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診

感染愛滋反覆發燒 易被當感冒而誤診

感染愛滋反覆發燒 易被當感冒而誤診#誤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愛滋病在20世紀之初,被喻為「世紀黑死病」,認為是一種絕症、這種病沒藥醫。不過現代醫學進步,愛滋病患如果接受治療且長期規律的服用藥物,愛滋病其實是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根據統計,規律服藥的患者,在3至6個月後,體內的病毒數幾乎「零檢出」,且抵抗力明顯回升。而感染者可長期保持在健康的狀況下,繼續工作以及擁有正常的生活品質。關於愛滋病的迷思愛滋病毒(HIV)是專門攻擊人類免疫系統的一種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含血的液體、或有高濃度愛滋病毒的體液,如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物、母乳的交換、和他人共用針頭,達到傳染的目的。並不會經由朋友、親人間的一般接觸或飛沫傳染。愛滋病的感染已跨越性別的界限,不論男女老少,同性戀或異性戀,皆有感染的風險。此外,現在網路發達加上性觀念開放,國內感染者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臨床發現,每25個愛滋病感染者就有1人年齡小於20歲,所以愛滋病議題並非小眾議題,而是需要全民共同關心。感染愛滋病毒後 容易被當作感冒而誤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在急性感染期會有發燒、畏寒、全身倦怠等症狀,因常常會有喉嚨痛的症狀,所以容易被當作是感冒而錯過早期診斷的時機。急性期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因而造成發燒畏寒等症狀,也因抗體尚未形成,抗體檢查可能呈現陰性,此時可用RT-PCR(聚合酶連鎖反應)來偵測HIV RNA而早期診斷。一般即使沒有治療,當抗體漸漸產生,血液中的病毒下降,發燒也會退去(1~2週),進入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的無症狀期,時間可能長達5~10年,若中間沒有主動進行愛滋篩檢,疾病會繼續進展,下次發現恐怕是疾病後期的愛滋病發病期,這時期往往因伺機性感染而入院治療,病情重且危急,有失去生命的危險。雞尾酒療法 可控制愛滋病毒愛滋病毒(HIV)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AIDS)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一個人感染愛滋,會稱他為愛滋感染者或帕斯堤(Positive),但若到愛滋發病,變成AIDS患者,才會說他是愛滋病患。歐美國家及台灣已經把愛滋病界定為慢性病,雖然無法根治,但經由抗愛滋病毒合併療法(俗稱雞尾酒療法),可以有效控制愛滋病毒。雖然世界各地尚未研發出根治愛滋病毒的藥物,但是只要依照醫師的吩咐定期回診且按時服藥,可以有效抑制體內的病毒量,並且改善免疫功能,幾乎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預防愛滋上身應遵守避免愛滋找上門,應遵守應保持單一性伴侶、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若性伴侶無法提供安全性行為,就應拒絕與其發生性行為、不與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器具,如剃刀、刮鬍刀、牙刷、穿刺等,最好使用拋棄式空針、針頭、避免不必要之輸血或器官移植。學習保護自己、守護健康,讓愛滋遠離你。

健檢影像報告如天書 二次判讀助解答

健檢影像報告如天書 二次判讀助解答#誤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形,一般民眾可能會選擇到醫院進行一次「影像學檢查」 (如:X光、超音波等),然而常在醫師解說報告後,仍然一頭霧水,在得不到想要的病況說明下,許多人也許會重新至另一間醫院掛號、再進行一次檢查,然後又再經歷一次不安得等待心情,而報告結果出爐也已是一個多月後的事了。二次判讀檢查報告 減少民眾身心不安感影像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其實,有這種困擾的民眾,可以考慮選擇醫療影像二次判讀。」所謂二次判讀是指,在醫療院所申請檢查的報告或影像,透過網路將需要判讀的資料傳送給國內外專科醫師,即使不出國看病,也能獲得國內外專科醫師建議,透過專科醫師做雙重確認、意見交換,評估建議的治療方式,大約5個工作天就能得到判讀結果,民眾可以不用飽受重覆檢查、等待報告的煎熬。近年來,延誤就診、醫療糾紛等事件屢見不鮮,根據統計,二次判讀能改善約九成以上的誤診率,降低誤診風險,同時也能幫助病人免去可能不必要的治療。尤其民眾在做重大醫療行為決定之前,若進行二次判讀,也讓自身評估治療方針是不是必要。池醫師提醒,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有限,只要民眾對自身的醫學檢查報告有任何疑慮,都可以借由二次判讀協助釐清疑慮。健康為人生基礎 多一個動作多一分保障在台灣現行的健保制度下,醫師每日面對眾多病患,每位病患所分配到的看診時間可能僅有短短幾分鐘,儘管醫師口頭說明症狀沒什麼問題,不少病患內心仍有一絲擔憂。因此,若能充分討論、獲得更多醫療資訊,就能減輕心中的懼怕。池永昌醫師說,「既然健康是一切的基礎,那麼做好未來健康規劃、諮詢第二方中立客觀專家意見,也是理所當然!」

頭暈、眼睛發熱 男子日本腦炎誤診為中暑

頭暈、眼睛發熱 男子日本腦炎誤診為中暑#誤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現正值日本腦炎流行季節,根據疾管署公布最新資訊,國內上週共新增7名確診病例,分別為台南市5例及雲林縣2例,其中6人現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本年度截至目前為止共10例確定病例,較去年同期多1 例,疾管署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大熱天工作後頭暈   醫師以為是中暑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感染日本腦炎患者,曾出現發燒、意識改變等症狀,其中一名52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工作後出現頭暈、眼睛發熱等不適,因最近天氣炎熱,中暑案例激增,起初也被醫師診斷為中暑,後才確診為日本腦炎,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中。7 名個案近期無出國史,但住家或工作地2公里內均有水稻田、池塘、豬舍或鴿舍等,因此研判感染源就在附近,目前同住家人並無出現不適症狀,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家及活動地附近,進行環境調查,並全掛誘蚊燈誘捕病媒蚊,同時加強附近民眾的衛教宣導。30到59歲男性為高危險群日本腦炎的流行季節為每年5到10月,其中6到7月是高峰期,病例多分布於中南部,男性占63.4%,各年齡層均有可能感染,而30到59歲為高風險群;日本腦炎的媒介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而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疾管署呼籲,請民眾加強防蚊措施,若需到豬舍、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活動,務必穿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處,噴上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以避免遭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接種疫苗 最有效預防感染疾管署提醒,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接種疫苗,務必確認家中幼兒是否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以避免感染日本腦炎,而遺留嚴重的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除此之外,台南市目前已針對居住及活動場所鄰近豬舍或水田等高風險地區,提供免費成人日本腦炎疫苗,民眾可前往當地衛生所進行接種,以防感染。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誤診

(撰文/Megan Chen) (專業諮詢/影像診斷專科池永昌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很誇張!據日前報導,美國一名女子因醫師誤診為腦性痲痺,竟在病床上躺了30年,經歷大大小小痛苦的手術!後來經過另一位醫師治療後,過沒多久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誤診的情況在台灣也時有耳聞,且經常讓患者陷入無盡的恐懼與焦慮中,為了確保治療的正確性,建議要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最高達40%誤診率 「醫師誤診機率有多高?」池醫師說,很多人將醫師當成神,以為醫師絕對不可能出錯,但事實上,醫師也是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醫療專業不夠,甚至是錯誤的時候,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全球的醫學診斷高達7~40%的誤診率,其誤診率之高是令我們很難想像的。 池醫師接著說明,自己在1989年開始執醫,剛好是64天安門事件的那一年,當時醫師大都選擇熱門的四大科,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而影像診斷專科是相當不被重視的,其人力的成長趕不上醫學檢查儀器的進步。也就是說,具有影像判讀專業的專科醫師在人力上是有斷層的,「在這種專科醫師分配如此不均的情況下,許多醫師都是從一開始的醫學檢查、影像判讀,到最後的切片病理檢查,整個過程全包,在這種情況下,醫師難道不會有疏失嗎?」他說。 健保制度下 短短醫病時間容易有誤診 「光是影像判讀這個專科,下頭還分很多次專科。」池醫師表示,醫師的知識也是從書上看來、從經驗得來,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疾病,就拿影像醫學專科來說,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胸部、有的醫師只看小兒、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腦部,這麼廣泛的專業領域,怎麼可能在一個醫師的腦袋裡通通能了解? 「尤其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每位病患看醫師的時間都僅有短短的3到5分鐘。」池醫師分享,有時候光要判讀一個腦部腫瘤,就得看上百張的影像,翻閱許多國內外的期刊及病歷,光一個案例下來,起碼就要花上一小時,池醫師拋出疑問給大家思考:「在現在的健保體制下,短短的醫病時間裡,請問你的醫師有可能幫你看得那麼仔細嗎?」池醫師回答,「真的很困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全球誤診率會如此高的原因了。 二次判讀避免二次恐懼 影像判讀5天結果即出爐 當我們在一家醫院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訴你影像可能有問題,建議你開刀拿掉,我們也許會非常緊張,但又不太相信第一位醫師的診斷,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再給第二位醫師檢查,如此又反覆的掛號、排隊、檢查等種種繁瑣的步驟,又再一次經歷一顆心懸在空中的不安感,前前後後,大約要2個月後檢查報告才能揭曉。 「其實只要申請影像光碟,請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重新判讀即可。」池醫師說,以上的經驗是許多患者共同的心聲,患者為了確保第一位醫師的意見正確,往往會尋求第二方意見,但其實民眾大可不必如此奔波,只要將影像申請出來,交給影像判讀的專科醫師進行「二次判讀」,就能避免這些狀況。 目前台灣對於「二次判讀」的觀念尚不足,但池醫師表示,希望在網路上建立完善的系統,讓民眾能透過上網,將需要判讀的影像資料傳送到國外給專科醫師判讀,在5天內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不必再到醫院人擠人,也可以儘早放下心中的恐懼,並能享有第二方中立且客觀的意見。 哪些人需要影像二次判讀? 「只要你對你的醫學檢查有任何疑慮,都應該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都有限,只要你覺得可能看錯科、治療過程需要下重大決定時,或者是不相信第一方醫師的看法時,都應該進行影像的二次判讀,避免醫師錯誤的診斷及錯誤的治療。 更多二次判讀資訊:http://goo.gl/UlFPCw

中年婦女陰道出血以為更年期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癌

中年婦女陰道出血以為更年期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癌#誤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中年婦女若陰道有異常分泌物,或有異常出血,可要有警覺心,別以為是因為更年期作祟,而放著不管,當心是子宮內膜癌!台中就有一名四十九歲婦人,約半年多前,陰道開始異常出血, 於是她不以為意,並認為應該是更年期所造成的經期不順,不料連續半年來,症狀持續未改善,才肯至醫院看診,經檢查後,才意外發現是子宮內膜癌,所幸癌細胞尚未轉移子宮頸與骨盆腔,僅子宮摘除與周邊淋巴摘除,目前復原狀況良好。子宮內膜癌容易遭到誤診  童綜合醫院婦癌科暨癌症中心主任劉錦成醫師說,子宮內膜癌症狀,主要表現在陰道出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為大量出血,所以常被年輕或近更年期患者誤認為月經不調,而延誤就醫時機;如果沒有超音波,或病理切片檢查,有些醫師也會輕易忽略。他解釋,子宮內膜癌本身及其出血與排液的瘀積,一般會刺激子宮不規則收縮而引起陣發性疼痛, 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以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惡病質等,都是子宮內膜癌的徵兆。 劉錦成呼籲,子宮內膜癌,無法經由子宮頸抹片來篩檢,所以超音波和子宮內膜切片是子宮內膜癌最好的檢驗方式,因此特別提醒,凡有家族史,包括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卵巢癌,或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或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病人,應定期接受檢查;建議婦女若有不正常且連續性出血,最好及早就醫治療。

反覆肚痛遭誤診 竟是罕病克隆氏症在作怪

反覆肚痛遭誤診 竟是罕病克隆氏症在作怪#誤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27歲的胡先生,原本身體強壯健康,但經過一年多來的反覆肚痛、拉肚子、發燒,使他的體重明顯下降10幾公斤後,只剩下56公斤,更糟的是他的肛門開始出現膿瘍和瘻管。後來,他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立即幫他安排瘻管切除手術,但不幸的是,術後不到三個月,肛門膿瘍和瘻管又出現,因此他只好再度接受手術,而這樣反覆的發作共3次,每次都會排放出大量的分泌物,使得他生活品質變差,與家人關係也漸漸惡化,直到最後透過哥哥的安排到了另一間醫院後才發現,原來罹患的是克隆氏症。肛門瘻管反覆發作為異常 應多加留意臺南醫院外科莊仁賓醫師表示,這種反覆性的肛門瘻管並不單純,且又有明顯的體重減輕以及大量的直腸分泌物時,就必須要考慮到有無發炎性大腸疾病或是大腸直腸癌的可能。而根據個案狀況顯示,發現整段大腸與直腸出現粘膜肉芽腫和線裂狀潰瘍,典型的成鵝卵石樣,經由病理切片證實罹患的是罕見的克隆氏症。克隆氏症好發於年輕人 有8成誤診率克隆氏症的致病機轉迄今雖未十分明瞭,但與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遺傳基因有關,東方人罹病機率遠低於西方人,全台灣不到600人,發生率只有10萬分之2,好發於年輕族群,主要以15~35歲居多,台灣患者則是男多於女。典型症狀包含腹痛、腹瀉、血便、發燒、食慾下降導致體重迅速減輕;少數患者甚至以反覆性瘻管來表現。由於症狀與腸躁症等其他腸胃道疾病類似,高達8成以上患者會被誤診,確診時間拉長,也影響治療時機。長期腹瀉、貧血當心是警訊過去,克隆氏症患者藥物治療主要以水楊酸抗發炎藥物(sulfasalazine)、類固醇(steroids)等為主,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生物製劑可以直接抑制腫瘤壞死因子,讓疾病得以緩解,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而現在中度或重度患者若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話,有另外一種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幫助疾病獲得控制。 最後,莊仁賓醫師提醒民眾,若有長期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的症狀,病況時好時壞,應及早就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並與醫師配合,只要正確的診斷與治療,疾病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易誤診 及早確診才能正確治療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易誤診 及早確診才能正確治療#誤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胰臟癌在台灣為癌症死因第8位,死亡發生率高達95%,其中,胰臟腺癌占大多數,曾被誤認為罹患胰臟癌過世的賈伯斯,實際上,罹患的則是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它生長速度較慢,存活率較胰臟腺癌高,但由於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或有轉移現象,診斷上也易與胰臟腺癌混淆。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許駿醫師提醒,病友應尋求較有經驗的醫師作正確診斷,並確實了解自身罹患的腫瘤類型。症狀不明顯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易早期發現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可能會分泌賀爾蒙的惡性腫瘤,它可能發生在全身各處,但較經常發生在肝膽胰或腸胃道等消化系統,且生長速度較慢、存活率高。許駿醫師表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大多是屬於非功能性(沒有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相關的臨床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直到腫瘤變大才有壓迫感覺(如:腹脹、腹痛症狀),導致確診時多數已是晚期或轉移至肝臟。「什麼族群容易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呢?」許駿醫師說明,所有胰臟惡性腫瘤的診斷皆困難,目前還無法確定發生原因,也較無特定的年齡層,且診斷上容易與死亡率較高的胰臟腺癌混淆,若病患被診斷為胰臟腺癌而非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存活期及治療方式都相差甚多,提醒病友應確實了解自身罹患的腫瘤類型。治療方式大不同 需依據腫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析決定過去發現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大多為晚期,但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的個案明顯增加,顯示醫療檢查日漸進步,使許多人能提早確診並獲得控制。至於該如何治療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許駿醫師解釋,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存活率較高;晚期針對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則需考慮腫瘤大小、是否多處轉移以及分化程度,來決定施以標靶藥物治療或化學治療。一般來說,腫瘤分化較好、生長速度較慢的患者較適合標靶藥物治療,且副作用較低;而腫瘤分化較差、分裂較多的,則較適合化學治療,所以不是每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紓癌特及癌服妥)。許駿醫師強調,依據詳細的病理分析,再決定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策略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同時呼籲若能早期發現,並作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才能提升病患的存活率與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神經內分泌瘤詭計多端 類似感冒易誤診

神經內分泌瘤詭計多端 類似感冒易誤診#誤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2011年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Steve Jobs)因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病逝,引起大家對這個少見癌症的關注。神經內分泌腫瘤因分泌的荷爾蒙不同會產生不一樣的症狀,像是腹瀉、腹痛、咳嗽、盜汗、臉部泛紅或低血糖等,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使得誤診機率高,因此,五成以上患者發現時大多已有局部侵犯或轉移,提醒民眾如果發現有類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相關症狀,應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 症狀多易誤診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燦龍教授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為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胰臟及腸胃道,目前無法確定發生的原因。推估台灣每年約新增一千多位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好發年齡以成年人居多,如有家族病史的人需要特別注意。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大多是非功能性的(沒有臨床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通常要腫瘤長得很大才會發現,且較沒有明確的症狀,這類疾病的病人有些會呈現類似感冒或更年期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被誤診。黃燦龍教授表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檢測方式包括:血清CgA檢查、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正子攝影數,一旦發現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大部份會建議採用手術治療,並依照腫瘤部位、大小和有無轉移來決定手術方式及切除範圍。至於無法手術或已經發生遠端轉移性的患者,可搭配其他多重整合型的治療方式,如:賀爾蒙抑制劑或長效型體泌素類似物治療;此外,也可合併使用口服標靶藥物,其中紓癌特及癌服妥目前皆有健保給付,可較減少患者負擔。早期存活率高 定期回診避免復發黃燦龍教授提到,過去發現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大多為晚期,近年來由於醫療檢查進步,使許多人能提早發現罹患此類腫瘤並獲得控制,且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早期治癒率很高,五年的存活率約為55%,如果有遠端轉移則存活率約25%,需特別注意的是,五成以上的患者都有復發的機率,最好需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沒有復發。黃教授也勉勵不幸罹患這種疾病的病友們,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非不治之症,只要聽從醫師囑咐並配合藥物控制及定期回診追蹤,可漸漸變成類似慢性病的治療,因此患者切勿放棄任何希望,才會有更充實的人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