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健保給付不完善 患者承受病情反覆發作

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健保給付不完善 患者承受病情反覆發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一名45歲、已退休女性,某天手腳突然有陣陣的麻木感,但起初不以為意,4個月後,雙上肢無力,無法洗頭、穿脫衣服,甚至步態不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該名女子接受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簡稱CIDP),並安排住院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病情獲得穩定,出院2個月後,病情又再度復發,因此申請健保給付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肢體無力的狀況已大幅改善,並持續接受治療中。 CIDP輕則手指、腳趾發麻 重則可能導致臥床 CIDP(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中文稱為「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失調引發的神經發炎,每十萬人中約有1-9個人會罹患此疾病,是相當少見的周邊神經病變,至於致病成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發現可能和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發。郭育呈醫師說明,典型的CIDP臨床症狀,是從四肢末端開始產生漸進式的麻木,麻木感將從遠端一路蔓延至近端,例如從手指頭、腳趾頭,進展至手掌、小腿、膝蓋等,嚴重時會造成肢體無力,使患者無法拿筆寫字或穿脫鞋、手無法高舉、無法爬樓梯等,生活作息將受到偌大影響,更進一步甚至會需要坐輪椅、長期臥床,失去行動能力,且病發的時間最短為8週左右。 一般而言,急性的神經發炎病程約在4週以內,若症狀超過8週則可視為慢性神經發炎。可將CIDP患者的神經想像成電線,中間銅線為軸突,外層包覆著絕緣橡膠皮(神經髓鞘),外圍髓鞘可保護神經及幫助訊號傳導,而CIDP大部份初期僅引起是橡膠皮(神經髓鞘)病變,但銅線(軸突)本身並沒有受到影響,神經復原速度較快。郭育呈醫師解釋,CIDP的診斷以臨床表現為主,會透過「神經理學檢查」與「神經傳導檢查」等作為輔助,亦會檢驗腦脊髓液中發炎蛋白質指數是否超過正常值,即可更明確診斷是否為CIDP,並進一步分類為哪一種亞型。 大多患者病識感不高 醫籲千萬別拖延病情 大多數患者對於CIDP的初期症狀的病識感並不高,郭育呈醫師表示,「對於手指、腳趾發麻不以為意,直到麻木感延伸至近端肢體時,通常已經超過半年以上,此時病程惡化到連手腳的肌肉都萎縮無力,行動相當不便。」當神經損傷久久未癒,再加上年事已高或合併有糖尿病等慢性病,使得神經再生的能力愈來愈差,此時介入治療的恢復效果便會有所影響。 一般患者初期發生手麻、腳麻的狀況時,會尋求復健科、神經外科或骨科的協助,但郭育呈醫師表示,國內曾從五家醫學中心一年的週邊神經病變患者統計資料中分析,僅約2-3%是CIDP患者,臨床上的案例太少,醫師診斷經驗相對不足,要確診CIDP並不容易,可能因此延誤了病情,也會影響預後。郭育呈醫師呼籲,人人應對此疾病有一定的認識。只要患者神經軸突尚未遭到破壞,及早介入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大部分患者都能改善四肢肢體功能。 3種治療方式一次搞懂 讓患者重拾以往肌力 郭育呈醫師表示,針對CIDP的治療方式,目前分為3種,第一種是住院3-5天,以點滴施打高劑量類固醇的脈衝式療法,若無法住院,則使用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第二種是血漿置換治療,需要透過類似洗腎的機器,將血液抽出並過濾不正常的蛋白質後,再送回體內,幫助神經復原;第三種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每一次療程需透過靜脈注射5天。 由於類固醇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例如水牛肩、月亮臉、骨質疏鬆等,所以當病況逐漸穩定就會開始減低劑量,而血漿置換屬於類似洗腎之侵入性治療,通常患者的接受度較低,因此更為傾向接受免疫球蛋白的療程,副作用較少,僅少數人會產生些微過敏等現象。郭育呈醫師表示,然而,CIDP無法完全根治,當療程結束,通常患者一段時間後就必須要面臨病情捲土重來,因此現在國際間建議患者要維持常態療法,定期接受類固醇、血漿置換治療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維持病情穩定。 健保給付條件不夠完善 恐無法讓病情真正穩定控制 由於大多數患者更趨於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台灣健保給付規範,首先必須符合歐洲神經學會聯盟暨周邊神經學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Peripheral Nerve Society,簡稱EFNS/PNS)共同制定的CIDP診斷準則,且患者必須先接受規定劑量的類固醇治療至少8週,若臨床上沒有改善,才能申請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治療,若通過的話,則半年打2次療程,也就是一年可接受4次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療程,若療程結束後病情再度出現惡化,患者還可繼續申請免疫球蛋白健保給付。 然而,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仍不盡人意,郭育呈醫師期盼健保給付能夠更臻完善,其實國際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最佳推薦劑量為每公斤1-克,並且至少每3週打一次,才會使病情的惡化速度真正趨緩,「施打間隔不要太長,就不會面臨病況突然急轉直下的風險。」醫師也呼籲,若有出現類似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提早治療,並找尋神經科專科醫師進行診療,以免延誤病情,並能獲得大幅改善。

「CAR.BiTE-gdT細胞治療」多元精準領航全球  躍上國際權威科學期刊

「CAR.BiTE-gdT細胞治療」多元精準領航全球 躍上國際權威科學期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癌症長期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細胞治療為全球新興療法,透過施打免疫細胞、幹細胞等特定細胞來治療癌症等疾病,然而,實體腫瘤(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等)仍是當今細胞療法公認最難攻克的城池,而實體癌症也佔了超過9成的所有癌症病人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有了全球革命性重大突破,專家團隊歷經多年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在動物實驗展現多項亮麗成果:包括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且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以肺癌和三陰性乳癌等小鼠模式證明能延長3-5倍生存時間,癌細胞消失9成以上;以及此新型奈米抗體基礎CAR.BiTE搭配gdT細胞,即使癌症靶點變異或丟失、抗原異質性也逃不掉等重要特質。 獲得科學研究權威國際期刊刊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多項全球創新生技成果首先獲得科學研究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於2023年3月接受刊登,此外,相關研究技術已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並且技轉給長聖國際生技公司,進行製程開發和申請臨床試驗。 周德陽院長指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自行研發的「 CAR.BiTE-gdT細胞治療」是以廣大的實體癌症病人為中心,為全球醫學做出重要貢獻,專家團隊在實驗室歷經多年挑戰,成功跨越現行細胞治療法的鴻溝,做到能對抗多種實體癌症(肺癌、大腸癌和乳癌等),並且以異體移植產品大量大規模製備,具備隨取隨用,幫助癌症病人無法等待自體細胞製造的時間和風險,此外,「 CAR.BiTE-gdT 細胞治療」有助於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普遍應用,未來將有望應用於各種表達HLA-G的癌症病人,而且能合併標靶和化療使用,可望大幅改善病人預後,延長生存時間。 CAR.BiTE-gdT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因改造 架上隨用免等待 周德陽院長說,現行的六個CAR-T產品,甚至是開發中的CAR-T產品,幾乎是以病患的自體免疫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再回輸病人體內來對抗癌症,對於末期癌症病人經常因為無法等待細胞產品多達兩個月製作時程,而緩不應急。此外,癌症病人本身免疫能力已經不良,所以病人的免疫細胞品質通常欠佳,常常無法順利製成細胞產品,加上末期癌症病人血液都有正在轉移的癌細胞,也容易汙染自體CAR-T產品;另外,運用病毒來作基因改造製作CAR-T細胞也有突變風險,這些無疑是當前CAR-T治療癌症病人最大的困境。 周德陽院長強調,基於上述臨床困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家團隊開發的多靶向、多功能 CAR.BiTE-gdT是屬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的免疫細胞治療方案,更可貴的是,專家團隊的設計採取比照一般藥物般架上隨取隨用的策略,對於搶救晚期癌症病人來說,達到跟時間賽跑,並解決病人本身細胞品質問題以及額外的致癌風險等問題,非常用心貢獻癌症病人。 CAR.BiTE-gdT四項關鍵成果 逆轉免疫抑制、活化免疫細胞 對抗原丟失也有效 近年免疫細胞治療的最大突破是美國FDA核可上市的基因改造免疫細胞療法CAR-T細胞,這是藉由將認識癌細胞抗原的抗體基因透過病毒植入從病人分離出來的T細胞,使得這體外大量培養的基因改造T細胞能夠認識癌細胞並加以攻擊,在血液癌症中取得重大成功。然而目前CAR-T細胞對於佔罹癌人數大宗的實體癌症(佔90%癌症病人)例如肺癌、大腸癌和乳癌沒有任何CAR-T細胞產品能臨床使用。這是由於狡猾的實體癌細胞不同於血癌細胞,實體癌顧名思義,呈現猶如城堡般的狀態,讓免疫細胞難以入侵,還會製造許多免疫干擾因子例如HLA-G (約三成表現率,惡性度越高越多)和PD-L1(約一到四成表現率)來抑制和耗損免疫細胞;此外,實體癌細胞還有抗原異質性,意思是同一顆腫瘤裡面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一樣,使得以往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使得快速復發。上述原因使得CAR-T治療實體癌尚未在臨床試驗中成功。因此多靶向、多功能又能防止免疫抑制的CAR-T是能在實體癌成功的關鍵,然而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CAR-T產品,只有少數雙靶向CAR-T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進一步分析,CAR.BiTE-gdT在動物實驗室中,展現至少四項關鍵成效: 在相關的應用實驗證實,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 細胞原型產品除了符合美國FDA異體移植規範,且不會傷害表現CAR.BiTE靶點的正常組織細胞。 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證明多靶向多功能CAR.BiTE-gdT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 新型奈米抗體基礎CAR.BiTE搭配天生有抗癌能力的gdT細胞,癌症靶點變異或丟失、抗原異質性也逃不掉。 歸納「可異體移植之非病毒基改多靶向奈米抗體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對於治療病人與生產製程,具備以下五項優點: CAR.BiTE-gdT具有對抗多種難治實體癌症的潛力:目前CAR-T細胞對於佔罹癌人數大宗的實體癌症(佔90%癌症病人)例如肺癌、大腸癌和乳癌沒有任何CAR-T細胞產品能臨床使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家團隊,在實驗室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證明多靶向多功能打擊九成以上實體癌症細胞,並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 能解決癌症病人多數無法等待自體細胞製造的時間和風險: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BiTE-gdT細胞能在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相較於傳統自體CAR-T需要一個半月或更久時間製備,更有機會搶救晚期癌症病人,達到跟時間賽跑,並解決病人本身細胞品質問題以及額外的致癌風險等問題。 異體移植可大量大規模製備,具隨取隨用的特質:異體移植CAR.BiTE-gdT製備、凍存和檢驗後,就能隨時配合病患需求解凍使用,半天內就能完成療程。 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目前CAR-T細胞治療要價1200~1500萬新台幣左右,而CAR.BiTE-gdT在自動化大量製備製程下,相較於自體CAR-T培養製程預計能降低5倍成本左右,使得細胞治療價格更加親民和普遍應用的機會。 大幅改善病人預後,延長生存時間能應:用於各種表達HLA-G的癌症病人,而且能合併標靶和化療使用,可望延長生存時間 六大專利 獲美日歐盟台灣多國授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論文-「BiTE-secreting CAR-gdT as a dual targeting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於今年3月獲得科學研究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廣受全球細胞治療學者和生技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並技轉給長聖國際生技公司,進行產品製程轉換和臨床試驗籌備階段,預計於今年內開展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有表現HLA-G靶點的癌症患者的治療,為末期實體癌症治療帶來全新策略。 周德陽院長領導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訊息RNA(mRNA)改造的多靶向奈米抗體CAR.BiTE-gdT細胞療法以治療多種難治實體癌症, HLA-G和PD-L1常共同表現於病人癌組織中,CAR.BiTE-gdT細胞有效滲透到實體癌組織中,甚至能清除癌細胞並激活其它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且對於正常組織沒有傷害。

林口長庚促進智慧醫療! 獲全球第二名暨台灣第一名智慧醫院殊榮

林口長庚促進智慧醫療! 獲全球第二名暨台灣第一名智慧醫院殊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台灣醫院再獲國際評選肯定!林口長庚醫院參加著名的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之「數位醫療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評鑑,以積極運用資訊科技,有效提升醫療相關工作效能、促進病人安全,獲得HIMSS委員高度評價,四大評鑑範疇幾近滿分,榮獲全球第二名暨台灣第一名之殊榮。 林口長庚率團隊參加HIMSS全球年會 本(3)月25日舉辦的台灣地區HIMSS高峰會,主辦單位除已邀請長庚醫院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分享醫院進行DHI評鑑之經驗外,林口長庚醫院也將於今年4月16日由溫明賢副院長率領10人團隊至芝加哥參加HIMSS全球年會,親自領取HIMSS 全球第二名之獎項。長庚醫院表示,今年度預計將再進行EMRAM (電子病歷)第七級續評及INFRAM(基礎設施)第六及第七級評鑑,屆時也會在年會中與全球各先進醫院交流資訊建置經驗。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對林口長庚醫院獲此殊榮感到欣慰,他感謝所有同仁致力於各項智慧醫療之推展,並期勉體系各院區同仁繼續追求卓越,成為國際智慧醫療的標竿。 HIMSS 為美國醫療資訊與管理系統學會簡稱,建於1961 年,總部位於美國芝加哥,是一家全球性非營利性組織,成立宗旨在通過資訊技術提高醫療水準。其「數位醫療指標」評鑑,包含「資訊交互運作能力」、「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預測性分析力」、「治理和勞動力」四大範疇,以評價全球醫療機構的智慧化程度。 各面向皆取得好成績 林口長庚醫院本次參加2022年度HIMSS 數位醫療指標(DHI),是與行政中心機能部組成HIMSS評鑑推動團隊,由院長陳建宗擔任總召集人,院區管理部及行政中心醫管部等單位針對各評鑑範疇進行相互合作,充分展現智慧化程度,使醫院在DHI的每個面向都取得了很高的分數,總分為349/400。僅次於韓國Samsung Medical Center,第三名為台灣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陳建宗院長表示,參加HIMSS DHI評鑑是為了確定醫院目前的資訊科技(IT)系統是否在醫院運營、改善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方面取得了全面的效益。這項評估可以反映出是否能提高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並通過系統的創新和改革,引導醫院全體員工參與品質和安全內部化,並且有助於確保〝醫療資訊化與國際標準接軌〞。 透過多項技術讓患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健康和保健資訊 林口長庚醫院本次榮獲DHI殊榮,其「高度結構化記的檔案與醫療錄」實現了「先進和有效」的臨床決策支援和研究資料收集,並能夠將其系統與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整合,受到評鑑委員一致讚揚。在分析工具的使用和品質管理上,也擁有「非常全面性」的儀表板,包括24個臨床監控和4個管理儀表板,追蹤400多項指標,能夠支援對臨床業務和病人的即時監控。此外,還成功採用了共用決策過程,在數位工具、技術和醫院護理團隊的支持下,醫院提供自我健康管理工具,如健康護理車、應用程式等,讓患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健康和保健資訊。 林口長庚自1978年成立以來,一直走在台灣醫院技術轉型的前列,率先引入了電腦管理系統,走向無紙化醫療。2017年開始進行IT重組,以促進智慧醫療,並列有五個主要目標:醫療品質、病人安全、創新服務、平臺整合和流程簡化,建立結構化的醫療記錄與人工智慧中心,並實施遠距醫療。2019年,成為台灣第一家達到HIMSS電子病歷採用模式(EMRAM)最高階段的醫院;目前預計將重新認證HIMSS EMRAM第七階段,目標在2024年前取得。

七旬伯傳統換膝手術半年恢復  機器手臂輔助隔日就站立!

七旬伯傳統換膝手術半年恢復 機器手臂輔助隔日就站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今年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後期簡直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都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時,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僅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及疼痛感上的差異,讓蔡先生直呼「早知道就早點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開刀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分享,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患者傷口破壞大、需要較長時間康復,因此臨床上仍有兩成患者不滿意手術成效,近年來,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能做為傳統手術的輔助工具,不僅能在術前規劃好開刀路徑,在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能於術後更快速回到日常生活! 全台逾350萬人默默隱忍關節疼痛 女性關節退化機率高於男性三到四倍! 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長期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王證琪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可能造成軟骨磨損。另外女性由於賀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與軟骨的代謝,加上生活型態較常蹲以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更是男性的三到四倍。 王證琪醫師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手術需求多、動刀卻僅不到1/2,皆因手術疼痛、術後不適 近兩成民眾對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不滿意! 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實際上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手術,王證琪醫師指出,對手術的擔憂或迷思,導致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卻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到影響生活品質。 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因此,洪誌鴻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上,約仍有兩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仍有異物感、僵硬等,而近年也出現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這類手術輔助,有機會改善手術效果。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三大優勢:精準+恢復快+智能減痛 引領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重拾好「膝」慣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做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洪誌鴻醫師說明,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可<1mm,避免在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更快。洪誌鴻醫師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  王證琪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皆追求個人化,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及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可以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而機器手臂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與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與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國外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一般傳統手術,患者搭配機器手臂進行手術後會有更高的滿意度、活動度、與功能分數。 今年三月初、十月初才分別動過兩次換膝手術的蔡先生回憶:「當初右膝術後當晚不僅痛到要打麻醉才睡得著,膝蓋還會有點卡卡的,過了半年才完全恢復正常狀態;左膝開刀時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手術當天下午就能下床站立,而且不太會疼痛,兩次手術效果截然不同!」洪誌鴻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現在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以讓手術更加順利,鼓勵民眾可以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5歲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年前於外院就醫診斷及短期治療後,就未加以理會及追蹤病情,沒想到多年後因病情惡化,再做大腸鏡追蹤才發現是乙狀結腸狹窄,進一步切片,竟已罹患大腸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比起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隨著診斷時間越久,若未持續治療或追蹤,罹癌的風險越高。因此,定期追蹤病情極為重要,才能避免憾事發生。誤血便為痔瘡 小心慢性腸道發炎上身事實上,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周仁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腸道發炎的一種疾病,其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體重減輕、血便,有時會伴隨發燒。特別是血便的症狀,多數人常誤以為是痔瘡,加上痔瘡多發生在年輕人,更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周醫師強調,慢性發炎腸道疾病症狀持續較久,當症狀連續一段時間未改善且伴隨其它異常症狀時,建議民眾可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病因。3治療遠離潰瘍性結腸炎 急性發作病患不恐慌目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方式有下列幾類,患者需多加注意:1)日常生活飲食/建議飲食低油、低渣、低奶飲食,避免油炸、油煎等辛辣食物。2)藥物治療/包含像水楊酸類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3)手術治療/包括部份或全大腸切除,但前提是病患需是內科治療失敗,或有腸道阻塞及癌病變時,才建議採取手術治療。此外,針對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會使用類固醇治療,但不宜長期使用,以避免像是骨質疏鬆、高血壓、水腫、電解質不平衡及感染風險等副作用產生。值得一提的是,現行生物製劑推陳出新,對嚴重型IBD病患不僅可緩解症狀,增加腸道黏膜潰瘍癒合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目前健保有給付克隆氏症,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仍須自費。手術切除大腸仍有復發風險 需定期追蹤控病情仍有很多病人會詢問,手術切除後潰瘍性結腸炎就會治癒嗎?對此,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觀察,部分患者會藉由手術將大腸切除,但手術切口仍有復發的風險,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不論手術或藥物治療後,皆需要定期追蹤並與醫師相互配合,才能避免病情復發的風險。同時呼籲,由於IBD病患需要與病共存一輩子,因此,找對醫師積極且持續藥物治療疾病、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有過度的壓力,並輔以營養師的飲食建議,穩定病情不是難事。

「就怕再復發…」老翁皮蛇併發神經痛 數年難解

「就怕再復發…」老翁皮蛇併發神經痛 數年難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文、圖/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專業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林文元醫師一名70歲老先生三、四年前皮蛇(帶狀疱疹)發作,胸、背部長了一個多禮拜的紅疹,然而,令他痛苦的不是紅疹,而是皮蛇帶來的神經痛,一痛就是許多年,曾經半夜痛醒、還曾因為出遠門時痛到受不了,再也不敢出遠門。為了治療神經痛,老先生從北到南遍尋偏方、名醫,不僅費時、傷荷包且沒效果!深怕皮蛇再復發的他,近來主動要求醫師幫他打帶狀疱疹疫苗,避免再次承受發作的痛苦。 圖說:老翁長年受皮蛇所引起的神經痛困擾,數年難解(圖非當事人)。收治這名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文元表示,起初老先生到門診時,愁容滿面、苦瓜臉,表示自己多年來吃許多藥、看遍皮膚、內科、神經科等,還試過民俗療法、偏方,依舊無法擺脫神經痛。「有時突然像是被電到、抽痛,痛到輾轉難眠,每天都很害怕突然間又痛起來…」老先生害怕地敘述著。經過藥物治療以及心理輔導,老先生疼痛逐漸減輕,才展露多年未見的笑容。小心!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 恐持續數年!林文元醫師說,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症狀從數個月到幾年都有可能,國外統計,60歲以上患者有3~4成,神經痛可達一年以上、70歲以上高達5成;以台灣來推估,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比率約15%左右,顯示皮蛇併發的神經痛不容忽視。事實上,帶狀疱疹發作後,不但神經痛症狀可能拖很長,讓患者生活、工作品質大打折扣,還得花上不少醫藥費。林文元醫師指出,治療帶狀疱疹的抗病毒藥物,除了長在頭頸部、眼睛周圍、薦椎、生殖器、角膜受傷、癌症患者等有健保給付外,其餘腰、胸、背部等部位仍需自費,以10天療程來說,可能就要花上2千到3千元藥費,若像老先生長期神經痛,使用治療神經痛的藥物或止痛藥,不但花錢,且長期忍受疼痛也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損失的經濟成本無法估算。人的一生約有32.2%的機率會得到帶狀疱疹國內外統計顯示,人的一生約有32.2%的機率會得到帶狀疱疹,在台灣,有6成的患者是40歲以上發作,尤其是年紀大、免疫力低下、癌症、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等患者。因此,要避免傷荷包又損害健康,提醒患者平時要注意營養均衡、充足睡眠、多運動,提升免疫力。 圖說:在國內約有6成的帶狀皰疹患者是40歲以上發作。研究:50~59歲施打疫苗者 可減少約70%發生率林文元醫師表示,現在已有帶狀疱疹疫苗可預防皮蛇。根據國外大型臨床研究顯示,50歲到59歲施打疫苗者,可減少約70%發生率;60歲以上減少38%~64%發生率;且急性期不舒服症狀,可下降至5成以上,至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可下降6成。至於副作用方面,林醫師解釋,主要為施打部位局部紅腫、熱痛,多半三到四天可以緩解,約1.4%的人會出現頭痛症狀,症狀均不嚴重,因此,50歲以上者也可以考慮施打疫苗。呼籲民眾,一旦發現不明原因神經痛、且找不到痛點,痛起來像是被電到、麻麻的,或皮膚紅疹,均應立即就醫,若能在紅疹出現3天內使用抗病毒藥物,仍可以避免病灶範圍繼續擴大。

夏日食物易酸敗 僅1小時就能壞

夏日食物易酸敗 僅1小時就能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夏天連日高溫,食物如何保鮮更是一大考驗,常常中午才剛買的便當,沒吃完放到冰箱,第二天要吃時卻已酸敗了!到底夏季應如何選購及注意食品保存?營養師建議,把握「冷者恆冷、熱者恆熱」原則,才能確保食物品質。7℃~60℃細菌最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鄭嵐卉營養師說明,夏日食品應冷者恆冷,熱著恆熱,攝氏7℃~60℃稱為危險溫度地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所以冰箱的冷藏溫度必須低於7℃。烹調食物時,加熱溫度必須超過70℃。熱存溫度應高於60℃,才能抑制細菌生長,使食物不容易腐壞。食物要儘快食用,鄭嵐卉營養師建議食品調製後,夏天室溫超過32℃時勿放置超過1小時。且有些細菌是不會因為加熱而完全破壞,此時和人員衛生有相關係,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耐鹽耐糖,常生長於化膿傷口或人體皮膚或口腔及鼻腔黏膜,所以調理食物前,必須徹底清潔雙手,烹調食物時要注意手部不要再隨意碰觸口鼻黏膜,而生熟食也應分開處理,才能避免交叉汙染。營養師也提供以下4個食物保存小秘訣:1)確認冷凍冷藏溫度,冷藏需小於攝氏7度,冷凍應小於-18度。2)夏季氣溫高,易腐敗的食材應儘快將食材充分降溫後,依每次需求分裝放入冷凍,食用前在冷藏或流水方式解凍。3)量多食材應平鋪或中心點挖薄,以利溫度下降,避免中心溫度未降,造成食材開始酸敗情形。4)蔬菜水果適合保存溫度1~7℃,於冰箱中應一週內儘快食用完畢。肉類及家禽於冷藏0~5℃,如絞肉和內臟只能存放1~2天,里肌肉、小排骨約2~3天,醃過的肉約一週內應食用完畢,放置冷凍-18℃未烹調的肉類可放置比較久,約半年到一年。

醫訊/中醫如何治療妥瑞症與耳鳴

醫訊/中醫如何治療妥瑞症與耳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妥瑞氏症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運動疾病。妥瑞氏症患者的身體會出現不自主的、重複性的動作,稱為抽筋。抽筋不會持續出現,但可能因為疲勞或壓力而更嚴重發作。所謂「耳鳴」,只有患者瞭解。因為無法知道它的程度,所以難以治療。這種症狀尤其是壯年到老年人,最近有增加的趨勢。此外,「耳鳴」,只有患者知道,所以很難治療,近來有增加的趨勢。它屬於疑難症,並會使聽力衰退,而且衰退程度各不同,有些重聽,有些甚至幾乎失去聽覺。對此,私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特舉辦「中醫治療妥瑞症經驗、擺脫耳鳴」講座,當天將邀請中國醫大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黃正豪與針灸科黃敬軒醫師主講,他將介紹中醫在對治妥瑞症與耳鳴的方法,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中醫治療妥瑞症經驗、擺脫耳鳴時間:101年11月17日(六)上午09:30~11:30地點:中國醫大附醫院(台中市育德路2號)兒童醫療大樓11樓會議室洽詢:02-2392 411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