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難搞的蕈狀肉芽腫 是感染還是瘤?

難搞的蕈狀肉芽腫 是感染還是瘤?#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26歲男子起先以為身上的皮膚狀況是濕疹或過敏反應,使用外用藥膏治療,但病灶並未消失,而後到醫院求診,軀幹上有數個長年不癒、顏色偏深的斑塊,沒有明顯的癢、痛症狀,經醫師安排皮膚切片,有型態不正常的中小型T淋巴細胞浸潤在上皮及真皮層上部,最後檢查出是蕈狀肉芽腫。多數為成年或年長者 男女比約2比1成大醫院病理部巫政霖醫師表示,蕈狀肉芽腫是最常見的原發皮膚淋巴瘤,依據本院資料庫統計,分析1999年至2014年9月止約15年之資料,有208個切片確診病例,占所有皮膚淋巴瘤的60.3%,依據文獻,多數病患為成年或年長者,但兒童及青少年患者亦不少見,病患之男女比約為2比1。好發於軀幹 非陽光曝曬區域蕈狀肉芽腫之病灶好發於軀幹或肢體近端等非陽光曝曬區域,依據疾病進程分為斑塊、腫塊、腫瘤三個時期,在腫瘤時期的病灶可合併潰瘍,而病患身上可能同時有不同外觀的病灶,已侵犯臟器之末期患者,若有多數腫瘤細胞浸潤於血液及淋巴結且產生紅皮症狀,加上特殊的細胞標記試驗陽性,則稱為T細胞淋巴瘤紅皮症候群。末期病患 以系統性化學治療為主蕈狀肉芽腫的治療,主要配合疾病分期,巫政霖醫師說明,當病灶呈現腫塊或腫瘤型態,以是否侵犯內臟、血液淋巴或其他器官為進入末期之分界,末期病患以系統性化學治療為主,但仍可能因相關併發症或感染性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不過,巫政霖醫師也指出,蕈狀肉芽腫雖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但細胞如沒有過度變異或轉移侵犯其他器官,目前普遍認為預後良好,無須過度擔心。

15歲以上C肝 每年增1萬人感染

15歲以上C肝 每年增1萬人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病毒性肝炎是全球第六大主要死因,台灣15歲以上人口的C肝病毒帶原率為3.87%,每年大約新增1萬人感染,到現在仍未有C型肝炎疫苗問世,主要預防方法是避免C型肝炎病毒,經由血液透過皮膚或粘膜進入體內,包括避免與他人共用污染針具、注射器或接受污染之血液、血液製劑、使用滅菌不完全之器械、安全性行為等,從切斷感染途徑做起,包括安全針具、輸血檢驗、感染者的管理,高危險行為的民眾接受篩檢,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30撲滅肝炎」的願景,目標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發生率下降90%、治療率達80%、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減少90%,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指出,30歲以下世代獲得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B型肝炎病毒的帶原率顯著下降,慢性B型肝炎病患持續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有效阻止病情惡化導致肝硬化並減少肝癌的發生,在B型肝炎的散播及危害獲得控制之際,C型肝炎的診斷與治療率偏低,正是最需要補強的環節。迎戰C肝 新藥補強治療缺口全民健保給付注射長效性干擾素,合併口服雷巴威林的組合療法,每年治癒7000位C型肝炎病患,但每年因C肝肝病死亡及C肝非肝病死亡有8500人,所以目前治療每年約可減少5000例C肝感染者,到了最近幾年,抗C型肝炎病毒的新藥陸續上市,口服方便、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一旦新藥普及,將能吸引更多患者接受完整治療,可望超前撲滅C型肝炎,民眾負擔能力時,政府的角色變得很重要。先進國家容易取得新藥,但是價格昂貴,倘若政府擁有良好的談判能力,和藥廠斡旋,即能獲得較為便宜的價格,至於在開發中國家,學名藥要能夠普及,也有賴政府出面議價,促使藥廠降價,如此就能在預計的時程內逐步消滅肝炎。  

避孕器放20年沒換 感染比生產還痛

避孕器放20年沒換 感染比生產還痛#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54歲的陳太太20年前裝了避孕器,忘了它的存在,以至避孕器太久沒有更換,在子宮內因為細菌感染,造成膿癢引發腹痛發燒,取出的避孕器已經從原本的白色透明,變成有如鏽蝕的褐色。個案日前發燒伴隨咳嗽有痰和腹痛,原以為是感冒看了診所,情況未改善,且腹痛越來越嚴重,肚子一碰就痛到受不了,比當初生孩子還要痛。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急診,婦產科張崑敏醫師超音波檢查,診斷是避孕器感染引發膿癢。患者膿癢引流後退燒,服用三個星期抗生素治療,順利出院。避孕器5年應更換 超音波確認狀況張崑敏表示,每年估計超過10萬名婦女裝避孕器,但是不少人裝了避孕器後,因為沒有異狀就忽略了它的存在,其實避孕器5年就應該更換,最好每年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有沒有脫落位移。醫師也提醒,裝避孕器的婦女,可以在每年抹片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確認避孕器狀況,腹部超音波也能檢查出子宮肌瘤、卵巢囊腫、骨盆腔膿瘍、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問題。

暖冬腸病毒威力不減 小孩感染全家遭殃

暖冬腸病毒威力不減 小孩感染全家遭殃#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主要流行季節是春天與夏天,然而今年因暖冬效應影響,即使已經進入一月份,門診的腸病毒病患仍然不少,目前兒科住院的病童中,有2成是因為腸病毒而住院,比去年同期罹患腸病毒的患者多了1成。醫師表示,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勤洗手才能預防。男童確診腸病毒 媽媽也被傳染一名2歲6個月的張姓小男童,因為出現發燒、手腳長了紅疹與水泡,哭鬧不安與拒絕進食,阿嬤洗澡時發現外生殖器也有紅疹水泡,就醫檢查發現,咽峽部已經出現水泡與潰瘍情形,手腳也有水泡,確診罹患了腸病毒手足口症,雖住院治療後已康復,卻發現男童媽媽的手部也長了紅疹水泡、喉嚨痛,原以為是因為太累導致抵抗力下降,就醫檢查後確定是遭到兒子腸病毒感染而出現的症狀。收治個案的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高佳慧醫師表示,腸病毒具高傳染性,主要經由接觸病毒汙染的食物、玩具、口水等傳染,亦可經由呼吸道的飛沫、咳嗽等途徑傳染,6個月至6歲幼童因大部分體內沒有抗體,最容易出現高燒、喉嚨痛、手腳水泡等症狀,成人則常因為症狀不明顯而忽視,導致無意中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發病後一週傳染力最強 勤洗手以預防高佳慧醫師指出,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2到10左右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就會有病毒存在,通常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從發病前到後,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腸病毒臨床上最常見的兩種病癥表現為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主要是在口腔黏膜出現水泡或潰瘍,或者雙手、雙腳和臀部皮膚還會出現小粒的紅疹或是水泡;此外,生殖器、臀部與四肢、軀幹都會長出紅疹或水泡。高佳慧醫師呼籲,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勤洗手是最主要降低感染機率的方法,另外個人與環境衛生清潔也是非常重要;5歲以下幼童感染腸毒,有更高機率因為腸病毒併發重症,如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等,若發現孩子出現嗜睡、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嘔吐或活動力降低等情形,就要儘速至醫院就診。

腸病毒未退燒!女嬰出生就染重症

腸病毒未退燒!女嬰出生就染重症#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未退燒!疾管署公布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剛滿月女嬰,經治療後病況穩定。疾管署呼籲,目前社區中仍有腸病毒疫情流行,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家長及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及防護措施,並留意嬰幼兒健康情形,以避免因感染腸病毒引發重症。呼吸窘迫、發紺 女嬰染伊科病毒3型疾管署表示,該女嬰於2015年12月4日出生,出生後即因發紺情形及疑似先天性感染症狀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其後於12月5日至7日間曾陸續出現食慾、活力欠佳、呼吸窘迫、發紺及心因性休克等情形,經醫院採檢送驗確定感染伊科病毒3型,所幸經治療後病情漸趨穩定,目前仍住院觀察中;同住家人及醫護人員等均無疑似症狀。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社區中仍有腸病毒疫情流行,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病毒A型。去年累計6例重症個案,分別為3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1例死亡)、2例感染克沙奇病毒A16型(1例死亡)、1例伊科病毒3型。產前14天發燒 應告知醫生疾管署提醒,準媽媽們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幼兒的健康狀況,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幼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若幼兒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以掌握治療契機。

寵物心絲蟲症傷心肺 不出門也會感染

寵物心絲蟲症傷心肺 不出門也會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登革熱以蚊子為媒介,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少危害,而狗界最重要的傳染病「心絲蟲症」也是由蚊子傳染,在台灣主要是熱帶家蚊造成,據研究調查顯示,氣候濕熱的高雄地區,未預防心絲蟲症的寵物狗感染率竟為全台平均的1.5倍。高雄狗狗患心絲蟲率 較全台高出1.5倍登革熱的疫情受到各界關注,卻忽略了心絲蟲對家中毛小孩產生的危害。根據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2015年寵物心絲蟲症盛行率研究調查顯示,高雄地區的心絲蟲盛行率高達32.9%,約每3隻未預防的寵物犬就有1隻感染心絲蟲症,較全國平均的22.8%高出約1.5倍,盛行率居南台灣之冠。雖然許多飼主都聽過心絲蟲,但對心絲蟲仍一知半解,更對於預防觀念存在錯誤迷思。獸醫師馮建中表示,高雄超過5成的飼主未替寵物進行心絲蟲的定期篩檢及投藥,更有許多飼主以為只要讓寵物足不出戶,就不會有感染問題。事實上,蚊子很容易跟隨人類進入家中造成感染,而高雄地區更有一半以上的寵物犬養在室外,導致感染率比全國平均高出1.5倍,飼主們應謹慎防範。咳嗽、呼吸困難非感冒 恐是感染心絲蟲症通常狗狗在感染心絲蟲症初期無明顯症狀,到中期才有較明顯的咳嗽、呼吸困難,馮建中醫師表示,飼主可能會誤以為是普通感冒而沒有意識到心絲蟲症威脅,錯失黃金治療期。狗的傳染病以心絲蟲症的影響最為普遍且嚴重,台灣主要是透過家蚊叮咬作為媒介,傳染給健康的狗,一般在4~6個月後心絲蟲幼蟲就會發展為成蟲,經由血液循環到達心肺系統,對心肺系統造成嚴重傷害。獸醫師盧大立建議,飼主應每年一次心絲蟲篩檢、定期投預防藥,發現感染即積極治療,才能確保毛小孩的健康。

鞋不合腳磨出水泡 傷口感染險截腳掌

鞋不合腳磨出水泡 傷口感染險截腳掌#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鞋子不合腳,小心磨出大問題。43歲家住台東的傅先生,9月初因為穿了不合腳的鞋磨出水泡,傷口感染潰爛,緊接著兩根腳趾變黑,已手術切除兩根腳趾,手術中醫師發現周遭肌肉組織情況不佳,建議先切除半個腳掌,患者無法受,傅太太尋找第二醫療意見,到了台中進行動脈繞道手術,終於保住了腳掌。收至此病患的豐原醫院血管外科張耀中醫師說,傅先生有10年的糖尿病史,近來鞋子不合腳,左腳磨出水泡,因為末梢血液循環不好未覺得疼痛,直到傷口潰爛且小趾和第四趾變黑,他心想腳趾頭保不住了才到當地醫院就醫,接受腳趾切除手術,沒想到醫師發現腳掌的狀況也不好,建議切除半個腳掌,但他無法接受!經親友建議到豐原醫院,透過動脈繞道手術,才免於截肢。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阻礙養分運輸一般來說,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血液無法把養分輸送到身體末端,尤其是距離心臟最遠的腳部,這時候不能只是從表面處理傷口,需要從內部血液循環著手,動脈繞道手術是另外接一條血管,代替原本已經阻塞的血管,引流輸送養分。張耀中醫師說,許多傷口無法癒合,甚至持續擴大惡化,是因為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也就是血管阻塞無法輸送養分給細胞。而透過動脈繞道手術,改善血液循環,足部傷口內有新血注入,患者也能「保足」免於截肢的命運。

C肝無疫苗預防 醫籲及早治療降低群體感染

C肝無疫苗預防 醫籲及早治療降低群體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病毒性肝炎分為A、B、C、D、E五種,僅B、C、D型肝炎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隨著B肝有疫苗可以預防,威脅逐年下降,而民眾較不熟悉的C肝,全台有40~60萬的感染者,開刀、輸血、共用針頭、看牙、針灸、拔罐、穿耳洞、性行為、刺青、紋眉等,傷口接觸到被汙染的血液,就有可能感染。除慢性疲倦 更可能導致肝外病變臺大醫院內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劉振驊醫師指出,感染C行肝炎不單純是讓肝臟面臨損傷風險,還會導致全身性疾病及血管慢性發炎,類似糖尿病會造成全身性疾病的型態;研究證實,C肝患者除了會有慢性疲倦,也有其他肝外病變,包括神經、心血管、皮膚、免疫、內分泌等病變,患者甚至會覺得自己比較遲鈍。許多民眾認為肝功能指數正常就沒問題,然而這是錯誤觀念,肝功能指數正常只表示當下肝臟沒有發言,不代表不曾發炎,是否感染C肝無法透過外觀或症狀判別,也不能光從肝功能異常與否進行判斷,必須經由抽血,透過血清標記顯示的抗體有無,跟病毒量的存在,鑑別診斷是否罹患C型肝炎。目前C肝患者僅0.4%接受治療C肝與B肝同樣會藉由母子垂直傳染,劉振驊醫師指出,B肝帶原的媽媽,小朋友一出生即必須施打免疫球蛋白預防感染,甚至目前會讓孕婦在懷孕最後一期,預防性服用B肝的藥,使病毒量下降,降低感染機率。而C肝沒有疫苗要如何預防呢?劉振驊指出,就算嬰兒出生沒有得到C肝,未來也可能會被其他人傳染,因此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群體治療的概念,C肝可以被治癒,當一個群體中C肝人數越來越少,則其他人遭受傳染的機率也會變小,然而目前全台4%的人有C肝,其中卻只有0.4%人接受治療,代表大部份人仍然對C肝帶來的後果無感。原因是過去的治療有太多副作用,大部分人聽到干擾素都是聞之卻步,幸醫學科技發達,許多口服藥物問世,治癒率逾9成,且副作用也大大降低,只要能盡早治療、根除病毒,一旦治癒,就不怕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肝病三部曲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