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

麻醉後噁心想吐 局部麻醉助改善

麻醉後噁心想吐 局部麻醉助改善#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手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約3成,是除了疼痛外最常見的併發症。一名32歲陳小姐因為車禍,要進開刀房進行清創手術。但在手術麻醉前她特別提到,二十幾歲時也曾開過婦科手術。術後醒過來時不覺得傷口痛,反倒是頭暈噁心的感覺讓她不舒服,還因此在醫院住了一個晚上。經醫師評估風險後,決定採取局部麻醉策略,只麻醉腿部神經,並預備2種止吐藥物待命,隨著手術進度給藥,大幅降低患者噁心嘔吐的感覺。手術結束後,陳小姐表示,整個過程就好像深深地睡了一覺,以後如果不幸又要開刀,一定要再請麻醉科醫師做風險評估。成大醫院麻醉部黃丞漢醫師指出,手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約二至三成,是除了疼痛外最常見的併發症。除了病患的舒適程度以外,嘔吐也可能造成安全上的疑慮,例如誤吸入嘔吐物、出血、傷口繃裂等危險;同時也是門診手術患者需要住院最常見的原因。麻醉、術後止痛 可與醫師協商「客製化」臨床上,麻醉科醫師會權衡病患的需求訂定預防策略,包含使用不同的麻醉方式、疼痛管理、使用不同機制的止吐藥,需要時再加上及時的補救措施等。近年來使用率逐漸增加的全靜脈麻醉,則是藉由電腦控制之幫浦調整輸注速度,使病人血中或腦中之藥物濃度達到設定之目標濃度。它可減少吸入性麻藥的暴露量,也就可減少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率。黃醫師指出,麻醉科醫師的工作不止是讓病人睡著而已。風險評估、術中生命徵象的維持,疼痛管理,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等都是麻醉科的職責範圍。因此,病患在開刀前,可與麻醉科醫師做風險評估,並且一起討論個人的麻醉方式和術後止痛的計畫,如此不僅增進安全,也能提高麻醉品質。

男童「嬰幼兒早發型氣喘」 咳到無法入睡

男童「嬰幼兒早發型氣喘」 咳到無法入睡#吐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說,三歲大的陳小弟,近兩個月以來反覆的咳嗽,夜晚也常因咳嗽而無法入睡;平日玩得較興奮或跑跳時也會一直咳嗽,有時甚至會將剛吃下的食物也一併咳出來,造成日常生活很大的困擾,家長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經問診及檢查,加上推敲其病史,判斷是因氣喘發作而引起反覆的咳嗽,給予適當藥物治療並加上吸入型噴劑控制,症狀改善。潘俊伸醫師指出,陳小弟的情況就是所謂的「嬰幼兒早發型氣喘」,患有此疾病的孩童,有20%在出生1年內至少有一次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喘鳴發作;大於50%的人在2歲以前第一次發作,其中有35%的病童在於六歲大時,仍然有持續性的喘鳴發作。 潘俊伸醫師提醒,氣喘兒在流感季節容易發作,也會比一般兒童更易受到流感病毒的侵襲,進而引發較嚴重的併發症。接種流感疫苗是保護氣喘兒免除流感威脅的最佳方式。氣喘在治療方面,視情況給予緩解或長期控制的口服藥物、控制型吸入噴劑或是緩解型吸入噴劑。家有氣喘的孩童,在日常生活方面,應儘量避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正確且規律服藥;在季節變化時,應當更加注意;隨時注意症狀變化來判斷氣喘的是否有受控制;流感季節儘早接種流感疫苗。

婦女吐出膽結石 成救命關鍵

婦女吐出膽結石 成救命關鍵#吐

嘴巴也會吐出膽結石?一位六十多歲的婦女因肚子絞痛送急診,竟嘔吐出四顆各約一點五公分大的膽結石,雖然大家感到難以置信,但這一吐卻成救命的關鍵診斷線索。在外科醫師緊急手術取出卡在小腸中約4乘3公分的大結石後,讓阿嬤免於因膽結石腸阻塞引發敗血而可能致死的悲劇。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尹文耀指出,當天接到通知趕到急診室會診時,在病人吐出的膽汁、食物殘渣中,赫然可見四顆結石,在行醫的印象中還未曾碰過這種情況,即時在國外應該也同樣不尋常。但這卻是膽結石掉落十二指腸後進而造成小腸阻塞的重要線索,在影像檢查發現下腹部確實有明顯陰影。如果再多耗一個晚上,就沒機會搶救。在趕緊送進開刀房取出腸內的結石,恢復小腸的暢通後,阿嬤在十天後出院。延伸閱讀「膽結石」: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16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