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

台灣人腸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台日專家教你「新腸活運動」 看懂腸道健康指標

台灣人腸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台日專家教你「新腸活運動」 看懂腸道健康指標#移除

因應國人日益重視腸道健康,由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台灣大正製藥贊助的「健康新定義 天天新腸活」座談會,特別邀請台日健康專家一同交流,為國人腸道健康提出具體建議。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表示,腸道健康跟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腸齡越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越高,因此照顧好腸道百利而無一害;江坤俊醫師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外食比例偏高,在實踐腸活中需要在外食攝取上做好把關。 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首席顧問陳佳煌博士表示:國人因工作繁忙、長期久坐,以及飲食失調等生活習慣,腸道壓力增大,造成便秘、腸脹氣、腸發炎、免疫下滑等不適症狀。因此特邀請來自日本研究腸道細菌的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以及敏盛醫院江坤俊副院長、高韻均營養師,共同分享腸活秘訣。 在日本蔚為風潮的「腸活」是什麼? 近年來多項研究指出,因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頻繁的雙向連結,故只要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就能進一步改善身心平衡。而日本的「腸活」概念,正是推廣從改善飲食習慣、重視營養攝取及日常規律運動等方法著手,讓維持腸道環境也同時也能整頓人體健康,達到增加免疫力、增強抗壓性、促進新陳代謝、打造美肌等功效。協會指出,考慮到台日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希望透過台日健康專家們的交流,找出適合國人日常執行的「新腸活運動」。 保持腸道健康,是讓身體更加有活力的重要途徑 腸又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若腸道菌叢失衡,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以及睡眠品質等,將造成身心上各種不適症狀。想維持腸道菌叢健康,除了用「吃」改善之外,也要多「動」!適量的腹部體操不僅幫助刺激腹部肌群,更能促進腸道蠕動。 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博士」:告訴你事半功倍的腸活撇步 本次活動邀請到專攻「腸道細菌的分類與生態」,獲得無數醫學獎的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義己博士。他發覺現代人均因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問題,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受腸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所困的人,已是多數。辨野博士指出:「有害菌優勢的腸道環境,會直接傷害腸道,導致黏膜屏障功能惡化,造成免疫下降,引起各種腸腦健康問題」。 辨野博士又從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切入分析,說明人們生活習慣、型態與腸道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糞便的型態正是顯示健康生活的預兆。博士更提出觀點——便便是被設計出來的!透過醫療級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攝取,就可獲得少量氣味、黃褐色、酸性好便便,藉此檢視腸道與健康狀態的改善。好菌優勢打造好的腸道環境,就能夠幫助腸年齡下降。研究更顯示益生菌對於過敏、口腔疾病、膽固醇等問題均有幫助,其中尤其推薦藥廠製造、實驗證實有效的醫療級益生菌。至於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年齡?博士提出腸道健康度測驗指標,呼籲台灣民眾關注自身腸道健康。 最後,辨野博士表示腸活對身體百利無一害!要讓大腸成為健康之源,並利用長壽菌幫助健康長壽,並透過實踐腸活,即可展開健康理想的人生。 「新腸活運動」從醫級選擇做起,你跟上了嗎? 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而 70% 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醫師分享「5R」針對腸道修復,從清空做起再填補的觀念,從「移除」、「酵素取代」、「菌叢種殖」、「修復」、「身心靈平衡」等五大階段,再到簡單落實天天新腸活,以達成「日腸」醫級生活好習慣! 高韻均營養師也補充:「民以食為天,健康飲食對身體有深遠影響。畢竟人體是由每日所吃之營養素堆疊而成,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是腸道菌叢能量來源。另外,不光是攝取膳食纖維,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也是重要保養腸道策略。 腸道不適、身心失衡、睡眠與肌膚狀態不佳,已是現代人普遍面對的問題。只要透過實踐腸活法則,就可以打造更加理想的生活。健康新定義,就從「新腸活運動」開始!  

氣切移除醫療團隊 助氣切返家嘸免驚

氣切移除醫療團隊 助氣切返家嘸免驚#移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臺灣65歲人口於2018年突破14%,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然而,在長期照護乃是針對身心功能障礙或高齡者提供連續性的長期居家醫療、保健、護理、個人與社會支持的照護。臨床上,常發現氣切病人留置,會有管路移位而立即影響呼吸功能等危急情況,更加深了照護上的困難。在居家護理中,有一群氣切留置的病人,於是「氣切移除醫療團隊」助病人能夠在居家中得到優質的生活品質,更能減少照顧者的照顧負荷。80年次吳先生於107年年初因車禍導致頭部外傷,術後因急性呼吸衰竭而無法自主呼吸,需要施行氣管內插管(也就是把一根氣管內管,經由病人的口腔或鼻腔,穿過咽喉與聲門,放入氣管深處,接上呼吸器,協助病人呼吸)。當時,吳先生因無法在短時間之內順利脫離呼吸器,故進行氣切造口手術放置氣切套管,以減少長期放置氣管內管的併發症。107年2月底返家,並於該年3月中申請佳里奇美醫院護理部居家護理所進行居家護理收案,居家護理團隊在照顧過程中,發現吳先生意識清楚、呼吸平順、血氧濃度皆達98-100%、痰液量很少,加上吳先生的母親很希望團隊能幫助吳先生順利移除氣切套管,故居家護理團隊建議至胸腔內科門診評估是否有機會可以移除氣切套管,在內科部副部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光明的協助之下,安排吳先生住院進行周全性的評估與安排復健計畫,亦開始進行氣切管移除各個步驟。醫療人員把氣切套管出口塞住,並以生理監視器,來監測個案的血氧狀況、呼吸次數、心跳和血壓,採漸進性增加塞住氣切套管的時間。在這樣漸進性的訓練過程中,吳先生的血氧濃度都可以維持在98%以上,亦無因塞住氣切套管而造成血氧下降。經過團隊的討論與評估後,由廖光明醫師協助將吳先生的氣切管移除,並做適當的氣切造口照護。當確定個案生命徵象及呼吸道的通暢都維持穩定,則安排出院返家,由居家護理團隊接手,繼續進行居家照護活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