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瘜肉

外食易養出垃圾腸 優酪乳可降腸瘜肉

外食易養出垃圾腸 優酪乳可降腸瘜肉#腸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目前醫界普遍將大腸瘜肉視為促發大腸癌前兆。據國建署公布資料,大腸癌發生人數從84年的4,217人經二十年間成長超過3.7倍達104年的15,579人 。大腸癌持續蟬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與癌症死亡率第三名位置,同時近年名人因大腸癌過世消息時有所聞,且不時有年輕個案傳出,值得國人提高注意。醫學腸胃肝膽醫師暨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醫師表示,除了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篩檢以外,日前高醫研究也發現,優酪乳有降低大腸瘜肉數量的可能,並幫助維持菌相平衡、改善腸胃機能,是民眾日常保健的超級食物之一。大腸瘜肉與大腸癌息息相關現代人外食比例高,攝取過多油脂、低纖維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機率。大腸癌發生率高,但如早期發現,還是可以事先預防。除了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篩檢以外,吃的健康得宜也是遠離癌症的重要課題。蕭敦仁醫師提醒:遠離癌症,盡可能作息正常、多運動外,飲食上少吃紅肉、燒烤、醃製類食物,掌握均衡營養、天天五份蔬果的原則,水果部分則以蘋果、藍莓、葡萄等為主,大豆與穀類食物也都是高纖維的食物。此外經由國內外多年的研究與臨床結果,已證實大腸瘜肉與大腸癌息息相關,而補充腸道益菌有助減緩瘜肉發生的機會,遠離大腸癌威脅。外食族應多選擇高纖維、低油脂的食物高醫醫學團隊也發現不少優酪乳中的乳酸菌,不僅幫助改善腸胃菌相,每天2瓶優酪乳(每日飲用約460毫升),對於抑制大腸、胃部瘜肉的數量上有正相關結果;同時,研究中也發現優酪乳中的乳酸菌可有效減少胃瘜肉的大小。建議民眾平時可透過適量飲用優酪乳的方式做好腸胃保健,改善腸胃菌相、讓好菌多過壞菌,幫助降低瘜肉、腸胃道慢性發炎及其它腸胃疾病風險。忙碌的上班族要遠離癌憂,從均衡飲食、定期補充好菌及良好作息開始做起。也可每日飲用優酪乳或適量補充乳酸菌,並增加高纖食物的攝取來增加體內好菌。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腸瘜肉

許多人都知道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但你可知道,過重者不僅容易有腸瘜肉,甚至容易身陷罹患腸癌的高風險下?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09年腸鏡受檢者的資料顯示,在BMI(身體質量指數)≧24的「重量級人士」中,高達52.7%的人檢查出腸瘜肉,換句話說,每兩位重量級人士中,就有一位腸瘜肉上身;再進一步分析罹患腸癌的受檢者資料後發現,BMI≧24的比例更超過六成。根據美國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的瘜肉發生率比一般人高,且腺瘤型瘜肉的再發率也較高,腸癌多由腺性瘜肉轉變而來,腸道內有瘜肉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是常人的數倍,顯示BMI與腸瘜肉有正相關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且缺乏運動習慣,發現腸瘜肉的比例逐年升高,呼籲重量級人士應提早規劃完整腸道篩檢,並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習慣。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9年共10,100位接受腸鏡檢查的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BMI24以上的「重量級人士」中,有高達52.7%的人有腸瘜肉,其中男性重量級人士的瘜肉發生率達53.7%,女性重量級人士瘜肉發生率為49.2%,不論男性或女性的重量級人士,腸瘜肉的發生率都相當高。從年齡層來看,年齡層愈高,罹患腸瘜肉的比例也隨之攀升,而且,30歲以下的受檢者中,也有超過2成檢查出腸瘜肉,年輕人不應自恃年輕,忽略了自身腸道的健康狀況。鄭乃源表示,大腸瘜肉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有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有關,且瘜肉若長於右側的腸道遠端,包括橫結腸、升結腸與盲腸段,診斷及處置上較困難,應特別留意。分析聯安2009年受檢者的資料發現,BMI愈高者,腺瘤型瘜肉與長於右端的遠端腸道瘜肉的比例確實愈高。以BMI≧24與27的受檢者相較,被檢驗出疑似腺瘤型瘜肉的比例分別為近20%、31.5%;有三顆以上瘜肉的比例各為55%、66%;瘜肉大於0.5公分的比例各為22.2%、34.4%;瘜肉長在橫結腸、升結腸或盲腸段等較易癌變區域的比例分別為8.7%和12.1%,顯示BMI的數值與瘜肉數量、腺瘤型比例以及生長位置有密切的正相關。鄭乃源院長指出,若檢查出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右側大腸較大、數量較多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當場進行切除,且應持續密切觀察,以確保腸道健康。進一步針對有腸瘜肉的重量級人士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分析發現,喝水少、運動少、油脂量攝取多的「二少一多」生活習慣,是導致他們容易罹患腸瘜肉的原因,其中,超過九成的人每天喝水量少於2000c.c.,超過六成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有超過五成的人平日喜好油炸、燒烤等高油脂烹調的食品。「重量級人士」不僅是腸瘜肉容易上身的族群,更可能成為腸癌的高危險群。聯安針對2005年至2009年的受檢者資料統計分析顯示,罹患大腸癌的45人中,有28位BMI≧24,佔62.2%,意味著重量級人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性亦高於常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罹患大腸癌的重量級人士中,有兩成的人糞便潛血檢測呈現陰性反應,顯示要檢測出大腸癌,光靠糞便潛血檢驗是不足的。鄭乃源指出,正確的腸道保健應以BMI控制和定期篩檢並進,重量級人士可考慮提前自30歲接受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可考慮再提早安排,篩檢項目包含腫瘤標記(CEA)檢查、糞便潛血檢測並搭配大腸鏡檢驗,才能算是完整。此外,鄭乃源提醒,民眾除應戒菸、酒外,也應戒除「二少一多」的生活習慣,三餐要注重纖維質、蛋白質及脂肪量的攝取平衡,有助促進新陳代謝,避免儲存過多熱量而轉化為脂肪,使體重直線上升。運動方面,可做抬腿、躺姿踩腳踏車、登階有氧等具燃燒脂肪效果的有氧運動,並配合531原則:每週5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10下,幫助控制BMI竄升,避免腸瘜肉甚至腸癌找上門。延伸閱讀:「BMI控制餐 三餐挑對飲食」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457

油炸食物溫度不宜太高

油炸食物溫度不宜太高#腸瘜肉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截至目前已稽查70家連鎖速食店門市,並以酸價試紙測試疑似酸價大於2.0之樣品,共計採樣20件油炸油,檢驗結果重金屬皆符合規定,7件酸價大於2.0超過標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食用油品在油炸食物時,溫度太高,油脂就會氧化劣變,部分研究認為恐會影響健康。如果反覆油炸(回鍋油),油脂反覆的氧化劣變,對健康危害機會越大,故提醒民眾或家庭主婦,在用油加熱不管是油炸或煎炒時,如有薄煙剛起時,即應降低加熱溫度,較能確保油煙不直接影響健康,民眾於選(使)用油品時,應注意下列事項:(1) 勿買散裝或來路不明之油品。(2) 勿重複使用或不新鮮油品。(3) 大量煎炸食品時,以香酥油較宜,沙拉油較不適宜。(4) 做菜時要用排油煙機排煙。(5) 減少油炸食品之攝取。(6) 減少高溫爆炒或煎炸的食物。  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撥打1999熱線以市話費率計算,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7。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