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極症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雙極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般俗稱的躁鬱症也叫做雙極症,雖然盛行率不高大約1%,但在春季氣候詭變的季節容易好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蔡尚穎表示,由於躁症的臨床特性,受雙極症所苦的並非只有病患一人,其周遭的親朋好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該如何面對雙極症的病人就是一個課題,其最重要的就是有賴家庭與社會的支持。為什麼會發生雙極症?蔡尚穎解釋,主要因素為基因體質,導致腦部發炎,無關遺傳基因,但與家族病史恐有相關聯,若是家族中曾有過相關疾病患者,那麼有躁鬱症的基因體質機率可能就會相對高一點;而因創造力、想像力與雙極症有關,因此也有越聰明越容易有躁鬱症的說法。蔡尚穎表示,雙極症大部分的發病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躁鬱症在發作的時候,稱為躁期,會表現出情緒高亢易怒、精神充沛、好說話等症狀,最明顯的跡象可從睡慾減少發現;鬱期時則會有情緒極低落、話少、畏縮、沒自信、自殺意念、睡慾增加等情形。它是一種陣發性疾病,雖然有可能再復發,但治療後是可以完全緩解正常的。蔡尚穎更表示,其實只要把握「三不過度」原則,不要過度干預、過度保護、過度敵意,就可自然與個案相處,若是過度的情緒介入病患生活(High EE),可能會導致不良心情衛生環境,更升高復發率。一名32歲的小蕾,曾因在大學學測時躁症發作,在考場脫序而送至精神病院住院,因而中斷求學路,人際關係也漸崩解。蔡尚穎說,很多雙極症患者在發病後,可能都會經歷害怕強烈情緒、羞於面對原來的社會網絡、過分敏感擔心復發、因年輕罹病,對自己喪失希望等心理反應。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開辦「雙極症療癒團體治療」已逾15年,協助患者面對生活壓力、結交新朋友,建立規律的社會節奏。蔡尚穎也表示,雖然這是可以完全康復的疾病,但要避免復發最重要的還是賴於家人及社會的支持。蔡尚穎表示,雙極症透過藥物與團體治療,可穩定患者的情緒,使病情完全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但社會貼上的精神疾病標籤,對病患來說,會造成一輩子的影響,呼籲各醫療院所、政府等,應保護病人的隱私,而我們該做的,是自然的與患者相處,並且給予關懷與幫助。(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雙極症誤診率高!但什麼是雙極症?

雙極症誤診率高!但什麼是雙極症?#雙極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常因生活中各種不同方面的因素,而使人們產生精神疾病,但是,其實在醫學界對於人類精神疾病判定的能力,有時還是會有誤判的可能性存在。而雙極症(躁鬱症),就是其中一種難以確診的精神疾病;全世界醫界對於雙極症確診的平均時間,竟高達7~12年之久!成大醫院精神部主任陸汝斌醫師解釋,雙極症為一種嚴重而失能的精神疾病。具週期性情緒起伏不定,過度高昂或低落,且常復發。往往演變成慢性精神疾病。此疾病主要包括」躁期」與「鬱期」發作,涵蓋特徵如下,躁期時,具特定話多、冒險、飛車、衝動行為、人際關係的破壞、毫無節制的購物、泛濫無特定對象的性行為等。而鬱期會有無助、無望、無價值感、低自尊,覺得自己是垃圾、最好死了算了,心中同時充滿了仇恨及激動不安,往往會帶著一家人走向死亡等行為,而造成社會無可彌補的傷害。陸汝斌指出,雖然雙極症的病狀,會在人們的精神狀況帶來極大的威脅,但是回顧過去50年,各種精神疾病的病因、治療、及其預防均有快速的發展。但有關雙極症的了解要比其他精神疾病緩慢許多,如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學術文獻約為雙極症的10倍,直至2000年,雙極症的研究才逐漸受到精神醫學等相關學者所重視。因此,對於雙極症的診斷,陸汝斌說,國外研究發現,一個雙極症的患者被確定診斷往往平均需要7~12年,國內顯然的要比這個時間更長,甚至有不少患者終生被錯誤診斷成精神分裂症或重鬱症,國外更統計,有近四成雙極症病患,遭誤診或經不正確的方式治療。對此,陸汝斌提醒民眾,如自覺,或發覺親友有疑似雙極症之疾病,應及早至精神科看診,如及早確定診斷雙極症,不但效果良好,若能加上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的藥物,也可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神經退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