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

6次罹癌 師把自己當活教材

6次罹癌 師把自己當活教材#骨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是躲避球校隊的淑卿,原以為走路會痛只是運動傷害造成的,直到小腿腳踝漸漸腫大就醫時,才發現罹患惡性骨肉瘤(骨癌),為了治療疾病切除至左大腿的1/3並裝上義肢,出社會後,又陸續罹患乳癌,到目前為止,淑卿已罹患6次癌症。罹患乳癌 切除雙乳發現更危險的侵襲癌上大學之後,淑卿陪伴孤兒院的小朋友和殘障青少年,從社團服務中發現這群朋友殘障程度大於自己許多,畢業後任教國中理化老師,在教書的第5年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在治療的第3年又復發,幸運的是,癌細胞未擴散出去,但每天卻要進行10分鐘的電療。持續追蹤到第4年,當快要解除每個月報到的無奈時,又摸到右乳房有硬塊,進行超音波檢查後是原位癌,在醫師的建議下切除雙乳,也因此發現了原位癌後面還隱藏了具危險性的侵襲癌。啟發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同理心淑卿常於課堂空餘時間,主動和學生分享自己生命經歷,並讓學生觸摸義肢,感受殘障者的不便與努力,不僅啟發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同理心,更藉此傳遞一份生命教育,從罹患骨癌到乳癌,至今已6次罹癌,每當治療副作用造成身體不適時,就會告訴自己「把專注力放在學生上,自然就感覺不到身體的病痛!」對癌症存活者而言 要調整各方面的變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癌症為國人10大死因首位已長達34年,由於醫療的進步、藥物研發日新月異,癌症被治癒的機會越來越高,目前癌症存活者約有60萬人,當他們再次重獲新生之後,也必須學習自我調整或適應身體上、心理上、情緒上、社會上的各種變化。

關節附近不明腫塊 當心是骨癌警訊

關節附近不明腫塊 當心是骨癌警訊#骨癌

所謂骨癌,即發生於骨骼的癌症。骨癌的種類很多,主要可分成原發性及轉移性骨癌兩大類。原發性骨癌若於青少年以惡性骨肉癌(Osteosarcoma)為最多;而成年之後,則以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為主。但所有骨癌還是以其他部位癌症轉移至骨骼較為常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范政裕指出,十至十九歲是惡性骨肉癌的第一好發年齡層,發生部位多於膝及肩關節附近。初期症狀為痠痛,尤其夜間常更為不適,中後期症狀是關節附近的腫塊發生。不過,骨肉癌的誤診率相當高,患者經常被診斷為「生長痛」或肌腱炎,而延誤病情,家有成長中青少年的父母應提高警覺,尤其發現關節附近的不明腫塊,必須即刻就醫治療。范政裕醫師表示,骨肉癌在六十年代化學治療發達前絕大多數要行截肢手術以保命,而即使截肢且五年存活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因此在以往骨肉癌令人聞之色變。所幸在過去三十多年來,隨著化學治療發展,配合放射診斷學的進步及手術技術的提升,目前骨肉癌的五年存活率己大幅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國外知名醫學中心更可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左右。不僅如此,骨肉癌手術治療也已進步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病患不必行截肢手術,減低對患者的身心衝擊。取而代之的手術趨勢為肢體保留手術,術後存活率不遜於截肢手術,局部復發率也不高。至於轉移性骨癌,則較常發生於四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最常由肺癌、乳癌、攝護腺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轉移而來。但事實上任何一種癌症均可能轉移至骨骼,骨骼是僅次於肺臟 及肝臟容易被癌細胞轉移的器官。范政裕醫師強調,如果癌症患者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軀幹或肢體疼痛,最好能儘早就醫檢查,如果確定是由癌症轉移所致,化療、標靶治療與放射線照射或手術治療,均能有效減輕病患疼痛或預防病灶繼續擴大導致病理性骨折。此外,如果早期發現是單一骨骼轉移,甚至還可視同原發性骨癌予以廣泛性切除,提高病患之存活率。而無癌症史者,更勿輕忽身上不明之疼痛,范醫師說,臨床上也發現為數不少的病例是先查出轉移性骨癌,才繼而診斷出乳癌、肝癌、肺癌等癌症。早期就醫治療,大部分病灶靠一張普通的X光片即可得到初步的診斷。骨癌的成因在目前仍不清楚,所以也沒有有效的預防之道。但是,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充分醫師配合,骨癌並非絕症,大部分還是有機會治癒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