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

早期乳癌預後佳 5年存活率超過9成

早期乳癌預後佳 5年存活率超過9成#早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衛福部苗栗醫院今年首季就確診了3名早期乳癌患者,皆已陸續完成手術治療,復原良好;外科蕭庭豐醫師指出,儘管乳癌發生率高,且死亡率高居第四位,但只要經由適當的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苗醫外科蕭庭豐醫師表示,由於醫學進步,經由完善治療後,乳癌5年存活率,第0-1期超過95%以上,但若是第4期則約下降至25%,由此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攸關生命存活的重要關鍵,不容小覷。乳癌年輕化 3大危險族群當心蕭醫師說,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改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有年輕化跡象,依據國健局資料顯示,我國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約10歲。而據研究報導,有乳癌危險因子族群包括:1)有一側乳房得過乳癌、特殊家族史(有停經前得過兩側乳癌) 、和乳房切片有不正常增生等2)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第1胎生育在30歲以後、未曾生育者、停經後肥胖、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和胸部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3)中量飲酒、初經在12歲以前、和停經在55歲以後。而乳癌的症狀包含無痛性的乳房腫塊、乳頭凹陷、乳頭有異樣分泌物、乳房外型改變、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紅腫或潰爛、及腫大的腋下淋巴結等;如發現有以上任何症狀,應儘快到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門診看診。蕭醫師提醒,有乳癌危險因子者,要比一般人更早接受乳房檢查。他也進一步表示,乳癌雖然可怕,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新的治療方式不斷更新,只要經由適當的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呼籲請民眾正視及了解乳癌,並落實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乳癌的威脅。

早期仍難纏!HER2陽性乳癌 復發風險高3倍

早期仍難纏!HER2陽性乳癌 復發風險高3倍#早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曾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但是一個小腫瘤徹底改變她的人生!47歲的鐘小姐,在2年多前,摸到左腋下有硬塊,診斷竟是較惡化且復發、轉移機率高的HER2陽性乳癌,一度認為自己只剩下2年可活,因此決心奉獻生命創公益歌仔戲團。但在一次講座中,她獲知可自費進行術後輔助抗HER2,因此完成該治療,目前也在進行賀爾蒙治療中,病情穩定。女性殺手!乳癌年新增人數破萬 「乳癌是女性健康大敵!」彰基員生醫院乳房外科陳守棟醫師指出,乳癌發生率高居女性癌症首位,每年新增人數破萬,而乳癌為女性癌症死亡第四位,平均讓女性減壽16年。但乳癌如能早期發現、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因此如何早期發現,以降低死亡率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即使早期、淋巴未轉移仍會復發面對癌症,患者最擔心的就是治療後復發,一旦HER2為陽性,復發風險就提高。彰基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陳達人醫師指出,國外研究指出,即使是1到2公分、無淋巴轉移的HER2陽性小腫瘤,三年內的復發風險可達13.3%。且與HER2陰性患者比較,復發風險高了近3倍,危險性不容小覷。陳達人醫師也表示,鑑於HER2陽性乳癌的高復發性,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準則建議,只要是淋巴有轉移的HER2陽性乳癌患者,不論腫瘤大小,術後都要接受抗HER2標靶輔助療法;而研究顯示,如於術後接受1年抗HER2標靶輔助治療,相較於未使用者,可降低一半、3年內復發的風險。

早期無症狀!癌篩揪出6萬多名癌前病變

早期無症狀!癌篩揪出6萬多名癌前病變#早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般人聽到癌症總是聞之色變,自民國71年起,癌症即為國人死因第一位,國健署指出,政府提供的四癌篩檢具有國際實證,然而許多民眾卻因為「自覺健康」,錯失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機會。103年有超過六萬多名無症狀的民眾,透過免費的篩檢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經治療後挽回寶貴的生命。癌篩助發現早期癌 民眾怕麻煩不受檢國健署表示,在台灣經篩檢發現早期癌及癌前病變比例,子宮頸癌占97%、乳癌85%,口腔癌74%,大腸癌為89%,這四種癌症篩檢與非篩檢個案罹癌期別相比,篩檢發現的早期癌症比率高出30~50%以上。然而許多民眾因為怕麻煩,或是自覺身體健康,而不願意接受篩檢,像是台南的魏先生,本身雖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然而他覺得,除此之外身體一向健康,始終未接受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最後在醫護人員的勸說下,經篩檢驗出腸癌第1期。腸癌篩檢 每2人即有一人癌前病變根據國健署資料分析指出,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每2人即有1人為癌前病變,每22人就有1人確診為癌症;另外在子宮頸癌篩檢陽性個案,每2人即有1人為癌前病變,每6人就有1人確診為癌症,顯示篩檢準確度高,一旦篩出陽性,代表罹癌風險程度高。研究顯示,每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15~33%;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50~69歲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1~34%;透過子宮頸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透過癌篩 降低民眾負擔根據癌症治療費用分析顯示,第一期的大腸癌病人第一年平均治療費用約為新台幣13.3萬元,相較於第四期癌症治療花費約48.9萬元節省許多,除了省錢更降低家庭負擔與身心壓力。國健署表示,希望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治療,大幅降低民眾與政府的醫療成本。

揪出早期肺腺癌 台大找出關鍵基因

揪出早期肺腺癌 台大找出關鍵基因#早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肺癌一直高居於國人癌症死亡率之冠,因初期無明顯症狀且容易復發,造成診斷與篩檢上頗有難度,特別是腺癌,所以,台大校長楊泮池特地跨校組成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體組高速定序技術研究肺腺癌相關遺傳基因突變,歷經3年,終於發現華人肺腺癌高危險的關鍵,在於遺傳基因YAP1異常,只要揪出早期,就可以降低5.9倍的罹癌的風險,並及早接受治療。基因異常者 罹癌率不僅提升還有早發性研究團隊首先將一個高度發生肺癌的家族其成員,進行全基因體組定序,分析高速定序產生的巨量數據後,找出與肺腺癌相關的基因異常,再利用1000多例肺腺癌病人、健康者資料進行驗證,結果發現,位於基因YAP1上的1個位點異常與肺腺癌相關,異常相對於未攜帶者肺腺癌風險為5.9倍。此外,研究也發現,相較於一般肺腺癌的發病年齡55~65歲,攜帶YAP1基因異常的肺腺癌23名病人中,有12名發病年齡小於60歲,由此可見,攜帶YAP1基因異常亦有早發性肺腺癌的可能性,所以,期望在未來不僅能做為參考指標外,也能實際運用於臨床篩檢,預計1~3年後民眾可至醫院抽血檢查,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腫瘤學期刊》。

早期失智症有跡可循 迷路、憂鬱皆為警訊

早期失智症有跡可循 迷路、憂鬱皆為警訊#早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以及老化人口增加,使得失智症問題日趨嚴重,65歲以上族群約有8%,也就是有近15萬人罹患失智症或有輕微認知功能障礙,且每增加5歲罹病機率就成長一倍之多。因此,雙和醫院老年精神科李耀東醫師提醒,失智症除了常見的記憶力減退的症狀,若家中長輩在情緒或行為上變的跟以前不一樣,且維持一段時間,這可能就是失智的警訊。目前臨床上認為老年憂鬱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也是來罹患失智的危險因子,民眾應該提高警覺。早期發現接受治療 就能減緩病情惡化程度其實失智症即早發現,透過藥物治療,就能延緩發展病程!像是一名住在土城的許太太,因為每天都會在固定的地方轉車回家,但某天卻突然忘記該怎麼搭車回家,使得她察覺不對勁,立刻刻到醫院神經科檢查,結果確診為早期失智病變,但所幸經過治療後,延緩疾病發展的速度維持良好。因此,雙和醫院神經內科胡朝榮醫師表示,由於國人普遍對失智症的認知不足,所以,呼籲民眾要認識失智症,了解原因及症狀,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以控制並減緩病情惡化,維持病人心智功能及生活品質,並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三高、抽菸、頭部外傷 皆為失智症危險因子失智症除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外,透過正確的觀念也可以預防及延緩失智的發生;除了遠離失智危險因子,包括三高、抽菸、頭部外傷等危害外,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如多動腦、多運動、注意飲食均衡等,都是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著手,預防失智的最佳辦法。

早期療育採聯合門診 把握黃金治療期

早期療育採聯合門診 把握黃金治療期#早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提供更便捷、貼心與專業整合服務,台大新竹分院自101年3月起,早期療育評估特別門診改變評估模式,透過「聯合門診」方式,由小兒、復健和精神科三科的專科醫師共同看診評估,此服務模式主要為體恤家長,不僅減少家長多次來回於各科別間奔波及縮短評估等待的時間之外,更提供跨專科醫師針對小朋友發展狀況共同討論的平臺,以提昇對小朋友問題的瞭解及診斷。如果家長們擔心孩子的發展狀況,發現孩子一歲了,還不會坐或站;兩歲了,還不會開口說話;三歲了,還不能自己穿脫衣服;四歲了,還不會認顏色、數字及生活自理,均可洽窗口諮詢。此「聯合門診」評估模式採「預約」方式,由「單一窗口」安排看診時間,一診次最多安排8名小朋友,讓家長及小朋友有充足的時間接受診斷及諮詢。此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秉持弱勢關懷的精神,針對到該院進行早療評估之3歲以下兒童優免費用;3歲以上則只需部分負擔,期待協助家長把握兒童六歲前的「黃金治療期」,以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成效。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成立早期療育聯合評估中心,迄今所服務之早療人數逾3000人,十多年來早療專業團隊努力為兒童健康發展把關,依兒童評估結果給予後續個別化的療育服務建議,並邀請竹縣市早療通報及個管中心社工員共同參與,以提供完整的福利服務資訊給家長。

別輕忽早期乳癌 輔助性治療有效降低復發率!

別輕忽早期乳癌 輔助性治療有效降低復發率!#早期

依據統計,97年約有8130人被檢查出罹患乳癌,再加上約10%的原位癌病患,約有9000名乳癌患者,跟96年相比,約成長了5%~7%,是成長很快的一項癌症。乳癌的發生原因早期被認為跟遺傳有關,然而事實上,遺傳卻佔不到發生的10%,目前看來,跟環境、飲食習慣反而有著密切的關係。每種癌症的形成都是累積許多突變所引發的,高脂肪飲食及酒精、經常性作息不正常、熬夜、未曾生育、早期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等,都可能導致乳癌發生。另外,荷爾蒙的影響也已被證實是有絕對關聯,通常月經來的早及停的晚的女性,因受荷爾蒙影響的時間比較長,也是好發乳癌的高危險群之一。此外,現代人高脂肪性的飲食方式,導致體內脂肪比過多,也是誘發乳癌發生的可能因素之一。高雄榮總一般外科醫師葉名焮表示,乳癌的治療會依據腫瘤分期、細胞種類及病患本身條件去選擇最佳組合。腫瘤分期是依據TNM系統;細胞種類則是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分類,依據「荷爾蒙受體(ER/P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以及「KI67分裂係數指標」分成四類: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的管狀B型(luminal B)、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管狀A型(luminal A)、荷爾蒙受體陰性、HER-2陽性型、以及兩者皆為陰性的三陰型,這種分型是從2001年才被大量使用,在臨床上可用以評估病人的預後,同時可針對細胞的特性提供最有效的治療選擇,通常管狀A型對化療效果不好、荷爾蒙效果較好,三陰型則對化學治療的反應較明顯,而HER-2陽性者則建議加做標靶治療;此外,病人本身的條件也是選擇治療方式時需要考慮進去的,例如年紀小於40歲的年輕病患預後會較差,通常會建議使用化學治療,總括上述,臨床醫師會依據患者本身的條件、期別(一~四期)、四個類型等三項因子替病人量身訂作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葉名焮醫師說明,治療乳癌的方式有五種,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放療跟手術是針對腫瘤本身的局部處理,而其他三種則是屬於全身系統性的治療方式。乳癌未發生轉移的病人,在經手術完全切除病灶及清理淋巴後,若未再接受任何治療者,約有1/3的病人會復發,明顯指出術後輔助性治療的重要性。追溯至1980年代,德國在臨床試驗中發現,動物體內大於一公分的腫瘤每天會產生約100,000個癌細胞,並釋放到血液中隨著循環系統到處流竄,並進入組織中形成微小性轉移,依據這項理論,代表罹患乳癌不能只當成局部問題處理,必須針對整個系統做治療,避免微小性轉移再次造成復發狀況,術後加做輔助性治療絕對有其必要性。輔助性治療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化學治療,目前常用於乳癌的化療藥物包括小紅莓(Adriamycin)及紫杉醇(Taxane),經研究證實,開完刀後使用小紅莓混和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年輕者可下降約38%的死亡率,年紀較長者則可下降25%,通常臨床醫師會選擇小紅莓跟紫杉醇搭配使用,一般是先進行四次小紅莓(Adriamycin)後再接續使用四次紫杉醇。若腫瘤細胞上荷爾蒙受體表現為陽性者,則可考慮選擇荷爾蒙治療,而泰莫西芬(Tamoxifen)就是荷爾蒙治療藥物的始祖,是目前世界上治療乳癌使用最多的藥物。近幾年逐漸發展出新型的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Is),也是荷爾蒙治療的藥物,包括諾曼癌素(Exemestane)、安美達錠(Anastrozole)、復乳納膜衣錠(Letrozole)三種,目前已經發展到第三代,抑制荷爾蒙效果可達99%,副作用也降低很多。有研究指出,連續使用泰莫西芬五年,可降低7%的復發率,而AIs藥物能更有效的避免復發危險,下降可達20%。不過在使用荷爾蒙藥物需特別注意副作用,長期使用泰莫西芬可能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而AIs的藥物則可能會出現骨頭痠痛及關節疼痛的副作用,都須多加留意,若已有骨質疏鬆的病患,則可選擇諾曼癌素(Exemestane)這種類固醇型態的藥物。葉名焮醫師叮嚀,雖然遺傳導致的乳癌病患僅占10%左右,但家族三等親之內有兩個以上在停經之前得到卵巢癌或乳癌者,或是家族中有一位男性乳癌患者,都屬於高危險族群,需定期接受乳房篩檢,此外,葉醫師特別澄清,多數人認為胸部大的女性較容易得到乳癌的觀念並不正確,嚴格來說應該是乳腺密度較濃密者得到的機率可能較高。對於已罹癌的婦女,葉醫師也提醒,輔助性治療已被證實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復發率,所以不要受限於健保給付的標準,若經濟條件允許,建議可以跟臨床醫師討論使用自費輔助性治療的必要性,以降低未來復發的可能,千萬別忽略早期乳癌輔助性治療的重要性。

別輕忽早期乳癌 輔助性治療有效降低復發率!

別輕忽早期乳癌 輔助性治療有效降低復發率!#早期

乳癌的發生原因早期被認為跟遺傳有關,然而事實上遺傳佔不到發生的10%,目前看來,跟環境、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高脂肪飲食及酒精、經常性作息不正常、月經來的早及停的晚的女性等都是好發乳癌的高危險群之一。高雄榮總一般外科醫師葉名焮醫師說明,治療乳癌的方式有五種,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放療跟手術是針對腫瘤本身的局部處理,而其他三種則是屬於全身系統性的治療方式。乳癌未發生轉移的病人,在經手術完全切除病灶及清理淋巴後,若未再接受任何治療,約有1/3的病人會復發,明顯指出術後輔助性治療的重要性。輔助性治療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化學治療,目前常用於乳癌的化療藥物包括小紅莓及紫杉醇。經研究證實,開完刀後使用小紅莓混和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年輕者可下降約38%的死亡率,年紀較長者則可下降25%。若腫瘤細胞上荷爾蒙受體表現為陽性者,則可考慮選擇荷爾蒙治療,而荷爾蒙治療中的泰莫西芬,是目前世界上治療乳癌使用最多的藥物。近幾年逐漸發展出新型的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Is),包括諾曼癌素、安美達錠、復乳納膜衣錠三種。抑制荷爾蒙效果可達99%,有研究指出,連續使用泰莫西芬五年,可降低7%的復發率。不過在使用荷爾蒙藥物需特別注意副作用,長期使用泰莫西芬可能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而AIs的藥物則可能會出現骨頭痠痛及關節疼痛的副作用,都須多加留意,若已有骨質疏鬆的病患,則可選擇諾曼癌素這種類固醇型態的藥物。葉醫師特別澄清,多數人認為胸部大的女性較容易得到乳癌的觀念並不正確,嚴格來說應該是乳腺密度較濃密者得到的機率可能較高。對於已罹癌的婦女,葉醫師也提醒,輔助性治療已被證實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復發率,建議可以跟臨床醫師討論使用自費輔助性治療的必要性,以降低未來復發的可能,千萬別忽略早期乳癌治療的重要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