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逾3成血友病有肥胖問題!醫籲打造運動平等環境助病友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江宏傑現身籲:先同理再理解

逾3成血友病有肥胖問題!醫籲打造運動平等環境助病友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江宏傑現身籲:先同理再理解#心血管疾病

過去血友病病友在預防性治療的照護準則下,對於日常活動及運動的意願已大幅提升,然而,卻因親友或旁人擔心發生出血事件,導致病友仍被限制從事各項活動,無形中影響了血友病病友運動平等的權利。今年馬偕兒童醫院第四年攜手台灣武田藥品,共同響應「凝聚活力 有備而來」的活動,並呼應世界血友病聯盟提出的主軸「Equitable access for All:Recognizing all bleeding disorders」,馬偕兒童醫院陳銘仁院長分享在接受預防性治療的前提下,應該鼓勵病友嘗試符合自己身體狀況的活動。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侯人尹醫師也說明,血友病病友的治療歷程和過往已經大不相同,在穩定的預防性治療與追蹤下,生活品質已有明顯提升。相較過往需求性治療的年代,病友自身對於疾病與運動的態度更加正向積極。今年也從「運動平等」的角度呼籲大眾,期待破除一般人對血友病的迷思,一起朝友善血友病運動平等的環境努力。 逾3成血友病病友有肥胖或過重的問題!研究顯示運動有助提升病友生活品質 血友病病友因害怕受傷出血、關節發炎等,在日常生活中會儘量避免激烈運動,但身體活動量不足也造成逾3成血友病病友常見有肥胖問題,也因肥胖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目前在預防性治療的準則下,可以有效降低關節損傷及減少出血事件發生的頻率。且規律運動可以增強關節功能和穩定性、減少肥胖風險,降低急性出血事件和相關併發症的風險[3]。美國國家血友病基金會建議,接受預防性治療的兒童在適當的照護下每天可至少進行60分鐘的運動,特別是非接觸型的運動,如羽球、桌球、游泳、單車等都是適合病友從事的運動項目。 侯人尹醫師分享,最重要的是血友病病友要能夠掌握自身的體能條件及凝血因子濃度,目前有個人化的醫療輔助工具APP,幫助病友監測自身凝血因子的濃度變化及週期,讓病友了解當下適合從事什麼樣的活動。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葉庭吉主任也鼓勵所有血友病病友勇敢去嘗試與挑戰不同的活動,醫療團隊也會結合不同科別,如牙科、復健科等幫助病友能夠安心面對各種不同的體驗。 血友病孩童養成術:從學會放手開始、支持代替過度保護,讓孩子快樂成長! 許多血友病病童父母因為擔心出血風險,在過往常會有對小孩過度保護的問題。侯人尹醫師也表示過度限制血友病孩童從事日常活動或運動,反而容易影響孩童的人際關係及或造成過多的心理壓力。照護者給予病童適當的陪伴與心理支持,幫助他們了解正確的治療觀念及學習如何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馬偕十歲病童媽媽也分享,在目前的治療下,血友病孩童和一般小朋友生活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不過仍發現周遭的人出於擔心,會盡量避免或限制病友的活動。學校體育老師考量受傷風險,難免會建議孩子避免參加運動會或大隊接力比賽之類的活動,但其實他平常可以跟一般人一樣從事各種運動,即便跌倒受傷也不常有血流不止的問題發生。身為家長擔憂是難免的,但更希望小朋友能在成長過程中,擁有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體驗,她也鼓勵其他血友病病童家長及社會大眾,以陪伴支持取代過度保護與限制! 運動平等的第一步?面對未知,先學習同理再去理解 桌球國手江宏傑今年受邀共同響應世界血友病日,從過往與病友互動的過程中也發現:「其實血友病的小朋友和一般小朋友並沒有太大差異,甚至運動表現上也毫不遜色!很高興可以藉由自己的經歷與專業,給予病友鼓勵、增加他們的信心,讓他們能從運動中獲得更多的自信。面對不知道、不熟悉的事物,先去同理對方、並且理解對方,才能真正地學會尊重。期許大家可以用更友善的眼光、接納病友,一起為血友病運動環境平等盡一份心力!」 不只小朋友,馬偕病友曾先生也曾在求職的過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感覺像是被貼上了負面標籤,常覺得自己明明一樣努力、認真生活,然而環境仍存在一些錯誤認知,但他也並沒有因此灰心喪志,反而更努力地感受日常生活帶來各種體驗,積極的增進自己,也期盼大家可以互相接納彼此的不一樣,期待血友病朝更平等友善的環境邁進!

上班坐著、吃飯坐著、通勤坐著⋯「坐式生活」超傷身!醫教1招搶救

上班坐著、吃飯坐著、通勤坐著⋯「坐式生活」超傷身!醫教1招搶救#心血管疾病

現代大部分人都被困在辦公椅或沙發上,由於科技的便利和現代生活方式,越來越多人喜歡坐著而變得不愛運動。然而,久坐對身體的危害有很多,像是增加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的風險⋯想要改變久坐帶來的壞處,建議每隔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以下整理久坐的相關研究、危害與改善方法,真的要起來動一動啦!

打鼾如「開洗衣機」恐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醫揭「1關鍵症狀」自測

打鼾如「開洗衣機」恐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醫揭「1關鍵症狀」自測#心血管疾病

夜間打鼾呼聲超大聲,不僅可能吵醒伴侶、室友,也可能是疾病警訊!醫師提醒,雖然打呼很常見,但若鼾聲如雷「像洗衣機般大聲」,就要小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可能性,長期恐造成低血氧、睡不飽等狀況,增加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至睡眠門診就醫作進一步判斷。

洗刷洗腎王國之名,掌握最新治療三關鍵,戰勝心、腎、代謝疾病

洗刷洗腎王國之名,掌握最新治療三關鍵,戰勝心、腎、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一直是導致腎病變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控制不佳更會加速腎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且慢性腎臟病合併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更高,也因此在國際糖尿病治療指引上就提及,病患除了必須要控制好血壓、血糖以外,避免腎臟發炎、導致惡化更是治療的重要關鍵。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黃建寧主治醫師表示,目前洗腎人口有48%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說是洗腎主因;糖尿病儘管是血糖過高引起,事實上也是一種血管疾病,大血管會影響心血管,小血管就會造成視神經或腎臟病變。血糖高會造成腎絲球的壓力,不僅容易引起腎臟細胞的高壓氧化、發炎,更會導致腎小管病變出現纖維化、內皮細胞被破壞。 糖尿病與心、腎病變有高度關係 黃建寧醫師說明,人體運作是一個連動系統,代謝物質也會互相影響,從研究數據來看,糖尿病與心、腎功能有高度相關,心臟、腎臟、代謝疾病都是相關聯的,當腎臟過濾功能不佳就會影響心臟,心臟不好同時也會影響腎功能。從臨床案例來看,當有尿蛋白過量、腎絲球過濾率越低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明顯偏高(見後圖)。 由於糖尿病與血壓、血脂控制有極高關聯性,加上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具多項共同風險因子,衛福部也積極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計畫,希望透過有效醫療資源的整合來讓疾病管理更有效益。目前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上,血糖、血壓、膽固醇、蛋白尿的控制目標如下: • 糖化血紅素:應低於7%以下; • 血壓:收縮壓應低於130 mmHg以下;舒張壓應低於80mmHg以下; • 膽固醇:總膽固醇應低於160mg/dL以下或低密度膽固醇應低於100mg/dL以下。 • 蛋白尿:蛋白尿(UACR)大於300mg/g的病人,應控制UACR有至少大於30%以上的降幅 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用藥需考量降糖、降血壓、抗發炎及纖維化的藥物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監控血糖、血壓、血脂數值,在治療方針上,更要徹底改變生活習慣。黃建寧醫師指出,當已發現初期腎病變,飲食必須與營養師擬定方針,如蛋白質攝取量必須依照不同腎病變的階段來調整,日常要多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動物性蛋白質,遵循多攝取蔬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全穀類食物,鈉含量一天不要超過5g等原則,另外戒菸、減重也是預防腎惡化必須落實的重點,也要培養運動習慣強化心肺功能,在防止腎惡化的同時也能改善肥胖問題。 當生活習慣都調整後仍舊沒有改善,就必須考慮用藥,黃建寧醫師說明,糖尿病的藥物從早期純粹降血糖、控制血壓,一直進步到能夠保護腎臟器官,以及抗腎臟發炎、纖維化的發展,對於延緩腎病變都有相當好的進步。 黃建寧醫師也強調,透過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計畫,臨床可以看到參與病患在預後有相當好的改善,未來在搭配完整藥物的運用下,透過治療三大關鍵: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腎臟與發炎與纖維化,甚至可將病患洗腎的時間延緩10年,未來若累積足夠案例運用大數據分析,相信對治療糖尿病等慢性病,都能有更好的治療效益。 黃建寧醫師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理事長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 專長: 新陳代謝科 內分泌學 內分泌分子生物學

越胖血糖越失控,長期恐釀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深入了解 血糖 肥胖控制關鍵

越胖血糖越失控,長期恐釀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深入了解 血糖 肥胖控制關鍵#心血管疾病

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統計,全球約有5.4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1!並有數據指出,高達8成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有肥胖或過重問題,當糖尿病合併肥胖即稱為糖胖症*2,研究指出糖胖症患者具有較高的心血管*2和腎臟疾病風險*3,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糖胖症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肥胖合併血糖問題,英文是diabesity,也就是由糖尿病的英文diabetes和肥胖症的英文obesity組合而成,因此在治療上需同時針對兩個疾病進行處理。 三軍總醫院代謝症候群防治中心主任郭俸志醫師說明,肥胖和糖尿病是會交互影響的,當長期肥胖狀態下,容易造成脂肪組織功能不良,進一步形成異位性脂肪沉積於肝臟造成脂肪肝,於是使得「胰島素阻抗」增加,進而導致糖尿病*4.5,相反地,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島素狀態下,也會使得脂肪組織堆積而增加肥胖的風險!當身體面對2種有害因子的影響下,會讓血糖不易控制,而血脂及血壓異常的風險也升高,進而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的機率大幅增加*2.3。 郭俸志醫師表示,也因此糖胖症患者,除了血糖穩定控制之外,更需將減重列為優先治療目標,才能逆轉此惡性循環,從而減少相關心腎系統等器官病變的產生。原則上BMI ≧27的族群,建議至少必須要先降至24 ≦ BMI<27,再慢慢控制回標準體重 (BMI≦24)。(國健署健康九九+:BMI測試) 飲食控制、運動養成再搭配藥物才是關鍵 不管是糖胖症或是糖尿病患者,郭俸志醫師強調,都必須給予飲食衛教作為基本,進一步養成良好運動習慣,才能達到長期穩定的血糖及體重控制,另外若已達重度肥胖情況時,就可能顯著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如走路會喘、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膝蓋負擔過重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等,這樣的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介入治療外,就會建議儘早使用輔助藥物或接受減重手術,以避免越胖越無法運動,進一步造成血糖難以穩定控制*6。 郭俸志醫師說明,目前同時具有控制血糖、控制體重及心腎器官保護效果的藥物共有兩大類,分別是口服與針劑型的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以及口服的SGLT2抑制劑。前者除了促進胰島素分泌達到控制血糖作用之外,同時也能抑制食慾、減緩胃排空來達到有效的體重減輕,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下具有保護心血管系統的實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當血糖已經降到正常值時就不會持續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單獨使用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所以也可以用於非糖尿病之肥胖患者的體重控制。後者SGLT2抑制劑則透過腎臟排出糖份的機轉來達到控制血糖及減少體重的效果,原則上也不會造成低血糖,同時長期使用下也具有減少心衰竭及慢性腎病變的實證。 無論是口服與針劑型的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或者SGLT2抑制劑,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若糖尿病患者已有相關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病病史,就會建議於第一線就開始使用*7,但在藥物使用上仍需注意,使用 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且少數案例報告中顯示可能與胰臟炎風險的增加具有關聯性,此外口服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必須要空腹服用,服藥喝的水量需限制少於120毫升,且服藥後需至少隔半小時以上才能攝取食物;而SGLT2抑制劑服用時間則較為彈性,可以空腹或隨餐吃,但要注意維持水分的補充、避免長時間憋尿及維持良好衛生清潔習慣,以減少生殖道或泌尿道發炎的風險。因此在選擇藥物時,病患都應該與醫師討論是否合適。 郭俸志醫師提醒,糖尿病與肥胖是影響健康的2個有害因子,更是彼此互相影響,肥胖會大幅的影響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因此若有肥胖問題一定要儘早處理,透過養成每天量測體重的習慣,配合總熱量控制、搭配飲食指南及每天適當運動20~30分鐘,一週至少3~5天,進一步加上醫師囑咐的藥物治療,才能達到健康的體適能狀態並維持有效且長期穩定的血糖及體重控制。

別把心臟操過頭!醫警告「心跳超過最大心率」很危險:每分鐘●●下

別把心臟操過頭!醫警告「心跳超過最大心率」很危險:每分鐘●●下#心血管疾病

67歲黃先生退休後都會郊區爬山,但最近這半年內自覺時不時有一些心悸及胸悶的現象,且連爬樓梯都感覺較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表現,於是拖了一段時間才來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心臟功能約莫只剩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