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孔疝氣

家有失語病人注意!罕見疝氣恐致命

家有失語病人注意!罕見疝氣恐致命#閉孔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中無法溝通病人,腹脹鼓出應就醫檢查。85歲的陳爺爺中風後失語,家人發現腹部鼓脹且直徑3公分的皮膚發黑就醫。原先推斷是蜂窩性組織炎,醫師以刀片劃開皮膚清創,傷口赫然流出腸液與糞便。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罕見的嵌頓型閉孔疝氣,引發致命危機。陳爺爺的症狀顯示腸道被閉孔疝氣卡得太緊,已造成部份腸壁壞死,甚至形成腸道皮膚瘻管,經過一般外科醫師大範圍清創並手術切除壞死腸段,再修補閉孔疝氣,另由整形外科2階段植皮,住院一個月後順利出院。閉孔疝氣好發於年老瘦弱、生過小孩的婦人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表示,文獻報告顯示,閉孔疝氣好發於年老瘦弱、生過小孩的婦人。由於脂肪組織變少,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空隙變大,成為高危險族群,男女比例1:6。嵌頓型的閉孔疝氣十分罕見,推斷病因可能是陳爺爺曾經食欲不振,體重降到35公斤所致。更特別的是,陳爺爺壞死腸段感染的腸液沒有往腹腔流,反而流向皮膚表皮,腸道壞死後沒有引發腹膜炎,還能恢復健康,是不幸中的大幸,否則可能引發廣泛性腹膜炎,將導致高致命危機。形成罕見「嵌頓型疝氣」 常造成腸阻塞高國堯醫師說明,「閉孔疝氣」是疝氣中罕見的一種,發生率是所有疝氣的0.05-1.%,又因為並沒有特殊病徵與症狀表現,術前診斷困難,只有2成患者能由觸診發現。閉孔位於骨盆腔底部兩側開口處,閉孔管外側與孔洞僅2公分多、僅有指尖大小,一般人除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的空隙都由脂肪組織填塞,小腸會掉進去的機會不大,然而一旦卡住形成「嵌頓型疝氣」,常造成腸阻塞,必須緊急手術。

腹痛纏身10年 原是閉孔疝氣

腹痛纏身10年 原是閉孔疝氣#閉孔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八旬婦人不明腹痛超過十五年,最近感到噁心、嘔吐、腹部脹痛,連呼吸都困難,四處求醫檢查結果卻都是「正常」,直到醫院經電腦斷層發現她罹患疝氣中罕見的「閉孔疝氣」,醫師藉腹腔鏡手術修補兩側缺損閉孔,解決婆婆宿疾。 所謂「疝氣」是指在腹腔內的器官跑到腹壁的缺口,腹壁哪裡有缺損就會往哪裡跑,最常見的疝氣是小腸掉進腹股溝,就是一般人的認知的「脫腸」(即鼠蹊部或腹股溝疝氣),而肚臍或是曾經開過刀的地方也可能形成缺口,導致腹內器官膨出,這些也都通稱為疝氣。發生率是疝氣的百分之0.05到1.4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林金瑤表示,「閉孔疝氣」是疝氣中罕見的一種,發生率是所有疝氣的百分之0.05到1.4,常造成腸阻塞,又因為並沒有特殊病徵與症狀表現,術前診斷十分困難,只有兩成患者能由觸診發現。好發族群是年老瘦弱經產婦女「閉孔」位於骨盆腔底部兩側,閉孔管外側與上方是恥骨,離腹股溝很近,文獻報告顯示,閉孔疝氣好發族群是年老瘦弱的經產婦女,八十二歲的蔡婆婆就十分瘦弱,體重不到四十公斤,男女比例一比六,是因女性骨盆腔天生較寬且傾斜,以致女性閉孔橫徑也比男性大。閉孔管位於骨盆腔的開口,除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的空隙都由脂肪組織填塞,瘦弱老人脂肪組織變少,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的空隙變大,生過小孩的婦人腹內壓增加、腹膜鬆弛,形成機率增高,使閉孔疝氣成為專屬瘦弱老婦人的疝氣。 

閉孔疝氣作崇 害老婦莫名腹痛10年

閉孔疝氣作崇 害老婦莫名腹痛10年#閉孔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80歲的老太太,10年來經常感覺腹部疼痛,看過不少醫師,也做過不少檢查,結果都沒有發現任何異狀,而沒有留意,直到後來連右大腿內側都會痛才又就醫。到醫院檢查研判,極可能是「閉孔疝氣」作崇。果然開刀後,證實老太太的一小段小腸塞進閉孔內,成為造成她十年來經常腹痛的元兇。很多人以為疝氣是男性獨有的疾病,卻不知道女性也會罹患疝氣,年紀70歲以上,年輕時多產的阿嬤,如果在大腿內側發現有腫塊突起,肚臍周圍或下腹疼痛,並出現嘔吐等症狀,即可能罹患「閉孔疝氣」。醫師也提醒,罹患閉孔疝氣的人常常會因小腸缺血壞死,而危及生命。 當心小腸缺血壞死  嚴重恐奪命阮綜合醫院一般及肝膽腸胃外科張德銘醫師說,女性罹患「閉孔疝氣」發生率遠高於男性,尤其多產、年老且體重輕的衰弱女性,因為疝氣往往無法從體表觸診發現,只能從症狀表現去判斷。嚴重時,小腸會卡在腹壁孔裡,造成缺血壞死,需要及時切除部分小腸,否則死亡率可能高達20%到30%。張德銘醫師也說,最近幾年因腹腔鏡手術發展快速,可使用腹腔內或腹膜前腹腔鏡手術治療,也可以運用經大腿內側手術,把腸子復位,縫合修補閉孔管,腸子就不會再卡進去,避免老人家出現長期慢性腹痛。但也要建議年紀大的女性,若有長期莫名疼痛異狀時,千萬不要忽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