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

掰掰尿布!教孩子自主如廁這年紀最好

掰掰尿布!教孩子自主如廁這年紀最好#上廁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教育孩子如廁雖然對很多家長而言極具挑戰性,但只要多一些耐心與等待參與,一樣可以讓孩子容易上手。專家表示,通常自主如廁的學習,女孩子控制能力較佳,會學習得比男孩子快。1歲8個月至2歲大最佳時期 可開始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育兒專家林芝鈴說明,在孩子1歲8個月至2歲大期間,是孩子語言及認知表現的階段,可以開始讓孩子實際如廁的訓練。建議可以在孩子1歲半左右起,以娃娃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導孩子認識廁所、馬桶還有如廁順序。可先使用學習褲,讓孩子知道褲子濕潤感、感受想尿尿的感覺,再引導到廁所,完成正確的流程。除了單純如廁的訓練,也可透過喝水量來控制孩子有尿意的時間點。訓練孩子自主如廁的天數要看心智能力發展程度,少則1週,多則1至3個月。若發現孩子的認知能力尚未成熟,要延後教導,千萬別操之過急,弄巧成拙。然而,要是過了「黃金期」,教導自主如廁將會變得困難。孩子做對時 千萬要即時要給予大大的鼓勵無論在家或帶著孩子外出時,怎麼同時貫徹如廁教學?林芝鈴專家表示,在家時盡量讓孩子放心的練習,耐心擦地,穿著一般內褲,多讓孩子感受到尿濕褲子的感覺;外出時可使用尿布學習褲或拉拉褲,沒有練習成功再由爸媽協助孩子更換。孩子如果做對,要給予大大的鼓勵;假使尿褲子也不要質疑孩子的能力,或是拿來跟別的孩子做比較,而是鼓勵孩子「沒關係,我們會越來越棒的」。或許檢視孩子的手指能力,是否仍不習慣穿脫褲子。訓練孩子如廁,可能每次都需要10至15分鐘,爸媽的耐心很重要,用愉悅、有趣的方式引導為佳;如果用比較或質疑的語氣責怪孩子,可能導致孩子拒絕學習。家長的耐心及持續是訓練成功的秘訣不建議2歲大以後才開始訓練,這時期的孩子已有表達需求的能力,但也不建議過早訓練。在家時可單穿三角褲,外出時則穿著尿布式拉拉褲。育兒專家林芝鈴提醒,曾有研究指出,養成一個習慣需要重複執行21天,耐心、堅持很重要。有時在幼兒園內已訓練,但是回家後沒有持續堅持教導,回家後沒有持續堅持教導,或是出外貪圖方便就直接使用尿布,都會破壞訓練,恐怕又要從頭開始。

預防便秘最佳方法!專家:蹲著上廁所

預防便秘最佳方法!專家:蹲著上廁所#上廁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蹲著上廁所,或是坐著上廁所,前者腳會痠,後者有馬桶蓋不潔的風險,但不管是用哪一種方式上廁所,然而,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同樣都有不少的擁護者。不過,就有國外學指出,若要預防便秘以及痔瘡的產生,其實應採蹲式馬桶,才能讓排泄物一路暢行無阻,速速出來!坐著上廁所 比較容易長痔瘡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指出,德國微生物學家指出,人類的腸道彎彎曲曲,如果是站立或坐下時,腸子會難以放鬆,進一步導致排便困難,需要施以更多力氣,才能將糞便排出,而這會使便秘或是長痔瘡的風險增加。專家進一步指出,如果蹲著上廁所,反而會減少腸道的壓力,讓排便過程更加順暢,因此她推斷,習慣蹲式馬桶的亞洲人,得痔瘡的人較少!只不過若要習慣坐式馬桶的西方人,改以亞洲較為常見的蹲式馬桶,恐怕會讓眾多阿多仔大喊吃不消!

年節塞車潮憋尿族增 嚴重恐致尿失禁

年節塞車潮憋尿族增 嚴重恐致尿失禁#上廁所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年節假期將近,全國風景區人潮、車潮將湧現,高速公路宛如大型停車場。長時間卡在車陣中,卻常有因塞車使得家中老人家憋尿,嚴重到尿不出來,必須就醫,倚靠導尿才能排出的案例。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袁明琦醫師表示,在舉辦大型活動或是年節假期時,常見民眾因憋尿,產生症狀或不適感而就醫的情形,提醒民眾若有尿意應適時排出。長時間憋尿 嚴重恐致膀胱無力、尿失禁一般來說,當膀胱裡存有100c.c尿液時,會有想要上廁所的感覺,而200cc以上就會有急迫感,當達到250cc時已經急到冒冷汗的地步。袁醫師說,如果習慣憋住尿,再累積一次排出,雖然有爽快的感覺,但長時間會造成膀胱彈性疲乏,引發膀胱發炎、尿道炎等疾病。而袁醫師解釋,當我們憋尿,膀胱會不停地膨脹,如同橡皮筋一樣,久了會彈性疲乏,產生膀胱無力的現象。而尿液若長時間積在膀胱裡,會造成膀胱黏膜受損,使得膀胱纖維化,變成缺乏彈性且不具功能的膀胱。另外,他也強調,尿液堆積久了,也會引發尿道發炎的可能性,輕則發燒、小便灼熱,重則產生膀胱無力與尿失禁等併發症。「所以建議民眾,即使參加大型活動,或是長途旅程都不能有憋尿行為」外出遊玩3要點 長途旅程不憋尿在年節假期間,袁醫師建議民眾,參加各式活動或長途旅行中,要記得3要點:1)多喝水/確保體內血液良好循環,很多老人家因擔心上廁所問題,而減少喝水,使得血液滯留在足部,產生靜脈栓塞,得不償失。2)規畫行程/事先了解旅遊地點是否有公共廁所,查詢行車途中之休息站及加油站等地位置,有尿意可就近排除。3)準備儲尿工具/此為搭乘交通工具,解決排尿的好方法。特別是老年人與小孩,行車中在後座吃吃喝喝,若情急之下忍不住,就可以使用例如空瓶罐、塑膠袋、集尿器或是尿布等,可以在不受廁所限制下使用。使用儲尿工具需注意衛生 集尿器可用於緊急情況袁醫師提醒,空瓶罐與塑膠袋雖準備方便,但在使用上,容易把排泄物沾黏手,且行車中的搖晃,易使其打翻或是味道溢出。而成人尿布長時間穿戴,悶熱感上身、尿騷味散出,加上難以一次吸收大量排尿而產生滲漏的情形,民眾長期使用的接受度較低。而選擇使用攜帶型集尿器,普遍民眾會誤以為集尿器穿戴起來很明顯,擔心旁人會看出來。其實集尿器像是一個氧氣面罩,完全包覆生殖器,相當隱密。在收集尿液時,係以單行道設計,不論大量或是小量的尿液,都只出不進,完全不會有打翻或溢出的問題。再者,集尿器還有通風系統的構造,鼠蹊部也不會產生悶熱感及尿騷味。袁醫師說:「經過診間病患的使用,許多老人家在習慣穿戴集尿器後,其適應狀況良好,特別是有使用過成人紙尿布的患者,以紙尿布與集尿器相較時,後者明顯在臭味與吸收力都好許多。還有些老人家習慣放在隨身休閒包中,做為緊急情況使用。」往年年節過後,很多病患至診間診斷時,多數都已有血尿、尿道發炎或是尿道灼熱感症狀,特別是許多老人家是憋尿到非常嚴重程度,無法自行排出,須靠導尿。因此,袁醫師提醒,多數人往往輕忽了多喝水與不憋尿的重要性,建議出門前提早做準備與規劃,即可幫泌尿系統減少負擔。

冬天清晨夜尿 瞬間溫差恐引中風、心肌梗塞

冬天清晨夜尿 瞬間溫差恐引中風、心肌梗塞#上廁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每當季節來到冬天,氣溫就如同溜滑梯般越降越低,尤其半夜想上廁所時,更能感受瞬間溫差。當夜尿來襲時,大多數人都抱持著能忍則忍的心態,真受不了才會起身如廁,但對於老人而言,因泌尿系統逐漸失去功能,尿意變的更加明顯,導致老人家容易在半夜起身時,因瞬間溫差,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所以,醫師建議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使用集尿器,來避免半夜起身如廁,所產生的心血管疾病問題。為避免如廁不喝水 恐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袁明琦醫師表示,冬天半夜起來上廁所,容易因瞬間的溫差,對心臟、血管造成較大負擔,一旦供血量不足,就會引發心肌梗塞等問題。因此,有多數民眾為避免半夜起來上廁所,就習慣在睡前開始不喝水。然而,這樣的行為恐會增加疾病的好發率,因為飲用熱水、熱湯等,有助於保持體內水分,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內部熱能,一旦什麼都不喝,就會導致內外皆冷,增加心肌梗塞風險。不僅如此,當血液供血量不足時,也會引發腦中風。攝護腺肥大恐有排尿障礙 使用紙尿布易引起濕疹、異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有排尿困難的老年人,為了解決夜尿,使用尿布成了最佳替代方案,但袁醫師表示,其實紙尿布有兩大缺點,第一是側漏風險,當尿量過多時,可能會因側漏,導致尿液流出,進而產生異味;第二則是尿布疹,因長時間穿戴悶熱,容易產生濕疹,嚴重者甚至還可能會引發生殖器發炎。因此,建議民眾可改用由氧氣面罩改良而成的集尿器,因為它完全包覆生殖器,不論坐著、站著或是以起身30度於床沿側坐方式排尿,尿液都可順利流入尿袋。對於患者而言,可安心地排尿,且就算尿量多,也不擔心外漏,尿袋中有逆止閥設計,尿液只進不出,減少異味產生,只要每日將尿袋清洗即可。謹記3大招 有助於保持體溫雖說紙尿布與集尿器可幫助排尿障礙患者解決半夜上廁所的問題,但為減少一般人半夜好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機率,袁醫師也提供3大招保持溫度平衡的方式,協助民眾降低發生率:1)維持室內溫度/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更要減少溫度落差,因此,建議民眾可在家中擺放電暖爐、暖器等,有助於維持室溫。2)減少廁所通風/雖然打開廁所窗戶,有助於通風,但冷空氣變多時,就會使得廁所溫度處於低溫狀態,因此,建議晚上睡覺時,可將窗戶關上,以免因低溫引發疾病。3)維持衣服溫度/不管是起床或是上廁所,在冬天時都會習慣穿上外套,因此,可將習慣穿著的衣服,放置被子、毯子等,減少冷空氣接觸,以免冰冷的衣物,瞬間接觸到肌膚。只要在生活中利用一些小方法,就可以降低肌膚與冷空氣間的接觸。隨著冬天氣溫越降越低,也提醒家中有老人的民眾,最好多注意半夜起身的保暖問題,也千萬別因半夜上廁所麻煩,而不敢喝水,避免因一時的疏忽而引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