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外痔

何謂痔瘡?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曾茂雄說明,每個人的肛門周圍都有無數小靜脈,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的狀態,謂之痔瘡。痔瘡如何形成?曾茂雄表示,肛門四周的靜脈血管長期置於壓力之下,是造成擴張的主要因素,而什麼情境會讓肛門周遭的靜脈感受壓力呢?長期肛門用力不當,如慢性便祕、腹瀉或長期蹲坐久站,都會促使肛門承受過大張力而產生病變。此外,懷孕婦女受胎兒壓迫、血液循環不佳,也會使靜脈壓增加導致痔瘡。曾茂雄解釋,多數患有痔瘡的患者都沒有症狀,也沒有感覺,常見的病症如下: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曾茂雄叮嚀,目前並無任何藥物可以使痔瘡根治,民眾不可自行服用藥物或買成藥塗在患部,有任何疑問、不適,應儘快就醫治療。延伸閱讀「帶你認識痔瘡」: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674

血便當痔瘡!?不要輕忽大腸癌的可能性

血便當痔瘡!?不要輕忽大腸癌的可能性#外痔

根據統計,大腸直腸癌患者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有血便現象,另一半的人完全沒有症狀。雖然有血便的人不一定是大腸癌所引起,絕大多數是因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在台灣,大腸直腸癌有逐年增加及越來越年輕化趨勢,有血便問題最好還是找醫師診治,千萬不要自以為只是痔瘡問題,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喪失治療良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李秉翰表示,除了血便問題要找醫師診治外,另外有一半大腸癌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這些人要靠大腸癌篩檢方式來早期發現。目前除了五十歲以上成人在社區篩檢中有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外,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健康檢查也有包含這個項目。糞便潛血陽性患者,同時併有內外痔問題人也不少,這些病患直覺反應常是:血便是因內痔或外痔所引起。李秉翰指出,該院之前就曾遇到一位72歲女性病患,平常生活都很正常,沒有血便、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或排便習慣改變等問題。在老人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內庤問題,糞便潛血則呈現陽性反應。病患對於糞便潛血結果表示是因多年內痔關係,醫師詢問家族史發現她的女兒有大腸癌病史,建議其作大腸鏡檢查,結果在距肛門口18公分結腸處,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腫瘤,病理切片顯示為惡性大腸腺癌,雖然術前電腦斷層顯示未有擴散現象,但開刀後的淋巴病理切片顯示已有轉移,為大腸癌第三期。在後續幾次放射治療及12次化學治療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李秉翰強調,由於醫療科技進步,即使是大腸癌第三、第四期患者,在手術配合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下也有很高存活率。他在此呼籲,有血便症狀病患固然要多加注意,即使完全沒有症狀,也不能忽視大腸癌找上門的可能性。根據1997年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於50歲以上無症狀的一般危險群,每五年應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作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對大腸癌術後患者,一年內應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至少每三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兩位一等親或一位小於60歲以內一等親,患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人,應於40歲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李秉翰提醒民眾,平常要預防大腸癌,除了飲食要注意多吃青菜水果等高纖食物外,應盡量避免多餐完全肉食、過多動物性脂肪或容易烤焦的炭烤類食物。此外也要戒菸戒酒,平日多運動,保持正常作息不熬夜,適時舒壓與每日排便習慣。他說,當有血便現象、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有長期形狀變細現象時,要及早就醫。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人也要接受建議,定期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一但有問題時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早期大腸癌並非絕症,治癒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愈早發現,治癒率愈高。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誘發痔瘡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誘發痔瘡#外痔

現代人由於工作的關係,生活忙碌緊張、飲食作息不正常,連帶也使得排泄不順暢,便秘、拉肚子的狀況更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光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李彥志醫師表示,由於便秘、拉肚子都會使肛門在用力過度的情況下,造成血液循環不好,久而久之就形成痔瘡。李彥志醫師指出,痔瘡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上班族長時間久坐,懷孕婦女因骨盆腔壓迫造成血液循環不好,都可能是誘發痔瘡的原因,在門診中時常可看到因排便出血而心生恐懼的患者前來求醫的例子,患者主訴多半是如廁後用衛生紙擦拭時擦出血漬,嚴重者甚至鮮血直接滴在馬桶上,因此患者多半懷疑自己是否得了癌症而趕緊前來就醫,醫師指出,其實這些症狀大多是內痔的表現,因為肛門齒狀腺內無痛覺神經,患者並不會感覺疼痛;相較之下,如果痔瘡長在肛門齒狀腺外,形成外痔,由於腫脹且有痛覺神經在患部而讓患者痛苦難耐。李醫師進一步指出,痔瘡依嚴重程度分為四度,第一度是解便時有血,但尚無脫垂的感覺;第二度是解便時發現肛門有東西脫垂出來,但會自動縮回;第三度則是痔瘡會脫垂出來,要用手推回去;最嚴重的是第四度,痔瘡脫垂出來而且用手推不回去。通常第一度的症狀可以藉由飲食習慣的改變,例如:多食用高纖食物、多喝水,溫水坐浴,或使用藥膏與栓劑來改善治療,若改善效果有限,還可以施打硬化劑,讓痔瘡結疤硬化;若為第二度的話除了施打硬化劑之外,還可以使用橡皮筋結紮讓痔瘡脫落,再嚴重者醫師就會建議以開刀切除。由於目前醫療技術的進步,相較於傳統手術,新式的痔瘡環狀切除術更可為怕痛、沒時間的民眾提供另一項治療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發生痔瘡的年齡主要以年紀較大的病人為主,不過門診中亦可以看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長痔瘡的案例,醫師指出,如果熬夜、口乾舌燥、常吃辛辣食物,例如:麻辣火鍋,都會造成血管組織充血情形,更容易引發痔瘡的產生。因此李醫師提醒民眾,預防痔瘡的方法除了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有助排便外,多運動可幫助腸胃蠕動,同時上班族記得不要長時間坐著,應該每一個小時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除此之外,記得養成每天定時上廁所的習慣,但不要邊看報章雜誌邊上廁所,以免蹲太久造成血液迴流不好,更容易引發痔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