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抗老不分年齡 年輕人也要小心!

抗老不分年齡 年輕人也要小心!#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國人的10大死因: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臟疾 病、高血壓等等,全部都是慢性疾病,而且年齡層越來越小,新聞報導有許多20幾歲的年輕人,罹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必須一輩子吃藥控制的例子,抗老不分年齡,已經成為大眾熱烈討論的話題。別以為外表年輕老化就與自身無關老化已不再是單只外表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內在器官的退化及疾病癌症的危機。所以,別以為外表年輕老化就與自身無關,因為現代人的生活中,充斥著高糖份、自由基、紫外線、壓力、重金屬、塑化劑,嚴重地傷害身體,使內在器官在不知不覺中,已悄悄邁向衰老。抗老化是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目標是延緩器官功能退化,遠離疾病痛苦和死亡的威脅,是需要從小養成的生活觀念。 拒糖永保青春健康近年來醫學上有個熱門議題──糖化反應,是由於食物中的糖和體內蛋白質結合後,產生化學反應,引起人體循環不良,使皮膚失去彈性,器官、血管慢性病變引發腎臟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是老化第一殺手! 慢性疾病的發生,主要還是因為糖分促進細胞老化。老化與慢性疾病之間是因果關係。探討老化所產生的慢性疾病,必須由食物供給的角度及良好正確的生活習慣說起,尤其是抗老化,更是要從小做起,首先降低體內不必要發生的糖化反應及脂肪囤積,中老年後的慢性疾病將大幅降低。糖化反應現在已經提前出現在小孩跟年輕人身上因為糖化反應,生理系統逐漸失靈,一開始是肥胖或代謝症候群,衍生出各種慢性病。例如糖尿病,就是血液中的糖分太高,衍生出許多不良的代謝產物,逐漸導致體內器官失去作用,嚴重甚至死亡。可怕的是,原本這些狀況是中年或老年才發生,現在則提前出現在小孩與年輕人身上。(文章摘自/拒糖  抗老化-Dr張大力 日本美容若返研究美學/博思智庫)

講座/別讓糖尿病慢性合併症找上妳

講座/別讓糖尿病慢性合併症找上妳#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本堂課經由蕭珮鈺護理師主講,幫助病友講解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了解均衡飲食及生活須知,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確認)名稱:別讓糖尿病慢性合併症找上妳時間:106年5月31日 星期(五) 上午08:30-09:00地點:台東馬偕醫院恩典樓(新大樓)二樓心臟科候診區(台東市長沙街303巷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家有肥胖兒 5原則把關健康

家有肥胖兒 5原則把關健康#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長輩常把「小時候胖不是胖」、「胖嘟嘟才可愛」掛嘴邊,但小朋友看起來胖嘟嘟真的就是有福氣嗎?現代的小朋友愛看電視、玩3C,運動量普遍不足,又經常食用炸雞、漢堡、零食、甜點等高熱量食品,身處在致胖的生活環境,有研究指出,看電視的時間每增加1小時,致胖的可能就提高25%。此外,肥胖也會增加孩童罹患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或呼吸道疾病等風險。體重超過同年齡層平均體重的20%就屬於肥胖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張濤澤表示,一般人對肥胖者容易有負面刻板印象,可能會讓小朋友受到同儕的嘲弄或排斥,造成孩子自卑、沒自信,養成消極、退縮的性格,使孩子的心受到影響。提醒父母,家中小孩體重如果超過同年齡層平均體重的20%就屬於肥胖的範圍,要特別留意。均衡攝取營養、適時補充水分針對飲食部分,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賴佳妤表示,掌握「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及「補充適量水份」為2大重點。6大類食物每日建議攝取量:全穀根莖類2.5~3.5碗,國小3年級以上孩童可到4碗、蔬菜類3~4份、水果類2~3份、蛋豆魚肉類4~6份、低脂乳品1.5杯、油脂4~5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5原則把關健康肥胖兒童的體重控制原則,不建議減重而是維持體重,當維持同樣體重但孩子身高長高時,體重就會落在正常的範圍內。父母可以每天陪同孩子用餐,為孩子把關攝取的食物,並把握下列原則:1) 每日三正餐,避免點心、消夜。2) 餐食份量固定,勿暴飲暴食,以8分飽為主。3) 減少高油、高鹽、高糖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取。4) 以新鮮食物為主,減少調理加工品。5) 每日建議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以及適量蛋白質、鈣質。從事戶外運動提高活動量張濤澤醫師提醒,若家中孩子有肥胖困擾的話,可以和小兒科醫師及營養師共同討論飲食與運動計畫,適時調整最適合孩子的體重控制計畫。同時,也可共同擬定運動計畫,也建議父母也應盡量讓孩子從事戶外運動,提高活動量。

6健康撇步 遠離三高好簡單

6健康撇步 遠離三高好簡單#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2歲的李先生擔任公司主管,外食機會多,常應酬吃宵夜,近日因為感冒到附近診所就醫,診所醫師做了成人預防保健,竟發現李先生血壓、三酸甘油酯指數都超標,腰圍也超過90公分,李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服用藥物、注意飲食、規律運動,健康慢慢恢復。衛生署邀請40歲的民眾一同進行預防健保服務,為新的一年打好基底。預防保健服務 6大健康問題一次清理根據國民健康署104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全國共有181萬以上接受服務的民眾,高血壓比率占為20.2%、高血糖8.9%、高血脂28%。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括了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可有效對國人常見的進行評估,透過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養成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減少生病,國民健康署分享6項健康小撇步:1) 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符合資格的民眾可至全國6000多家醫療院所接受服務。2) 掌握三高/有三高的民眾除了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要遵照醫師指示定期服藥控制及定期回診追蹤,建議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糖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3) 健康飲食/增加纖維的攝取及飽足感,儘量少吃零食宵夜及甜點,烹調食物時運用食材的天然風味,減少鹽(鈉)、調味料的添加。4) 規律運動/維持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如快走、跳舞、家務等),對身體健康益處多。5) 主動戒菸/戒菸2週至3個月得到心臟病危險性開始下降,肺功能改善,戒菸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減少一半,戒菸5年後中風機率甚至可降至與不吸菸的人一樣。6) 節制飲酒/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對飲酒的建議,男性不宜超過2個酒精當量(drinks/day),女性不宜超過1個酒精當量(每個酒精當量為15公克,約相當於啤酒360毫升,葡萄酒120~150毫升,白蘭地等烈酒30~40毫升)。 

湯圓怎麼吃 這3疾病要注意

湯圓怎麼吃 這3疾病要注意#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周末就是元宵節,但對於咀嚼不便的長輩及慢性病患者,要如何才能盡興吃又不影響健康,營養師建議,湯圓也可以當正餐,只要遵循「少量、少糖、多運動」的「2少1多」原則,大家都能輕鬆享受元宵湯圓。一顆芝麻或花生湯圓熱量約70大卡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李易真表示,市售湯圓種類包含小湯圓及包餡湯圓,又以包餡湯圓最受到民眾的喜愛,然而一顆芝麻或花生湯圓熱量約70大卡,吃4顆就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等於60公斤的人慢跑半小時或快走1.5小時才能消耗,。建議民眾淺嘗2-3顆、或是大家一起分食,不僅能嘗到不同口味的湯圓也不會過量。將湯圓剪小塊、細嚼慢嚥湯圓屬於糯米製品黏性高、不易消化,若有消化問題的民眾,建議少吃湯圓,以免造成腸胃不適。對於咀嚼及吞嚥功能困難的長輩,如果想食用湯圓,記得將湯圓剪成小塊方便入口、吃的時候細嚼慢嚥,才能避免湯圓噎到的意外。慢性病患者享用湯圓時,要謹記下列事項:1) 糖尿病患者建議可以代糖取代砂糖帶出甜味,不小心吃過多時,正餐主食就應減半,或與一餐的主食互相替換,並增加蔬菜的攝取量。2) 由於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風發生的可能,因此痛風患者要留意是否攝取足夠水分。3) 花生、芝麻、豆沙湯圓等含磷量高,容易加重腎臟病患病情,患者盡量避免攝取。可將湯圓當成正餐食用李易真營養師提醒,飯後還想吃湯圓時不會有太大負擔,建議可將湯圓當成正餐食用,再搭配燙青菜、瘦肉、雞蛋或豆腐,切記不要再搭配含糖飲料,並增加運動量,讓身材不因元宵團圓也跟著變圓。

元宵賞燈去 抗寒4招報你知

元宵賞燈去 抗寒4招報你知#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春節以來的好天氣即將結束,首波寒流入侵,預估今日晚間將低於10度!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今日為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南下,與春節期間的溫暖天氣相比,溫差變化大,尤其到了夜晚氣溫溜滑梯,慢性病病人及長輩要注意氣溫變化及保暖。莘莘學子也應顧好健康,切勿在開學前兩天染上風寒。隨身準備溫開水 補充水分還可禦寒放寒假的最後一周,許多民眾準備攜家帶眷外出賞燈,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外出賞燈穿著一定要注意保暖,隨身準備溫開水,除了可以禦寒還可以隨時補充水分。為了讓大家在元宵佳節可以安心出外欣賞花燈,國民健康署提醒慢性病病人及長輩外出賞燈4撇步:1) 洋蔥式穿法/內層穿排汗衣、中間層可穿人工纖維刷毛衣或羊毛層保暖,最外層可以穿著透氣防水、防風的外套。2) 頭、四肢要顧好/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及襪子等,尤其糖尿病人更要注意四肢末梢保暖,降低因為手腳凍傷,造成傷口感染引發截肢的風險。3) 攜帶溫開水/沒有熱量的白開水,是人體最健康、最經濟的水分來源,冬天喝溫開水除了可維持體溫恆定,並透過排除尿液、汗以及糞便清除體內廢物,還能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4) 賞燈勿太晚/選擇傍晚時間出門,保握仍有陽光時氣溫較溫暖,除了可以較優閒的逛逛各攤位區,也避開晚間的寒冷及人潮。氣溫降低容易突升血壓強勁寒流來襲,乍暖還寒的春季,民眾切勿輕忽低溫誘發疾病影響。當氣溫降低時或溫度驟降時,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對於有三高的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影響不容小覷。除了慢性病病人要注意,包括長者、有抽菸或肥胖者都要小心因應氣溫的驟變。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另外,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

又降溫 慢性病染肺炎風險增!

又降溫 慢性病染肺炎風險增!#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明後天又要降溫,連日來的日夜溫差,可能一不小心就感染肺炎!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肺炎鏈球菌,平時就潛伏在鼻咽腔中,只要氣溫突然下降,細菌活性提高,人人都有感染肺炎的風險,肺炎預防不分男女老少,與醫師討論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就能加強保護力。住院患者 10人中有1人死於肺炎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高尚志醫師表示,許多人誤以為肺炎是小孩或老人的專屬疾病,然而根據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最新數據顯示,肺炎及流行性感冒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齡僅47歲,青壯年也難以倖免,且住院死亡患者中更是10人中有1人死於肺炎。高尚志醫師表示,研究指出,65歲以上的年長者以及患有慢性病者,均為肺炎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天氣忽冷忽熱,氣溫動輒差距10幾度,一方面氣溫低可能會使慢性肺阻塞疾病惡化、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控制困難,對慢性病患者威脅大,而溫差大也使這些高感染風險族群身體調節不易,增加肺炎感染的風險。施打疫苗2年後 可有效降低一半風險研究顯示,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可降低成人鼻咽腔肺炎鏈球菌帶菌率風險,最新國外研究顯示,成人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2年後,可以有效降低近一半鼻咽腔帶菌率風險,由於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鼻腔帶菌率,從源頭阻擋疾病的發生,整體則可對於其涵蓋血清型所導致的社區型肺炎預防效果達45.6%。長期來說,也可以提供群體保護效果,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因此,高尚志部主任建議成人,特別是年長者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也可以主動與醫師討論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力。

醫訊/高血壓用藥指導

醫訊/高血壓用藥指導#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血壓用藥有哪些注意事項呢?餐後的藥物要隔多久服用較好呢?如果平時有不舒服狀況也可以隨時服藥嗎?用藥安全你我都需提高警覺!某些有高血壓慢性病的病人,常以為血壓數值正常就可以不用吃藥,而自行調整甚至停用藥品,這樣做正確嗎?課程中藥師洪啟洋藥師會教大家如何正確量血壓,介紹各類降血壓藥物與生活保健之道。名稱:高血壓用藥指導時間:106年2月8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