫師也說,心房顫動使血液在心房內滯留而產生血塊,9成血塊形成在左心耳處,血塊掉落隨血液循環堵住腦動脈則造成栓塞性腦中風。腦中風風險高5倍、死亡率2倍而有心房顫動的病患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腦中風死亡率是2倍;其次症狀與失能狀態較嚴重、住院天數較長、合併腦出血性的機會較高、且再發性腦中風的風險也較高,而若延誤治療可能造成肢體癱瘓殘障,不可不慎。提醒若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問題、心房顫動家族史的民眾,一定要定期檢查,而平日如果量血壓時,也可以摸一下自己的脈搏心跳看是否有不規律跳動的情況。最後,周玉蘭醫師也強調,不同抗凝血藥物的使用有許多細節,如:服用方式、副作用,藥物交互作用,若預做手術需先停藥多久、何時再用回藥物等要注意。因此,提醒病患,服用抗凝血藥物,停藥需與專業醫師討論。

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擅自停藥 猶如慢性自殺

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擅自停藥 猶如慢性自殺#停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腸道基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並搭配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為主,大部分患者治療成效優異,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詹德全醫師表示,目前胃腸道基質瘤已是一種「可控制」的癌症,透過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且延長存活期,因此,「持續用藥」就顯得相當重要!提升病識感遵從醫囑不間斷用藥 為控制疾病關鍵「病患願意遵守醫囑,是胃腸道基質瘤控制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詹德全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顯著,且副作用較輕微,因此,治療中的患者皆可有不錯的生活品質,以致常發生自覺病情良好而停止服藥的狀況。門診中即有一位60歲的張姓病患(化名),罹患胃腸道基質瘤開刀約2年後不幸轉移至肝臟,經醫師建議先以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控制疾病,治療六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患者開心地認為疾病已控制而掉以輕心,甚至要求減少藥量,半年後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腫瘤急速變大。詹醫師指出,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能精準地抑制癌細胞,不讓大部分疾病惡化,惟一旦停藥或減量就如同自殺般,放任腫瘤持續擴大,也增加後續治療的困難度,因此,建議患者應依照醫囑不間斷服藥,定期回診,才是控制胃腸道基質瘤的不二法門。胃腸道基質瘤用藥提醒小撇步 有助病患降低忘記服藥機率詹德全醫師補充說明,除了病識感不足,擅自停藥導致胃腸道基質瘤復發案例層出不窮外,門診中也有許多年紀大的患者反應,常會因為記憶力不好,而老是忘記吃藥。詹醫師建議患者,可養成在早餐或中餐過後的服藥習慣,或是目前坊間也有電子藥盒,會發光且呼叫提醒,讓長者不怕忘記吃藥。最後,詹醫師提醒患者,倘若不幸疾病復發或惡化,也可先增加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劑量,若真的無法控制疾病進展再轉換第二線藥物,切勿輕易放棄治療;此外,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罕見的疾病,許多患者或家屬乍聞患病時,心理焦慮及緊張是在所難免的,鼓勵患者、家屬可向門診醫師或醫護人員諮詢,有助於瞭解胃腸道基質瘤疾病及治療方式,減輕壓力、飲食照護指導及其他日常生活之衛教。

自行停藥又熬夜 男子高血壓引起腦中風

自行停藥又熬夜 男子高血壓引起腦中風#停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陳先生原本3年來都乖乖吃高血壓藥物控制病情,3個月前他暫時辭掉工作,由於自認血壓很穩定,加上沒有了工作壓力,沒有再回診拿藥。結果他因迷上網路遊戲,連續兩晚熬夜上網,某天凌晨突然昏迷,經送醫發現是高血壓引起的腦中風,雖然經過搶救,現在已變成植物人。血壓正常、自認年輕 自行停藥主因基隆市衛生局指出,高血壓雖然不會立即致命,但卻很需要長期用藥穩定血壓,如果自行停藥,又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常常熬夜、吸菸喝酒,恐怕引起二次高血壓,容易併發腦出血或中風,預後狀況通常較差。國內高血壓患者高達400萬人,其中9成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情。臨床上發現許多高血壓患者對服用藥物有迷思,尤其「感覺」血壓正常就停藥;或自認年輕、不想吃血壓藥一輩子而自行停藥,結果造成二次高血壓。定期吃降血壓藥 避免血壓起伏大服用降血壓藥物的目的,是讓過高的血壓能控制在正常範圍,以減少身體的不適及避免高血壓傷害器官。衛生局也提醒患者,切勿看到血壓升高才服藥,血壓起伏過大,對血管會造成很大傷害。另外,有些年輕人擔心高血壓藥物要吃一輩子,會損害肝腎健康。其實,真正傷害肝腎是因為沒有控制血壓,引發腎臟功能衰退才趕快服藥,最後又怪罪降血壓藥讓腎臟受損,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停藥要與醫師討論高血壓患者也並非絕對不可減藥,醫師提醒,若想調整藥物劑量,要先定期量血壓,再與醫師討論藥物劑量,採取漸進式停藥;例如原本服用3種高血壓藥物,可先減為服用2種、同時觀察2周血壓值,若血壓穩定,醫師才會考慮再減藥。生活習慣上,也要落實「2不3要」原則來預防高血壓:不要熬夜、不要自行停藥,要補充水份、要多吃蔬果、要養成運動習慣

胃腸道基質瘤患者 貿然停藥恐致疾病復發

胃腸道基質瘤患者 貿然停藥恐致疾病復發#停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雄一位60多歲的王先生(化名)去年因食慾下降、腹脹等症狀求診,經診斷罹患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完全切除腫瘤後,因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繼續接受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輔助治療,用藥一個月後因已無疾病症狀,自覺腫瘤已獲得控制,加上服藥時曾伴隨輕微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便自行貿然停藥,然而不過2、3個月的時間,感覺上腹疼痛,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腫瘤已轉移肝臟,進行切片檢查發現細胞分裂數值高達20~30,於是再度接受標靶藥物治療,雖然疾病再次得到控制,但他說「這次經驗嚇得我再也不敢自己隨意停藥了!」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阻復發、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陳彥仰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以手術完全切除為目標,針對腫瘤大於10公分、有絲分裂指數大於10/50(HPF)、腫瘤大於5公分且有絲分裂指數大於5/50(HPF)或腫瘤破裂的高復發危險族群,在過去無標靶藥物治療的年代,臨床上50%的患者,平均術後一年半至兩年會再次復發,所幸目前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已有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可使用,高復發危險患者經輔助治療可有效降低腫瘤復發風險,且自去年(102)9月開始,健保給付已將術後輔助治療延長為三年,提供患者更佳的照顧;而對於無法手術或是轉移性的患者,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則可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提升生活品質。持續用藥 疾病控制效果佳陳彥仰醫師也建議胃腸道基質瘤患者,一旦開始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就要持續使用,過程中若有任何不適,都該與醫師討論,不可擅自停藥或不規律用藥;倘若不幸復發或疾病惡化,患者亦不要過度擔憂,在藥物耐受性佳的情況下,可先增加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劑量再轉換第二線藥物,以控制疾病進展。陳彥仰醫師進一步說明,一項中斷藥物的研究報告(French Sarcoma Group BFR14 randomized discontinuation trial),將120位疾病控制穩定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分成兩組(持續用藥組與治療一年後停藥組),結果發現一年後停藥組,平均六個月後疾病再次復發,該研究結果顯示,胃腸道基質瘤患者若可持續用藥,疾病控制效果越好。此外,門診中,部分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會因治療副作用、腫瘤沒有惡化而認為病情穩定,不繼續服藥,醫師強調這是不正確的用藥觀念!其實癌細胞受到控制如同冬眠一樣,如擅自停藥,反而會使之甦醒,且停藥後亦可能產生第二次細胞突變,以致藥物產生抗藥性,讓治療更為棘手。認識藥物副作用 治療不困惑臨床上標靶治療仍可能會發生噁心、嘔吐、食慾不佳、過敏皮疹、水腫、肌肉疼痛等副作用症狀,但陳彥仰醫師強調,副作用的發生率不一定,端視個人體質及對藥物的感受性而有所不同;倘若出現副作用,也勿過度恐慌而自行停藥,應立刻告知醫師進行處理,醫療團隊會依患者症狀評估是否將藥物減量或給予舒緩症狀治療。目前副作用管理已為治療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建議患者及家屬勿在治療前過度恐懼而延誤治療,若有疑問則應與醫師詳細諮詢及討論,以增進對疾病的了解,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提升病人長期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