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西化

樂閱讀/一餐吃2種以上的肉類 恐引發癌症?

樂閱讀/一餐吃2種以上的肉類 恐引發癌症?#飲食西化

日本人大腸癌與乳癌罹癌率激增,被認為是「飲食西化」而引起。的確,二次大戰前不太有機會吃到高脂肪、高蛋白質、少膳食纖維的食物,不過隨著這些食物的普及,癌症發生率也明顯地增加了。益軒不可能知道現代飲食習慣會變成什麼模樣,卻留下了「少吃肉」這個現代也通用的教誨。他告誡:「飲食儘量清淡,不要吃太多油膩膩的東西。不要兩種肉類混著一起吃,也不要吃太多肉。」「兩種肉類一起吃」看似罕見,但是從可享用各種肉類的烤肉,到牛丼連鎖餐廳暖冬必吃的牛丼飯與豬肉味噌湯套餐,或是餃子、漢堡肉所使用的牛豬混合絞肉都是,其實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吃下許多。2013年美國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發現了某個引發心臟病的未知因子,它在攝取過多肉類時就會產生。」在腸內活動的細菌,為了消化肉類必須分泌某種成分,這種成分一旦進入肝臟,就會演化為引發心臟病的物質。一直以來,我們只知道攝取太多肉類會導致心臟病與動脈硬化,是因為動物性脂肪或壞的膽固醇(LDL)所造成的。所以當發現這個未知因子的存在時,也顛覆了我們的「常識」。而且歐洲發表的研究也指出:「攝取太多火腿與培根,會讓死亡率提高1.2倍」。我們都知道氧化的蛋白質與脂質會引發心肌梗塞。吃肉不僅會患上癌症,也會招來動脈硬化與心臟病等疾病,導致死亡率提升。所以我們應該聽聽益軒的建議,避免過度食用肉類為佳。(本文作者/周東寬)(摘自/不生病的98個習慣/天下雜誌出版)

孩童長針眼比例增2成 垃圾食物惹禍!

孩童長針眼比例增2成 垃圾食物惹禍!#飲食西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4歲王小妹妹,從小習慣接觸高油脂飲食,喜愛炸雞、薯條類食物,近來深受針眼之苦,兩眼常反覆發作,大大小小共長了五顆,眼皮又紅又腫又變形,雖到處求醫但兩三個月以來仍未轉好,經醫師診斷後為多發性麥粒腫及霰粒腫,為了徹底治療,因此採用手術進行切開引流。眼科醫師顏敏芳表示,近來門診中針眼小病患有增加的趨勢約佔2成,以3至7歲居多。由於近年來飲食西化,小朋友對於這類高油脂飲食特別偏愛,家長如果沒有特別禁止,很容易因為皮脂分泌過多而引發針眼。顏敏芳指出,一般成人長出針眼已經很惱人了,更何況是小朋友,在這種年紀家長也較難照護,不少小患者常常發生針眼後,消了又再長出來反覆發生,此外也出現過兩眼一起長針眼,或一次長多顆,甚至到七、八顆大小不等的針眼等。顏敏芳進一步說明,針眼是因皮脂腺或汗腺的開口閉塞,腺液不暢通使得細菌感染,常見症狀有紅腫熱痛或合併有化膿,又稱為「麥粒腫」。若只是腺體發炎沒有細菌感染,則稱為「霰粒腫」,霰粒腫通常不痛但不容易消除,有時會反覆在眼瞼板上腫得像綠豆般大。而針眼的發生主要與個人體質有關,但日常生活的衛生習慣也會影響針眼發生的頻率與程度,常吃高熱量、油炸的食物,作息不正常,習慣以手揉眼,皮脂腺分泌較旺盛者則容易誘發針眼。 顏敏芳建議民眾,保持充足睡眠與營養均衡,飲食避免高油脂食物,不要搓揉眼睛以防感染針眼的可能,若發覺疑似患病,應儘早就醫,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感染。

飲食別輕忽 大腸癌高居國內發生率第一

飲食別輕忽 大腸癌高居國內發生率第一#飲食西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國內飲食西化,營養不均衡等,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去年男女大腸直腸癌已高居國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李志清更指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近4千人因大腸癌死亡,顯示出大腸直腸癌篩檢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李志清醫師指出,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目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積極配合國民健康局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計劃,凡年齡超過50歲至79歲者,每兩年要做大便潛血一次。而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癌篩小組每月也寄發篩檢通知單,給符合大腸直腸癌篩檢條件市民,回醫院做癌症篩檢,並對大便潛血篩檢陽性者電話通知回院做大腸鏡檢查。消化內科更運用門診,對家族中有大腸直腸癌史,或有大腸直腸息肉者,或其他高危險群者,進行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病患五年存活率。至於預防大腸癌上,李志清醫師建議大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2~5成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另外也要記得每日動一動,維持每日運動,能幫助腸道也動一動,也可減少4成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最重要的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癌,並有效降低2成死亡率。

換取健康生命 別怕大腸鏡篩檢!

換取健康生命 別怕大腸鏡篩檢!#飲食西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由於飲食西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而雖然國健局補助50~69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但統計數據顯示,篩檢率仍低於3成。且在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為陽性的12萬人中,有高達4成民眾拒絕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原因多半為不好意思、認為不舒服、或對清腸藥及灌氣的不適而排斥進一步檢查等。由於許多民眾對大腸鏡檢查心生畏懼,康聯預防醫學內視鏡室主任林姿伶解釋,大腸鏡因為要在彎彎曲曲的腸道前進,常會壓迫、牽扯或拉緊腸壁外層,受檢者可能會產生想解便、腸子絞痛、腹脹等不適感受。若是曾接受腹部或婦產科手術、腹壁沾粘的人,可能會更加難過。如果能夠適度麻醉,在無知覺、無痛楚,非常放鬆的狀態下完成大腸鏡檢查,是可有效地減少受檢者恐懼和痛苦。因此,民眾在接受檢查前可與信任的臨床醫師討論麻醉的選擇。林姿伶主任表示,現代醫學發達,檢查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但內視鏡仍是目前臨床診斷腸胃道的利器,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不但能直接檢視食道、胃及大腸組織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等問題,當發現病灶或懷疑異常時,可以立即做切片檢查,甚至直接切除息肉。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必要時予以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有效方法。因為大腸直腸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等到出現疼痛、貧血、疲倦、排便習慣改變及體重下降等症狀時,大都已經是晚期。只有少數人因體質敏感,對大腸鏡檢查的不適反應比較強烈,而大多數人都能安適地完成檢查。因此,林姿伶醫師再次呼籲,些許的忍耐換取生命的健康,還是非常值得的。

不動又吃太好 年輕人罹心血管病變多

不動又吃太好 年輕人罹心血管病變多#飲食西化

「六十八歲的老翁,睡覺醒來突然中風了!」這是在寒冷的冬天裡最常見心血管疾病。由於人體的血液循環較差,加上能量及氧氣的需要量增加,便使得原本功能不佳的血管更加「滯礙難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自然也就跟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包含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容易遺留身體功能殘障,造成生活自理及工作生存威脅,及整個家庭的負擔。阮綜合醫院高血壓衛教師吳曄薰表示,一般而言中、老年人最難逃這類疾病的糾纏,但隨著生活形態改變(運動量減少)及生活飲食的西化(高脂肪),有愈來愈年輕化的傾向。男性在45歲後要特別留意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女性則因為有女性荷爾蒙可以保護心血管的功能,因此通常在停經後才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是動脈硬化的促成因子,因為血壓過高會促使動脈硬化,導致腦出血及腦栓塞;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的血糖偏高,會使心血管提早硬化,引發心臟、血管的問題。除了疾病因素外,家族遺傳、體質及肥胖等。膽固醇中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或三酸甘油酯過高的患者,易形成血管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然而高密度膽固醇本身也具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因此提高高密度膽固醇 (建議維持40mg/dl以上),就保護了心血管。另外值得提醒的吸菸族,尼古丁已證實會加速血管粥狀動脈硬化,也呼籲癮君子戒菸。

青少年愛吃速食要當心 不要小小年紀就一身病

青少年愛吃速食要當心 不要小小年紀就一身病#飲食西化

因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像飲料、炸雞、薯條等食物,漸漸成為大家的主食,現代人長期吃這類食物,加上日常運動量逐漸減少,自然會引發新陳代謝問題,俗稱「新世紀文明殺手」的新陳代謝症候群,已無形中已經對許多人產生威脅。民眾若是體內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越來越高,長期以來對心血管會造成傷害。根據醫學研究,男性腰圍若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代表「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之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台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中廣型」的肥胖者也潛藏健康危機,非常容易同時併發多種代謝失調的病症,包括血糖上升、血壓上升、血脂不良等。肥胖對健康有不小的威脅,許多青少年愛吃高熱量速食,造成營養不均衡、纖維攝取不足,加上又少運動,造成血脂肪異常,現在10多歲的青少年已經出現代謝症候群。醫師建議,青少年除了要定期做新陳代謝的檢查外,也應避免吃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並且多運動,才對健康有益。 醫師建議民眾,如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威脅,除了少吃精緻食物、多運動、多吃蔬果、控制體重,並堅持不吃消夜、不喝酒、不喝含糖飲料。醫師並建議患者,能減少10%的體重、減輕30%的腹內脂肪,達到改善血脂及血壓的異常,進而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