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筷筷相傳  孩童筷拿好,健康學習好

筷筷相傳 孩童筷拿好,健康學習好#筷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現在學校大多會特別教導西餐禮儀如何拿刀叉,卻往往忽略培養孩子正確拿筷子的重要性。根據107年調查指出,各縣市尚未開始重視學校午餐時間用筷子的飲食教育,孩子更常使用湯匙、叉子,以至於少用筷子,也就學不會如何正確拿筷子。根據同樣將筷子作為主要傳統飲食文化的日本調查,近年能夠正確使用筷子的人越來越少,18歲以上僅有54.2%拿夠正確拿筷子、兒童部分則有93.8%無法正確使用筷子。筷子是華人食具的代表筷子從文化層面看,筷子從竹加快,乃環境素材及飲食快樂的感覺,也是華人食具的代表,幾乎每一位華人父母,所謂「手把手」教給孩子的技術,就是拿筷子,這就是筷筷相傳,希望孩兒能拿得對、吃得開,人生順遂。拿筷子有益孩子手掌肌肉與耐力發展,也助於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正確拿筷子不僅夾菜省力,更能減少孩子用湯匙取代筷子造成的狼吞虎嚥,降低因吃太快造成慢性病肥胖之風險,同時也能讓孩子從細嚼慢嚥中品嘗食物的美味。用餐時使用筷子可以減少狼吞虎嚥的機會,對於穩定血糖有益,另一項針對學童的研究也指出,學童使用筷子的穩定性與語文類學習成效呈顯著相關。正確用筷及禮儀1)正確拿筷子: 勿使用太長或太短的筷子,拿筷子時筷尖齊頭,筷子頭部露出手部約1公分長度。 拇指前端輕輕固定在食指第二指關節前方。 筷子下側一根固定不動,僅動上側筷子。 若夾菜時筷子頭部呈交叉即代表使用筷子的姿勢是錯誤的。2)避免以筷子做出以下動作: 將筷子含在口中。 將筷子當作牙籤。 用筷子指別人。 將筷子直插在碗中。 用筷子敲擊碗盤。

跪坐吃飯較有禮?是怕走光啦!

跪坐吃飯較有禮?是怕走光啦!#筷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國人的進食方式出現過3大變革,很早很早以前,聚餐時採取「分餐制」,就像吃西餐或者日本料理一樣各吃各的,後來才改成「共餐制」,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和歐洲人一樣,餐桌上離不開刀叉,後來才改用筷子,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像日本人那樣跪在榻榻米上吃飯,後來才改坐在椅子上進餐。宋朝不分餐、刀叉、跪坐這3大變革都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到宋朝結束,換句話說,到了宋朝,我們徹底擺脫古老而又新穎的分餐、刀叉和跪坐傳統,現代的進食方式才完全定型,我們來探討古代中國人為什麼要跪著吃飯。南北朝前 吃飯跪床上從傳世的雕塑、壁畫和畫像磚上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飯時一直跪在席子或者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國,還有一小撮守舊的遺老在飯局上捨棄椅子,堅持跪坐,學者們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奇特的生活習俗,但是大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來沒有人指出當時為什麼要跪坐。褲子無褲襠 走光風險高到底為什麼要跪坐呢?原因很簡單:避免走光,史前時代,我們的服飾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無論男女都穿裙子,而裙子裡面則不穿內褲,商周時代,我們學會了用袍子做內衣,上衣下裳裡面多了一層袍子,走光的風險小了一些,到了春秋戰國,褲子終於普及,可是當時的褲子沒有褲襠,甚至連褲腰都沒有,一左一右套在2條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東漢前聚餐 跪坐護要害褲襠的發明特別晚,從考古成果上看,至少東漢以前是沒有連襠褲的(有人說漢朝宮女穿的「窮絝」就是連襠褲,窮絝只是在開襠褲上加了幾根扣袢,不能算連襠),所以東漢以前的成年人在開會和聚餐時,必須雙腿併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使用內褲後 習慣坐椅子我們現在穿的內褲(連襠褲)在東漢以後才發明,並在魏晉南北朝廣泛使用,所以從魏晉開始已經有人放棄跪坐,直到宋朝,所有的饕客都習慣坐在椅子上吃飯,因為再也不用擔心走光問題。(本文摘自/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