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

反覆流鼻血近一個月 意外發現鼻咽癌

反覆流鼻血近一個月 意外發現鼻咽癌#病理切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反覆流鼻血近一個月的62歲男性,原以為經常挖鼻孔導致流鼻血,後來至醫院就診,經醫師執行鼻咽鏡檢查,後續經病理切片,以及影像醫學檢查確診為「鼻咽癌第三期」。鼻咽位於鼻腔的最後方,一般的檢查並不容易發現鼻咽癌,鼻咽癌的病人中5成會有頸部淋巴腺腫情形、單側耳朵悶塞感持續2週以上、中耳積液、鼻塞、鼻涕中帶有血絲或有複視等病症,平均發生年齡為40~50歲間,男性比率較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放射腫瘤科醫師洪文欣表示,病人過去有胃潰瘍及痛風病史,也無抽菸、喝酒及嚼食檳榔等習慣。但檢測出曾感染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經頭頸癌團隊建議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cisplatin三次療程,再加cisplatin及5-FU三次療程;同時放射治療為每周五次,為期35次,總劑量為70葛雷的療程。 圖為治療前的核磁共振影像,圖中顯示左側咽隱窩(fossa of Rosenmüller)長出一個約三公分大小的腫塊病灶。右圖為接受完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後追蹤的核磁共振影像,圖中顯示腫瘤明顯縮小。病人順利完成整個療程,在放療期間發生照射患部皮膚發紅乾癢脫皮變黑,口水變少導致口乾,吞嚥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在放療結束一至二個月即逐漸改善。洪文欣指出,鼻咽癌主要好發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發病原因至今不明,在台灣本土研究中,吸菸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生率,另外兒童時期攝食亞硝酸鹽及亞硝胺(添加在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中,用來防止食物腐敗)也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生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與鼻咽癌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常見症狀為頸部腫塊、流鼻血、鼻塞、頭痛、複視(侵犯第六對顱神經),顏面的麻木感(侵犯第五對顱神經),以及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由於鼻咽癌對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因此主要治療方式就是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化學治療皆以cisplatin(順鉑)為主,輔加5-FU(5-氟尿嘧啶)及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或Docetaxel(歐洲紫杉醇)。放射治療則採用弧形調控放射治療(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可提供腫瘤均勻分佈的劑量並能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每次1.8至2.0Gy的分次劑量(dose fractionation),每週五次,在六至七星期內給予70-70.2Gy的總劑量。目前頭頸癌皆由多專科不同領域醫療團隊進行療護,達到最大的治療效益。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治療儀器,亦能提供最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提供各類癌症病人最佳的醫療服務。

預防醫學打擊無聲殺手 胃部健檢保命

預防醫學打擊無聲殺手 胃部健檢保命#病理切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指出,胃癌不分男女列為國人癌症死亡率第六位,多年來罹患人數不斷增加,且胃癌早期發現就決定癒後的情況,因此根據預防醫學的角度,醫師呼籲每年定期作胃鏡和病理切片是防範的第一道防線。胃癌高危險族群 更應重視健檢的重要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醫師指出,罹患胃癌高危險族群特別需要定期檢查,如曾感染胃幽門桿菌引起慢性胃炎者、有胃癌、腺癌大腸息肉症等家族遺傳病史、生活習慣不(抽煙喝酒、三餐不正常、壓力大、常吃煙燻、燒烤、醃漬食物者)、常有胃部不適、潰瘍情形者,都建議定期每年健檢。胃癌發病年齡常在50-60歲間,且來的無聲無息,當病患出現吐血、血便、心窩部疼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有感症狀時,通常都十分嚴重,加上民眾平時對胃腸鏡檢查多有排斥、而更容易輕忽,因此醫師建議年齡40歲以上、無任何胃部不適症者平時健檢需納入腸胃鏡檢查,但若是高危險族群可能在有不適、或親屬出現病症,就應定檢。瀰漫性胃癌 死亡率高達9成 發現時間決定癒後情形國際聯合癌症協會將胃癌分為四期,其中的瀰漫性胃癌容易進入第三期或第四期的嚴重狀態,且剛開始無疼痛、無外顯徵狀病灶,使得死亡率大增;瀰漫性胃癌的患者因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跟淋巴結中,癌細胞往下、向外擴散,使得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只能用化學治療改善,但5年內存活率依舊不到15%,致死風險相當高。因此楊培鎮醫師呼籲,預防腸胃道疾病,除了平時要飲食均衡、少碰鹽漬、氮鹽、燒烤食物、多吃含維他命C的蔬菜、水果,不煙不酒、充足睡眠、維持健康體態不過胖,都能減少發生癌症的機率;胃幽門桿菌和胃癌發生有密切關聯,若感染此菌、需接受殺菌治療,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讓自己了解身體狀況,還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其是胃癌發現的時間大大影響治癒過後復原的情況和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