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保健

老年復健,減少日常生活限制,提升品質

老年復健,減少日常生活限制,提升品質#老人保健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老年復健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領域。大體而言,老年復健可被定義為「預防、功能回復、建議指導及教育的醫學治療」。復健團隊可以教導病人一些新的方法來完成一些他因生病或意外造成無法做到的日常生活功能,並預防疾病的併發症,延緩疾病的進行。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王和誠 醫師提出以下幾項需要復健的老年常見疾病:四肢及軀幹無力:因為肌肉質量及肌纖維的喪失,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是從椅子爬起來到廁所去比較困難,理學檢查發現四肢及軀幹的肌力較差,尤其是髖關節伸肌,因此需由復健團隊針對無力的肌肉進行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受限及攣縮:常因久臥不動引起,如果接受適當的運動復健,則可降低他們的生理年齡,增加柔軟性及關節活動度。骨質疏鬆及骨折:骨密度在三十及四十歲達到巔峰,之後就開始遞減。加上老人步態不穩、視力退化、平衡不佳、反應也較慢,一旦跌倒易引起骨折,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曾經跌倒過。其中三%至五%導致骨折,九十%的骨折發生在髖關節、骨盆和前臂。跌倒之後最常見的後果就是因為害怕再次跌倒而不敢動了,導致「無力」與「孤立」,骨折後須進行長期的復健以回復肌力及降低疼痛,並做好保護以避免再次跌倒。慢性疼痛:骨骼肌肉疼痛是最常見的疼痛型式,約七十五%護理之家的病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評估老人疼痛問題時,要注意疼痛的來源或其他潛在的問題,例如:寂寞及心理因素。其他像重聽、癡呆和憂鬱症都可能影響資料的正確性。  造成老人疼痛常因脊椎的問題。超過八十二%的病人在五十至六十歲時會發生脊椎炎,而頸部椎間盤退化大部份發生在五至六頸椎間,其次才是六至七和四至五頸椎。腰椎狹窄在老年人也是滿常見的,典型的症狀是兩側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會因站立或走路而加劇,坐下來或彎腰會比較舒服。  另外,王和誠醫師表示,至少有二十五%的老年人有肩痛的問題,而且多是因肩部軟組織受傷所引起。髖關節疼痛則多是因為關節炎、滑囊炎,或腰椎神經壓迫造成的。膝蓋疼痛主因關節炎和外傷造成。足痛可能是因為腳底脂肪墊萎縮、足部骨骼畸形,或鞋子不適合造成的肌腱炎及神經壓迫,以上這些問題須經詳細的診斷及接受專業的復健治療。中風:老年人中風後須長期復健才能增進日常生活功能及預防併發症,一些中風後常見的併發症包括皮膚褥瘡、肢體及軀幹無力、關節活動受限及攣縮、感覺異常及疼痛、中風後老年失智、憂鬱及心理問題。病人中風後的日常生活能力、動機、學習能力、家人支持均會影響病人復健目標及成效。心肺功能不佳:老年人常合併高血壓、心臟病、慢性阻塞性及限制性肺病等疾病,影響心肺功能,導致日常生活功能因喘、疲倦及無力感而受到影響,適當的心肺復健及運動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老年復健的評估及原則有以下幾點: 1、評估原始日常生活功能  2、評估家庭及社會支持  3、避免久臥不動  4、注意老人功能及動作的改變  5、注意譫妄、失智和憂鬱  6、評估學習動機及決定復健目標  7、復健運動宜注重功能性,運動訓練盡量簡化  8、鼓勵及訓練老人多參與家庭及社區活動  9、少用藥物,評估藥物對復健訓練的影響  10、注意各種功能喪失的交互影響 一般而言,年紀越大慢性疾病越多,日常生活限制也越大。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約三成須協助穿衣、轉位及上廁所;約八成須協助洗澡。而透過老人復健訓練治療,可有效增進日常生活獨立自主,讓老年生活更有尊嚴及生活品質。

做好營養保健,預防老人痴呆

做好營養保健,預防老人痴呆#老人保健

器官的老化是造成老人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但是預防性的照護工作若能完善,便可延後疾病的發生或減輕其嚴重的程度,也為家庭和社會減輕負擔。以老人痴呆為例,大部份的老人痴呆現象是因腦血管阻塞使得部份腦細胞壞死所造成的,而只有少部份人是屬於「阿茲海默症」。一般認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明原因腦細胞壞死的疾病,病因和治療方法至今還在研究階段,但最近荷蘭的一項免疫學研究卻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容易併發心肌梗塞。換言之,以往以為不太相關的阿茲海默症和腦血管性癡呆,兩者竟然都和動脈硬化有關。   台東基督教醫院張靜芬營養師指出,經年歲的累積,腦血管受鹽分、生活壓力(包含:緊張、煩惱、過勞等)、抽煙、膽固醇、高血壓或高血糖等的傷害,致使發生動脈硬化,就像臉上的皺紋或白頭髮的發生一樣,是無法避免的。到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患有腦動脈硬化。但是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或抽煙者,卻會提早老化的過程,甚至在三、四十歲左右就可能發生腦動脈硬化。隨著閉塞血管的不同,病狀也不一樣。有些病人是手腳麻痺無法行動,例如:腦中風;有些則影響到記憶或發生失語。張營養師表示,預防腦動脈硬化最好及早從四、五十歲腦血管還沒有硬化或只有輕度硬化者就開始注意。首先,調整生活和飲食習慣,盡量減少生活壓力、戒煙、控制體重在理想的範圍是必要的。在飲食方面則要採用低鹽分、低膽固醇飲食,並多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因高鹽分飲食致使血壓升高,而過多的血膽固醇容易在血管壁上沈附,這兩者都是動脈硬化的肇因:   一、多選用新鮮食材,少用加工、醃漬品,也盡量減少鹽或糖的使用,多搭配蔥、薑、蒜、醋、洋蔥、番茄等天然甘味辛香料的食材來調味,一方面可獲得膳食纖維,內容還可以豐富而多變。   二、多攝取膳食纖維有助於膽固醇的代謝和降低血糖的作用,並預防便祕。便祕時容易引起血壓突然升高,增加動脈硬化或中風的危機。以雜糧粗食來代替精緻白米或白麵,並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就可以滿足高纖維飲食的需求。  三、動物性油脂和膽固醇都會增加血中膽固醇質,應限量食用,可以多選擇魚類來滿足蛋白質的需求。魚類和肉類的脂肪是不同的,因魚類含較少的膽固醇和較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而Omega-3脂肪酸可降低血管發炎和血栓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