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炎

吃冰痠痛、牙縫變大當心「牙齦萎縮」!營養師列「4大營養素」救牙齦

吃冰痠痛、牙縫變大當心「牙齦萎縮」!營養師列「4大營養素」救牙齦#牙齦炎

年輕時不好好顧牙齒,中年後很可能面臨牙周病、牙根蛀牙,甚至缺牙等口腔危機,要吃什麼才能顧好牙齒呢?營養師廖欣儀於《吃出不老體質》一書中,提供最新的免疫等保健養生資訊,包括腦力、肌力、頭髮、視力、牙齒、高血壓、糖尿病等對應飲食,幫助讀者用吃打造減齡身型,同時檢視你的飲食行為。以下為原書摘文:

牙齦發炎、牙鬆咬不動快就醫!牙醫警告「這4症狀」恐是牙周病作祟

牙齦發炎、牙鬆咬不動快就醫!牙醫警告「這4症狀」恐是牙周病作祟#牙齦炎

60多歲的段先生平常有服用高血壓藥,因為全口牙齦腫脹問題,而到住家附近的牙科診所看診,醫師研判其口內可能是腫瘤,建議轉往大醫院求診,才發現段先生是因高血壓用藥,而造成牙齦增生合併牙周病,前後歷經1年多才治好牙周病,使他終於放下對罹患癌症的擔心,順利恢復健康生活。

牙齦退縮會自己長回來嗎?如何補救?醫公開「常見4原因」這樣治療

牙齦退縮會自己長回來嗎?如何補救?醫公開「常見4原因」這樣治療#牙齦炎

刷牙力道越大、牙齒就會越乾淨?錯!26歲朱小姐因刷牙時經常牙齦流血、疼痛,到台北慈濟醫院牙科就醫,醫師發現她的牙齦不但發炎,還有退縮、牙根外露、牙齒變長的情形,進一步詢問日常清潔情形、牙科病史之下,才發現是因她長期使用刷毛過硬的牙刷,且刷牙力道過大,所造成的牙齦退縮情形。

預防心血管疾病 定期洗牙避免牙齦炎

預防心血管疾病 定期洗牙避免牙齦炎#牙齦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你害怕洗牙嗎?洗牙時發出的超音波聲音可能讓你聞之卻步。最新研究顯示,糖尿病、心臟病及孕婦生出體重過輕的嬰兒,都和牙齒疾病有相關性,可以透過清潔牙齒來預防,治好牙周病甚至能防止心臟病突發。調查數據顯示,定期看牙醫師和洗牙,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4%,中風心臟病突發風險比不洗牙者減少13%,還能減少糖尿病掉牙機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牙醫科醫師陳英禹表示,牙周病與全身性疾病的緊密關聯,學術界或醫學界對於牙周病嚴重性的研究與重視也逐年增加。根據美國牙周病醫學會報告指出「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心肌梗塞與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糖尿病患者若同時伴有嚴重牙周病,其血糖可能更難控制;孕婦若有嚴重牙周病,則其流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是一般口腔健康良好者的七至十倍」。陳英禹更表示,牙周疾病影響的的不只是牙齒本身,陳英禹說,刷牙或牙線使用不足,細菌在齒間累積時,會跑到血管裡,增加動脈內壁上推積斑塊。治好牙周病,能促進血管內壁細胞功能,減少牙菌斑變成血管內壁斑塊機會,而血管內壁斑塊是心臟病和心臟病突發的重要原因。牙周病統合照護計畫已實施多年,民眾可以多加諮詢及利用。孕婦在孕期容易罹患牙周病,已有好幾項研究發現,由於雌激素和妊娠素分泌增加,受到牙周病影響,嬰兒容易早產,而且體重不足。因此建議孕婦在懷孕中期(4至6個月)務必要洗牙清潔牙齒。另外,糖尿病與牙周疾病更是息息相關,牙齦疾病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機率。建議晨起及晚上睡前一定要刷牙或用牙線清潔,平時少碰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潔,身體就越健康。

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恐患牙周病

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恐患牙周病#牙齦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流行病學顯示糖尿病為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牙周病被認為是糖尿病的第六併發症; 超過70%糖尿病病人有牙周炎,牙周炎是一種慢性免疫發炎疾病,病因為牙齒上的牙菌斑細菌產生毒素,刺激牙齦使牙齦變紅、會痛、腫,且容易流血,造成牙周病,嚴重牙周病最後會造成牙齒脫落。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易導致血糖最終代謝產物(AGEs)在小血管壁的堆積,使小血管管腔變窄,延長牙周發炎時間進而產生許多相關併發症;在口腔併發症包括口乾、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等; 其中牙周炎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口腔併發症。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高於8.0%,牙周炎進行程度更快,也更易失去牙齒。相反的,糖尿病患者若控制血糖,且定期做牙周保養,有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就不易有牙周炎。另一個發現是在牙周治療後,糖尿患者牙齦的發炎及流血均顯著減輕,且血糖控制情況也較正常。衛生署台南醫院牙科醫師姚宜吟提醒糖尿病患,應自我檢視口腔情況,定期牙醫生檢查可以幫助牙周疾病的早期診斷。研究顯示牙周病恐涉及到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因此,早期接受全身性疾病檢查,也有利於牙周健康,若糖尿病患者發現牙齦變紅、會痛、腫,且容易流血,就應該去看牙醫作進一步檢查,做口腔治療。

小心:牙縫清不好恐成細菌培養皿

小心:牙縫清不好恐成細菌培養皿#牙齦炎

根據一項台灣飛利浦針對牙縫清潔行為的最新線上調查指出,民眾普遍出現牙縫清潔頻率不足以及清潔方式錯誤的狀況,有效問卷受訪者1418人中僅8人於牙縫清潔頻率及方式上完全正確,相當於僅千分之6的受訪者擁有正確的牙縫清潔習慣,針對此結果,牙周病專科醫師紀泓輝直呼:最易發生牙周病的地方為齒齦溝及牙縫中,國人普遍認同刷牙的清潔效果,但對於齒縫清潔的正確認知和行為卻十分低落。齒縫若殘留過多牙菌斑,易侵蝕齒槽骨並導致牙齦炎及牙周病,因此牙縫清潔重點主要在清除牙菌斑,不正確的牙縫清潔行為恐加速牙周病情的惡化!調查數據顯示,有高達68%的受訪者認為牙縫卡殘渣時才需清潔,此錯誤認知也反映了僅不到1%的受訪者牙縫清潔頻率及行為完全正確的現狀。數據更進一步發現:高達72%的受訪者牙縫清潔頻率不足,原因主要來自「牙縫清潔耗時」及「現有工具使用困難」兩大問題。近6成受訪者會因牙縫清潔耗時而降低清潔頻率;而牙縫清潔主要遇到的前三大困難除了反映牙齦發炎徵狀的牙齦會出血外,清不乾淨,尤其清不到後排牙齒、不好操作、及牙線易卡牙縫,皆與現有工具不好操作有關。因應受訪者齒縫清潔現況,業者推出擁有首創微爆噴水技術之空氣動能牙線機,可克服現有工具操作不易及難以清潔後排齒縫的缺點,有效於60秒內輕鬆清除齒縫中牙菌斑,提供更簡單便利的齒縫清潔工具新選擇。紀醫師提醒,正確的清潔牙縫能確實的預防牙齦炎及牙周病,若無法正確使用現有工具,可選用更簡便操作的牙縫清潔工具增加清潔頻率,養成正確齒縫清潔習慣,才能有效降低牙齦炎及牙周病的發生率。

牙周病初期不易發現 牙醫教你正確預防之道

牙周病初期不易發現 牙醫教你正確預防之道#牙齦炎

牙菌斑是附著牙齒表面、具黏性、無色、肉眼難以辨認的細菌薄膜,這些細菌雖小,威力卻極大,足以破壞牙齦組織、摧毀牙根,並在口腔內漫延感染,致使牙周靭帶和齒槽骨脫落毀壞,導致牙周病!好幾年不看牙醫,從不覺得牙齒需要保健的老周(化名),鎖著眉,兩手托著腮子,在牙科候診室焦躁地等候醫師看診。患者聲稱自己的牙齒是得天獨厚的鐵齒銅牙,但對於近幾個月不時發生牙齦流血、紅腫、頭疼和牙齒碰觸冰、熱飲食時的酸疼敏感現象,感到氣餒與費解。針對牙周病這個老掉牙、令人困擾的問題,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醫師李國瑋表示,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牙齦、齒髓組織等)發生流血、牙齦萎縮、敏感、搖動或化膿等病狀,常見類型有牙齦炎與牙周炎兩種。初期不易發現的牙周病,如何預防?口腔的保健之道為何?李國瑋的建議是:正確潔牙:正確刷牙是口腔保健的基本功夫,不良的刷牙除了造成牙齒受傷,也會使牙肉萎縮。如何有效刷牙呢?(1)以四十五度角,將牙刷置於牙齒與牙齦交界處,輕輕以左右方式移動牙刷,一次刷一、二顆牙。(2)刷牙五分鐘,不是三十秒匆匆了事,要認真清除牙齒內側面、咬合面上的牙菌斑。(3)選用適當牙刷,刷毛柔軟的牙刷較不傷害牙齒琺瑯質。(4)使用牙線和齒間刷。(5)飯後務必刷牙或漱口。 定期到牙科檢查:每半年應接受牙醫診牙及洗牙。 攝取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促進口腔健康。李國瑋再次強調牙周疾病與牙菌斑的關係。牙菌斑是附著牙齒表面、具黏性、無色、肉眼難以辨識的細菌薄膜,這些細菌雖小,威力卻極大,足以破壞牙齦組織、摧毀牙根,並在口腔內漫延感染,致使牙周帶和齒槽骨脫落毀壞。此外,牙齒表面未被清除的牙菌斑和唾液內礦物質結合之後,產生的沈積物──牙結石(齒垢),也會導致牙周病。罹病初期不痛不癢的牙周疾病,李國瑋提醒民眾留意以下症狀,可以幫助民眾提高警覺,以便及時治療:牙齦易流血。 牙齦紅、腫或有觸痛感。 牙齦與牙齒剝離症狀。 當牙齦受壓時,有膿從牙齒和牙齦間流出。 持續性口臭。 恆牙鬆動,牙間縫隙變大。 咬合時,感受牙齒密度的改變。 活動假牙的適合度發生變化。延伸閱讀「牙周病的危險因子」: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952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