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疾病

「無聲賊」骨質疏鬆症 讓老年人好脆弱

「無聲賊」骨質疏鬆症 讓老年人好脆弱#老人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你家中有「玻璃爺爺」、「陶瓷奶奶」嗎?許多老年人為骨質疏鬆症所苦,無法提重物、走路也須特別小心,因為脆弱的骨骼無法承受過重的外力。除了貼心照顧長輩之外,還年輕的你也要勤加保養,因為有骨質疏鬆家族病史的人,也易罹患骨質疏鬆症。進入更年期 女性患骨質疏鬆機率高骨質疏鬆症指的是骨質密度隨年齡流失的現象,可能會造成骨折、殘障,甚至肢體變形。健康的生活習慣能夠減緩骨質流失速度,降低骨質疏鬆症發生率。根據加拿大健康局的統計,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的比例較高,以加拿大50歲以上人口為例,每八個男性當中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問題,女性則是每4人就有1人患有骨質疏鬆。女性骨骼健康與體內雌激素有密切關聯,女性一到更年期,體內雌激素快速減少,骨質流失速度加快。施打荷爾蒙是療法之一,但持續施打過多女性荷爾蒙會帶來副作用,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無聲賊」 骨質隨歲月流失不易察覺由於骨質隨年齡無聲的流失,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無聲賊」,默默偷走骨骼健康。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患者,連手提重物都有可能造成骨折。腰、脊椎、骨盆三處骨折是最常見的骨質疏鬆傷害。尤其骨盆骨折在老年人中最為嚴重,通常骨盆受傷之後,死亡機率會提升,少於50%的人能夠承受手術之後的痛苦,有些人造成永久性的行動不便。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如下,符合狀況之民眾,應多加保養骨骼健康:1. 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2. 患有骨質缺乏症3. 體重過輕4. 鈣質攝取不足5. 歷經卵巢切除手術,或在45歲以前便進入更年期,但未施打荷爾蒙6. 進入更年期7. 缺乏維生素D8. 有吸菸習慣9. 咖啡因或酒精攝取量過多(一天超過4杯咖啡、茶、可樂;一天超過2杯酒)10. 長期使用cortisone(治關節炎藥物)、prednisone(類固醇藥物)以及anticonvulsant(抗痙攣藥物)者

多曬太陽、打太極 可延緩骨質流失

多曬太陽、打太極 可延緩骨質流失#老人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骨質疏鬆症被戲稱為「無聲賊」,因為在病患發生骨折之前,幾乎沒有其他病兆可循。因此,只能透過日常生活保健,來延緩骨質疏鬆的速度。其實人體骨骼有更生能力,只是隨年齡增長,更生效率變差,骨礦物質密度便會降低。平時勤加保養,減緩骨質流失速度,便是最好的預防方式。加拿大健康局提供以下6項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1. 均衡飲食:老人家時常因節儉而「有什麼吃什麼」,卻忽略食物營養含量。其實年紀越大越應注意飲食均衡,最好能不偏食、不過食,讓身體攝取足夠營養。2. 增加鈣的攝取量:50歲過後,每人每天的鈣攝取量應達1200毫克。鈣含量豐富的食物包括:牛奶、乳製品、鮭魚、帶骨沙丁魚、豆類、葵瓜子、芝麻等。3. 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曬太陽,年過50之後,不要再躲太陽,每天在陽光下散步,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另外喝豆漿、牛奶都能補充維生素D。若仍不足,也能食用維生素D錠補充。4. 保持活力:養成運動習慣能夠增加肌肉強度與身體彈性,降低骨折發生機率。醫師建議的運動有網球、登山、跳舞等,可增強身體承重度,此外瑜珈、太極、游泳等運動可以訓練身體平衡感,減少跌倒機率。5. 戒菸:吸菸會增加骨質流失速度,經實驗證實,吸菸的女性會提早進入更年期,也就是說,骨質流失的時間提早,且速度加快。6. 避免跌倒:挑一雙舒適的鞋,走起來穩固便不易跌倒。此外,年長者動作應放慢,不宜追公車、急著接電話,搶一時之快,很容易發生跌倒意外。家中有長輩的人,應體諒、協助老人家「慢慢來」。

關懷銀髮族健康 旅遊醫學漸受重視

關懷銀髮族健康 旅遊醫學漸受重視#老人疾病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07年底時,台灣地區的老年人口總數已達2,343,092人,占總人口10.21%,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及香港,預估至2026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迅速老化,平均餘命的延長,對於老人照護的需求日益殷切,也帶動了老人醫學的發展。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老年科林怡君醫師表示,其實老年病患之臨床表現與處置方式與青壯年未必相同。一般說來,老人疾病的特色包括多重疾患或病因不典型、容易有併發症、易受醫源性傷害、疾病的表現及對治療的反應有差異、較有功能的改變與復健的需求。而區別正常老化和病變,正是決定老年照顧的重要關鍵。廖俊凱醫師也指出,老人醫學的目的,在於提升老人獨立自主之生活能力,以減少依賴,不只是增加老年人的歲數,還要增加存活期間具活動功能的生活品質及其尊嚴。所以老人醫學的中心思想就是「全人醫療」,包含照顧銀髮族生理,心理,與社會各個層面的需求。為了實踐這個理念,目前醫院都慢慢有提供跨專業醫療團隊服務,針對超高齡、有生活功能下降或喪失、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支持系統問題、或反覆住院等等多層面失調的長者;網羅各科專業人員的參與,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復健師、營養師、社工師及牧靈人員,大家共同組成「老年醫學照護團隊」。林怡君醫師認為,依照老人之需求差異,各司所長,才能提供完整而合宜之醫療照護。目的是藉由各專業領域合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多管齊下,共同為病人設計一個適時、適地,可行的長期治療計劃,來改善病人的健康。另外,在老人健康促進的領域中,由於「旅遊醫學」的課題受重視,因此也有了「銀髮旅遊」的規劃,目的都是希望老人家在透過醫院資源的輔助,結合旅遊風險的評估、健康諮詢、保健知識宣導等,能讓每一位參與旅遊的長者更為安心,方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福壽痣」壯年後常見的血管病變

「福壽痣」壯年後常見的血管病變#老人疾病

老人性血管瘤是一種壯年後常見之血管病變,又稱櫻桃狀血管瘤(Cherry Angioma),傳統上也稱為福壽痣。老人性血管瘤自針尖大小至一公分左右,呈鮮紅柔軟丘疹,無自覺症狀,有時變黑,尤好發於軀幹及四肢近端。自成年後陸續出現,糖尿病患者數目稍多。老人性血管瘤的治療純為美觀考量,冷凍或電燒或雷射均可有效處理。

老眼不昏花,談老化眼疾病症

老眼不昏花,談老化眼疾病症#老人疾病

《老花眼》人過四十歲之後,水晶體逐漸硬化,調節力日益衰弱。而其症狀包括近距離的看物或工作眼睛易感酸澀、疲勞,甚至頭痛、頭昏等。要矯正老花眼,需配戴凸面球鏡來矯正。原本就帶眼鏡(凹面球鏡)的近視族,此時若戴著近視眼鏡閱讀反而是看不清楚,而必須脫掉眼鏡或改用度數較淺的近視眼鏡,但看遠時仍需原來的近視眼鏡,不僅不能抵銷,反而增加一道麻煩,所以老花眼鏡對近視族而這並不是一大福音。《乾眼症》隨著年齡的老化,結膜上皮細胞與淚腺組織的退化,淚液日漸減少,加上經年累月的結膜或角膜病變(如慢性結膜炎、砂眼等),使得眼睛變得乾澀與刺痛,造成怕光、流淚等症狀,病情雖不嚴重,但常給老年人困擾。單純的乾眼症可用人工淚液來改善,但如伴有其他病變,需至眼科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不要自行用藥,延誤了病情。《青光眼》老年人由於水晶體老化及眼內排水系統的退化,導致眼內壓力過高,易造成閉鎖性或開放性青光眼。因此,若不及早治療,會壓迫視神經,除了影響視力及視,甚至會導致失明。治療目前以藥物、雷射、手術三種方法為主。眼科醫師會依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另外,建議四十歲以上的人,每年至少做一次眼壓檢查,這樣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白內障》是老年人最普遍的眼疾,其治療方法以手術摘除配合人工水晶體的置換術為主。隨著醫學的日新月異,治療白內障的方法不斷陳新,各種人工水晶體的發明,手術顯微鏡的使用,以及超音波手術及雷射的應用,使得白內障手術不再是老年人的夢魘,一夜之間重建光明也不再是奢求。因此,選擇手術的時機要慎重考量,在決定手術前後,要多與眼科醫師作溝通,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老化性黃斑部退化性病變》老年人的視網膜由於血液循環障礙,如高血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使得黃斑部容易產生退化性病變,視力減退,中心視力出現黑點或黑影,日漸擴大遮住視力,這也是老人家失明最常見的原因。治療也有藥物及雷射治療等方法,但效果並不顯著,幫助有限。唯有從日常生活作好視力檢查、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作好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控制,才是預防老年黃斑部退化的最好方法。

銀髮族旅遊必備護身符

銀髮族旅遊必備護身符#老人疾病

銀髮族一定要考量自己的健康狀況、愛好和興趣、風景、氣候與飲食習慣、交通工具與旅行路線、當地醫療條件等因素來選擇旅遊地點。然而,除了上述地點的選擇外,銀髮族還需注意下列事項:一、行前的健康檢查:健康狀況是銀髮族旅遊計劃中最先決的要素。具備健康的身體或知道旅遊時應注意身體的哪些部位,較能完成自己想要的旅行。二、安排好旅遊計劃:體弱多病的銀髮族,冬季時較不適合旅行;而患有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等老年人,不適合做劇烈的登山旅遊,應該去地形較為平坦、氣候溫和的城市地區。三、選擇交通方便和輕鬆的旅行路線:出發前應請熟悉路途的旅行社,在出發地與目的地之間選出一條最不易發生危險的路途,並能同時達到路程簡單、時間短、可做短暫休息的旅遊路線。四、要了解旅遊地概況及安排休息時間:安排舒適、不要太趕的旅程;旅遊中,老年人易疲倦,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體力,休息及睡眠時間要充足。若覺得身體太於勞累,可選擇休息幾天或中止旅遊。五、做好旅遊緊急醫療費用的預算:根據旅遊時間、老人本身的健康狀況、可能會產生的突發狀況等費用開支,作出初步預算,行前費用一定要帶足。六、攜帶〝健康卡片〞:旅遊前最好能準備一張自己健康狀況的卡片帶在身邊,利用當地所使用語言寫明自己所患的主要疾病、常用藥物及過敏史及發生緊急狀況時如何處理。特別是慢性病者,如糖尿病(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的品種和劑量)或有著心臟疾病的老年患者更應寫清楚。七、呼朋引伴一起行動:老年人最好不要單獨外出旅遊,而應跟老伴、子女、孫子、老朋友、舊同事一起出去玩,除可互相幫忙照顧、減少危險,還可適度幫助醫師的緊急治療。八、注意安全及飲食衛生:在乘坐交通工具時,需預防緊急碰撞、跌倒等意外傷害;同時,注意飲食衛生:當地攤販及來歷不明的食物盡量少吃、避免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不飲用未經煮沸的生水、泉水,才能防止腹瀉等腸道疾病。九、預防旅遊地的傳染病:在細菌性痢疾高度傳染的國家,銀髮族盡量不要隨便飲食。在野外或鄉下則需注意衣著及噴灑防蚊液來防止蚊蟲的叮咬,避免傳染瘧疾、傳染登革熱、出血性登革熱或日本腦炎。須注意少見的熱帶疾病,如絲蟲病、鼠疫、斑疹傷寒等,若被蚊蟲叮咬有不適的現象,需將此情形立刻告知導遊及同行者。新店耕莘醫院家醫科 廖俊凱醫師指出,銀髮族若參加國外旅遊,回國後如有以下情形,必須盡速回醫院,請醫師追蹤與治療:*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呼吸道、糖尿病等患者,必須回院追蹤原有病情。*出國期間曾發生任何健康問題者或旅遊地區發生任何疫情時。*出國期間或回國後二星期內,發生高燒、腹瀉、淋巴腺種大、全身痠痛、皮膚紅疹等任一情形。

認識神經退化性疾病

認識神經退化性疾病#老人疾病

在腦神經內科的門診和住院服務中,常可發現一些步態蹣跚、智能減退、活動遲緩或手腳顫抖的中老年病患,或拖曳腳步或坐輪椅來尋求醫師診治,其中有許多病人是被診斷為「神經退化性疾病」。  發生時是在不知不覺之際,通常以老年人好發,由於患者在發病期間會逐漸與社會隔離,再加上目前相關的醫藥知識匱乏不足,所以社會大眾很少了解和注意。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神經退化病患也日益增加,對家屬、患者和社會大眾而言,無論是經濟、心裡和生活形態的衝擊、著實是難以估計和承擔的。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病變在大腦皮質及海馬迴區的神經細胞,乙醯膽鹼量減少,其記憶、思考等認知功能減退,但因手腳等運動功能不受影響,才會有失智老人走失的情況。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個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因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量減少,因而有休息性顫抖、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  詹弘廷醫師指出這兩種疾病一是以智力減退為主,一是以行動不便為主,本來是互不相干的。但是醫療的進步及生活水準的提高使得我們的壽命逐漸延長,阿茲海默症及巴金森氏症的病患也不例外。台東基督教醫院位居全台最老化的台東社區(民國93年老人人口比率達12%,年長之慢性病盛行率為85%, 2004全縣人口240,373),因此如何面對神經退化疾病,建立連結社區的健康照護網路是個刻不容緩的工作。

做好營養保健,預防老人痴呆

做好營養保健,預防老人痴呆#老人疾病

器官的老化是造成老人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但是預防性的照護工作若能完善,便可延後疾病的發生或減輕其嚴重的程度,也為家庭和社會減輕負擔。以老人痴呆為例,大部份的老人痴呆現象是因腦血管阻塞使得部份腦細胞壞死所造成的,而只有少部份人是屬於「阿茲海默症」。一般認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明原因腦細胞壞死的疾病,病因和治療方法至今還在研究階段,但最近荷蘭的一項免疫學研究卻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容易併發心肌梗塞。換言之,以往以為不太相關的阿茲海默症和腦血管性癡呆,兩者竟然都和動脈硬化有關。   台東基督教醫院張靜芬營養師指出,經年歲的累積,腦血管受鹽分、生活壓力(包含:緊張、煩惱、過勞等)、抽煙、膽固醇、高血壓或高血糖等的傷害,致使發生動脈硬化,就像臉上的皺紋或白頭髮的發生一樣,是無法避免的。到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患有腦動脈硬化。但是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或抽煙者,卻會提早老化的過程,甚至在三、四十歲左右就可能發生腦動脈硬化。隨著閉塞血管的不同,病狀也不一樣。有些病人是手腳麻痺無法行動,例如:腦中風;有些則影響到記憶或發生失語。張營養師表示,預防腦動脈硬化最好及早從四、五十歲腦血管還沒有硬化或只有輕度硬化者就開始注意。首先,調整生活和飲食習慣,盡量減少生活壓力、戒煙、控制體重在理想的範圍是必要的。在飲食方面則要採用低鹽分、低膽固醇飲食,並多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因高鹽分飲食致使血壓升高,而過多的血膽固醇容易在血管壁上沈附,這兩者都是動脈硬化的肇因:   一、多選用新鮮食材,少用加工、醃漬品,也盡量減少鹽或糖的使用,多搭配蔥、薑、蒜、醋、洋蔥、番茄等天然甘味辛香料的食材來調味,一方面可獲得膳食纖維,內容還可以豐富而多變。   二、多攝取膳食纖維有助於膽固醇的代謝和降低血糖的作用,並預防便祕。便祕時容易引起血壓突然升高,增加動脈硬化或中風的危機。以雜糧粗食來代替精緻白米或白麵,並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就可以滿足高纖維飲食的需求。  三、動物性油脂和膽固醇都會增加血中膽固醇質,應限量食用,可以多選擇魚類來滿足蛋白質的需求。魚類和肉類的脂肪是不同的,因魚類含較少的膽固醇和較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而Omega-3脂肪酸可降低血管發炎和血栓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