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型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腺瘤型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鑑於大腸癌已逐漸成為國人隱憂,健檢中心針對800多位施做大腸鏡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兩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再者透過一連串的年齡統計與交差分析,更發現腸道中有息肉的患者年齡下降至39歲,最年輕的息肉患者甚至只有25歲! 而根據國健局公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至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將近三成六發現有息肉,更有約8%被確診為大腸癌! 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雖然大腸癌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實際上大腸癌卻是比起其他的癌症更容易預防,甚至是可以近乎完全治療康復的癌症,不過現階段大腸癌爬升至癌症榜首,患者平均年齡更是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有正確的定期健康檢查觀念,導致能夠早期預防的大腸癌人數居然比其他僅能及早發現、治療的癌症人口來的多。楊培鎮指出,想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從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著手,許多民眾雖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但檢查項目卻漏了重要的腸胃鏡,導致在健康報告上一切看似健康,卻讓危險、致癌的惡性息肉持續潛伏在腸道內,痛失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期。有感於大腸癌年輕化,楊培鎮建議民眾除了平時應減少紅肉、高油脂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的攝取之外,應多攝取疏菜水果達到飲食均衡,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若是25歲以上大腸癌高風險群(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民眾更應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確保腸道健康與息肉問題,進而預防癌症產生。(圖片來源/健檢中心提供)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腺瘤型

許多人都知道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但你可知道,過重者不僅容易有腸瘜肉,甚至容易身陷罹患腸癌的高風險下?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09年腸鏡受檢者的資料顯示,在BMI(身體質量指數)≧24的「重量級人士」中,高達52.7%的人檢查出腸瘜肉,換句話說,每兩位重量級人士中,就有一位腸瘜肉上身;再進一步分析罹患腸癌的受檢者資料後發現,BMI≧24的比例更超過六成。根據美國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的瘜肉發生率比一般人高,且腺瘤型瘜肉的再發率也較高,腸癌多由腺性瘜肉轉變而來,腸道內有瘜肉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是常人的數倍,顯示BMI與腸瘜肉有正相關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且缺乏運動習慣,發現腸瘜肉的比例逐年升高,呼籲重量級人士應提早規劃完整腸道篩檢,並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習慣。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9年共10,100位接受腸鏡檢查的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BMI24以上的「重量級人士」中,有高達52.7%的人有腸瘜肉,其中男性重量級人士的瘜肉發生率達53.7%,女性重量級人士瘜肉發生率為49.2%,不論男性或女性的重量級人士,腸瘜肉的發生率都相當高。從年齡層來看,年齡層愈高,罹患腸瘜肉的比例也隨之攀升,而且,30歲以下的受檢者中,也有超過2成檢查出腸瘜肉,年輕人不應自恃年輕,忽略了自身腸道的健康狀況。鄭乃源表示,大腸瘜肉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有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有關,且瘜肉若長於右側的腸道遠端,包括橫結腸、升結腸與盲腸段,診斷及處置上較困難,應特別留意。分析聯安2009年受檢者的資料發現,BMI愈高者,腺瘤型瘜肉與長於右端的遠端腸道瘜肉的比例確實愈高。以BMI≧24與27的受檢者相較,被檢驗出疑似腺瘤型瘜肉的比例分別為近20%、31.5%;有三顆以上瘜肉的比例各為55%、66%;瘜肉大於0.5公分的比例各為22.2%、34.4%;瘜肉長在橫結腸、升結腸或盲腸段等較易癌變區域的比例分別為8.7%和12.1%,顯示BMI的數值與瘜肉數量、腺瘤型比例以及生長位置有密切的正相關。鄭乃源院長指出,若檢查出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右側大腸較大、數量較多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當場進行切除,且應持續密切觀察,以確保腸道健康。進一步針對有腸瘜肉的重量級人士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分析發現,喝水少、運動少、油脂量攝取多的「二少一多」生活習慣,是導致他們容易罹患腸瘜肉的原因,其中,超過九成的人每天喝水量少於2000c.c.,超過六成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有超過五成的人平日喜好油炸、燒烤等高油脂烹調的食品。「重量級人士」不僅是腸瘜肉容易上身的族群,更可能成為腸癌的高危險群。聯安針對2005年至2009年的受檢者資料統計分析顯示,罹患大腸癌的45人中,有28位BMI≧24,佔62.2%,意味著重量級人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性亦高於常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罹患大腸癌的重量級人士中,有兩成的人糞便潛血檢測呈現陰性反應,顯示要檢測出大腸癌,光靠糞便潛血檢驗是不足的。鄭乃源指出,正確的腸道保健應以BMI控制和定期篩檢並進,重量級人士可考慮提前自30歲接受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可考慮再提早安排,篩檢項目包含腫瘤標記(CEA)檢查、糞便潛血檢測並搭配大腸鏡檢驗,才能算是完整。此外,鄭乃源提醒,民眾除應戒菸、酒外,也應戒除「二少一多」的生活習慣,三餐要注重纖維質、蛋白質及脂肪量的攝取平衡,有助促進新陳代謝,避免儲存過多熱量而轉化為脂肪,使體重直線上升。運動方面,可做抬腿、躺姿踩腳踏車、登階有氧等具燃燒脂肪效果的有氧運動,並配合531原則:每週5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10下,幫助控制BMI竄升,避免腸瘜肉甚至腸癌找上門。延伸閱讀:「BMI控制餐 三餐挑對飲食」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45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