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磨損

七旬醫師關節疼痛舉步維艱 自體幹細胞治療逆轉關節炎、重拾興趣上山下海!

七旬醫師關節疼痛舉步維艱 自體幹細胞治療逆轉關節炎、重拾興趣上山下海!#軟骨磨損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越來越多人有關節疼痛的困擾。一名70多歲的家醫科醫師,喜歡攝影、上山下海,是個運動愛好者,多年前軟骨磨損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疼痛導致舉步維艱幾乎無法行動,後來尋求新光醫院骨科暨微創中心科主任釋高上的幫助,透過自體脂肪細胞治療,如今已恢復正常生活,可正常行走、運動並找回過往的興趣!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每6.5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且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為15%,估計全台有 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釋高上主任表示,隨著特管辦法的推動及修正,目前已可透過自體脂肪幹細胞或骨髓幹細胞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幫助患者改善疼痛,恢復正常生活。 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影響關節軟骨,通常發生於膝、髖、頸椎、指關節等活動關節。隨著年紀的增長,關節會開始退化,且經年累月的使用軟骨也會磨損,進而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因此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年長者的疾病,許多運動選手或是不注重保養者也會增加退化機率。主要症狀包含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受限,或是走路膝蓋會發出聲響、關節附近肌肉無力,嚴重時關節會變形。 釋高上主任說明,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為減輕疼痛、緩解病情進展並改善關節活動,治療方式可分為非藥物及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如復健運動、體重管理、物理治療及日常使用護膝、拐杖輔具協助等,而藥物治療則包含消炎止痛、局部藥物注射、玻尿酸或PRP療法等。其中玻尿酸的治療可以減輕疼痛,因玻尿酸的成分與關節液很接近,可以幫助關節活動順暢;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則是透過活化血液裡的生長因子,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發炎的反應。 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影響關節軟骨,通常發生於膝、髖、頸椎、指關節等活動關節。隨著年紀的增長,關節會開始退化,且經年累月的使用軟骨也會磨損,進而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因此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年長者的疾病,許多運動選手或是不注重保養者也會增加退化機率。主要症狀包含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受限,或是走路膝蓋會發出聲響、關節附近肌肉無力,嚴重時關節會變形。 釋高上主任說明,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為減輕疼痛、緩解病情進展並改善關節活動,治療方式可分為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如復健運動、體重管理、物理治療及日常使用護膝、拐杖輔具協助等,而藥物治療則包含消炎止痛、局部藥物注射、玻尿酸或PRP療法等。其中玻尿酸的治療可以減輕疼痛,因玻尿酸的成分與關節液很接近,可以幫助關節活動順暢;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則是透過活化血液裡的生長因子,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發炎的反應。釋高上主任表示,細胞治療是未來大健康的趨勢,現今網路已非常發達,民眾可參考各醫療機構、學術期刊,或是有許多醫學專家進駐的線上平台,了解更多細胞治療的相關資訊。一直在「美麗與健康」領域耕耘的星醫美學集團,創立了【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希望能讓民眾在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可快速找到專業的「第二意見」,並了解正確資訊與建議。平台擁有四大特點: 1.專家線上諮詢:由台灣衛福部認證的百大醫師進駐,提供20分鐘線上視訊諮詢與完整專業的健康服務。 2.精選文章:提供健康、細胞治療相關內容。 3.萬人好評:擁有最真實的用戶反饋及評論分享。 4.媒體報導:為民眾把關最新且正確的報導。 新光醫院骨科暨微創中心科主任 釋高上(圖片來源:星醫美學集團超預防醫學平台提供)

膝關節退化不只老人 這3運動別過度

膝關節退化不只老人 這3運動別過度#軟骨磨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1歲的呂洪女士從年輕時就喜歡爬山,已征服過不少座百岳,卻也因多年來負重登山,三年前膝蓋開始疼痛,當時僅吃止痛藥勉強維持運動。而後雖改打較輕鬆的高爾夫球,但只要一用力揮桿,膝蓋就會疼痛不適,讓愛運動的她不得不降低打球頻率至每個月一次。沒想到三個月前,不只早上起床膝蓋感覺卡卡,疼痛感逐漸增強,連行走都有困難,至骨科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左膝蓋內側軟骨長期嚴重磨損導致疼痛。收治呂洪女士的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呂洪女士來就診之前,曾接受過PRP及玻尿酸治療,膝關節疼痛症狀仍無明顯改善。後經朋友介紹前來診所,以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評估後,建議她進行左膝的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不只術後兩小時即可下床走動,短暫休養過後復原良好,膝蓋活動比過去更靈活,在高爾夫球場上下坡或用力揮桿都不受影響,進而恢復一週打球兩次的頻率,揮桿成績大幅進步,讓她找回打球樂趣。 長期持續運動損耗膝關節 機器手臂置換重拾運動靈活度吳濬哲醫師指出,膝關節退化不單是老年人專利,除了因老年退化、過度使用致使關節軟骨磨損,長時間持續的運動如(1)登山、(2)打高爾夫球或(3)馬拉松,也都會造成膝關節損耗累積,進而產生膝蓋卡卡或疼痛等症狀。許多患者初期只靠吃止痛藥、注射PRP或打玻尿酸改善症狀,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復發,且對關節病變嚴重者無效,此時就會評估並建議患者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選擇上,可分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與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吳濬哲醫師進一步指出,傳統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有傷口大、復原期長及術後關節卡卡等問題,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藉由術前電腦斷層掃描、術中再由導航系統、機器人手臂及3D即時動態影像輔助,只需移除部分磨損關節,保留健康的骨頭、前後十字韌帶及本位感神經組織,大幅降低傷口破壞,縮短復原時間,術後當天就能行動自如。已有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231位成功案例的吳濬哲醫師說,此手術還能保有關節靈活度、神經反射動作正常,即便是像高爾夫球這類膝蓋需要彎曲、承受較大旋轉力的運動,無論置換單膝或雙膝,術後要重拾球桿都沒有問題。運動應量力而為適時休息 膝蓋疼痛卡卡盡早就醫診治吳濬哲醫師提醒,為避免膝蓋承受過多負擔,平日應盡量減少損耗膝關節的動作,例如:蹲跪、上下樓梯或從事馬拉松等活動,若真的需要運動者,過程中應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搭配適時的休息才能保護膝關節。而一旦出現膝蓋疼痛、關節卡卡或無法行走的症狀,也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以利及早治療,享受無拘束、自在的運動生活。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