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內水球

胃內置水球 控食減重不動刀

胃內置水球 控食減重不動刀#胃內水球

目前合乎醫學倫理的減重治療中,非侵入性的治療有運動、飲食控制、低卡代餐、行為調整、以及合法葯物;而侵入性的治療就是減重手術。對於病態性肥胖的患者,手術治療仍是最有效且持久的方式。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 - 王偉醫師表示,對於僅是過重或輕微肥胖的族群,非侵入性的治療也就足夠;但是對於未達手術標準卻已嚴重肥胖的患者,在過去始終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治療的方式,但這些人卻早已曝露在代謝症侯群、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疾病的危險中。衛生署核可的「胃內水球」正是可以有效填補手術治療及保守治療之間空隙的工具。胃內水球治療不是手術,它是藉由胃鏡輔助,將水球-矽質的球狀物,放置入胃中後,充入400至700毫升的食鹽水即可。它主要作用的原理是佔據部份胃內的空間以減少進食量;此外,食物從胃進入十二指腸的排空因受到水球阻擋而變緩,使得食物在胃內停留較久,因此在裝置後會有持續的飽足感。王偉醫師指出,對於已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減去的重量便可顯著地改善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程度,減輕葯物劑量。裝置水球可當日返家無須住院,相較於手術而言是相當輕鬆。胃內水球放置最長可達6個月,取出時亦是藉由胃鏡方式。而對於減去體重的比率各國報導結果不一,最高的有達35%之多,不過平均約為15%左右。但,王偉醫師強調,並非所有的肥胖病患皆適合此一治療,有進行性胃潰瘍、裂孔疝氣、以及動過胃部手術者便不適用。因此必須經過合格醫師仔細評估之後方可行之。此外,在水球置入的期間最好養成良好及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在水球移除後繼續保持,才不至於復胖。雖然水球在國內是一個正夯的話題,事實上,在歐洲、澳洲、香港甚至新加坡都已有數年的歷史,其效果及安全性也都有許多的文獻支持,不過王偉醫師仍再三提醒,它是一個治療肥胖症的工具。治療前仍須有包含營養師、代謝科醫師、身心科醫師的團隊評估後才可安全行之。對於未達肥胖標準的正常人,胃內水球絕對不是一個美容塑身的方式。

病態性肥胖症的治療方法

病態性肥胖症的治療方法#胃內水球

在工業化社會中,肥胖症是導致早衰死的主要原因,台灣人的過重和肥胖人口已達39%。根據台灣近幾年十大死因統計,居首的癌症有好幾種癌症(例如結腸癌、乳癌)、第二名的腦血管疾病、第三名的心臟病和第五名糖尿病都與肥胖脫不了干係。我國肥胖之定義是根據衛生署在2002年對成人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平方公尺))小於18.5為過輕,18.5-24正常,24-27過重,27.-30.輕度肥胖,30.-35.中度肥胖,大於35為病態肥胖。此外,女性腰圍80公分,男性腰圍90公分做為中央肥胖的切點。當體重超過理想體重45公斤,或BMI大於或等於35並已有因肥胖引起之合併症,或BMI超過40對健康已經形成危害時,即稱為『病態性肥胖』,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各種資料都顯示減肥手術是安全、有效的病態性肥胖外科療法。以下簡單介紹目前有關肥胖症的外科治療。1.胃繞道(gastic bypass):此種方法乃利用胃部分隔併行腸道繞行達到食量變小及吸收變差的效果。此種手術除了胃囊的容積限制進食外,繞道本身也有幫助減肥的效果。由於食物直接導入空腸,如進食高熱量的液體食物會導致傾倒症候群,因此也防止病人轉而尋找高熱量的液體食物,避免導致胃間隔及胃束帶失敗最主要的原因。胃繞道及胃隔間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於1991年所認可的兩種減肥手術.同時也曾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到目前為止有數篇的前瞻性隨機比較的報告,結果都相當一致在減肥的效果上胃繞道術優於胃隔間術。2.胃束帶(Gastic banding):胃束帶是另一種完全是限制胃容量的手術。手術乃以一種人工帶將胃的上部綁起,原理跟胃隔間相同。此法最主要的好處是沒有切割胃部,較無胃穿孔之可能性。近年來更發展出可調節的胃束帶,可由一個置於皮下之注射器來調節開口的大小。正式名稱為可調節矽膠胃束帶,之後更發展出可經由腹腔鏡手術置入之胃束帶,商品名為腹腔帶(Lap-band)。3.胃內水球:胃內水球是一種矽膠質的水球經由胃鏡置入的方式放入胃中佔據400-600c.c.的胃容量以減少食量而達到體重下降的效果、它的好處是不須要開刀就可完成、但卻最多只能放置胃內六個月時間到了或是體重下降成功後必須再以胃鏡方式取出。目前已在衛生當局核可中。在台灣近年來社會經濟進步、飲食行為改變,幾乎是人人「吃得多、動得少」肥胖人口就會節節上升。肥胖除了對外觀造成影響也會影響到心理和社交活動的品質降低,也會對個人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據統計 BMI大於40的病態性肥胖者其存活壽命是正常體重者的一半,所以健康的控制良好體重,不僅僅可以維持身材,也可有效的減低肥胖所帶來的合併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