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

沒水3天活不了 每天到底該喝多少水?

沒水3天活不了 每天到底該喝多少水?#生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廣袤無垠的沙漠中,水是部族最重要的生存財產,對人體來說也是如此。烈日之下,無論是在沙漠,或走在都市叢林的紅磚道上,適當的喝水,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因為人體60%是水,人類沒有食物還可存活30天至40天(約5週),然而若沒水,生命約3天至5天就終了。多喝水能預防膀胱癌、大腸直腸癌多喝水好處多多,就泌尿科來說,多喝水能預防腎臟結石及泌尿道感染,也是改善便秘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也有研究指出,多喝水對膀胱癌、大腸直腸癌有預防效果。每天應該喝多少水?美國有「8×8 盎司」的建議,也就是每日喝8杯8盎司的水(1 盎司約30c.c.,總量約1920c.c.)。另一個簡單的公式是: 體重(kg)x30。如體重70公斤, 建議攝取2100c.c. 的水。但這只是大約的估算,應喝多少水,與每個人的活動量、居住環境和健康狀況有很大關係。1) 運動量/如果從事某些劇烈的運動,如馬拉松、長距離的游泳或是自行車,這時不僅是水分,電解質的補充也很重要,運動飲料是一種選擇。2) 環境/若是炎熱潮濕的環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所蒸發的汗水其實遠超過想像。我有一位患者住在頂樓,為家人烹煮三餐,在廚房當中汗如雨下,就像身處於《阿拉伯的勞倫斯》中沙漠酷熱氣候下,因為沒有經常補水,所以她經常罹患腎臟結石。3) 疾病及健康狀況/在發燒的狀況之下,身體會蒸發水分;腹瀉(拉肚子)時則隨糞便排出水分,也會造成電解質的流失。這些狀況之下,要攝取更多的水,並適度補充電解質。另一方面,如果是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患者,攝取水分也要小心,因為如果喝了過多的水無法排出,反而可能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肺水腫導致呼吸困難、心臟衰竭加劇等。4) 懷孕及哺乳/哺育母乳的媽媽通常醫師會建議喝水量增加600 c.c 至700c.c. 以提供代謝,且多喝水有助於乳汁的製造。《阿拉伯的勞倫斯》大部分場景是沙漠,天際線盡頭是熱氣滾滾的黃沙,狂風捲起,燠熱熾燒的塵土鋪天蓋地撲來。劇中有一段,勞倫斯冒著缺水的危險,希望能找到在沙漠中脫隊的人,最後當他成功救回失蹤者後,不僅贏得阿拉伯人的敬意,他所說的一句台詞:「nothing is written.」(事在人為)更成為經典名言。 (本文摘自/泌尿科醫師的電影處方箋/時報出版)

向丹麥人學習快樂:不往錢看少點欲望

向丹麥人學習快樂:不往錢看少點欲望#生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丹麥人一般對錢財看得相當開。原因或許在於,擁有充分的溫馨時刻,比拿高薪更令他們快樂。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丹麥的福利國家制度會照顧他們的基本需求,所以生活必需品不虞匱乏。對大多數的丹麥人而言,賺錢致富並非優先要務。當我回到奧胡斯的母校史科澤,對大約15、16歲的9年級學生演講時,也討論到這種對於金錢的態度。那些學生多半家世背景很好,我想聽聽看他們對錢的看法。只有一個學生認為賺很多錢很重要,但是她也澄清說,她希望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來賺很多錢。其他學生則是一面倒地希望,能夠找到既有意義、自己又喜歡的工作。當然,你可以說我問得那麼直接,沒有人敢誠實回答:「為了賺錢發大財,我可以犧牲幸福。」話雖如此,每當我聆聽、觀察丹麥人時,並未留下他們拚命忙著賺錢的印象。從某種角度來看,因為社福制度的保障,他們已經自認為相當富有,至少是過得很好。就像前文提過的,丹麥人另有優先要務,例如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團結,以及自我實現等。我訪談的學弟妹們,想必會認同已故英國哲學家兼作家艾倫?華茲(Alan Watts)的理念。華茲針對「追求幸福」這項主題做過許多研究,並且受到東西方靈性教導的影響。他的主要結論總結於YouTube上一段很受歡迎的影片,片名是〈如果不以賺錢為目的?〉(“What If Money Were No Object?”)他傳達的訊息很清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然後放手去做,無論那件事能不能保證你變得富有,因為任何其他路途只能通往可憐的人生。華茲問:「何必把人生浪費在只是為了賺錢,而淨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物?為了生存而委屈自己?」想要活得幸福、快樂,最重要的是,要發掘自己熱愛的事物,並且鼓起勇氣走那條路。(本文摘自/幸福好日子: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10項祕訣/大塊文化出版)

醫藥費與生存的十字路口 肺癌病友苦惱

醫藥費與生存的十字路口 肺癌病友苦惱#生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標靶藥物的出現也為癌症患者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與更好的生活品質;其中,近期問世的ALK標靶藥物,對肺癌晚期患者無疑是一大福音。然而,一個月將近20至30萬的醫藥費,卻對癌友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對患者及其家屬也是另一個打擊。 肺癌晚期患無法自主呼吸 用藥10天能下床走動近期出現的ALK標靶藥物,對肺癌晚期病患而言可說是一大福音。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主任郭漢彬醫師分享一個令自己訝異的案例,一位年紀47歲,罹患肺腺癌晚期的男性,當時情況很危急,無法自主呼吸,必須用高濃度的氧氣治療,但經過基因檢測後,發現有他帶有ALK基因的變性,於是就改用標靶藥物治療,用藥三天後這名男患就能正常呼吸,10天後甚至能步行回家。為什麼標靶藥物對病情能有如此大的轉變?郭漢彬醫師表示,過去治療肺癌多半是以化療為主,但有些病患的治療成效不好,研究就發現這些肺腺癌患者大約有5%的人存在ALK基因突變,這個基因會刺激癌細胞不斷的生長,不是現有化療藥劑能夠阻擋的,而利用ALK標靶藥物,便可直接抑制刺激癌細胞生長的激酶。臨床統計,大約用藥兩星期,病情就能逐漸得到改善。副作用低 提高病患生活品質病患最想知道的是,這個ALK標靶藥物是否有副作用問題。郭醫師說明,比較明顯的副作用是眼睛與腸胃問題,可能會有閃光、飛蚊、視力模糊、腸胃敏感、噁心、嘔吐等狀況,每個人狀況不一樣,患者不必過於擔憂,而且比起化療的副作用而言少了許多,相對肺癌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最後郭醫師表示,因為ALK標靶藥物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目前病友一個月的醫療費高達20至30萬,龐大的費用對癌友無疑是一筆龐大的經濟負擔,所以臨床發現,很多癌友因為醫藥費的問題,不願意配合治療,因而耽誤病情,實在是很可惜。在健保尚未給付的情況下,郭漢彬醫師說明,大部分病患在兩三個月內都會積極治療,但後來都會因為費用太高而中斷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實在無法評估此藥物的整體成效,因此站在醫學的角度上,也期待健保局盡快通過給付,造福更多的肺癌患者。

每個人都有「強大」和「弱小」的生存需要

每個人都有「強大」和「弱小」的生存需要#生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安全基地」是心靈的避風港,讓我們在承受各種現實風雨摧殘時,有自我對話和思緒停駐的空間。這種心理上的「安全基地」,最早來自於母親。當我們還在母親的子宮裡,僅僅倚靠一根臍帶就能獲取所有養分,但也因此顯得我們如此脆弱、微小,而弱小的感覺卻能讓我們感受到與母體緊緊相連。這是初始於生,一種「弱小」的需要。 當生命被孕育成形時,我們又得經過無數個細胞分裂,等到心肺功能成長健全,才能離開子宮,獲得呼吸的自由。這是發展於生,一種「茁壯強大」的需要。所以,我們常常夾在「強大」與「弱小」兩種矛盾的需要之間。有些時候,我們得向父母撒撒嬌、討討愛,來滿足心底的「弱小感」。我們本能地靠近父母,本能地想要接觸他們的身體、貼近他們的臉頰。靠近父母的渴望,讓我們在弱小中感受深深的依賴。倘若父母回應了這種想要貼近、依賴的需要,我們心裡的弱小感就會被深深滿足。成年後,遇到難過委屈,就可能不自覺地將身體蜷曲、雙手環抱,好像回到當年在母親懷裡的樣子,當委屈難過稍微平復,再起身繼續前行。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能力,來自生命早期的「安全基地」,來自我們的父母—特別是母親。 但是,童年的「弱小」也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或許父母有時無意識地掙開我們的手、我們的臉,撇開我們的眼神,於是當我們越感覺自己弱小的時候,越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拒絕,所以只好從弱小轉而讓自己更強大,強迫自己學習自我安慰,而那生來就渴望的弱小需求,就這樣被迫停滯和壓抑了。最後,我們成了「大男人」,或者「女漢子」。(本文摘自/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如何出版)

患大腸癌勿放棄!第四期不等於末期

患大腸癌勿放棄!第四期不等於末期#生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資料庫,從民國96年大腸直腸癌首次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連續四年奪冠,而且20.5%病患為第四期。民國99年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的排名為第3位。年齡越大,越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而且存活率越低。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民康主任表示,其實配合大腸直腸癌醫療團隊接受完整治療,第四期病患的生活絕對不是末期,生活品質和存活率都高於其他癌症。國內外研究顯示,肝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如果能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五年存活率可大幅提升約七倍,從約5%到33%,主要關鍵在於如何讓腫瘤縮小,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國內外臨床研究發現,傳統化療藥物包括草酸鉑(Oxaliplatin)或依瑞諾丁(irinotecan),治療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患者,近一半患者的腫瘤可以縮小一半,有六到七成患者存活時間可延長到一年。大腸直腸癌病人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其實是「辛苦而不痛苦」,它與其他抗癌藥物的最大差別,在於藥物毒性並不是那麼強,藥物副作用也不會那麼讓人痛不欲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