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

注意!餐後高血糖恐致心臟病

注意!餐後高血糖恐致心臟病#餐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最新的研究調查,未來在發展中的貧窮國家,會有越來越多人罹患以阿茲海默症最具代表性的失智症。由於許多失智症患者都是高齡者,因此世人總以為阿茲海默症的問題,專屬於高齡化社會的先進國家,其實不盡然。現在,許多貧窮或未開發國家的年輕人,反而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比例越來越高,連醫學期刊《柳葉刀》也曾刊文警告。若從食物與熱量的平均費用,也就是從熱量成本考量,可以用最便宜的價格取得最多熱量的食品就是油脂,不過沒有人會直接喝油,所以既要熱量充足且便宜的食物,第二個會想到的應該就是穀類了吧?無庸置疑地,越是貧窮的國家,越會偏好從便宜的穀物當中獲取熱量。於是,他們從中攝取大量醣類,每天過著血糖上下劇烈波動的生活。可想而知,最後當然就會有越來越多人罹患糖尿病或失智症。血糖波動 也會影響血管和心臟血糖波動的影響,不只會出現在細胞上,連帶血管和心臟也無法免於其害。有一項研究調查了以下三者的死亡率,分別是空腹血糖值高者、空腹血糖值標準但餐後血糖值高者,以及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這項研究的高血糖標準,指的是空腹血糖值在一一零以上,餐後血糖值在一四零以上的人。其中,死於心臟病比例最高的,是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其次是餐後血糖值高的人。餐後血糖值 更能決定死亡率高低至於空腹時血糖值高的人,死亡率幾乎與無論是空腹、餐後血糖值均正常的人無異。這份資料調查的地點是日本山形縣舟形町。無獨有偶地,一項在歐洲實施的調查資料也顯示,無論死亡原因為何,餐後血糖值顯然比空腹血糖值,更能決定死亡率的高低。換言之,不只是空腹或餐後高血糖須注意,即使空腹血糖值是正常的,但只要餐後血糖值異常者,其罹患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進而提高死亡率。肌膚老化 與高血糖脫離不了關係此外,檢查皮膚的螢光反應也可發現,高血糖和糖化作用絕對會引起皮膚的變化。由此推論,肌膚的老化,可能也與高血糖脫離不了關係。有些人平常只注意空腹血糖值,一直以為自己的血糖正常,但一旦攝取含醣量過多的飲食,餐後血糖值仍可能急遽攀升。我想在此提醒這些人特別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體內同樣會發生糖化作用,千萬不容忽視。(本文摘自/減醣救命/采實文化)

把握潔牙黃金時間 餐後10分鐘遠離齲齒

把握潔牙黃金時間 餐後10分鐘遠離齲齒#餐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你吃完東西會潔牙嗎?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逾9成民眾都知道餐後潔牙的重要性,卻僅有不到3成的民眾用餐後會立即潔牙,牙醫師表示,餐後口腔酸性飆升,容易讓蛀牙菌有機會侵蝕牙齒琺瑯質,因此,吃完東西後的10分鐘為潔牙的黃金時間。進餐次數高 蛀牙率也提升現代人飲食習慣逐漸改變,除了經常外食、應酬聚會不斷外,加上喜歡吃零食、喝飲料等,平均一天下來早已不只「三餐」,吃下5、6餐都大有可能。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學院蔡恒惠醫師表示,進餐次數高,等於口中隨時隨地都有食物殘渣,口腔長時間呈現酸性狀態,蛀牙機率大大提高。調查發現,一般民眾潔牙的時間點主要在睡醒及睡前,而外務上班族,如業務,或學生族群,在用餐過後直到睡前才會再次刷牙的比例竟高達7成以上,多數人表示因為沒有潔牙習慣。調查中還發現,認為餐後潔牙不重要的民眾,主要是認為只要「起床及睡前有刷就足夠」。對此,蔡恒惠院長表示,民眾都知道餐後要養成潔牙的習慣,但是餐後真正落實有潔牙習慣的仍為少數,顯示潔牙觀念理想與事實仍有差距。維護口腔健康 謹記4守則蔡恒惠醫師表示,若餐後僅使用清水漱口,由於水為中性,無法中和口腔酸鹼值,更無法完全清除卡在齒縫的食物殘渣,對於口腔清潔並無實質幫助。而在環境因素的考量下,吃完、喝完東西後的黃金十分鐘,如不方便立即刷牙,民眾可選擇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大量分泌,並中和口中酸性,不僅可以抑制牙菌斑等酸性物質的生成、更可清除齒縫殘渣與齒面黏膩感,幫助牙齒再礦化,達到潔牙保健的作用。蔡恒惠醫師進一步提醒,為維護口腔健康,民眾應遵守「愛牙四守則」,包含:1)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才能遠離惱人的口腔問題2) 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3) 每天使用牙線(棒)4) 吃完、喝完嚼無糖口香糖或使用漱口水。

餐後搓揉腹部 可預防心絞痛?

餐後搓揉腹部 可預防心絞痛?#餐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冠心病常會引發心絞痛,這是由於心肌缺氧所引起,進而導致胸悶、胸痛。有的患者常常因為吃飯後感到胸悶或胸痛,這是因為冠心病有時和胃口好壞有很大關係。關於這樣的症狀,中醫師朱曉平醫師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脾胃虛弱。「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將會「氣血生化無源」,導致氣血虛弱。心臟失去足夠的氣血營養,「不榮則痛」。另一方面來看,脾胃還負責體水液的運化,脾胃虛弱就會使水液聚而成痰,痰阻則氣滯,氣滯則血瘀,最後阻塞心臟脈絡,導致「不通則痛」。總之,脾胃和心臟有密切關係,中醫有一句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更說明脾胃的重要性。反之,從西醫角度觀點來看,消化功能差,飯量少,血液中吸收的營養就少,心臟細胞長期營養不良,處於「飢餓」狀態。一進食,大量的血液就會聚集到胃腸附近,使心臟細胞獲得的供給更少。於是,心臟向大腦抱怨,發出胸悶、胸痛的訊號。因此若是消化系統吸收差,血液需長時間聚集在胃腸附近,盡可能運走營養物質。有時候要餐後一段時間,當血液不再集中在胃腸時,胸痛、胸悶症狀才能緩解。對於有此症狀的患者,朱曉平醫師提供一個簡單的偏方,餐後可搓揉肚子,先把手掌放在肚臍上,以肚臍為中心,沿順時針轉圈,一圈一圈向外搓揉,整個肚子揉完為1次。每天三餐前反覆做50次,飯後也要再揉至少10次。揉肚子的目的是「補脾胃」。肚子上有主胃腸等消化系統的「募穴」,它是輸送臟器真氣到人體前部的穴位。揉肚子可以刺激這些穴位,進而調胃理脾,加快腸道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朱醫師更進一步說明,此法的效果已被現代科學研究證實,曾有人將穴位埋線(將人體可吸收的線埋入穴位,達到持續刺激穴位的作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西藥的治療方式,進行療效對比,發現前者在促進胃腸蠕動方面,效果更持久有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