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氏症

適量攝取深海魚 有效延緩失智症

適量攝取深海魚 有效延緩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

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記憶力及判斷能力降低,容易影響其飲食情形,不是營養過剩,就是營養不良,因此,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營養照護就顯得格外重要。失智症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為阿茲海默氏症,屬退化性腦部疾病;另一為血管型失智症,大多因腦中風所造成的失智引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 李佩霓營養師就大眾熟知的阿茲海默氏症,提供以下飲食照護原則:首先,為延緩患者的腦部退化,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避免營養不良;同時,攝取含有抗氧化物質的食物,避免過多熱量及油脂食物,以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抗氧化物質多半存在在天然的蔬果當中,因此,每天應攝取足量的蔬菜與水果(三蔬二果)。研究也指出,缺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罹患退化性失智症有關,故每週應適量攝取2-3次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另外,李佩霓營養師表示,失智症患者血中同半胱胺酸濃度有偏高現象(同半胱胺酸為心血管、腦血管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因此也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B12及葉酸的食物來降低血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另外,各類蔬菜、水果中的植物化學成分(又稱植化素),也都為天然的抗氧化劑。如咖哩中薑黃素,目前研究已證實對於保護心血管,延緩阿茲海默氏症有一定的幫助。維生素B6食物來源則包括乳製品、肉類、酵母、胚芽、莢豆類(豌豆、四季豆等)等。維生素B12食物來源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內臟、瘦肉、蛋及乳製品等。葉酸食物來源主要存在於新鮮綠葉蔬菜,如綠花椰菜、菠菜、芥藍菜等,其他則為豆類、全穀類、柑橘類等食物。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來源包含深海魚類:如鮪魚、鯖魚、鮭魚等;油脂-橄欖油、芥花子油及堅果類(如夏威夷豆、核桃、杏仁等),應適量攝取-油脂每天建議量為2-3湯匙(包含堅果類食品)。若能確實了解上述營養原則,對於家中失智症親友將能提供最適當的照護。【抗氧化物質食物來源】一、維生素E: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2毫克/天       植物油:如黃豆、玉米、紅花籽油等深綠色蔬菜、小麥胚芽、堅果種籽類二、維生素C: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0毫克/天       水果:如番石榴、柑橘類、柚子、檸檬、奇異果等深綠色蔬菜:如青椒、芥蘭菜黃紅色蔬菜:如甜椒、番茄綠豆芽三、β-胡蘿蔔素(不建議單一補充β-胡蘿蔔素,建議攝取天然食物,來補充之)       水果:芒果、木瓜、紅肉李、柑橘類等深綠色蔬菜:青花菜黃紅色蔬菜:胡蘿蔔、甜椒、紅辣椒、番茄等甘藷、南瓜

協助失智老人 記憶門診提供長期照護

協助失智老人 記憶門診提供長期照護#阿茲海默氏症

台灣人口日漸高齡化,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0%以上,根據推估,台灣失智症人口數是高齡人口的5%左右,也就是國內約有10萬名失智老人。隨著老年人口比重愈來愈高,失智老人勢必愈來愈多,且造成的家庭和社會問題愈來愈嚴重,面對此趨勢,國內有關老人失智症的醫療和照護卻明顯不足。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葉炳強醫師表示,在教會關注弱勢族群的使命之下,耕莘醫院於民國88年五月成立『記憶門診』。這個門診由醫師、臨床心理師和失智症家屬聯誼會志工專業成員一起組成,藉由各專業服務的分工和整合,解決失智症病患和家屬的問題,根據個案的需要,量身設計一份屬於個案和家屬的長期照護計畫。在醫師門診診療的部分,葉炳強醫師提及,醫師常遇到許多病人或家屬帶來有記憶障礙及其他認知功能衰退的病人,鑑別診斷與篩檢失智症病人。記憶門診的醫師在面對一位疑似失智的病人,必須判斷病人是否有失智的症候群,並適時請護理師給予專業諮商、或請臨床心理師給予認知功能的結構性測試與判讀。葉炳強醫師表示,在提供失智症衛教服務時,記憶門診會提供以下資源:1. 提供社會資源:對於確定診斷為失智症的病人,告知如何申請社會福利資源,例如: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走失手鍊..等。同時也提供相關民間團體與政府機構的照顧服務,例如:日間照顧中心、養護機構、喘息服務、居家照顧服務等資訊。2. 提供訓練課程轉介,鼓勵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3. 關懷與陪伴失智患者:透過一些簡易健腦遊戲(如:拼圖、字卡、圖卡)與失智患者互動、社交,並鼓勵照顧者在家可培養失智患者心智有氧運動、頭腦保健。

照護失智老人  音樂安撫身心靈

照護失智老人 音樂安撫身心靈#阿茲海默氏症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失智症人口也隨之增加。失智症好發於老年人,是一種全面性的心智能力逐漸喪失,造成失智症的疾病有多種,其中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雖然其意識狀態仍是清醒的,但會隨著疾病進展陸續出現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最近發生的事情特別容易忘)、空間結構異常(無法清楚辨識方向而容易迷路)、計算能力退化(買東西無法計算金額)等,更嚴重時其語言表達的能力明顯退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如大小便失禁)、甚至行動困難(長期臥床)。依據內政部統計,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人口約30萬人,若以臺灣65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5.3%計算,則臺北市約有1萬6,000人左右疑似或罹患失智症。然而,臺北市老人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者緊僅約4,000人,表示多數患者仍隱伏在社區當中,等待發現並接受治療。因此,隨著人口老化及失智症比率急速上升的情況下,失智症照顧將是未來長期照顧的「主流」。由於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行為精神症狀等問題,常造成家屬或照顧者的困擾與壓力。為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首創全國從95年10月起試辦失智症多元化的社區照護服務,更於96年12月起於本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推動「臺北市輕、中度失智症長者樂齡音樂健康照顧活動」,活動內容以提供失智症長者肢體運動、音樂律動、手工藝、感官認知、主動關節活動等職能治療服務。透過刺激五官及皮膚觸覺的周邊神經反射到大腦中樞而促進腦血流,減緩腦細胞退化的程度,除了讓長者身、心、靈都得到愉悅外,也讓主要照顧者及家屬有喘息機會。活動迄今計有164名失智症長者參與,其中以女性長者居多,多數參與活動長者透過簡式健康量表(BSRS-5)評估,顯示有助情緒緩和,且因團隊運作方式,改善長者過往社交退縮、低社會參與情形,也讓參與照顧家人,獲得適度喘息與相關健康照護資訊及技巧,整體活動滿意度高達90%以上。為因應長壽社會來臨,臺北市政府於今年成立「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及5區服務站」,提供單一窗口服務,針對臺北市65歲以上失能長者依照其日常生活功能缺損情形、社會服務身份別,研擬照顧計畫,協助連結提供長期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居家照顧服務員、機構安置等),並與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及深耕社區之12區健康服務中心、老人服務中心、臺北市各醫療院所出院準備單位、長期照護機構等單位,相互轉介照護資訊,共同串起照顧臺北市民照顧重責,讓退休後「老」市民生活不孤單。(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聯絡電話:市民熱線1999按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