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痔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內痔

何謂痔瘡?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曾茂雄說明,每個人的肛門周圍都有無數小靜脈,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的狀態,謂之痔瘡。痔瘡如何形成?曾茂雄表示,肛門四周的靜脈血管長期置於壓力之下,是造成擴張的主要因素,而什麼情境會讓肛門周遭的靜脈感受壓力呢?長期肛門用力不當,如慢性便祕、腹瀉或長期蹲坐久站,都會促使肛門承受過大張力而產生病變。此外,懷孕婦女受胎兒壓迫、血液循環不佳,也會使靜脈壓增加導致痔瘡。曾茂雄解釋,多數患有痔瘡的患者都沒有症狀,也沒有感覺,常見的病症如下: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曾茂雄叮嚀,目前並無任何藥物可以使痔瘡根治,民眾不可自行服用藥物或買成藥塗在患部,有任何疑問、不適,應儘快就醫治療。延伸閱讀「帶你認識痔瘡」: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674

紅外線凝固法 治療”內痔”免動刀

紅外線凝固法 治療”內痔”免動刀#內痔

肛門為長約兩公分的管狀器官,以齒狀線與直腸相連接。痔瘡的型態分為內痔及外痔,長於齒狀線以上的痔瘡稱內痔,以下則稱外痔。臺安醫院外科主任醫師 謝家明表示,內痔以出現的症狀可分為第一度、第二度、第三度及第四度。解便時,內痔不露出肛門管外是為第一度;解便時內痔露出肛門管外,排便完畢,內痔自動縮回肛門管內是為第二度;解便時內痔露出肛門外,但解便完畢時,內痔仍停留在肛門外,必須用手推回肛門是為第三度;內痔更嚴重時,不論排便與否,內痔始終暴露在肛門外,且無法以手推回肛門管內,是為第四度。謝醫師說,第三度及第四度的內痔,原則上是用外科切除的方法來治療。第一度和第二度的內痔就可用下列的非切除療法來治療譬如:紅外線凝固法、橡皮圈結紮法、電燒凝固法、冷凍療法……等等。但冷凍療法因為術後合併症很多,且治癒時間較長,現已很少使用;橡皮圈結紮法及電燒凝固法的缺點為容易產生痔瘡血栓壞死,而且治療後容易有肛門疼痛及出血的現象。紅外線凝固法是在1~1.5秒內利用紅外線所轉變的熱能穿透組織到0.6~1.2毫米的深度,將痔瘡根部的黏膜組織凝固,導致內痔的血液循環降低,因而痔瘡縮小,最後萎縮至黏膜內。紅外線凝固法主要是適用於第一度,第二度及一部分的第三度內痔。謝家明醫師指出,使用紅外線凝固法治療,病人無需使用局部麻醉,而且不須要住院,每次治療不超過十分鐘,治療時,病人只覺得輕微的灼熱感,幾乎沒有任何疼痛的感覺。另外,懷孕期間的婦女也可以安全的使用紅外線凝固法;使用此法每次治療時間雖短,但每十大至十四天必須重覆治療,而且每顆內痔須重覆治療二次至三次。謝醫師說,此法治療的有效率因人而異,其成功率約為百分之75~85。與其他治療類似,此法也有復發的可能性,但因治療時間短,無疼痛、無須住院,可以反覆治療。謝醫師提醒,沒有一種治療方法是可以適用於所有類型的痔瘡,治療的方法仍因人而異,醫生為病人選擇最適當的療法方可有效的達到預期的目的。

《不可不知》便便出血怎麼辦?

《不可不知》便便出血怎麼辦?#內痔

所謂便血是指大便中出現血液或有潛血反應,它的原因可能是消化道出血、或腫瘤、也可能是肛裂或痔瘡及急性感染性腸炎等等。它們的鑑別診斷及治療方式各有不同。身體某部位出血,通常都會引起患者的驚慌,像尿血、咳血、吐血,進一步就會去找醫師求診,但消化道出血,可不一定了,有時是黑色的大便,有時是含血的大便,更有時是沒甚麼特殊的。針對「便血」該怎麼辦,或是擦衛生紙時有血時,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提出,絕大部分的便血,出血處都在下消化道裏,所謂的下消化道是指空腸或以下的腸子,包括部分的小腸、大腸及肛門。那麼上消化道出血,就不會有便血嗎?蔡醫師指出,這當然是錯,很多人以為「上邊」出血,是黑色大便。雖然大部分的胃、十二指腸出血,病人通常解黑色大便,但是若是在短時間急速,大量出血,一樣是紅色鮮血從肛門流出,這種可是大出血,會要人命的。那怎麼區分兩者呢?聰明的醫師,除了觀察生命現象外,另外會插根鼻胃管,便知道結果。下消化道出血,有那原因呢?以成人而言最常見的慢性下消化道出血是痔瘡及大腸腫瘤。最常見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是憩室及血管病變(Angiodysplasia),患者有否注意到,因為便血而住院的病人並不多,醫師通常一聽病人吐血,二語不說,立刻辦住院,便血住院的人就少多了,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絕大部分的下消化道出血都比較和緩,而且都是間歇性的。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蔡醫師僅就常見的原因介紹。首先是肛門周圍疾病,像痔瘡、肛裂,患者會有鮮紅色的血在衛生紙上,或是滴血、或是大便周圍塗著血。內痔是不痛的,肛裂可是很痛,這些通常是在解硬便、或是用力擠大便後發生。程度一般都很輕微,但是也有例外,某些肝硬化病人會在肛門形成靜脈曲張,出現血流如注的情況。通常醫師會做個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蔡醫師提醒,患者要多吃含食纖維質的食物,多喝開水、多運動,保持規則的排便習慣,不舒服時,溫水坐浴、或使用一些塞劑,如果情況還是很困擾時,可找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接下來是腫瘤病變,良性或是惡性腫瘤均有可能造成便血,依不同的位置,造成便血的模樣上也同同,當然必須同時考慮其他症狀。長在直腸或肛門時血可能是在大便周圍,合併有裏急後重,大便解不乾淨感覺;乙狀結腸、下行結腸,血可能混在大便中或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了,更上方的腸子,可能就純粹以貧血表現或摸到一個硬塊了,檢查上可做大腸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尤其是若合併體重減輕,肚子有硬塊,那可要小心了。蔡青岩醫師強調,如果檢查出大腸癌,事先的評估,對往後的預後是很重要。如果發現是息肉,施行鏡檢時把它切掉即可,但須要記得往後的追蹤。至於憩室出血或Angiodysplasia出血,這些均好發於年紀大的病人,後者更與某些疾病有相關,如長期先腎,主動脈瓣疾病。臨床上表現為急性出血,診斷上時常須要以血管攝影證實。 其他還有那些便血原因呢?像急性感染性腸炎,如痢疾、大腸桿菌0157感染;炎症腸病變如克隆氏病、潰瘍性大腸炎、缺血性大腸炎、放射性大腸炎、或不明原因性的大腸潰瘍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