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結石

「隱藏版癌王」是膽道癌!常見疑問一次看         醫:7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千萬別輕忽腸胃不適

「隱藏版癌王」是膽道癌!常見疑問一次看 醫:7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千萬別輕忽腸胃不適#膽囊結石

腸胃不適很有可能是膽道癌?膽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像是腸胃炎、腹部悶痛、食慾不振等,與一般腸胃疾病、膽結石有點類似。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彥豪指出,民眾對於膽道癌的警覺性往往不高,因此很難早期發現,有超過7成確診時已是晚期,高比例患者發現時已無法手術,因此又被稱為「隱藏版癌王」。 膽道在哪裡? 膽道是幫助人體消化的重要系統,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與十二指腸相接。膽囊是儲存膽汁的部位,肝臟每天製造膽汁透過膽道運輸到肝臟下方的膽囊儲存,當人體進食含有油脂類的食物,膽囊便收縮擠壓出膽汁,透過膽管通道輸送到十二指腸來分解。 膽道癌初期會有什麼症狀? 膽道(管)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之內,因此膽道癌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與膽囊癌,台灣一年有2千多名膽道癌患者確診,其中較常見的是肝內膽管癌。陳彥豪醫師表示,因名稱內有肝,常常被誤以為與肝癌相同,但兩者的組織型態與治療方式皆完全不同。膽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只有腸胃不適、腸胃炎、上腹痛、腹部悶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發燒、黃疸等,與一般腸胃疾病、膽結石有點類似,民眾警覺性往往不高且認知度低,通常發現時已是晚期。 為什麼會罹患膽道癌? 陳彥豪醫師表示,膽道癌主要高危險群有像是先天性膽道疾病、原發性膽道炎、膽道或膽囊有結石、B/C肝炎、肝硬化患者等,另外肥胖、糖尿病與有菸酒習慣者風險更高。膽道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有7成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手術不易,這也是存活率低的原因,高危險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治療方式有哪些? 陳彥豪醫師分享,民眾除了經常詢問治療方式之外,也會詢問可否透過換肝、做栓塞、電燒等肝癌的治療方式來解決,但其實這個問題又回繞到第一個問題,膽道癌與肝癌不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在膽道癌的治療上,初期會以手術為主,陳彥豪醫師說明,即便手術切除,5年的存活率也只有10~30%1,加上膽道癌容易復發,因此患者在術後接受輔助治療是比較好的方式。 陳彥豪醫師指出,轉移性膽道癌對化療的反應率僅20~30%2,且抗藥性相當嚴重,後續可能會有肝功能異常、黃疸甚至敗血症,多數患者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年。2023年1月開始,衛福部已核准化療合併免疫療法來作為晚期膽道癌的第一線治療,從臨床研究顯示,和單用化療相比,免疫合併化療可降低死亡風險約20%3,約3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12.8個月,更有超過四分之一病患平均存活期可超過2年4。因此,膽道癌的患者在無法手術的情況下,建議化療搭配免疫治療,不少患者甚至腫瘤縮小,能重新評估手術、局部治療的可能性。 陳彥豪醫師分享門診一位50歲上班族男性患者,一開始只是腹痛在診所就醫,後來發現是膽道癌轉診至長庚醫院,去年8月就診時便自費以化療搭配免疫治療進行第一線治療,之後不僅局部腫瘤緩解,經過半年化療的部分已經結束,能單用免疫治療藥物。在這半年當中患者身體也沒有明顯不適,生活與工作都能如常進行,甚至同事也不知道他罹癌,目前控制良好。 陳彥豪醫師強調,傳統化療對於膽道癌的控制確實有一定瓶頸,透過搭配免疫療法不僅能穩定病患的腫瘤、提高存活率,生活品質也能獲得改善,他也提醒民眾,一旦有上述的不適症狀,就要提早就醫檢查,只要平時有警覺性,就能遠離膽道癌這個隱藏版癌王的威脅。

老婦莫名腹痛、發燒 竟是膽囊結石所害

老婦莫名腹痛、發燒 竟是膽囊結石所害#膽囊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85歲的張姓老婦人,因上腹痛及發燒至急診就醫,經檢查後發現,膽囊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經南投醫院外科李博彰醫師進一步診療發現,該婦人併有總膽管結石,於是進行「腹腔鏡總膽管切開及截石手術」。李博彰醫師表示,總膽管結石會引發膽管炎,典型症狀是發燒、右上腹疼痛、黃疸,但有些在臨床上總膽管結石不見得會有症狀,有時是因做其它檢驗時意外發現,例如:抽血檢驗或是超音波檢查。愛吃油膩、高脂飲食   易形成結石而引發的主要原因與飲食有關,常吃油膩、高脂飲食者較易造成膽汁濃度過高,且停留在膽囊時間較久而發生沉澱形成膽結石,其次是膽道感染或寄生蟲感染後所引發的總膽管結石。至於治療方式,李博彰醫師提到,傳統手術雖然成功率高但缺點是傷口大、術後復原較慢;而「腹腔鏡手術」可同時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及總膽管截石術,術後傷口小、復原較快。但醫師也提醒,近年來微創手術是外科的趨勢,但也有其局限,技術的門檻也較高;所以,並非每個病患都適合微創手術,病患及醫師之間應該充分的溝通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上腹疼痛 當心罹患膽囊結石

上腹疼痛 當心罹患膽囊結石#膽囊結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膽囊結石是經常被忽視,或是被錯認為腸胃病的問題,因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有些病人卻會出現上腹不適,也就是所謂的膽絞痛,所以常會被誤為是胃痛而白吞了許多胃藥。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一般外科洪健齡醫師指出,一旦出現類似症狀,建議病人將膽囊摘除,以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肝炎、胰臟炎、膽囊炎、膽道感染甚至是敗血症等問題。68歲固定服用高血壓藥物的高先生,過去未曾接受過手術。最近2、3年來,陸陸續續都出現右上腹部悶痛的問題,每次痛的時間不超過一天,尤其特別容易在吃完大餐或是半夜時發作;有時會伴隨著噁心嘔吐的症狀,甚至痛到背後。經當時醫師診斷是膽囊結石併發膽絞痛,建議開刀把膽囊摘除,不過因對開刀有所遲疑,所以一直遲遲未接受手術。今年八月底,同樣的症狀又再度發生,不過這次的不適卻持續了兩天,因而到急診室就診,經醫師檢查後,診斷為急性膽囊發炎,並接受了膽囊切除手術,從此再也沒有類似的不適困擾著他。洪醫師表示,民眾對膽囊切除手術有些常見的誤解,認為膽囊拿掉後就沒有膽汁而會消化不良,其實膽囊只是儲存膽汁的地方,並非製造的場所,因此即使摘除後並不影響膽汁製造,雖然因為缺乏儲存的地方,一開始無法適應而術後出現大便次數增加的狀況,不過幾個月後就會慢慢調整回來,日後只要注意飲食,不要吃太油的東西,基本上對日常生活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圖片提供:成大醫院斗六分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