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照護

優活影音》寶寶抓被蓋口鼻AI秒提醒!嬰兒照護系統新突破,未來還能判讀哭聲讓父母不揪心

優活影音》寶寶抓被蓋口鼻AI秒提醒!嬰兒照護系統新突破,未來還能判讀哭聲讓父母不揪心#嬰兒照護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寶貝,尤其是剛出生的嬰兒,因為無法用言語表達需求,在照顧上更要費更多心力。童綜合醫院與合盈光電合作推出「AI嬰兒照護系統」,不僅能以非接觸方式監測寶寶的生理狀態,同時更能細微觀測可能發生如被子遮蓋口鼻等警訊,透過科技進步,讓照顧嬰幼兒更有支援幫手。

媽媽必看!嬰兒腸道怎麼顧?「吃對第一口食物」出生後●天是關鍵

媽媽必看!嬰兒腸道怎麼顧?「吃對第一口食物」出生後●天是關鍵#嬰兒照護

寶寶出生離開媽媽子宮的保護後,就要開始學著自己對抗環境中的細菌與病毒。此時,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新生兒來說,腸道菌群將扮演教練的角色,對寶寶腸道的眾多免疫細胞進行「訓練」,開發其全部潛能,使腸道相關免疫系統更加成熟,以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從而降低寶寶被感染的機率。

寶寶吐奶打嗝 家長須先注意五大事項

寶寶吐奶打嗝 家長須先注意五大事項#嬰兒照護

兩個月的寶寶賁門(食道與胃的交接處擴約肌)還未發育成熟,食道短且蠕動較差,加上胃的容積小且排空慢,所以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情形發生,也就是台灣俗話所說的「淺腹」,症狀大多是餵完奶後有吐奶或溢奶的情形。臺安醫院小兒科醫師方旭彬表示,如果寶寶的體重正常,只是偶有溢奶或輕微吐奶,可先注意下列幾點:少量多餐:也就是減少每餐的奶量,多餵一到兩餐。基本上四個月以前的寶寶大約每天總奶量達體重(公斤數)乘以150CC即可,稍多一點只要不吐不脹也無妨。加強排氣打嗝:餵完奶後將寶寶抱直或趴在自己肩膀上拍寶寶背部直到打嗝,手勢由下往上拍。如果寶寶不能打嗝,可以在餵奶中場休息一下打嗝,再繼續餵。如果仍然不打嗝,不必太勉強,可將寶寶抱著成直立姿勢數分鐘,讓氣體自然向上排出,有時寶寶不打大嗝,卻會打連續的小嗝。側躺臥姿:餵奶後儘量拍背使寶寶打嗝。如果沒有打嗝的話,可讓寶寶先採左側臥姿十到十五分鐘,再採取右側臥姿,切勿採半斜躺的姿勢(如用枕頭將頭部墊高,因為此姿勢最容易吐)。根據國外的醫學研究,趴睡姿勢對於胃食道逆流最有幫助,但是礙於容易有嬰兒猝死症危險性提高的顧慮,除非在加護病房或白天媽媽或保母仔細監視下才可行,一般不建議。左側臥是另一種可對胃食道逆流有幫忙的姿勢,右側躺則可幫助胃排空,將頭抬高則沒有幫助。注意奶嘴奶洞大小:太大則容易吸入過多奶瓶內的空氣,太小則容易吸入奶嘴外的空氣。檢測奶嘴奶洞是否恰當,可將奶瓶倒過來,如果奶是一直線流下來則太大,反之很久財低一滴下來則太小。注意寶寶吸奶的速度:不論喝母乳或配方奶,如果寶寶吸奶太快太猛,則容易有脹氣或嘔吐的情形,應設法放慢餵奶的速度。方旭彬說明,如果仍然嘔吐嚴重,可給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視情形服用止吐藥物。方旭彬提醒家長,如果上述情形均已注意,1~2個月的寶寶仍持續有噴射式的嘔吐,且嘔吐頻繁(幾乎一兩餐就吐),要小心是否有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應帶給小兒腸胃科醫師檢查,如有懷疑經超音波檢查證實,通常吃藥也無法改善,必須開刀才能復原。其他還有一些非腸胃道的原因也會引起寶寶嘔吐,包括感染、腦神經系統的問題、代謝性異常等等都會,不可不慎。

新手父母育兒Q&A

新手父母育兒Q&A#嬰兒照護

一、寶寶一出生就需要開始做清潔牙齦的工作嗎?寶寶第一顆牙齒約六個月前後開始長,在還沒長牙之前,為了保持口腔的清潔,餵完奶之後,讓寶寶喝一點開水潄漱口。如果口中的奶渣比較多的時候,可以用濕的紗布稍微清潔一下整個口腔,不需要太用力,目的是保持一個乾淨的口腔環境,避免鵝口瘡的產生。鵝口瘡是一種口腔的念珠菌感染,常被誤認為是奶渣,如果媽媽發現小寶寶的口腔內有白白的一點一點,用濕紗布輕輕擦拭仍無法清除時,就必須給醫師檢查,確定後塗藥即可痊癒。二、寶寶到了什麼年紀,應該到醫院進行牙齒、視力、聽力檢查?寶寶六個月前後開始長第一顆牙齒,只有一兩顆還不需要用牙刷清潔,到了一歲左右牙齒已經長了五、六顆,可以買小號軟毛牙刷幫寶寶清潔牙齒。因此,寶寶滿一歲以後,就可以帶到醫院給兒童牙科進行牙齒檢查。至於視力和聽力,可以由媽媽與寶寶的互動中觀察,出生後三、四個月,寶寶聽到聲音就會朝著有聲音的方向轉頭,從中察覺寶寶視力和聽力有沒有問題,如果發現寶寶有異狀,早期發現愈早治療愈好。三、寶寶穿衣服是否沒有季節之分,穿越多越好?如何判定寶寶該穿多少件衣服?寶寶穿衣有季節之分,並不是穿愈多愈好,無論是大人或是寶寶,每一個人對溫度變化反應不同。如果夏天寶寶待在家中,室內已有空調且不覺得悶熱,其實寶寶不需要穿太多件衣服,以免寶寶滿身大汗,潮濕悶熱容易產生問題皮膚(癬、溼疹、念珠菌感染、尿布疹……等等)。如何判定寶寶該穿多少件衣服,最簡單的原則,就是觀察寶寶的反應,以寶寶覺得最舒服的狀態為判定標準。四、寶寶該如何睡出好頭形?一歲以前的寶寶頭形還有可塑性,東方人以前大部分是躺著睡,外國人則是趴睡,所以東方人的後腦部位比外國人平坦,至於美觀與否則要看個人觀點,基本上只要頭形不要歪一邊、左右能夠對稱就可以了。一般來說不建議趴著睡,特別是新生兒或是出生三、四個月的寶寶,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症。想要頭形好看,不妨讓寶寶左右輪流側睡,側睡對小寶寶有好處,左側睡可以減輕胃食道逆流,右側睡則可以幫助胃的排空,同時也有助於頭形發展。五、寶寶需不需要剃胎毛?有時候寶寶頭髮會有一圈長不出來,俗稱「孤輪」,這種現象有醫學根據嗎?是否和剃胎毛有關?何時才能長齊頭髮呢?胎毛需不需要剃因人而異,如果頭髮太長或太濃密,寶寶又很容易出汗,甚至有些寶寶頭皮經常有一些問題(例如:脂漏性皮膚炎),這樣的情況將寶寶的胎毛剃掉比較好清潔。「孤輪」情形與剃胎毛無關,應先去了解寶寶皮膚是否發生問題,導致頭髮長不出來。至於剃完胎毛後多久才會長齊頭髮,則是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時間表。六、寶寶需不需要割包皮?醫界有人認為割包皮比較不會包皮龜頭炎或泌尿道感染。也有人認為注意清潔即可,不割包皮還可留作日後需要補皮時使用。除了宗教的理由之外,除非有包莖,小便時龜頭處包皮像吹泡泡一樣鼓起的情形,包皮過長、過緊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甚至包皮龜頭發炎、化膿,否則不需要割包皮。七、如何幫寶寶清理鼻屎或鼻涕?鼻子是過濾空氣的構造,空氣中難免會有一些灰塵和髒東西,在鼻腔內積了一段時間就會有鼻屎產生。因為寶寶的鼻孔很小,如果看到寶寶鼻屎已經外露,可以用沾濕的棉花棒,將寶寶的鼻屎清除。如果感冒鼻塞很嚴重無法呼吸,這樣的情況可以偶爾給寶寶用吸鼻器,不過次數用太多也不好,因為病毒感染或是上呼吸道感染,造成鼻涕較多或是鼻塞嚴重,還是需要醫生診治,配合一些抗組織胺,減少鼻涕的分泌物。八、如何幫寶寶清理耳垢?寶寶的耳垢基本上是不需要清除,只有醫師在懷疑有中耳炎或外耳炎時,為了檢查會予以清除。耳垢又分為乾性與油性,外耳道有自動將耳垢排除的功能。什麼情況需要清理,除非外耳道在排除的過程中,已經將耳垢排除到外面,此時,媽媽只要用棉花棒將外面的耳垢輕輕沾除(不要往耳朵裡面推),並不需要用挖耳垢的工具。九、臍帶護理需要注意哪些重點?臍帶護理是為了避免感染、加速乾燥,通常寶寶出院後,醫院會給高濃度酒精,可以殺菌和加速乾燥。剛開始媽媽因為害怕不敢動寶寶的肚臍,往往忽略肚臍根部(接近肚臍眼的地方),可輕輕將根部肚臍露出,從側面滴酒精,加強消毒。如果肚臍根部有髒東西,可將棉花棒沾濕酒精,由內往外圓周式消毒,將髒東西帶出來。如果肚臍有膿臭分泌物合併周圍皮膚紅腫,可能是肚臍發炎; 如果肚臍底部有肉芽般的小肉球,可能是臍息肉,應該就醫治療。十、如何幫寶寶剪指甲?幫寶寶剪指甲必須注意,不要剪太深、剪到肉,剪得不夠寶寶也容易把臉抓成小花貓。幫寶寶剪指甲要特別小心,剪太深或是剪到甲床,甲床、甲溝部位有傷口,容易讓細菌入侵造成甲溝炎。幫寶寶剪指甲前,可以用酒精在指甲刀前面消毒一下,避免細菌感染。

如何照顧慢性腹瀉的寶寶?

如何照顧慢性腹瀉的寶寶?#嬰兒照護

1.) 寶寶腹瀉超過兩個禮拜以上稱為慢性腹瀉,臺安醫院小兒科醫師 方旭彬表示,長期腹瀉意味著腸道嚴重受損波及營養的消化吸收,嚴重者會影響全身和腦部的發育,所以要儘快找小兒科醫師處理,如果脫水嚴重需要住院治療;如果沒有脫水,應該配合醫師做詳細的檢查與治療。2.) 何謂脫水?寶寶在短期內體重下降,眼框凹陷,欲哭無淚,口乾舌燥,皮膚彈性變差,小便減少,有這些症狀出現時要懷疑寶寶有脫水。3.) 就醫時最好攜帶兩個小時內的大便,給醫師看過以後,視情況做進一步化驗,如此可以幫助醫生做更精確的臨床判斷,並縮短採送檢體的往返時間。4.) 消化道蠕動時間檢查:將活性炭一包泡水100西西,一次讓寶寶喝下,並記錄喝下及第一次解出黑便的時間,再於返診時告知醫師前後共幾個小時。活性炭無味,如果寶寶不喝,可加少量果糖。此外,活性炭可吸附毒素及腸中其他髒的分泌物。5.) 口服藥的使用應確實配合醫師指示使用(例如飯前一小時),以其發揮最大藥效。6.) 營養治療的角色非常重要,請務必遵照醫師指示餵哺母乳或特殊嬰兒配方,特別注意奶量及濃度。7.) 換尿布後與泡奶前應該加強洗手,以免傳染性病原反覆感染。

如何讓新生兒作息正常

如何讓新生兒作息正常#嬰兒照護

其實新生兒寶寶的作息並不複雜,不外乎吃喝拉撒睡。但是初為人父母的家長,常常不知道寶寶的作息怎樣才算是正常,所以錯誤的認知常常弄得父母緊張萬分也睡不好覺。首先談談寶寶的睡眠問題。一次睡眠可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前者是做夢的主要階段,後者又可依照腦波的不同分為第一期至第四期,第一期易被吵醒,進入第四期則難被叫醒。新生兒每天有15至20小時的睡眠時間,他們的睡醒週期循環相當頻繁,約每兩個小時會有短暫的清醒,不分晝夜可以醒來又睡著,也因此苦了爸爸媽媽。新生兒與較大小孩或成人不同的地方,是睡眠時先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果是早產兒的話,快速動眼期佔了約三分之一,更是容易驚醒。隨著年齡漸增,晚上睡覺的時間逐漸增長,到三個月大時才大致有白天晚上之分。當然父母的脾氣與生活習慣、家庭氣氛、居家環境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生病或被蚊蟲叮咬也是原因。由於新生兒睡覺不分晝夜,加上胃容量小,所以大約每隔三、四小時就會餓醒而哭,所以說爸媽在寶寶出生後頭一個月日夜加班值班,似乎已成為初為人父母的第一課。如果是餵哺母乳,可能甚至要每兩個小時就餵一次,但是餵母乳時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接觸,卻也是讓寶寶睡得更香更甜的好方法。讓新生兒作息不正常的原因,哭鬧不安應該高居首位。造成寶寶哭鬧不安的原因,除了餓了、渴了、尿布濕了這些基本的反應之外,還要注意是否有蚊蟲咬傷、異物或其他碰撞刮傷的意外,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腸胃道問題如便秘、腸套疊,中樞神經問題如硬腦膜下血腫、服用了腦壓上升的藥物等,嬰兒腹絞痛,施打疫苗,都可能讓寶寶哭鬧不安,另外有10%是屬於原因不明的啼哭。臺安醫院小兒科方旭彬醫師表示,嬰兒腹絞痛常發生在三週大以上的新生兒,寶寶在黃昏或夜裡哭個不停,到了白天卻又安穩無事,絞痛時寶寶呈現不安、臉部脹紅、大小腿彎曲、腹部緊縮的姿勢,造成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包括家庭不睦、腦尚未成熟、自主神經過強、牛奶蛋白過敏、腸蠕動不正常、醣耐受不全、吞嚥過多空氣等。在家中可以藉變換嬰兒姿勢、放小聲的輕音樂、在肚臍周圍塗抹少許薄荷油或覆蓋熱毛巾數分鐘來幫忙緩解症狀,如果仍然無效,給小兒科醫師檢查後可給予適當藥物。這種情形預後甚佳,大多在9至12週大自行消失。綜合以上所述,寶寶的作息看似簡單,卻有許多狀況或毛病會有所影響。身為父母應該對寶寶的作息正常與否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及早對引起作息不正常的問題加以處理。如果作息不正常的情況持續無法改善,則應該找一位您信賴的小兒科醫師做充分的討論,找出潛藏的真正病因,對症下藥處理,寶寶的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

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嬰兒照護

【文章出處】www.pbf.org.tw※ 前言隨著新生兒加護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大部分的早產兒脫離急性期後,能面臨許多問題,例如呼吸暫停合併血氧濃度降低、心跳變慢、餵食困難、氧氣依賴。這些問題可能持續至足月,需長時間密切觀察照顧監測,造成家屬極大的心理壓力,而降低照顧自信心,因而遲遲不敢將可居家照顧的早產兒辦理出院,延長住院日數,也可能因住院日數增長造成院內感染。或因照顧者為完全學會評估技巧即將早產兒帶回家中,因緊張及壓力會不時返診或增加不必要之再住院。藉由提供完善的出院準備服務,可使早產兒得到適當的連續性照顧,病加強家屬之照顧能力,使早產兒於充分準備狀況下出院。本院每年2500公克以下之早產兒約有150名,其中1500公克以下之及低體重早產兒約30名。已執行的出院準備計畫包括:於住院期間舉行家屬、醫護、社工聯繫慧,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於早產兒體重達2000公克時準備出院,提供育嬰知識及照顧技巧包括:餵奶、沐浴、換尿布、預防接種及復健;當早產兒生理狀況穩定,體重也穩定成長,經醫師評估後准予出院,並以書面計畫整合出院注意事項、預約返診日期及護理指導提供父母參考,並轉介給早產兒基金會之居家護理師收案,追蹤居家照顧情形。大部分早產兒於體重達2000公克生理狀況已趨於穩定,不需醫院的治療可由父母自行照顧。但早產兒自出聲及與父母分離,親子關係的建立較差,且住院期間過度聲光刺激及侵入性治療造成生理週期的干擾,使得早產兒出院後無法適應家庭的環境,造成照顧上的困難,而此時的早產兒應該在三種最安全的天然環境中生長:1、媽媽的子宮。2、父母的懷抱。3、他們的家庭和社區。所以早產兒發展性照護,可幫助早產兒回歸到媽媽的子宮、回到父母懷抱、回到家庭社區,可使早產兒調整對感覺輸入,維持自主系統的平衡,減少對身體刺激的不穩定性,保存能量,增加調節能力,使得生理狀況維持穩定,體重成長穩定且較快速,已縮短住院日。而早產兒發展性照護需醫療團隊每一成員,在照顧時需注意且用心對待各個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早產兒,給予個別性的醫療及護理照護,並鼓勵家屬參與照顧解讀早產兒發出的訊息,及早建立親子關係,並藉較長時間的參與照顧學習居家照護技巧及評估早產兒身體狀況的能力,使得家屬有充分的照顧能力而增加照顧自信心,也避免不必要的再住院。※ 照護內容   一、提供早產兒一個類子宮的身、心、靈成長環境,促進生長發育方面:燈光:病房控制維持幽暗的環境,保溫箱小床覆蓋遮光布罩(需用監視器)。24小時關燈(除治療外)此時是早產兒成長時間。 音量:維持病房寧靜<58分貝,說話輕聲細語,本單位垃圾筒丟垃圾時發出之音量>58分貝,故經同仁腦力激盪將桶子換成菜籃套上布袋加垃圾袋,不但推起來無聲丟垃圾也<58分貝。音量控制列入標準化:不在寶寶單位交班、不在病房內交談、不放置收音機、不擺放電話及母奶溫奶器、隨手關門。 視覺刺激:擺放適合寶寶的黑白卡,照顧者或父母親切的臉。 嗅覺刺激:父母穿過的衣服或皮膚對皮膚的直接接觸,請父母為寶寶作袋鼠護理,讓寶寶聞到熟悉的味道。 治療性擺位:提供協助寶寶調節的輔助品 :如包裹的衣服、捲伏巢:像媽媽的子宮一樣讓寶寶躺在裡面、圍介:讓寶寶腳踏出去時像在子宮羊水中有依靠感不會有踏空的感覺。幫助寶寶維持屈曲的姿勢、四肢維持中線位置、便於手到口的活動,促進自我調節安撫利於神經發展,像躺在媽媽子宮內姿勢一樣舒服。  二、促進父母親與早產兒的親子關係:母乳哺育:依寶寶個別需要24小時不定時哺餵母奶,寶寶住院時間比媽媽久,此時母奶奶庫是供應寶寶充足營養最好方法,因此我們會教導父母母奶奶庫操作及使用方法,當父母把母奶送來時我們會以杯餵、滴管餵食給寶寶喝,這樣母奶源源不斷增進寶寶生長發育,亦可讓父母有機會扮演為人父母之角色。 袋鼠護理:像袋鼠一樣讓寶寶躺在父母胸口,皮膚與皮膚直接接觸有肌膚之親,寶寶可聽到像在子宮內聽到熟悉之心跳聲,也聞道熟悉味道,因此可促進親子關係穩定寶寶呼吸心跳促進寶寶體重穩定性成長,住院期間每一個寶寶都接受袋鼠護理。 寧握護理:抽血及侵入性治療檢查時避免太多疼痛會幫助寶寶適時薴握,並且教導父母接觸寶寶學習寧握技巧讓其有參與感。 讓父母扮演好父母角色:請父母多來與寶寶互動,並且學習基本育嬰技能,如沐浴技巧、臍帶護理、包尿布方法等。  三、人性化、個別化的照護,與寶寶適當的互動了解其行為暗示、個別性需求提供個別化照護:集中護理-有計畫安排作息。 照護前調整狀態:清醒期才執行護理照護。 照護時有壓力反應可暫停(促進自我調節能力)。  照護後留在床邊數分鐘:有壓力之行為暗示時可給予寧握護理。 為寶寶翻身或移動都必需要支撐手和腳,避免寶寶受到驚嚇。 動作溫柔避免寶寶姿勢突然改變。 同時間只做一件護理活動避免過多刺激影響寶寶神經功能發展。 每位寶寶都被抱在懷裡餵奶,讓寶寶進食時有滿足感及被愛的感覺。 依出生天數或出生體重分別依家屬及寶寶的需要給予不同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體重別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出生別,如自然生、剖腹生之出生天數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 住院期間依寶寶病況之需求請父母到院學習,生命徵象測量、膚色變化觀察、氧氣監視器使用與租借、急救技術教導、拍痰技巧,以增加父母照顧自信心及避免再度住院。 請父母到院觀看衛教錄影帶及居家環境佈置像住在媽媽子宮內一樣舒服。  四、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依出院計劃表填寫:生理疾病是否治療完成?是否需會診?家屬醫護討論會是否要召開?預防注射是否已打?其他注意事項皆會一一記載。門診追蹤日期一一寫在計劃表上讓家屬帶回以作為提醒之用。經篩檢表篩檢出高危險個案後,出院前與父母召開醫護社工及家屬個案聯合討論會,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告訴父母寶寶的行為暗示及生活習慣,讓父母更了解寶寶更有照顧自信心。家庭化出院準備服務室:全家到院住院一天學習增加照顧的自信心,像回到家一樣,完全由父母自行照顧,有問題馬上解決,彼此互相適應,依育嬰技能照顧評量表評核父母,學會所有照顧技能始可回家,如此可以幫助寶寶及早返家。五、以社區為中心的照護:出院後轉介-衛生所、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個管師追蹤個案出院後第一週、第一、三、六個月完成電訪,關心其是否病情穩定、正確用藥、居家照顧是否有困難、活動情形如何及返院狀況。新生兒特別門診是聯合門診也是本院貼心的一項服務,新生兒科-全身檢查、心智科-心智評估、神經科-神經功能追蹤、耳鼻喉科-聽力測驗、眼科-眼科追蹤避免合併症產生。※ 照護成果(91.06~11)住出院準備服務室人數16人。 出院準備服務室使用率88.88%。 再度入院率0%。 早產兒接受袋鼠護理執行率100%。 早產兒接受母乳哺餵率99%。 出院護理指導完整率92.5%。 早產兒室音量分貝維持58分貝。※ 心得照顧寶寶;我們本著幫他們營造媽媽的子宮、經由父母的懷抱增加親子關係、由嬰兒行為狀態而給予合適個別性照護病教導父母、父母照顧能力教導與提升、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做好家庭環境準備、讓寶寶及早回歸他們的社區!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護理長 - 葉淑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