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肉瘤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惡性肉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出現腸胃不適、吃幾口就飽了的症狀,千萬別誤以為是自己胃口不好,當心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風險!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發生在消化道的惡性肉瘤,雖然屬於癌症的一種卻經常被誤解為胃癌或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300例,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如不及早處理,後果則相當棘手。患者應注意開刀後每3個月要定期回診、不擅自換藥、不自行停藥等「一要二不」原則,才能避免惡化或出現轉移現象。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留意復發或轉移胃腸道基質瘤是最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肉瘤之一,通常發生在50到70歲,目前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或標靶藥物治療,但因為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轉移,很多患者在手術後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甚至擅自停藥,導致腫瘤再度復發。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長賢表示,很多民眾誤以為胃腸道基質瘤就是胃癌,其實胃腸道基質瘤則是發生在第二層的平滑肌且不會出現糞便潛血反應,若腫瘤不夠大也不如意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手術加上標靶藥物治療 8成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根據統計,有50%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另外25%則發生在胃腸道的其他位置。過去因為致病因子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往往在2、3年內就結束寶貴性命,但現在手術切除之外,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約8成有出現轉移或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的腫瘤控制。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表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患者仍需要每3到6個月回診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在服用藥物時有任何的副作用,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千萬不可以因為產生副作用而自行減少服藥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常出現腹痛、噁心嘔吐 詳盡檢查才是遠離疾病不二法門兩位醫師共同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不妨儘快至醫院接受詳盡的檢查,如不幸罹患胃腸道基質瘤,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治療,仍然可以重拾健康人生。

百米強將腳無力、腫痛 竟是惡性肉瘤所害

百米強將腳無力、腫痛 竟是惡性肉瘤所害#惡性肉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面對癌症,患者除了要面臨疾病所帶來的身體不適外,就連心理、經濟、家庭生活等,都會連帶接受考驗!一名30歲的癌友徐徐,從小就以一雙快腿著稱,不僅是運動會的強將、百米競技的常客,更是接力賽首棒的不二人選,但就在準備在當兵時,卻因左腳的不適,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腺泡狀軟組織惡性肉瘤。且在同年他的母親也被確診罹患乳癌,接二連三的噩耗,使得他一度無法接受,但也因為如此,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年僅24歲 就要面對喪母、罹癌之痛當年24歲的徐徐,一年內歷經了「母親」及「自己」接連罹癌的噩耗,起初他只是因左腿不時的抽痛、腫脹、使不上力至醫院接受檢查,殊不知,卻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腺泡狀軟組織惡性肉瘤,且擴散至肺必須立即截肢,否則危及生命。雖然後來保住了左腿,但癌細胞疑似擴散至頭蓋骨,而這段期間母親更因乳癌罹世,使得他從驚慌失措、怨懟人生到放棄希望,直到接觸烏克麗麗,並用烏克麗麗撫慰安寧病房的癌友及家屬後,他才開始草擬自己的人生清單,希望在他揮手道別前,有機會能實現清單上的所有願望,讓自己的人生不僅不會因癌症而空白,反而繳交更精彩的人生成績單。身體不適、家庭壓力 都是一種煎熬與負擔癌症衝擊的不僅是病友,也影響了家庭,除了必須共同面對身體的不適、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心理與情緒的調適外,因治療而中斷工作所延伸的家庭經濟壓力、自我功能短暫喪失、家庭氣氛及動力等多重壓力,對病人和家屬而言,都是一種身心靈的煎熬與負擔。如果在抗癌過程中,無法得到適時與適當的協助與支持,都有可能讓病人因為無助、失望與害怕而中斷或放棄治療,甚至選擇結束生命。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02年起,提供罹癌家庭全方位的照護,除了諮詢、衛教手冊索取與關懷活動外,更提供急難救助及罹癌家庭子女獎助學金,希望透過多元的服務,讓癌友能心無旁鶩、無後顧之憂的積極治療。

子宮肌瘤出血別輕忽 當心是惡性腫瘤

子宮肌瘤出血別輕忽 當心是惡性腫瘤#惡性肉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8歲的黃女士,近來有月經過多並合併有喘及頭暈的現象,檢查發現子宮長了一顆大小約4公分的肌瘤,確診為少見的子宮平滑肌惡性腫瘤,所幸腫瘤沒有擴散,經手術治療後,已平安出院。 黃女士表示,其實自己沒有發現甚麼特別症狀,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直到花蓮慈院接受健檢後,才發現子宮肌瘤從子宮長到陰道,大小約有四公分。進行抹片檢查後,發現肌瘤易出血,醫師建議進行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病理報告發現為少見的子宮平滑肌惡性肉瘤,之後再進行腫瘤分期手術,所幸並沒有擴散出去。 花蓮慈院婦產部婦科丁大清醫師表示,少見的子宮惡性肉瘤,佔婦科女性生殖器惡性腫瘤的1%,其中約有4成是平滑肌惡性肉瘤,症狀不一定會有陰道出血,但可能會有骨盆腔疼痛或壓迫症狀,透過腹部觸診或骨盆腔檢查可發現腫塊。子宮肌瘤生長快 易演變惡性腫瘤子宮惡性肉瘤好發年齡約在50至60歲,傳統上認為生長速度較快的肌瘤演變成惡性肉瘤的機會較高,丁大清醫師表示,手術治療是最可能治癒的方法,如果是可以接受手術的病人,則全子宮併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或併淋巴結摘除是初始的治療選擇,若無法手術,則可接受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單純化學治療或荷爾蒙療法。 丁大清醫師也提醒,子宮惡性肉瘤的復發率相當高,肺部轉移是最常見的遠端轉移,術後建議規則追蹤,可早期發現復發,以便進行後續治療。

標靶藥物治療惡性肉瘤 存活期增3倍

標靶藥物治療惡性肉瘤 存活期增3倍#惡性肉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軟組織惡性肉瘤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因此常導致發現時腫瘤已變大,加深治療的困難度;目前軟組織惡性腫瘤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但由於其好發部位為四肢,因此容易造成患者需要截肢來保存性命,影響日後生活品質。對此,血管新生抑制劑或許可成為另一項治療選擇。手術切除惡性肉瘤 患者易截肢台北榮民總醫院顏厥全醫師表示,治療軟組織惡性肉瘤,目前沒有特別的突出的治療方式,主要是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但腫瘤太大、又因軟組織惡性肉瘤好發於四肢,因此患者恐面臨截肢的風險;此外,手術對於腫瘤的局部控制狀況不佳,腫瘤若超過5公分、高惡性,動完手術後至少有5成患者會出現轉移性病灶,而約有3成死於轉移性或復發性疾病,病況難以控制。無奈!手術合併化、放療 腫瘤亦變大顏厥全醫師又說,治療方式也可採手術合併放療、化療或電療,提高腫瘤控制率,並降低截肢風險,但會有掉髮、噁心、盜汗、咳嗽、影響造血功能等副作用產生;就有一名50歲的婦人被診斷出軟組織惡性腫瘤,開始進行常規的化療、放療,雖腫瘤有稍微控制住,但卻在持續3~4個月的治療後,腫瘤又開始變大。新希望?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副作用相對較低對此,顏厥全醫師表示,或許可用血管新生抑制劑來治療這群化療或放療後腫瘤依舊無法控制的患者,藥物的作用是讓腫瘤無法得到血液供給,讓它得不到養分而萎縮,達到治療軟組織肉瘤的效果;目前最新的研究顯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Pazopanib)治療惡性軟組織肉瘤,可使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7週增至20週,不僅存活期增將近3倍,與傳統治療相比,更減少截肢、造血功能低下等副作用。雖抗血管新生劑標靶藥物仍會有疲倦、高血壓等副作用,但相對下生活品質仍提高,因此標靶藥物的出現對惡性軟組織肉瘤的患者而言,不失為一項治療新希望。

胃癌,台灣四大死亡癌症之一

胃癌,台灣四大死亡癌症之一#惡性肉瘤

文/奇美電子報第22期 肝膽胃腸科 郭樂明醫師胃癌是亞洲國家如日本、中國等地相當常見的消化道癌症,根據近年來的統計胃癌在台灣癌症的死亡原因中高居第四名位。因此在胃腸科來講胃癌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種癌症。事實上發生在胃部的惡性腫瘤不只一種,除了常見的胃腺癌還包括胃惡性肉瘤、惡性淋巴瘤以及類癌腫瘤等,其中以胃腺癌占了90%以上,因此一般民眾認知的胃癌指的就是胃腺癌。發生胃癌的原因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釐清,但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認為內在因素,如遺傳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如食品添加致癌物質及硝化物質以及環境中的其他致癌物質都是發生胃癌的可能的原因。文獻顯示,家族中若有人罹患胃癌,其家屬得病比例有增加傾向。飲食方面則應避免醃製、煙燻、燒烤以及黴變的食物,此類食品被認為是促進胃癌發生的誘因。此外,近年來為醫界及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認為是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原因是幽門桿菌感染所導致的胃上皮細胞增殖增加了細胞惡性變化的可能性。胃癌的臨床症狀胃癌早期並無特殊症狀,然而隨著腫瘤的增大會逐漸出現一些徵兆,較常表現的症狀為上腹痛、上腹脹感、食慾減退、體重減輕以及胃出血,另外臨床症狀也可能依腫瘤發生位置而有所差異,如靠近賁門的胃癌呈現吞嚥不暢或吞嚥疼痛、腫瘤靠近幽門位置則會顯現阻塞症狀,如飽脹、嘔吐等。若是求診者出現嚴重腹痛,且併有延伸性下背痛或有異常腹脹,腹水現象,可能癌症已侵犯到後腹壁周圍組織以及擴散到腹腔內,已屬晚期癌症,因此提高警覺早一點去找胃腸專科醫師作檢查,才有機會早日診斷、早期治療。診斷胃癌的方法胃癌的診斷方法有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以及上消化道X 光攝影。主要還是以胃鏡檢查容易確認病灶,並可同時作病理切片來證實癌細胞的存在。尤其是早期病變以胃鏡檢查較為不易漏診,然而對於一些胃黏膜破壞不明顯或是黏膜下發展的腫瘤,有時則要靠X 光、內視鏡超音波或CT 配合檢查。另外,對於已經確定為惡性病變的病灶,胃鏡可以幫助認定癌症的分期,有利於決定後續的治療。早期胃癌的定義為癌細胞只侵犯到胃壁的黏膜或黏膜下層,由於早期胃癌的預後良好,手術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5%,中晚期胃癌則降至10~40%因此診斷早期胃癌是胃腸科醫師一項重要的課題。診斷早期胃癌的要點如下:早期胃癌通常缺乏明顯的症狀,因此建議成年人尤其是40 歲以上者,以及高危險群患者應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如經常出現上腹不適症狀,尤其是上腹痛、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不明原因貧血,都應接受胃腸專科醫師診察及安排胃鏡檢查。若是屬於胃癌高危險群者,如有家族癌症病史,罹患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小腸化生、胃腺瘤性瘜肉、胃手術後十年以上者以及慢性胃潰瘍皆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治療原則上以外科手術為主,視情況配合內科相關科系做綜合治療。早期胃癌的治療率為90%以上,大部份優先考慮外科根除性手術,或視情況而定安排內視鏡或腹腔鏡手術。晚期癌症因有周圍淋巴或器官的波及手術治療並非根治方法,此時常需合併化學抗癌藥物治療或加上放射線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