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宜調養肝脾腎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宜調養肝脾腎#脾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70歲的林老先生,清晨起床上廁所時,突感一陣天旋地轉,幸好及時扶住床邊的把手,才沒有跌倒。40歲的楊小姐,春節前夕因頭暈嘔吐而至醫院急診。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類似的案例。中醫師表示,眩暈為臨床常見病證,多見於中老年人,亦可發於青年人,可反覆發作,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嚴重者恐發展為中風、厥證或脫證而危及生命。眼花發黑、頭暈 經常同時出現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眼球震顫,嘔吐汗出,臉色蒼白,甚至昏倒等症狀。中醫認為眩暈的病位在頭竅,發病原因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陰陽偏盛偏衰有密切關係。病性有虛實之分,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髓海空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可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濁壅遏,或肝陽化火,上蒙頭竅所引起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而發病過程中,各種病因病機,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形成虛實夾雜。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防眩暈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虛而瀉實,調整陰陽。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精虛者填精生髓,滋補肝腎,常用方藥如左歸丸、杞菊地黃丸;氣血虛者宜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常用方藥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實證則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臨床上常用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半夏白朮天麻湯、通竅活血湯等方劑。眩暈病情輕者,治療護理得當,預後多屬良好;病重經久不愈,發作頻繁,持續時間較長,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對於身體較虛的老人家,在治療期間要注意家中的安全設施,避免因暈眩發作而跌倒。黃醫師建議,預防眩暈發病,首先要增強人體的正氣,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平時適度的養生運動,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極。在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以及過食膏梁厚味等傷脾之品,或過鹹傷腎之品,並且戒除菸酒。在體力方面,要勞逸適度,工作與休閒並重,避免體力和腦力過度勞累。此外,也要避免突然強力的主動或被動的頭部運動,減少眩暈的發生。

心、脾不生癌 原來是癌細胞「怕熱」

心、脾不生癌 原來是癌細胞「怕熱」#脾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人體從頭到腳都有得癌症的可能,唯獨沒聽過「心臟癌」和「脾臟癌」,癌症的產生與和體內的「寒涼」有關,而心臟與脾臟都處在體內溫度較高的地方,因此不會產生癌症。學者更指出日本因癌症的死亡人數急遽攀升,是因為「日本人的體溫年年下降」,許多流行病學相關文章也證實癌細胞其實「怕熱」。心臟24小時沒休息一直在工作,是發出熱量最多的器官。雖然人體臟重量大約只有全身體重的0.5%左右,但心臟所製造散發出的熱量,卻占了全身製造的「體熱」的11%,可見其溫度維持在體內高溫的狀態。脾臟位於胃部左後方,重約10公克,主要負責製造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白血球;另一功能則是儲存紅血球,所以是偏紅色、溫度較高的器官。與心臟、脾臟相反,容易致癌的器官如:胃、大腸、食道、子宮、卵巢、肺等所謂「管腔器官」,因為細胞長在外圍,內部也都是中空,整體而言都是屬於溫度較低的器官。雖然治療癌症的種種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必須好好照顧體內溫度較低的器官、避免造成器官的負擔,免受癌症所苦。(本文來源: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