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局

國健局研提「健康新世代」計畫 降低兒童死亡率

國健局研提「健康新世代」計畫 降低兒童死亡率#國健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於我國兒童死亡率比部份先進國家高,衛生署對此高度重視,除提供更完整的國際比較數據,並將推出涵蓋懷孕到學齡前的「健康新世代」計畫。衛生署署長邱文達說,為降低嬰兒死亡率,在國民健康局提供產前健檢、產前遺傳診斷、新生兒代謝異常篩檢及兒童健檢等;健保局辦理孕產婦照護品質確保及諮詢服務試辦計畫,並針對婦產科與小兒科醫療加成給付;醫事處推動周產期醫療網與兒童醫院;照護處則加強山地離島及原住民之健康照護等。國民健康局表示,我國嬰兒死亡率自85年至今,降低近四成,若以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之統計資料與各國進行比較,在其194個國家中,嬰兒死亡率最低為千分之2,有8個國家(如:日本、芬蘭);其次千分之3,有12國(如:法國、德國);與臺灣同為千分之4者有10國(如:澳洲、瑞士、比利時、荷蘭);再次為千分之5(如:加拿大、紐西蘭),而英國為千分之6,美國為千分之7。台灣之嬰兒死亡率雖比164個國家低,但仍高於20個國家。另,以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比較,最低者為千分之2,有2個國家(冰島、聖馬利諾),其次為千分之3,有7國(如:日本、芬蘭),千分之4有14國(如:法國、德國),千分之5有7國(如:澳洲、瑞士、英國),而與台灣同為千分之6者有10國(含加拿大、紐西蘭);美國為千分之8。台灣比155個國家低,但高於30個國家。國民健康局指出,以2011年臺灣與日本的死因別死亡率做比較,發現臺灣一歲以下嬰兒比日本死亡率高出較多的死因是:先天性畸形、周產期呼吸疾患、周產期感染、早產或低體重等;而五歲以下兒童比日本高出較多的死因是:先天性畸形與周產期呼吸疾患。值得重視的是,生殖科技的使用增加,包括:人工生殖與剖腹產率的升高,亦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人工生殖會伴隨較高比率的多胞胎、早產與低出生體重胎兒,選擇剖腹生產則可能伴隨提早生產與較高的周產期呼吸疾患等,均可能與我國嬰兒死亡率,特別是新生兒死亡率下降不易有關。至於今年起全面推廣的孕婦乙型鏈球菌篩檢,則可望降低周產期感染。

醫訊/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

醫訊/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國健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早期療育是種人性化、主動、整體的療育,透過多元專業,如醫療、復健、特教、家庭、社工等綜合專業團隊介入,以克服發展遲緩兒童發展落後或異常問題,並開發其潛能,以減少或移除將來可能之障礙。所以,國健局與童綜合醫院特舉辦「101年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研討會~應用行為分析(ABA)」,以增進早期療育領域工作者及相關人員專業知能,及提昇發展遲緩兒童早療團隊合作及交流。參加對象為兒童發展及早期療育相關領域之實務工作者;大學院校醫療、復健、特教、社工等相關系所之老師與研究生;幼教單位人員及教育單位專業人員;特殊兒童之家長;有興趣民眾。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以免臨時更動,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上課請自備喝水容器。本活動採傳真報名(04-2656 7684)或親臨社工室現場報名。名稱:101年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研討會~應用行為分析(ABA)時間:101年11月24日(六)上午08:30 ~下午16:30地點:童綜合醫院(台中梧棲區台灣大道八段699號)20樓視聽教室洽詢:04-26581919轉4842 王嬿甯

不僅醫老更懂老 37家醫院獲高齡友善認證

不僅醫老更懂老 37家醫院獲高齡友善認證#國健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臺灣步入老年化社會,當前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11.2%,在未來短短13年內,將以「三級跳」的方式快速老化,預計至2025年將躍升為「超高齡社會」。然而,醫療院所有許多因素可能加速長輩功能的惡化,例如藥物交互作用、院內感染、住院過久缺乏活動等,但也可以妥善利用與長輩接觸頻繁的機會,成為增進長輩健康與尊嚴的重要守護者。為協助國內健康照護機構及早準備、因應高齡海嘯來臨,國民健康局於99年彙整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原則及健康促進醫院標準,開發國際第一個由政府帶頭推動的「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從100年至今已有37家醫院獲得認證。依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自述曾經由醫師診斷至少有一項慢性病的比率約有九成,患有至少三項慢性病者近五成。因此,若要提供友善高齡醫療服務,首先就得徹底了解長者的需求。不過,高齡病患常有多重不明確或不典型的症狀,第一線的健康照護人員常未能熟悉長者常見問題的診斷和處理,例如跌倒往往是讓長者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的關鍵因素;而不友善的環境與不愉快的經驗,可能導致回診意願低落。因此醫療院所不僅要「醫老」,更要「懂老」,妥善利用與長輩頻繁接觸的機會,給予失能風險管控的專業與關愛,成為增進健康與尊嚴的重要守護者。國民健康局表示,高齡友善醫院不只是對長輩「態度」友善,而是提供一套方法,讓「醫療」對長者的「健康」和「安全」友善,幫他們更健康,也降低遭受醫療傷害的風險。為持續改善獲認證機構的軟硬體服務,國健局於100年開始辦理「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的典範選拔,希望每個醫療或照護機構透過認證,成為能提昇長者健康、尊嚴與參與的推動者。在重視健康、人文與人權的價值下,創造一符合長者特殊需要的友善、支持、尊重與可近的療癒環境;且有計畫的提供一套安全、增進健康、有效、全人、以病人為中心且具協調性的照護;同時促進長者與其家庭對自身健康與照護的掌控能力。國健局於昨(20)日舉行「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推動成果發表會」,衛生署長邱文達頒發高齡友善認證證書給今年度獲認證的28家醫院,並由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頒發典範獎、優良獎、友善服務獎、組織再造獎、友善環境獎及創意提案與徵文競賽之得獎者。發表會也安排醫院員工與病友代表分別以推動者及獲益者陳述親身體驗,並請得獎醫院分享由下到上全面參與的熱情,透過模擬體驗長者的不便,以激發員工展現貼心創意,來改善不足的環境或服務。國健局表示,越來越多的健康照護機構能支持、重視高齡議題並帶領同仁採取行動,透過願景領導、組織文化改變、資訊科技的結合,營造讓長者受尊重、榮寵,且安全、專業的就醫場所。面對未來高齡人口增加對健保造成沉重的財務負擔,及早導入高齡友善醫療概念,延長健康人年,縮短長者失能期間,讓晚輩無後顧之憂,將是全民福祉,也是健康照護機構永續經營的最佳契機。

日行萬步保健康 11/11全民健走

日行萬步保健康 11/11全民健走#國健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沒空運動嗎?其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身體活動可從日常生活中時時執行、處處落實,而「走路」是最容易被實踐也是最為推薦的身體活動。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91年起推動「每日一萬步 健康有保固」,並於95年將每年11月11日訂為「全民健走日」,鼓勵國人「雙腳前行,走向健康」,將健走融入生活中。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運動不足已成全球第四大致死原因,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量不足有關,僅次於高血壓、菸品使用及高血糖;而身體活動量不足會造成21至25%的乳癌或大腸癌、27%的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53.5%國人過去兩週有做運動,有近四成七的18歲以上國人過去兩週沒有做運動。18歲以上有運動習慣的民眾最常做的運動,以散步、健走最多,顯示散步、走路是民眾最喜愛也是最簡單的生活化運動。國民健康局表示,「健走」的好處很多,可以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控制體重、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更可紓解壓力,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以每小時四公里的速度,可每次走路十分鐘,累積日行萬步,步行約6公里,只要90分鐘,就可以消耗約300大卡熱量。國民健康局提供健走10秘訣,以讓民眾將健走活動落實於生活中,包含:多爬樓梯取代搭乘電梯、上下班途中,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增加往返的步行時間; 步行去買午、晚餐及用餐;飯後散步;步行前往超市、傳統市場、賣場、花市購買食材及日用品;到前一站或下一站倒垃圾、蹓狗;陪伴小孩走路上下學;假日與家人造訪各縣市健走步道,一起享受健走之樂趣;出差、旅遊時,可在住宿旅館的大廳走路、爬樓梯或逛逛在地的大賣場或市集等。除了自己努力外,國民健康局也提供免費市話健康體重管理電話諮詢服務,諮詢專線0800-367-100,民眾也可利用國民健康局局網首頁或肥胖防治網問題諮詢專區的網路電話撥入功能,向客服人員諮詢關於運動生活化、健康飲食及健康體重等相關疑問。

驚!每日一份炸雞腿便當 年增卅公斤

驚!每日一份炸雞腿便當 年增卅公斤#國健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外食固然方便,但製作過程中的高油、高鹽甚至是過量使用各種調味料,吃多了恐怕就會造成身體負擔!調查發現,市售便當餐盒普遍熱量過高,光是一個炸雞腿便當的熱量就高達1300大卡。對於一個成人而言,若每天吃一個炸雞腿便當,其他兩餐為正常攝取量,光一天就會多攝取7百大卡的熱量,如此下來一年可增重33.2公斤,相當驚人!有鑑於外食族比例攀升,國民健康局在101年度的「臺灣101躍動躍健康」健康體重管理計畫中,邀集各地衛生局輔導地方盒餐業者,設計低熱量、均衡飲食、全穀類主食、減油、採用在地食材的健康盒餐,讓外食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能選擇及購買「安全、衛生、健康、均衡、美味、具熱量標示」的健康盒餐。而國健局本(2)日展示12款健康餐盒,各有特色。像是台中童綜合醫院設計的「輕食餐-什錦鮮蔬飯」餐盒,熱量僅380大卡,以各色蔬菜為主,並使用梧棲漁港吻仔魚及新社特產的杏鮑菇,低油低鹽具飽足感。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紅豆五穀飯」,於週一至週五各有不同高纖主食,如紅蘿蔔絲五穀飯、牛蒡五穀飯、紫米五穀飯、紅豆五穀飯及糙米五穀飯等,熱量約682大卡。國健局建議,用餐時可注意「減量、去油、搭配開水或清湯、搭配蔬果、多全穀雜糧」五個小方法,讓自己能夠享用美食無負擔。此外,除了飲食部分要注意,也不忘要時時運動,因為運動能消耗額外攝取的熱量,能對身體帶來許多益處。

骨鬆骨折恐失能 「骨本」從年輕開始存

骨鬆骨折恐失能 「骨本」從年輕開始存#國健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的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對於年長者而言,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且導致的失能及死亡所造成之經濟負荷也相對較高,大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且髖骨骨折經常造成失能狀態,1年內大約有40%無法自行走路、60%患者需要協助,除影響患者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及經濟負荷,也增加醫療支出。國健局表示,IOF訂定2012年世界骨鬆日主題為「stop at one」,指出發生第1次骨鬆性骨折後,將近一半的人會再發生第2次,如果第1次骨折發生後,能夠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有效降低骨折再發率及節省醫療支出。因此,國健局除了呼籲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外,仍需透過飲食及運動來維持骨質及預防跌倒,避免再度發生骨折。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例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例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正遭受骨質疏鬆威脅,而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因此,隨著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威脅會更加劇,相關防治作為更顯重要。國健局解釋,人體骨骼的骨質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而骨質疏鬆症是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骨折。同時,上述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1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在骨鬆和跌倒的加成效應下,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不良預後,不僅增加整體醫療耗費與社會公共健康照護體系之負擔,且老人骨折後長期臥床的結果,經常併發感染而造成死亡。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過輕、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呼籲國人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來瞭解及監測自己的體位狀況,當BMI小於18.5或是大於等於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國健局提醒民眾,從年輕就要儲存「骨本」。存骨本三大要訣是:高鈣、頂天(日曬)、立地(負重運動)。國健局表示,從小要養成高鈣飲食習慣,包括:喝牛奶、吃起司、黑芝麻、小魚、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等;要適度曬太陽,讓身體增加維他命D的製造;並多多從事負重運動,強化骨骼,例如:健走、慢跑、跳繩、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又依據IOF建議,每週3天,每天做45到60分鐘的負重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至於已罹患骨質疏鬆的民眾,仍需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但運動計畫及強度應與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討論,不宜勉強進行,以免發生骨折。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慎防跌倒,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機會。

長輩別宅在家!勇於嘗新享「壽」健康

長輩別宅在家!勇於嘗新享「壽」健康#國健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鼓勵長者社會參與及自主活動,世界衛生組織自2002年起開始推行「活躍老化」相關議題,但國內長者在社會參與的表現卻有待提升。為鼓勵及呼籲長者走出家庭、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國民健康局今年的重陽節邀請幾位「潮」伯 、「靚」姨、「勇」哥  分享自己積極參與社會的精彩人生,也把這幾位長者活躍的生命故事拍成短片,讓社會大眾知道國內的長者究竟能有多活躍、多厲害。 根據在民國98年國民健康局執行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發現,長者社會參與的比率僅有四成,且男性比女性低。如果從年齡層分析來看,65至74歲較年輕的長輩的社會參與率可維持在5成左右,但隨著年紀增加社會參與情形下降,85歲以上長者的社會參與率則已不到二成。同時,調查也發現,86.2%老人自述曾經醫師診斷至少有一項慢性病,具患有三項以上慢性病的老人比率近五成。而在失能情形方面,若以長者自述進食、洗澡、穿脫衣服、上廁所、上下床、與室內走動等六項日常生活活動中,有任何一項有困難,即定義為失能,則國內長者失能比率為17.4%,且隨著年紀增加失能情形也跟著嚴重,85歲以上長者的失能率已達近五成。國民健康局指出,醫學研究在在顯示,老年人雖然有一些慢性病,但若能在身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保持活動和活力,就比較能成功維持體力和功能,讓長者還是能獨立自主、不必靠人照顧。因此,國健局積極推動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活躍老化」,讓長者在老化過程中,為個人健康、社會參與和社會安全尋求最適的發展機會,以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質。國健局表示,當健康體系、勞動市場、教育系統以及社會政策等各層面均能支持活躍老化時,可降低提早死亡的發生,減少老年期的慢性病及其伴隨而來的失能狀態。此外,也能讓更多人在老化的過程中,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積極地參與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家庭以及社區生活,以致最終降低在醫療和照護服務體系所支出的成本,這就是活躍老化對社會的正面意義。

女性更年期過後 留意「心腹大患」!

女性更年期過後 留意「心腹大患」!#國健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委託進行之「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20歲以上成人腹部肥胖比率為41%;依年齡層來看,男、女性皆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且在50歲以後,女性腹部肥胖比率超過五成且高於男性。對此,衛生署指出,當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將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呼籲已經進入更年期之女性更需重視自己腰圍的數值,免除「心腹大患」。該調查追蹤女性五年多後發現,女性整體腹部肥胖比率由33.2%增為44.2%;平均腰圍增加3.4公分,但若再進一步看更年期後女性之腰圍,可以發現50歲以上女性腹部肥胖比率由57.3%增加為62.2%,比同年齡層男性還要高。除了腹部肥胖的問題外,更年期後女性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也不能輕忽!調查顯示,50歲以上女性超過一半以上有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問題,而體重過重及肥胖者導致心臟病的風險是體重正常者的1.48倍。依據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顯示,50至64歲的女性只有將近三成執行減重,高達47.5%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顯示50歲以上更年期女性對於體重控制認知有待加強。對此,國民健康局指出,體重過重及肥胖是影響更年期後女性健康之重要因素,且更年期後女性三高之發生率亦高於男性,導致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亦較高,呼籲女性要控制體重,才可避免「傷心」。而昨(18)日舉行的「世界更年期日」,即強調體重過重會提高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癌症病變、骨關節炎與老年失智等各項風險,因此,呼籲更年期後婦女重要的健康管理指標為保持適當體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