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

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專家揭真相:其實沒人在意你的選擇

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專家揭真相:其實沒人在意你的選擇#害怕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狀況,做決定前總會害怕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別人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但這樣只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焦慮症專家海倫.奧德斯基(helen odessky)以簡單的方式說明恐懼的運作機制,拆解每種恐懼的真面目,並教你克服恐懼,以下解析來自《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害怕的小怪獸》原書摘文。

突被告知罹癌 身心如何消除不安?

突被告知罹癌 身心如何消除不安?#害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你我都是癌症候選人!人體每天都會形成五千至六千個癌細胞,體內的免疫細胞也會將之擊退。然而,那些沒被消滅的癌細胞,會花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慢慢變大成腫瘤。因此,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在癌症已從「絕症」變成「慢性病的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防癌→罹癌後做好心理調適→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安心接受治療→維持健康,持續追蹤。癌症與飲食生活、環境、基因和生活習慣 息息相關醫師在問診時會詢問患者諸多事項。其中,一定會問及家族病史,詳細詢問與病患有血緣關係者所罹患的疾病和死亡原因。這是因為疾病有時會和遺傳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若家族中有人罹患癌症,大致來說,會和以下兩件事有關:第一是基因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體內引發癌症的基因與讓癌症加速發展的基因非常活躍,或者缺少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擁有這些基因的人,就比較容易罹患癌症。但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也一樣,生病不單只有基因的問題。除了基因之外,另一個和癌症有關的代表性因素就是環境因子,換句話說,就是因「生活習慣不良」而引發癌症。一般認為,環境因子和罹癌的關係更加密切。若是在同一個家庭生活,飲食、運動、抽菸、飲酒等各種生活習慣,會從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直到孩子,代代相傳,這種生活環境或許會形成容易罹癌的體質。大家只要思考一下食物就可以了解。「口味較重」、「口味較淡」、「甜的」、「辣的」等,每個家庭偏好的調味方式都不一樣,這就是代代相傳的家鄉味。若是住在海邊、以捕魚為業的家庭,每天吃的菜色應該多半是魚類料理;以務農為業的家庭,飯桌上應該會經常出現當季蔬菜。至於料理的烹調方式,也一樣會代代相傳。我們知道,口腔內的牙周病菌、胃壁上的幽門螺旋桿菌與長住在腸內的數兆個腸內細菌,或是皮膚上的常見細菌等,都和疾病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和我們人類共生的細菌,主要是遺傳自父母親,因此和家人罹患相同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所以,如果家人和親戚中有很多人都罹患癌症,就必須多加注意飲食內容和生活習慣。癌症不只是基因的問題,也與飲食生活和環境脫不了關係。被告知罹癌 如何活得滿足?不管罹患什麼樣的疾病,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消除患者的不安。為了幫助患者消除正在與癌症搏鬥的不安,在安寧病房與緩和醫療病房裡,除了醫療之外,還會進行各種措施。在基督教系的安寧病房設有禮拜堂,神父或牧師可以來跟患者談話,此外也有佛教系的安寧病房,而這些具備宗教功能的設施,就是為了緩和患者在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設立的。若是國立或公立醫院,雖然無法將宗教融入醫療活動,但並不會阻止患者本身的信仰和信心。即使是國、公立醫院,若患者或家屬有需要,還是可以請神父、牧師或法師到醫院來探望。生命終有一天會走到終點。直到最後一刻,醫護人員都會竭盡全力「讓患者活得滿足」。當然,不管在什麼狀況下,離別都是痛苦而悲傷的,但患者若能和醫師、護理師,以及家人和重要的人建立起信賴關係,一定可以心懷滿足、感謝,帶著笑容離開人世。當生命步入終點時,「讓患者活得滿足」便是第一要事。因此,病患若能信賴醫療團隊,家人與重要的人,一定能了無遺憾、心無畏懼地離開。(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時報出版)

害羞怕生?恐為社會焦慮!

害羞怕生?恐為社會焦慮!#害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8歲許小姐從職員升上主管,去年升職後需要經常接觸像開會、報告等社交情境,她開始覺得工作壓力變大並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後來更逐漸演變成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甚至出現心悸、胸悶、手抖的情況,求診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確診定許小姐罹患社會焦慮症,透過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並持續穩定的回診追蹤,許小姐如今已能克服工作壓力,正常上班。常覺得自己的表現會讓別人失望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黃長治表示,社會焦慮症又名表現焦慮症,以畏懼社交情境如上台演講、表演、上班開會、朋友聚會、跟陌生人講話、跟異性講話等情況為主。患者常常會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別人會不喜歡自己、自己的表現會讓別人失望等,進而儘量逃避社交場合。黃長治醫師表示:「社會焦慮症的國人盛行率統計高達10-20%,是高度遺傳疾病,遺傳率約5成到7成。患者出生就具有焦慮體質,高度遺傳疾病這種疾病的典型個案好發年齡層約在15歲,但也有許多人伴隨年紀增長逐漸無法控制焦慮的情緒,於中年以後才出現症狀接受治療。患者會有預期性焦慮、難入睡、胸悶社會焦慮症的病程是連續性的,一般患者在暴露於社交情境前會有預期性焦慮,輕微者會有難以入睡、想東想西、擔心害怕自己表現不好,嚴重者則產生身體症狀如心跳加速、手抖、胸悶、哽塞感、常態性頭暈、不想出門等情形,未經治療可能合併恐慌症、憂鬱症、酒癮、藥癮等疾患發生,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必須盡早接受身心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透過有氧運動增加抗壓性若確診為社會焦慮症,輕微患者會使用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如暴露不反應法、社交技巧的訓練或是放鬆訓練,嚴重患者除上述方式外,必須合併藥物治療。黃長治醫師表示,現在社會競爭性的激烈,加上性格、環境使然,有些人經常會因社交情境而感到焦慮,黃長治醫師呼籲,不要輕忽症狀的發生,若有困擾要盡早接受治療,平時養成規則運動的習慣,透過有氧運動增加體力與抗壓性,也可靠音樂的聆聽舒緩身心。此外,身邊親友若罹患社會焦慮症,要盡量用包容、關懷的同理態度,讚美、正向的鼓勵話語來陪伴患者早日度過病程。

好害怕?杏仁核在保護你!

好害怕?杏仁核在保護你!#害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曾經認識一個女孩,她是我的學生,每次要上台表演舞蹈,台上聚光燈照耀著,台下觀眾注視著,她都會感覺無比害怕,有一次,輪到她演出了,我看見她在後台發抖,淚水不斷地滑落,我知道,她又感到害怕了,但是當幕簾拉起來時,她立刻跳出一支又一支精彩的舞蹈。頭腦傳給身體訊息 可能是虛幻的害怕是一種感覺,是頭腦傳遞給身體的訊息,這份訊息有可能是虛幻的,但是這樣的感覺卻讓人困擾,若是想面對害怕,就要認真地深呼吸,堅定地告訴自己:我不會被害怕控制,這份信念是很重要的,必須下達給頭腦知道,來對抗頭腦給予的虛幻訊息,感到害怕不安,那麼你不妨試試看這個方法:1) 先閉上眼睛,深呼吸5次,緩緩跟自己說:「我能勇敢面對恐懼。」2) 張開眼睛之後,仍然緩緩的深呼吸,以右手的食指、中指與無名指,敲擊左手無名指與小指接縫處,約2公分處的穴道,敲擊10次左右,再換左手敲擊右手同樣指縫處穴道。杏仁核為了保護你 釋放害怕感反覆呼吸與敲擊之後,害怕將會減少很多,便不會被害怕控制了,也就有勇氣面對挑戰,若是曾經受過傷害呢?比如曾被老師責罵,因而害怕老師,曾經受到挫敗,而懼怕被人恥笑,曾經遇到某一類人,因而不敢到學校上課,當杏仁核為了保護你,釋放了害怕的感覺,提醒你注意的訊息,你可以試試下列方法:1) 先閉上眼睛,深呼吸5次,緩緩跟自己說:「我會勇敢面對恐懼。」2) 再次深呼吸,閉起眼睛,想像那些曾經傷害你的人,想像那些人傷害你的眼神、語言或神情。這時候你會感到害怕,並且專注地感覺,看見自己是害怕的。3) 想像自己是1位勇者,對著那些傷害你的人以憤怒的語言斥喝,喝令他們滾開。(本文摘自/心念/寶瓶文化)

聽到醫師就怕 須「抬」進醫院看病

聽到醫師就怕 須「抬」進醫院看病#害怕

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百名學員日前齊集臺中慈濟醫院,接受年度義檢服務,志工規劃分組闖關,以三比一的人力全程陪伴,家長張仕忠直說,罹患自閉症與重度智障的孩子,以前健康檢查得花上一整天,想到就怕,這幾年有慈濟醫院、志工,健檢變輕鬆,真的「足感心」。每年聖誕節左右,就是信望愛學員年度健診的時候,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成員加上志工,以三人服務一名學員的比例規劃分組內容,一、二樓健檢站包括:眼科、家醫科、小兒科還有放射科與檢驗科,還特地安排人文饗宴與團康活動,降低學員們對健檢的恐懼,歌聲與笑聲把整個醫院妝點得熱鬧滾滾。信望愛社工組長趙淑珍表示,有一位學員只要聽到「醫生」兩個字就怕到不行,更別說上醫院就診,一旦生病,只能靠家長轉述病情拿藥,真的沒辦法要去醫院,就得出動眾多人手把他抬進醫院。這幾年因為有慈濟醫院提供的免費健檢,有那麼多的志工來協助,甚至連醫師都配合脫下白袍,讓他不害怕,才終於能順利完全他的健康檢查。學員之一的張毓芸今年22歲,從小不明發燒頻繁,在各大醫院都查不出病因,家長張仕忠說,直到兩歲才在花蓮慈濟醫院查出是罹患「後腦恆溫神經發育不完全症候群」,以致高燒導致重度智障與自閉症等後遺症。張仕忠表示,因為毓芸會抗拒陌生人的碰觸,只要有家人在就黏著不放,簡單的健檢花了一整天,還不見得能做得完,讓他們想到要健檢就怕。這幾年,因為有慈濟醫院與志工的協助,孩子年年都能完成健康檢查,了解身體的狀況,家長不必跟到醫院也很放心,真的「足感心」。信望愛執行長林寶珍感恩慈濟醫院當身心障礙學童最堅強的健康後盾,透過檢查提供重要的健康數據,加上營養師個別指導,中心與家長更了解學員們不同的需求,提供適切的營養規劃,讓學員們愈來愈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