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高血脂當「心」!死亡風險增68%

高血脂當「心」!死亡風險增68%#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104年國人十大死因出爐,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持續高居排行榜二、三名,威脅國人健康,而高血脂症往往是罪魁禍首,只要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任一數值異常,就是高血脂症,研究指出,三酸甘油數值與死亡率高度相關,相較正常人,長期嚴重超標者(≥500 mg/dL)死亡風險增加68%。「3321準則」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若飲食控制3~6個月後三酸甘油脂持續超標,建議應接受藥物治療,除了它汀類、纖維酸鹽衍生物,衛福部也核准了高濃度魚油用於降低三酸甘油脂,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醫師建議民眾掌握「『3321』三酸甘油脂治療準則」:● 3/當心「3」酸甘油脂超標。● 3/降三酸甘油脂藥物有「3」種(它汀類、纖維酸鹽衍生物及高濃度魚油),若三酸甘油脂持續超標,建議諮詢醫師選擇合適藥物治療。● 2/三酸甘油脂應該控制在「2」00 mg/dl以下。●1/期間更要配合「1 (醫) 」護人員指示持續用藥、規律生活 。未規律運動、抽菸飲酒 易有高血脂現代人飲食精緻,容易攝取過多油脂、膽固醇,再加上未規律運動、抽菸飲酒等生活習慣,容易導致高血脂問題,影響心血管健康,根據調查,14.3%國人(19歲以上)已有高血脂症,代表全台近270萬人陷入心血管病變危機。導致動脈硬化 血管狹窄成為血栓血脂組成主要包含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等,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李貽恆教授表示,一談到高血脂症,大家多會想到要控制膽固醇,但其實只要三酸甘油脂、膽固醇任一數值異常,就是高血脂症,因此民眾也應該留意三酸甘油脂的指數,若三酸甘油脂持續超標,可能導致動脈硬化,血管逐漸狹窄、成為血栓。

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過胖 兒童心腦血管疾病問題嚴重

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過胖 兒童心腦血管疾病問題嚴重#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成人與兒童,體重過重及肥胖者,占人口比例已高達1/3,顯示體重過重在台灣已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尤其是肥胖的兒童長大或成年後,易產生疾病,例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腦中風或哮喘等,這些疾病會影響兒童情緒及精神健康,進而造成缺乏自信心及自我形象低落,此外肥胖亦會引起飲食失調,例如暴食症以及抑鬱症等。造成肥胖的原因,除了運動少與飲食攝取過量之外,經由研究證實也可能是體內的肥胖基因所造成,基因檢測機構蘇聖傑醫師表示,肥胖大多是整個家族的問題,肥胖基因是絕對遺傳基因,如果在幼兒時期便獲知肥胖基因的存在,建議需加以干預,成年後患肥胖症的機率就會小很多。陳小弟就是一例,陳小弟的父母因健康與減重的考量,一家三口做了全方位健康基因檢測服務,共檢測全家的613個基因位點、57項遺傳疾病風險,除了發現3人都有肥胖的高度風險之外,卻也意外發現,陳小弟的基因檢測報告竟然有父母所沒有的疾病風險。其中,陳小弟腦中風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的3.21倍,而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風險,更是比正常人高出2.41倍,經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陳小弟的媽媽家族有相關病史,再加上父母雙方的隱性基因,結合而成疾病的高度風險。基因檢測機構顧問王政力表示,癌症雖然不一定會經由遺傳基因造成,但會經由基因傳遞至下一代,使其後代產生癌症的機率遠高於一般人,這些缺陷的基因本身具有遺傳性,就算是父母雙方的基因都健康,只要父母有隱性基因存在,也有可能結合成異常的癌症基因。以陳小弟的案例來說,雖然疾病的發生機率比一般人更高,但只要透過檢測瞭解自身基因的缺陷,搭配專業營養師控制飲食、生活習慣,便可以幫助延緩肥胖與疾病對身體的傷害。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檢測不是只檢測出數值就好,解讀數值的意義也很重要,基因檢測機構院長陳芳蒂醫師表示,坊間的基因檢測相當多,但檢測出來的數據卻不是人人都有辦法解讀,且不同人種的基因不同,消費者應選擇專為華人訂製的基因檢測服務,較能準確瞭解與預防疾病風險。而檢測前後更要完整諮詢,讓民眾瞭解檢測數據的意義,同時透過檢測結果以及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可藉由調整飲食與個人化的營養補充品遠離疾病風險。就如同案例中的陳小弟一家人在基因檢測後,透過飲食調整、運動與適量補充營養品的調理下,在2個月內共瘦下8公斤,身體變得輕盈之外,也漸漸遠離疾病。

進步了!台灣心臟移植 三年後存活率達七成

進步了!台灣心臟移植 三年後存活率達七成#心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臟器移植手術是挽救器官衰竭生命的利器,因器官來源珍貴,健保局分析了從2000年到2011年國內心臟移植病人存活情形,整體而言,我國心臟移植人數及存活率皆呈現上升趨勢。資料亦顯示國內共13家醫院提供心臟移植手術,其移植病人人數差異極大,以醫院別而言,移植手術量較多的醫院,也有較多疾病嚴重度較高的病人,但該類醫院病人存活率不見得比較差。依健保局公布的整體性統計結果,我國於2000-2003年、2004-2007年、2008-2011年等3個時段之分析顯示:心臟移植病人數為162人、280人、330人呈上升趨勢;術後36個月時,病人累積存活機率為63.58%、67.86%、71.76%,亦呈上升趨勢。統計資料顯示國內13家醫院提供心臟移植手術,病人數最多的可達100人上下,較低也有少於10人,移植手術病人數較多的醫院,有較多疾病嚴重度較高的病人。臺大醫院及振興醫院之移植病人數最多,存活率亦名列前茅;相對的,成大醫院與高雄長庚醫院的移植病人存活率最高,但其病人個案數較少且疾病嚴重度較輕。移植病人存活率與「術前移植個案的藥物治療」、「捐贈者及受贈者的選擇」、「免疫藥品的評估使用」、「病理報告的解讀」,「急性排斥的處理」、「術後常見感染問題」以及「醫療團隊長期支持與追蹤系統」等議題有關。為了使各醫院互相學習,健保局將邀專家於今(21)日在健保局舉辦心臟移植品質提升研討會。有鑒於器官捐贈來源十分有限與珍貴,為使移植品質與效益更為提升,健保局建議移植手術應該重點式發展,醫院可視能力發展不同的器官移植項目,朝建立優質移植團隊之方向規劃。

從「心」經營家庭 用愛包容家人

從「心」經營家庭 用愛包容家人#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推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舉辦心理健康週系列活動,並安排「家庭經營有妙招-談家庭關係經營」講座,特別邀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董旭英教授主講。家庭在生命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影響每一個人的的身心發展,經過社會環境變遷,現今的家庭無論在功能或是結構都有許多變化。董教授在課程中提到現代台灣家庭所面對的困境是,目前台灣家庭多為雙薪家庭,父母親忙碌,而孩子提早得學習獨立;而離婚率的增加,也使單親家庭變得更多;因此,家人間的溝通也應避免使用不受歡迎的方式,例如:推銷員式溝通,將自己的觀念要求家人全部接受,而失去主動體驗與學習的機會;破唱片式溝通,不但容易影引負面情緒,也較達不到預期效果,相同的話避免一再重複說,而以不同方式表達。另外,營造身心健康的家庭關係,最重要的就是陪伴,並培養良好的家庭溝通氣氛與習慣。溝通與陪伴時,注意肢體語言與副語言的運用,例如:親子或夫妻間溝通、分享時,可以將眼神與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塑造良好溝通情境與經驗,善用傾聽與專注技巧,避免嘴巴上說同意,肢體語言或作法上卻顯示不同意;另外,不要因為是家人,就覺得不須說「對不起」,反而可以養成向家人說「對不起」的勇氣;家人間多一點甜言蜜語、多一點溫馨、保留多一些美好溫馨回憶的感覺。聖嚴法師說:「對家人體貼,可以讓關係更親密;對家人尊重,可以使生活充滿歡喜;與家人的關係,是這世上最該珍惜的情感,但許多人卻忽略了。」董教授帶領參與民眾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學習家庭關係經營技巧與新觀念,期待民眾帶應用於家庭生活中,經營身心健康的幸福家庭。

心、脾不生癌 原來是癌細胞「怕熱」

心、脾不生癌 原來是癌細胞「怕熱」#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人體從頭到腳都有得癌症的可能,唯獨沒聽過「心臟癌」和「脾臟癌」,癌症的產生與和體內的「寒涼」有關,而心臟與脾臟都處在體內溫度較高的地方,因此不會產生癌症。學者更指出日本因癌症的死亡人數急遽攀升,是因為「日本人的體溫年年下降」,許多流行病學相關文章也證實癌細胞其實「怕熱」。心臟24小時沒休息一直在工作,是發出熱量最多的器官。雖然人體臟重量大約只有全身體重的0.5%左右,但心臟所製造散發出的熱量,卻占了全身製造的「體熱」的11%,可見其溫度維持在體內高溫的狀態。脾臟位於胃部左後方,重約10公克,主要負責製造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白血球;另一功能則是儲存紅血球,所以是偏紅色、溫度較高的器官。與心臟、脾臟相反,容易致癌的器官如:胃、大腸、食道、子宮、卵巢、肺等所謂「管腔器官」,因為細胞長在外圍,內部也都是中空,整體而言都是屬於溫度較低的器官。雖然治療癌症的種種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必須好好照顧體內溫度較低的器官、避免造成器官的負擔,免受癌症所苦。(本文來源: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社)

器捐遺愛人間 腦死女捐心、肝、腎

器捐遺愛人間 腦死女捐心、肝、腎#心

一位來自高雄因腦中風腦死的的葉女士,在親友的祝福下,捐出心臟、肝臟和兩枚腎臟,在花蓮慈濟醫院圓滿助人的心願。年過五十歲的葉女士,日前陪同友人到花蓮旅遊,在民宿被發現倒臥在地,轉送到花蓮慈院,經神經內科醫師劉安邦檢查為腦幹出血所引發的中風,隨即轉到加護病房治療。但是因為她的中風部位在生命中樞,造成腦死。她的家人決定幫她捐出可救人的器官,延續她喜歡助人的好心肝。因緣巧合,葉女士遠嫁瑞典的小妹,剛好在這段時間返回臺灣探視親友,她說,在與姊姊餐敘時,姊姊在言談中透露希望能多做好事的心願,而家人也深知器官捐贈不僅可以救人,也可以延續捐贈者的大愛在人間。於是,經家族兄弟姊妹討論後,由妹妹忍住悲傷代表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在完成腦死判定程序後,葉女士在弟弟、妹妹、女兒等親友祝福下,完成器官捐贈的助人心願。依照器官分配原則,捐贈者分別捐出心臟、肝臟、腎臟給臺大醫院、大林慈院、花蓮慈院的病人。這是花蓮慈院今年的首例器捐,去年度計有七例器官捐贈個案遺愛人間。根據器官移植登錄中心公布資料,目前全臺灣有效等候接受器官移植病人總數為7737人,其中等待心臟有138人、肺臟24人、肝臟1056人、腎臟5981人、胰臟74人、眼角膜 526人。

IPAD寶貝你的心!防心律不整猝死

IPAD寶貝你的心!防心律不整猝死#心

今年70幾歲的謝先生具有國際潛水教練資格,本身的心肺功能良好,平時最喜歡從事潛水活動,沒想到卻在一次的水中教學,出現心跳加快,最後竟然昏倒的狀況,送醫後經過醫師診斷,才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許多心律不整的病患幾乎沒有甚麼症狀或會忽略,嚴重甚至會導致猝死;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提醒,當感覺胸口或心臟有異時,可利用「IPAD」自我檢查,就是當心搏異常症狀會間歇性發作(Intermittent )、心搏異常持續發作(Persistent)、心搏停止(Asystole)及間歇性停止(Dropped beats)都應立即就醫。心律醫學會理事長陳適安表示,目前台灣約有50萬人心律不整,每年嚴重心律不整者近萬人,嚴重甚至會猝死。他說,防範心血管疾病除藥物治療外,也必須定期檢測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腰圍與體重,預防疾病上身。秋冬天氣變化大,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醫師提醒民眾,一旦發現心跳速度過快過慢、有持續發作,甚至間歇性停止等徵兆,就要立刻就醫檢查治療。</body></html>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