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用藥

救命藥竟增加死亡風險?北榮抓出「關鍵基因」血癌肝癌乳癌都有⋯

救命藥竟增加死亡風險?北榮抓出「關鍵基因」血癌肝癌乳癌都有⋯#癌症用藥

可以抑制癌症的藥物,也可能造成癌細胞增生嗎?過去醫界一直認為常見用於癌症治療的「去甲基化藥物」(HMA),對人體的機轉作用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為主,但台北榮總進行跨國研究率先全球發現,此藥物也會同時激活致癌基因「癌基因SALL4」讓癌細胞持續增生,是影響癌症患者治療成效及存活率的關鍵指標。

精準醫療亞洲版 望加速病人使用癌症新藥

精準醫療亞洲版 望加速病人使用癌症新藥#癌症用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的熱門話題,不少病人都有著相似的疑問,從化療、標靶到近日的免疫療法,精準醫療差別在哪裡?精準醫療並非將化療、標靶或免疫療法做直接比較,而是根據癌症病灶呈現的基因特性找出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案,其療程可能包含手術、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各種療法的順序及期間都可能因人而異。舉例來說,乳癌的患者其病灶的基因表現有可能呈現HER2(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或是荷爾蒙受體陽性,抑或是三陰性等等,加上不同的診斷期別或轉移部位,治療方案皆呈現相當程度的差異。癌症基因呈現族群差異 影響癌症藥物研發方向目前已知部分癌症盛行與族群、地域有著顯著的關聯性,例如:亞洲地區盛行的肝癌、胃癌、非吸菸女性的肺癌等。以乳癌為例,根據臨床統計在東亞國家平均發病年齡較西方歐美國家早了約10年左右,多數乳癌患者是在停經前發病。由於荷爾蒙在多數乳癌的治療中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停經前與停經後的乳癌治療對策也有相當的差異。此外,包含亞洲地區好發的肺腺癌以及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等,都呈現特殊的地域差異,這些都證明在亞洲地區投入早期的研發與臨床研究的重要性。一直以來,國際大廠的癌症藥物從研發到臨床試驗都是以歐美病患為參考依據,新藥在美國FDA或歐盟EMA核准後一、二年才能取得台灣TFDA核准,再加上新藥納入健保還需一至二年時間,到台灣患者使用,時間至少延後二到三年。對於腫瘤惡性度高的晚期患者而言,這是十分漫長的一段路程。目前已有跨國藥廠開始對亞洲癌症的特性採取差異化的研發策略,希望可以盡早找出符合區域特性的治療方式,加速病人及早使用新藥物。已有藥廠針對亞洲區域發展一項名為StAR(Strategy in Asia Region)的計畫,透過該項平台從尋找疾病標的、藥物研發到臨床試驗都是以亞洲區常見的癌症例如肝癌、胃癌、肺癌等為主,目的就是希望加速該區域的病人及早用到創新的癌症藥物。免疫療法成明日之星 傳統療法不該被捨棄近日廣泛討論的免疫療法是否可以取代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吳一龍教授指出,根據病灶特性運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彼此相輔的合併療法是現今癌症治療較新的觀念。吳一龍教授強調,早期發現予以手術切除目前仍是治療的黃金準則,呼籲民眾一定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健康。

提昇自我照護 輕鬆應付癌症用藥之副作用

提昇自我照護 輕鬆應付癌症用藥之副作用#癌症用藥

「癌症用藥」在醫學上的名詞是指抗腫瘤藥物,現今被研發並用於治療惡性腫瘤的癌症用藥非常多,這些抗腫瘤藥物會依藥理分類、藥物結構、作用部位又區分為化學治療藥物(Chemotherapy)、荷爾蒙藥物(Hormoneagents)、分子標的治療(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血管新生抑制劑(Angiogenesis inhibitors)、生物反應修飾劑(Biologic response modifiers)。這些癌症用藥是如何被選擇使用在不同的惡性腫瘤呢?主要還是根據惡性腫瘤細胞的形態、特性、發生部位與分期給予適當的選擇用藥與治療。奇美醫院 - 藥劑部 黃曉鳳藥師表示,大部分的癌症病友對化療產生畏懼而不願意接受治療而選擇民間偏方,以致延誤治療,但是若病友對化療之副作用有所認識並了解如何處理及預防,如此對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即不再害怕並勇敢接受化學治療。抗癌藥物之副作用大致可分為如下種類:1.化學治療藥物:包括嚴重掉髮、皮膚紅疹可能合併搔癢、口腔黏膜發炎導致的疼痛且缺乏食慾、腹瀉或便秘引起的腸胃道不適、末梢神經的皮膚感覺異常甚至會有刺麻感、味覺改變、心臟毒性並危及心臟功能、骨髓抑制可能會導致貧血與感染的併發症危險率提高、全身性的過敏反應有可能也會導致立即性的危險,尤其是腸胃道的毒性,會導致程度不等的噁心及嘔吐,這些副作用發生的部位與機率會因所使用的化療藥物而有所差異。2.荷爾蒙藥物在副作用方面可能會出現熱潮紅、體重增加、乳房脹痛、男性女乳症、皮疹、關節或骨頭痠痛等症狀。3.分子標靶治療與血管新生抑制劑是具有專一性以特定分子作為標的,並切斷腫瘤細胞增生之訊息傳遞路徑,經過一連串的結果是阻礙血管新生、腫瘤萎縮、抑制腫瘤轉移而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及延長疾病穩定期。在副作用方面是比傳統的化療來得少,仍然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肌肉痛、皮疹、輸注過敏反應(寒顫、發燒、低血壓、呼吸困難)、間質性肺病、血球減少、高血壓、心臟毒性等副作用,但是上述這些症狀也會依使用不同藥物或併用其他化療藥物引起不良反應之嚴重度與發生率而有所差異。黃曉鳳藥師說,如何提昇癌症病患自我照護能力,對於在門診的化療病患,奇美醫院藥劑部針對使用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化療藥物的病患,由專責藥師於病患施打化療後3~4天以電話訪談追蹤:其是否發生副作用、並教育預防與處理方法、至整個治療療程結束。對於住院的化療病患,提供的臨床藥事服務與照顧如下:一、化療藥物不良反應記錄與改善評估病友在住院化療期間可能會發生不良反應的症狀,治療期間會持續觀察並記錄副作用變化直到出院,對於已經發生的副作用醫療團隊會進行檢討和評估並提出改善措施。二、高致吐性化療藥物不良反應追蹤與藥物調整之改善評估專科藥師對注射高致吐性化療藥物的病友,進行預防性止吐藥的使用及效果評估,若止吐效果不彰會建議醫師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改藥物品項,並持續追蹤評估其止吐成效。三、對初次化療之住院病患進行藥物衛教與宣導自我照護計劃針對初次施打化學治療的病友,黃曉鳳藥師指出,希望能夠透過用藥指導讓病患瞭解對藥物的認識及副作用的預防與處理方法。並給予每位病友「化學治療藥物不良反應之自我照護手冊」教導病友紀錄檢驗檢查值、不良反應自我評估、對於不良反應的處理方式,以提昇其對抗癌藥副作用之自我照護能力。除了可提升病患的用藥品質與安全外,更是一種拉近與病友雙向互動的溝通方式。同時也透過滿意度調查可以瞭解病患對於藥教藥師整體表現進行評估,有助於藥師在臨床藥事服務上的改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