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

一週做多少運動 對身體最有益?

一週做多少運動 對身體最有益?#頻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對身體有益,那麼應該要做多少的運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在運動醫學的聖經「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引」中來找答案。書中提到,「對於靜坐、少動的人群而言,即使是透過增加體力活動來提高些微能量消耗,都可以使其獲得健康益處」,可見得即使是少少的體力活動,都會對健康有所幫助,而且每週運動只要三至五天即可;若每週運動多於三天,則體適能的提高就會趨緩;若運動超過五天,體適能的提高就會出現高原期,並且會增加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一定要每週運動150分鐘,才有效嗎?美國運動醫學會和心臟病協會都一致認同,每週透過體力活動累積消耗一千大卡的熱量,確實對健康有益。這個運動量大約是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可以大致換算成一週五天、每天步行三十分鐘,一次約走三千至四千步。因此,對長坐、少動的一般人來說,最簡單的運動指引是每週進行五天「中等」強度的運動,或者三天「激烈」強度運動,或是每週三到五天,「中等」與「激烈」強度相互結合的運動。這時候一定會有人想問:如果連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都做不到的話,該怎麼辦呢?其實,理論歸理論,大家都知道運動有好處,應該要多運動,但是要一個非常忙碌或者根本不喜歡運動的人,每個禮拜找五天,每次做三十分鐘的運動,成功的機率趨近於零;所以,能不能動得更少一點,但還是能獲得健康的效果呢?麥克‧莫里斯是一位英國醫生兼BBC記者,他也想知道是不是能動得少、但同時獲得健康的效果,他訪問了許多專家,幫大家找到了解答。麥克本身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他先接受胰島素敏感度的測試,發現自己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形,也就是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很差,很有機會成為糖尿病患者。接著,他開始進行速效運動,每個禮拜找三天,在腳踏車上狂飆二十秒三回合,也就是每次運動的時間,合計都只有「一分鐘」。但重點在於,麥可的運動強度非常激烈,要用盡全力地猛踩腳踏車,持續二十秒不能停,這樣的速效運動執行了四周之後,他再次接受測試,發現胰島素敏感度居然提高了25%。提高運動強度,每週只做3分鐘也OK!這個實驗似乎是在暗示著,即使沒有達到每週共計一百五十分鐘的運動,即使只是每週只有三分鐘的運動,還是能夠對身體健康帶來好處,關鍵可能是在於運動的激烈程度,而非運動的時間長短,即使是很短的時間,只要有運動,一樣能對健康有益。根據以上的實驗,或許我們應該要稍微改變一下運動觀念,如果你真的非常忙碌,或者真的很討厭運動,希望你也不要放棄;不管怎樣,有動就是健康的,如果要發揮運動最高的效益,那就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其所能的做最激烈的運動,越是氣喘吁吁,越是費盡洪荒之力,越是對身體有幫助。如果想要實際執行速效運動,那麼可以將運動分成二十秒、三回合,每周三次,用你喜歡的任何運動方式來執行,只要安全就可以了。例如:短跑衝刺、腳踏車、跑樓梯、游泳、跳繩⋯⋯等,只要在二十秒之內,盡全力運動,讓自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的程度就可以了。但要注意的是,進行激烈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讓身體溫度熱起來,並讓肌肉放鬆,否則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以腳踏車為例,在速效運動前,先慢慢騎幾分鐘當成暖身,等身體溫度提高,感覺肌肉不再緊繃之後,就全力踩踏二十秒,重複三回合。不過,無論以哪一種運動當作速效運動,建議還是要先做書中的熱身運動,將全身的肌肉部位喚醒、熱開,對於預防傷害會更有效。提醒大家,如果運動完之後,覺得肌肉變得緊繃痠痛,運動完後一定要伸展、按摩,讓肌肉放鬆休息。(本文摘自/運動功能修復全書/幸福文化)

吃飯速度快 發胖機會比普通人高3倍

吃飯速度快 發胖機會比普通人高3倍#頻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吃早餐容易胖,至於「怎麼吃」,則跟我們進食的時間和頻率有關。西方有句諺語:「早餐要吃得像國王,午餐要吃得像王子,晚餐要吃得像乞丐。」說的正是早餐的重要性。吃早餐不但有益健康,也能幫助減肥。經常不吃早餐的人肥胖風險高4.5倍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edical School)曾經就飲食習慣和肥胖之間的關係,找來499名參與者進行為期1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早上跳過早餐的人,跟肥胖有著顯著的相關。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75%都沒有吃早餐),比起固定會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95%都有吃早餐),肥胖風險高出4.5倍。為什麼不吃早餐容易導致肥胖?人體在早上開始啟動新陳代謝,這時候吃進的熱量,比較容易消耗掉。不吃早餐的人,為了維持所需基本熱量,晚上會比較容易飢餓,甚至還會吃宵夜;然而,人體在晚上是處於休息狀態,很多有助消耗熱量的內分泌都會減少,這時候吃進的熱量,或是不容易消耗,或是不為細胞所吸收,更容易積存在體內,形成肥胖。少量多餐可以降低肥胖機率不過,除了要吃早餐,吃對早餐也很重要,最好選擇低GI的食物,含糖量低、纖維含量高、消化速度較緩慢,攝取後的血糖濃度波動小,不容易產生飢餓感,下一餐就不會想吃更多。這項研究同時也發現,少量多餐(每天吃超過4次或以上)的人比一天只吃3餐或以下者,少了45%的肥胖機率。原因是,一天內用餐次數如果很少,通常一次會吃很多,引起胰島素快速增加,導致血糖以脂肪形式儲存。吃太快容易發胖另外,進食速度太快,也是促成肥胖的隱憂。那是因為當我們在進食時,大腦是需要時間來接受「吃飽了」的訊息;吃太快時,當大腦還來不及反應,我們就已經吃過量了,當然就可能發胖。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教授凱瑟琳.曼蓮森(Kathleen Melanson),曾比較吃飯速度不同的人吃東西的量,結果發現,吃飯速度快的人每分鐘會吃下約88克的食物,中等速度的人每分鐘可吃下約71克,而吃飯速度慢的人每分鐘只能吃下約57克。吃東西越快的人發胖機率比正常人高出3倍《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曾經刊登一篇日本的研究,指出吃東西愈快或是一定要吃到飽才停止的人,發胖的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3倍之多。要放慢進食的速度,最好的方式,就是細嚼慢嚥。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研究也印證了,如果將每次咀嚼的次數提高為平時習慣的兩倍,隨著吃東西的時間延長,大腦真的有充分時間可以感應到「吃飽了」,食量就會比平常減少15%。細嚼慢嚥可以讓人不會吃進過量的熱量另一個日本的研究,則是針對一群平均用餐時間為17分又12秒的人,在使用節拍器計算的方式下,咀嚼次數每分鐘增加到88次,用餐時間比平常增加將近1倍,而他們所攝取的平均食量,從693克降到528克。進食時,不但要慢慢的吃,還要細細的咀嚼,這樣不但能夠充分感受食物的風味,還能增加飽足感,讓人不會吃進過量的食物與熱量,降低肥胖的機率。(本文摘自/肥胖和你想的不一樣/天下文化) 

長者跌倒地點多在家中 居家防跌要注意!

長者跌倒地點多在家中 居家防跌要注意!#頻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老人事故傷害中,以交通事故及跌倒為主。跌倒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為28~35%,70歲以上增至32~42%,老人跌倒的頻率會隨著年齡與虛弱程度而增加,跌倒/跌傷者均有五成以上歸因於個人因素,四成歸因於環境因素。老人跌倒常造成骨折、疼痛、行動不便、退化等一系列併發症,增加醫療支出甚至死亡等,因此防跌議題不容忽視。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臺灣地區老人年齡暨性別標準化跌倒盛行率由1999年的18.7%增加至2005年的20.5%,平均每5位長者就有1人曾跌倒,但跌倒受傷比例已由37.9%降至27.3%。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一般人以為戶外的環境比室內還危險,其實不然,老人意外事故發生的地點以居家最常見。依據衛生局100年老年人跌倒高風險個案之居家安全訪視結果顯示,在居家環境常見的不安全點,以浴室為主、臥室次之,且多屬設備問題,如未裝防滑設施、固定扶手、床邊手電筒等。台北市衛生局也為了提升民眾對於防跌的認知且有效預防跌倒意外發生,在居家環境上,提出幾點可改善的防跌要點,像是浴室,應使用防滑地磚或放防滑墊,在洗手台、浴缸側面及馬桶應加裝扶手,加裝夜間照明裝置,以及浴室地板與地磚要保持乾燥,使用坐式馬桶且高度不宜過低。若是臥室,則床側燈光強度充足、床邊加裝扶手、床邊放置手電筒及電話備用,地板平整無突出物等雜物。在若客廳有延長線或電線,都應固定,以免絆倒。避免使用小塊地毯,以免絆倒,避免地面堆積雜物以保持走道暢通。在廚房方面,最好放置防滑墊於地面上,以吸收濺岀的水分及油類,地板要常保持乾燥及照明需充足,夜間需留有一盞小燈。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在預防老人跌倒上,應重視居家環境的改善,儘量將環境中的危險源移除,以達到安全友善的空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