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人力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 吳淑芬)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就是負擔?帶領家庭脫困可從2大方向著手。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就是負擔嗎?失能風險到底會對長照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失能老人推估有50萬,目前的居服員人力缺口約3,819人,3年後,人力缺口將接近7倍,恐高達3萬人。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伊甸基金會希望藉由2大具體執行方向,招募更多居服員,全面打造友善熟齡環境,作為帶領家庭脫離困境的領頭羊,讓大眾對於「失能老人」的未來不再感到茫然,並且更願意施以援手。 延伸長照服務項目觸角 人力不足無解 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政府的「抗老」對策持續推陳出新,雖然長照2.0版學習歐美經驗,強調將服務對象擴大,把長照1.0版的服務項目延伸得更加精緻,但若是要將長照服務項目觸角完全延伸到生活中,服務人力明顯不足的問題仍然無解,因此改善勞動條件及環境是共同期許的首要目標。 居服員短缺的問題從工作環境、待遇及精神心理可以找到答案,由於醫院的工作人員領時薪,工作環境固定又不用煩惱設備,與醫院的方便相比,居家照顧的工作人員,工作前要提早驅車前往不同服務對象的家中,不但有交通上的風險及成本,心理也會因為家屬的眼光而有所怨言。   (工作環境、待遇及心理都會影響居服員的工作意願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服務員年齡提高 2大方向打造友善環境 吳淑芬團長表示,當照顧服務員要從上一個個案家中移動到下一個個案家中,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只要稍微晚一點到,家屬就會打電話抱怨為何花錢請的人都常常遲到,居服員被當作「家庭幫傭」的例子屢見不鮮。但若是面對醫生及護士,個案家屬就會對他們投以不同高度的眼光,這種認知對於照顧服務員的形象打折,也是人力留不住的主因之一。 除了照顧服務員人力荒的問題,長照服務還面臨另一件更加措手不及的事,就是照顧服務員的平均年齡也在提高,如果沒有接手的新人,未來的老人該何去何從?想要提升居服員在社會的形象,首先要改善他們的勞動條件,首先希望能配合勞動部的放假制度,保證勞動條件。另外也可以前進校園宣導,舉辦表揚活動。許多大專院校設立「老年服務事業管理系」,希望可藉此鼓勵年輕人投入,培養新一代「抗老」尖兵。伊甸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無障礙生活節,希望藉由2大方向,營造一個熟齡友善社會: 1)    增設無障礙空間/ 要鼓勵老人打開心門走出家庭,就必須要讓融入社區生活變得更簡單,建立無障礙的環境為首要目標,增設電梯、斜坡道、社區食堂,定期舉辦活動、供餐,吸引老人同樂之餘也能解開受疾病束縛的身心。   2)    消除歧視/ 消除歧視是社會首要目標。失能老人的確因為老化產生生理上的限制,但是他有很多人生智慧可以分享,因為每個人都會老,老化只是一個過程,不要因此認為他們是一個負擔,我們應該要更積極正面看待這件事。   (老人的生活智慧也是重要資產。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建立信任關係 建構無縫且連續性的歷程 吳淑芬團長表示,伊甸基金會一向都是以身心障礙為主,踏入老人照顧的時間並沒有很長,但是老年照顧問題因為高齡化而變的更加急迫,過去的服務照顧員也在面臨老化,現在的服務部門仍習慣用服務項目切割需求,但是老化的歷程是連續性的,老人失能是很快的過程,因此伊甸基金會強調無縫隙的服務,期待可以補足政府不足的地方。 建構無縫隙且連續性的歷程,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比如服務對象家中有電器需要維修,居服員有願意合作的水電工,黃昏市場的菜販也會將賣剩下的菜送到不方便出門老人家中,大家都伸出一隻手,長照概念變簡單!除了居家服務,伊甸基金會也在嘗試實施臨終關懷,吳淑芬團長表示,「既然最後都要走到這一步,我們不希望漏掉任何細節。」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才可以看到他們真正的需求,讓老人最後的路都可以不孤單。   (建立信任關係,無縫服務才可以看到老人的真正需求。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長照人力荒!照護缺口怎麼補?

長照人力荒!照護缺口怎麼補?#人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長照十年2.0目標是期望打造一個「付得起、用得上、溫馨而人性」的長照服務體系,然而,執行面卻可能會面臨種種考驗,長年研究長照議題的交大生醫論壇發起人陳靖騰認為,首先是經費的考驗,長期照護屬於長期性的支出,目前草案顯示提供的長照服務政府補助達70%,代表使用者仍是有30%的自負額仍需自行處理,以國人平均壽命達79.84歲,需長照的時間達約7.3年(男性:6.4年;女性: 8.2年),經費支出十分龐大。陳靖騰建議政府應該選擇最佳的租稅來源,來增加政府收入以供支出,另外民眾的部分可以在年輕的時候購買足額的長照保險,來保障自己在高齡時的長期照護風險,讓這個風險給保險公司來承擔。重要關鍵 培養台灣照顧人力除了經費的考驗,專業照護人力的缺口更是一大問題,關心長照議題首創藥品宅配到府的iHealth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創辦人王照允說明,台灣過去多仰賴外籍看護,光外籍看護就佔了20萬人,很難去用本國勞力取代,待遇差很多,如何培養台灣本國的照顧人力就是重要的關鍵。經費、待遇、人力 三者環環相扣經費、待遇、人力三者是環環相扣的關係,經費不足給予照護人力的待遇就不高,人力資源自然就少,無法達到目標人力,若要提高留任率又要考慮到薪資及相關問題,陳敬騰對此提出以下3項建議:1)加速發展機器人照護產業/以高科技的機器人取代人工擔任部份照護工作,世界各國也都有同樣的高齡化社會問題,在台灣的高科技基礎上若能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除可降低本國照護人口的需求外,也可以發展成一新興產業。2)鼓勵發展整合式或創新長照服務模式/以創新的管理方式,經計畫的規模,將低人力需求。3)擴大招募、改善待遇/鼓勵民間資金投入長照產業,共同創利。 

麻醉科人力問題 衛署:已逐年提升

麻醉科人力問題 衛署:已逐年提升#人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昨日,台灣麻醉醫學會與立委田秋堇於立法院為麻醉醫師請命,指出健保給付制度不佳、專科培訓容額不足等是造成麻醉科人力不足的主因。今日,行政院衛生署針對麻醉科醫師人力問題表示,專科醫師制度實施二十多年以來,已有效提升專科醫師人力之成長,並達成強化醫師臨床訓練品質的目標,又為平衡各專科醫師之人力分布,衛生署已自90年度開始實施專科醫師容額管制計畫,要求訓練醫院按照核定之各專科醫師訓練容額,招收每一年度住院醫師,以調節各科之醫師人力。依據衛生署證書核發情形顯示,麻醉科專科醫師人數自2000年634人至2011年為1,027人,成長62%,已有明顯增加,且9成於醫院執業;又近五年麻醉科住院醫師招收率達87%~90%,亦有穩定之成長,另自102年起,專科醫師總訓練容額將由2,143名調整至1,670名,以貼近每年醫學系畢業生總數1,400名左右,惟麻醉科容額仍保障維持54名。至於我國人口群之麻醉相關死亡率之國際比較,衛生署採用麻醉醫學會引用之美國學者相同研究方法顯示,台灣人口群麻醉相關死亡率為百萬分之0.17,僅為美國的0.15倍,惟為促進醫病關係和諧、緩解醫療爭議訴訟紛擾及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衛生署已積極研擬「醫療事故補償制度」。並於今年起先辦理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未來陸續優先納入麻醉手術等之醫療事故。

重振急診人力問題 衛生署提出策略

重振急診人力問題 衛生署提出策略#人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昨日於臺灣急診醫學會年會上,有研究論文發表,急診專科醫師十年離職率高於其他各專科,並呼籲政府重視急診醫療資源遭濫用一事,行政院衛生署表示,有關急診人力流失、急診室暴力及壅塞問題,已邀集急診醫學會、急診管理醫學會代表、及相關學者專家密集開會研議。提出相對應解決方案,包括:(一)調整專科醫師容額確保內、外、婦產、兒、急診等五大科之人力,並對完成訓練者給予每年12萬元獎勵金。(二)強化急診室安全防暴措施,除所有醫院急診室必須實施門禁管制、24小時保全、警民連線、候診診療區空間區隔、張貼反暴力海報外,區域級以上醫院急診室必須配置駐衛警察,並已商請警政署於急診室門口配置巡邏箱,以確保醫護人員及就醫民眾之安全。(三)開辦獎勵計畫,鼓勵大型醫院建立區域轉診網絡,並建立轉診平台及監控指標,以紓解急診壅塞情形。(四)宣導民眾正確就醫觀念,導正濫用急診醫療資源現象。(五)積極推動醫療法修法,規範醫療過失的合理責任,並推動醫療事故補償制度,以緩和國內日趨嚴重之醫療糾紛。依據健保就醫資料統計,2010年全年急診就醫人次約650萬人次,較十年前成長30%,且其中近30%為輕症病人(檢傷級數為4、5級)。為使急診醫療資源得以合理利用,並舒緩急診室壅塞情形,衛生署表示,將與醫用者團體共同合作,宣導正確就醫觀念,至於有醫界團體提出調高急診部份分擔費用,以價制量的建議,將再深入研議,在保障急重症病人與弱勢病人的就醫權益下,研析其可行性與合理之費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