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道手術

細菌感染導致大腸癌? 專家:有可能

細菌感染導致大腸癌? 專家:有可能#繞道手術

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已經成為癌症死因第三名,很多醫師都認為大腸癌的發生,跟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指出,有科學家發現到大腸腫瘤當中有一部份是細菌的基因物質RNA,因此科學家懷疑這些腸道細菌病變後侵入正常細胞,使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如果真的是這樣,未來腸道的癌症或許可以合併抗生素一起治療。(圖:梭狀桿菌,取自美國廣播公司)這次的研究發現,是由兩個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加拿大的研究小組發現,在大腸腫瘤當中有很多梭狀桿菌(fuscobacterium) 的RNA,甚至比原本細胞的RNA還要多。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霍爾特(Robert Holt)教授對於這樣的結果非常驚訝,因為過去的研究都認為梭狀桿菌對人體沒有害處,更別說會導致癌症的發生。美國的研究團隊則發現,大腸癌細胞附近的組織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DNA,而正常的細胞組織則沒有這種狀況,而且大部分是梭狀桿菌相關的細菌,波士頓發現癌症基因中心(Center for Cancer Genome Discovery)的馬修梅爾森(Matthew Meyerson)教授表示,在腫瘤的周圍附近,除了正常人體的細胞之外,還有大量的病毒、細菌存在。其實過去這十年來,很多科學家一直致力在病毒與細菌的領域,就是希望找出正常細胞與癌細胞跟細菌病毒的關係,而現在逐漸發現到,某些微生物的確可能會造成身體某部分病變,進而變成癌細胞。但是霍爾特與梅爾森教授都表示,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梭狀細菌就是引起癌症的主因,這需要許多進一步的研究才可以證明,但是他們相信,只要能夠往這個地方前進,就可以瞭解更多細菌與病毒對人體的影響,進而可以利用這些原理來預防並治療癌症。感冒猛喝感冒熱飲加藥水 當心引發肝衰竭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17&HN_Yr=0&HN_Mon=0怕中藥苦味加糖吃? 醫師:恐降低療效引發副作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16&HN_Yr=0&HN_Mon=0研究:蘋果太酸易蛀牙 搭配起士吃可酸鹼平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15&HN_Yr=0&HN_Mon=0

腳部血管阻塞 易發心血管疾病

腳部血管阻塞 易發心血管疾病#繞道手術

一位50多歲病人走路100~200公尺,兩側臀部、大腿及小腿肌肉即會緊繃酸痛,停下來休息一陣就恢復,重新走路症狀又會出現,這種情況持續了二、三年,看過骨科、神經科、復健科都沒效,最近因右腳小腿受傷,一個多月傷口都沒好,才到門診就醫,結果發現兩側足部脈搏相當微弱,於是安排進一步周邊血管壓力檢查及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檢查,才確定是兩側大腿動脈完全阻塞,在進行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術治療後,目前病人走路、跑步都沒問題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心臟科蔡貴嶔醫師指出,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疾病其實並不少見,只是常常被誤診。因為走路酸痛,常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肌腱炎等,這種毛病常見的症狀就是漸歇性跛行,也就是每走一段距離,下肢就會疼痛,休息一下就好,重新走路症狀又出現。酸痛部位大都是大腿、小腿,及足部的肌肉。如果血管阻塞太嚴重則會產生慢性潰瘍傷口或腳指頭壞死,很多病人因而需要截肢,一般檢查就會發現病人腳部容易冰冷且脈搏微弱。測量足部動脈壓力即可發現明顯低於上臂壓力。蔡貴嶔醫師表示,針對前述案例,大部分人以為只是腳的問題而已,其實下肢阻塞只是全身血管動脈硬化的一部分表徵而已,大部分患者其心臟及腦部血管也有病變,醫學研究發現近一半的病人在5年內會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更是重要。至於腳部症狀的治療,除了藥物外,就是最新的導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術或是傳統的血管繞道手術,由於導管治療傷害性較小、安全性高,所以大都優先選擇,如果太嚴重沒辦法用導管治療,才會選擇開刀繞道手術或截肢。早期發現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關係著患者將來心血管發作的可能性,所以蔡貴嶔醫師建議,(1)年齡50-69歲且有抽煙或糖尿病患者(2)年齡大於70歲(3)走路腳會痛或行走困難者(4)評估心血管有危險性時以上皆應作週邊血管動脈壓力檢查,以期儘早發現,提早治療。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繞道手術

什麼是週邊動脈?即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硬化,而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動脈硬化為慢性、全身性疾病,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進展,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等危險因子,最終膽固醇形成斑塊,附著於血管壁內層,使血管內膜產生變化,增厚鈣化、潰瘍,加上血小板凝血功能之活化,終至斑塊掉落,引起血管栓塞及阻塞,導致終端肢體血液流量減少,而發生缺血症狀,多好發於下肢,引起麻、痛、間歇性跛行、皮膚病變、慢性潰瘍難癒、下肢冰冷萎縮等,若繼發感染會引起下肢壞死。急性血管栓塞,其致病機轉為血栓隨血流於血管中遊走,遇到較狹窄處,如較小之中型血管,視栓子隨血流流到何處,即引起該處之栓塞,栓子卡在血管壁,引起血管阻塞,血栓隨時間沿著血管一直增長,使末端血流缺乏。若多發性栓子,即產生很多栓子,同時都往末端流去,引起兩腳藍趾症候。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針對急性阻塞,黃金時期(即組織缺血後再灌注時仍可恢復功能)為6至8小時,理論上,如能在黃金時間內作血栓清除術,拿出栓子,讓血流再灌注,再繼續給予抗凝血劑治療。下肢功能可能再恢復。對長時間之缺血,再灌流時常發生再灌流傷害。原因為缺氧組織會釋放過多過氧化物及游離基等有害物質對組織造成傷害,臨床上組織會變腫,有時後變得太腫動脈被壓,血流無法通過,形成惡性循環。在組織壓超過20mmH2O時需作筋膜切開術(Fasciotomy),讓組織減壓,使血流恢復,筋膜傷口換藥,等組織慢慢消腫後再把傷口修復好,這都是輔助對策。病人服抗凝血劑三個月後可停藥。李志賢醫師指出,若血管阻塞時間太久,雖做完栓塞清除術,下肢仍可能遺留神經症狀,即下肢保留,但走路有困難,所以有阻塞症狀時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治療。血管本身病變,如常好發於壯年之阻塞性血栓血管炎尤與抽煙有關。血管阻塞嚴重時只好作繞道手術。針對動脈硬化成因引起症狀的病人,先作非侵犯性檢查,進一步作血管攝影,清楚顯示整套下肢動脈的型態,作為治療計劃之根基。配合臨床病人之狀況,如年齡、系統疾病、生命現狀,可作出治療計劃。對需要手術的病人,順便一提,大部份動脈阻塞之病人常合併有冠狀動脈疾病,因為它是全身性之病變,所以手術前之檢查應包括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有異常時還需加做心導管攝影檢查。手術方面需繞道之患處及採那種繞道手術,有多種選擇,原則上,較短距離、血管大小吻合,動脈硬化程度較低,手術成功率較高。手術中亦可測血流量如何。血管種類分自體及人工合成的,看病灶的位置及病人的情況而定,合成血管為(PTFE)材料,自體血管最好、五年之通暢率有80%以上,人工血管則較易栓塞,大概在術後三個月內會產生新內膜於人工血管壁上。為提高通暢性而外加口服藥物,如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等。手術可以維護血管血流通暢,增加血管壽命,使末端組織再灌流,減少缺血情況,免除截肢命運,幫助潰瘍愈合。李志賢醫師強調,週邊血管阻塞疾病,常好發於下肢,病患除有臨床症狀外、急性時,常在不知情下,阻塞超過八個小時至數天,發現時已可能需要截肢治療。對慢性阻塞病患可作汽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血管繞道手術,外加抗凝血劑服用以便血液灌流暢通。而手術病人有20%效果可能不明顯,排除技術上的問題,最可能是末端血管床太差 ,那就是手術後看改善多少,再作進一步治療計劃如高壓氧治療等。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繞道手術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引起一陣嘩然,其實心血管疾病是累積而來的,早期出現的小症狀,例如血壓、體重上升,或是眩暈、心悸很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現胸痛症狀才警覺健康狀況出問題了時,已對生命造成威脅! 《引發心肌梗塞的危檢因子》心肌梗塞是指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使得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容易造成心臟衰竭之變化。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少,膽固醇、血壓、三酸甘油酯及體重均有增高的趨勢,一旦出現上述「四高」症狀,伴隨著脂肪肝或腰圍變粗,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若再加上忙碌的工作、壓力大、抽菸、應酬喝酒或有家族病史,更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根據聯安診所統計2007年13,000位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發現,高達48.8%的受檢者有體重過重的現象;35.8%的人總膽固醇偏高;33.2%的人血壓偏高;20.5%的受檢者三酸甘油脂偏高,分居第3、5、6、9名,且男性的異常比遠高過女性,顯示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高。過去一年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CTA)檢查的184位受檢者中,有高達一成(19位)受檢者血管阻塞比例超過60%,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八成的受檢者出現血管狹窄、血管壁上有斑塊及鈣化點等情況;完全沒有異狀者僅佔一成,顯示心血管健康狀態普遍不理想,若不及早診斷、治療,恐造成難以彌補的憾事。一位46歲的男性受檢者為例,平常自認健康沒有問題,但運動或爬樓梯時經常出現胸悶現象。在於聯安診所進行健診時,雖然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並未發現異常,醫師依據他的主訴,建議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CTA),結果發現心臟三條主要動脈阻塞兩條,由於評估較不適合心導管手術,最後以心臟繞道手術打通兩條阻塞的血管,才挽回健康。《定期檢查 解除致命危機》其實,心肌梗塞的發生並非無機可循,當出現胸悶、心絞痛、呼吸不順暢、上腹痛、下巴酸,合併冒冷汗、頭暈、噁心、左上臂麻木等症狀,即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應掌握黃金救緩時間,立即送醫診斷、治療。納祖德醫師指出在飲食方面亦可多加注意,建議採低GI飲食法,注意少油、少鹽、低甜度,避免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每日五蔬果再配合規律的運動,以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並且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充份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態,一但發現警訊才能及早治療、遠離致命的危機。《心血管疾病的階段性檢查建議》「基礎版」心血管健診: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狀況,以及了解心臟收縮能力或是否缺氧。1.) 一般檢查—腰圍、體重、血壓2.) 體脂肪率/胸部x光/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血液檢查3.) 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T-chol/HDL)、高敏度C反應蛋白(HS-CRP)、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4.) 心電圖「進階版」心血管健診:若有心臟病家族史或是疑似胸悶痛等症狀出現時,建議進行進階版心血管檢查。1.) 心臟超音波2.) 頸動脈超音波3.) 運動心電圖4.) 24小時連續心電圖5.) 腦利納胜 pro BNP6.) 動脈硬化儀7.)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8.) 腦神經血管磁振造影MRI/9.心血管鈣化分析「保養版」心血管健診:透過功能醫學深入了解有關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1.) 心血管系統健康評估2.) 氧化壓力分析3.) 全套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4.) 保健基因分析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2007/

認識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認識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繞道手術

近年來,由於營養的改善,冠狀動脈疾病有逐漸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人類的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身性的慢性血管壁粥樣病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也受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硬化的速度因人及生活形態而異,冠狀動脈血管的硬化狹窄是造成突發且毫無預警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原因。冠狀動脈的功能在於供應心臟血流、提供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及營養。當發生阻塞時,因心肌缺血,病患會有心絞痛的情形發生,嚴重時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及死亡,不可輕忽!雖然目前大部份的冠狀動脈疾病都可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及冠狀動脈支架來治療、輔助。不過,在某些實際情況下,使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會有更佳的效果。新店耕莘醫院 盧崇弘醫師指出,傳統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係以體外循環(即人工心肺機)來取代心臟的功能,先使心臟停止跳動,將心臟血液輸送至心肺機,取代原先心臟的功能,並繼續維持身體其它器官的血流及氧合代謝,再利用身體其它的血管與阻塞後方的冠狀動脈接合,利用此新的血管改道,經過阻塞處,以恢復心肌的血流供應,使心臟功能得以繼續維持,為目前標準的手術方式,它的成功率將近95%。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發展出不需經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就是所謂『心臟不停跳』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此種手術方式是用特殊的器械,使需接合心臟血管的部位,局部暫時停止跳動,而心臟的其餘部位仍繼續跳動,以維持身體其他器官的血流供應,克服了以往使用人工心肺循環機所帶來對尿毒症患者,如術後易出血,免疫下降等不利的影響,並且改善原本心臟功能就不佳的病患在經過心肺循環機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常造成心臟無法負荷的傷害。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外科手術方式不斷改良,讓病患合併症降低與血管接合部位的通暢率提高,也相對提高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只是仍要提醒您,由於繞道手術並不能改變基礎代謝情況,術後繼續控制危險因子仍然很重要,記得戒菸、適度運動、減肥、少脂、控制血壓及血糖,以降低冠狀動脈再行硬化的病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