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

化療藥易潑灑不安全?護巧用3路活塞解套

化療藥易潑灑不安全?護巧用3路活塞解套#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表淺性膀胱癌的治療,以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合併膀胱局部化學藥物灌注治療為主。所謂膀胱灌注化學藥物,是利用膀胱導管(即導尿管),將化學藥劑灌入膀胱內,讓其停留一段時間,藉由化療藥物來殺死肉眼未切除到的癌細胞,以預防膀胱腫瘤再發生。導尿管與空針不夠緊密致潑灑奇美醫學中心病房護理師指出,觀看目前所執行的膀胱灌注技術,因缺乏合宜連接器,使得操作過程中易有針扎或化療藥物潑灑等情形發生。因此相關病房合作,於2015年3月參與品質改善活動,護理師們發現,膀胱灌注化療藥物出現潑灑事件的原因,在於導尿管與灌注空針之連接處無法緊密連結所致。改良器材 給藥更放心「用藥安全」一直是醫策會推動病人安全目標之一,而在所有的藥物中,化學治療藥物屬高危險性用藥,使用時需有安全的給藥設備,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和碰觸,影響第一線工作人員和病人傷害,因此化學治療給藥設備及安全作業規範非常重要。為進一步找出解決的方案,過程中護理師們可說絞盡腦汁,也發揮了創意及巧思,終於運用了現有的衛材「針基連結器與3路活塞(way)」相接,大幅提升灌注針頭與導尿管緊密銜接的安全性。雖然所使用的是現有衛材,但也讓醫護人員能於安全的工作環境下,放心地執行化學藥物灌注之程序。並於去年9月開始於臨床執行,深獲臨床醫護人員一致之好評。實施後效果佳奇美醫學中心10A病房護理長紀婉玉表示,統計2015年9月實施至2016年2月止,未再發生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潑灑事件,而臨床醫護人員對於執行灌藥安全滿意度高達100%,也將這項成果平行推廣至門診病人需接受膀胱灌注化療藥物之操作,大幅提升膀胱灌注化學藥物的給藥安全。

減少腸造口滲漏 護改良便袋助患者恢復自信

減少腸造口滲漏 護改良便袋助患者恢復自信#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造口為腸道發生癌症、憩室炎或肛門廔管時,醫師為了治療所需而將排便的出口改道於腹部,也稱為人工肛門。不過也經常因便袋滲漏問題造成病患皮膚潰瘍。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發揮巧思,改良便袋,減少滲漏,不僅獲得病患及家屬好評,一年下來更節省了十幾萬醫療費用。造口皮膚破損、潰瘍 為常見症狀大林慈濟醫院病房護理長陳靜享說,腸造口為藉由外科改道手術將自身腸子拉出,縫到腹部皮膚表面上作為排泄物的出口。因為腸造口無括約肌,無法自主控制排便,故必需在造口外面貼上便袋隨時收集糞便和腸氣。腸造口便袋滲漏造成周圍皮膚破損,是患者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症狀包括皮膚出現紅斑,甚至皮膚會出現表皮損傷及滲液流出,再惡化會發生浸潤或潰瘍,進而造成病人的疼痛。陳靜享表示,手術後腸造口評估是護理造口病人最重要的一部分,包含造口外觀、顏色、大小、位置、造口黏膜、口徑大小、黏膜顏色、黏膜濕潤、縫線狀況、造口開口方向及是否有支撐棒等;造口袋的選擇會依據造口評估後、病人或家屬支持的態度及病人的經濟狀況,協助病人選擇最適合病人之造口器材。加長型造口袋 排泄物不再外露設計加長型便袋的造口護理師王金敏及副護理長劉盈君,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發現因腸造口本身的形狀、大便量多等狀況,使得便袋出現滲漏,甚至在半夜還曾發生糞便量過多而爆袋,讓病人及家屬手忙腳亂。因此,透過單位內部同仁集思廣益,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著手改良成加長型便袋,後續更製作模型腸造口道具做內部教育訓練,讓新進人員可以藉由模擬不斷練習,協助病人更換便袋時更得心應手。陳靜享指出,腸造口病人除了面對疾病的治療過程,還要擔心造口的護理,讓他們的心理受創很深,尤其是黏貼袋發生滲漏時,骯髒及惡臭味讓病人害怕,甚至因此不敢走出家門;若能透過正確教導主要照顧者學會黏貼袋技巧,勢必能使患者返家後的調適路程縮短,也可以快速恢復原有的生活作息,甚至重返職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