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

騎車40年不戴口罩 夫婦皆罹肺腺癌

騎車40年不戴口罩 夫婦皆罹肺腺癌#騎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7歲的牧師王武聰與64歲的牧師娘陳女士,平日生活簡單,以機車代步在台中市東區穿梭拜訪會友;夫妻倆平日注重健康,且每年都做高階健康健查,但過去騎車不戴口罩的習慣,近四十年來如一日。雙雙檢出肺腺癌,王牧師右上肺葉有一0.85cm結節,2年後增大至1.18cm,經醫師使用3D影像單孔胸腔鏡進行手術,術後病理檢查確診為「肺腺癌早期」。王牧師呼籲有肺癌家族病史的家庭,尤其父母親曾檢出肺癌的家庭是高危險群,子女務必定期接受肺癌相關篩檢。所幸經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王秉彥醫師表示,衛福部公布2017年最新癌症死亡人數統計,肺癌死亡人數為9235人,死亡率高居所有癌別第一,連續8年居冠,儼然已成為新國病,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是藉由健康檢查發現,若沒有健檢習慣的人,發現罹癌時已是晚期肺腺癌。王秉彥指出,小於1公分的結節雖然定期追蹤即可,但檢查時如有發現結節變大或長厚、型態改變,就需更加留意其變化,屆時手術就可能是需要的治療手段。從電腦斷層掃瞄定位到手術 可一氣呵成王秉彥指出,現在醫學發達,手術品質也大幅提升,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有高端複合室手術室,有多軸式機械手臂、精準的導航系統、滑軌式電腦斷層掃瞄儀192切、高品質智能化操作介面,量身訂作不同的掃描參數,病患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先進行電腦斷層造影,精密算出定位的位置,定位完成後,直接銜接手術。減少病患在檢查室、病房至手術室,轉移過程中的風險與等待時間、疼痛度小。再搭配現在院內使用的3D影像單孔胸腔鏡手術,使手術更精準,出血量甚小,手術後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速。有肺部慢性病與肺癌病史 應定期做肺癌篩檢王秉彥表示,牧師夫婦倆人都在複合室手術室定位造影,再進行3D影像單孔胸腔鏡手術,順利切除肺內的病灶,手術結果非常順利。王醫師也特別提醒,吸菸民眾、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者、長期暴露空汙菸害等致癌環境,或者有肺癌家族病史者,都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群,這類民眾應自主定期接受肺癌篩檢。 王牧師夫婦在手術過後,不但彼此提醒騎摩托車出入要戴口罩,也特別呼籲肺癌高危險群民眾要定期接受檢查,尤其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如果發現有腫瘤也不用緊張,平常心看待,聽醫師的話接受手術治療,不但順利而且無痛苦!若出現咳嗽、咳血、胸痛、背痛、發燒不退、體重減輕等症狀,且症狀持續三週以上,就應立即就醫確認是否罹患肺癌,以便及早發現治療。

老人跌傷前3名 騎車、下床、耕作

老人跌傷前3名 騎車、下床、耕作#騎車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104年事故傷害是十大死因第6位,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23.7人,相較於85年每十萬人口58.99人,降幅達60%,進一步分析各年齡層死亡率,雖然都有下降,值得關注的是,65歲以上群族下降幅度較低,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一位是交通事故,每十萬人40.8人,第二位則是老人跌倒(落)的24.61人,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跌倒比率為16.5%(約為1/6),跌傷且有就醫者比率為8%。骨折或頭部外傷 增死亡率跌倒引起的身體傷害,重則骨折或頭部外傷,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有些長輩因有跌倒經驗而害怕再跌倒,因此自我限制行動,導致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長者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用藥,都是可以預防的方法,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也千萬別因噎廢食。跌傷前3項為騎車、上下床及耕作102年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造成跌傷最常見的前3項活動為騎車、上下床及耕作/農事,最常見的4個部位為下肢、頭部、上肢及髖骨,另外,長者最近一次發生跌傷的地點,有56.3%發生在住處內,有43.7%發生在住處以外。在住處內最常發生跌傷的前二個地點,第一位為在家俱旁(椅子、床、沙發或其他家俱旁)23.7%,第二位為浴室、淋浴間或廁所等12.3%,在住處以外最常發生跌傷的前二個地點,第一位為路邊(包含人行道)46.2%,第二位為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13%。

流汗總比流血好 慎選安全帽保護自己

流汗總比流血好 慎選安全帽保護自己#騎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十九歲男學生騎機車,僅戴半罩式安全帽,因車速過快閃避不及撞上路邊的野狗而跌倒,造成下巴兩公分的撕裂傷。緊急送至成大斗六分院急診室,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騎士腦內左側有輕微硬腦膜下出血,須轉至加護病房進行後續治療與追蹤。成大斗六分院急診室黃乃勤主任表示許多民眾為了貪圖一時方便或美觀而不願意戴安全帽、或是帶保護性較低的半罩式安全帽與不合規格的安全帽,當意外發生時輕者擦傷、骨挫;嚴重者則是造成半身不遂,甚至是死亡。 黃乃勤主任更指出,因未戴安全帽或是戴不合規格的安全帽受傷而至成大斗六分院急診求診的人數,約占急診業務量八到九成。因此黃乃勤主任呼籲民眾為了自身的安全,不論騎機車或腳踏車應戴有國家認證合格的全罩式安全帽,以降低意外發生時所帶來的傷害。市面上往往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安全帽,許多民眾都會選擇便宜、無國家認證的安全帽,甚至使用半罩式安全帽。根據美國NHTSA在2009年的研究顯示:戴上有認證的安全帽機車騎士比例是67%、不合格安全帽比例是9%、未戴安全帽之比例是24%,NHTSA認為騎士若戴上沒有經過安全認證或不當認證的安全帽,在車禍發生時無法達到實際的防護能力是造成腦部嚴重受損甚至喪失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且一般民眾較少使用符合標章品質規定的全罩式安全帽;或是雖然使用符合規定之安全帽,但也是防護效果較差的西瓜皮半罩式安全帽。此外,民眾也很容易忽略安全帽之使用年限,一般安全帽使用之年限是一至三年,因此增加了日常行車安全上的危機。黃乃勤主任談到全罩式安全帽雖然有視野受限及悶熱的缺點,但是有合格認證之全罩性安全帽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因此提醒各位機車、腳踏車族們需配備有合格認證的全罩式安全帽,並且在規定的時速下行駛,才是行車永保平安之道!

蜜蜂毒液惹禍!男眼睛發炎、視力減退

蜜蜂毒液惹禍!男眼睛發炎、視力減退#騎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一名林姓男子起床後,因發現眼睛看不到,不斷地流眼淚和異物感,所以趕緊到醫院眼科求診。林先生在候診時就顯得非常焦躁不安,右手拿著手帕蓋著右眼,皺著眉頭,進入診間後,將手帕拿下,映入眼簾的是一顆紅腫的眼睛。(圖:紅色圈處為眼睛遭蜜蜂螫傷的地方,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林先生表示,兩天前在騎摩托車時,突然覺得眼睛刺痛,隱約覺得有昆蟲打到眼睛,當時覺得很刺痛、異物感和流淚;用手揉眼睛之後,發現手上有類似蜜蜂的殘餘物,覺得非常害怕,所以到診所求診。診所醫師當時在眼睛取出一根類似蜜蜂毒刺,原本以為這樣就沒事了,但是現在眼睛看不到,不斷的流眼淚和異物感,非常不舒服。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部馮介凡醫師表示,經檢查發現林先生的右眼顳側結膜水腫,血管擴張;鄰近的眼角膜水腫,呈現小水泡狀,眼前房發炎、虹膜發炎。這些都顯示一連串的角膜結膜急性炎症反應,造成角膜混濁,影響視力。發炎的原因推測為蜜蜂的毒液浸潤眼睛角膜與結膜。在給予抗發炎眼藥水每2小時點一次與眼結膜下注射抗發炎針劑,林先生角膜的水腫逐漸消失,在二周後視力回復到1.0。馮介凡醫師指出,昆蟲侵入眼睛的傷害時有所聞,可能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經驗,常見的多半是蚊蟲之類的小昆蟲,像蜜蜂之類稍大型的昆蟲就比較少見。蚊蟲一般無毒性,只要清潔乾淨,大致上無大害,但蜜蜂類因有蜂毒,若殘留在眼睛中就會破壞眼球組織,造成傷害。文獻報告顯示,許多蜜蜂侵入眼睛的傷害都是發生在騎乘摩托車時發生,可能因速度關係,蜜蜂來不及閃躲就直接撞擊眼睛,而人體的眼皮也來不及閉合保護眼睛,造成意外。即時清除蜜蜂的殘留物,大量清水沖洗眼睛,讓殘留的毒素去除,再給予抗發炎藥物點眼或是結膜下注射,預防控制感染,這樣才能恢復眼睛的健康。馮介凡醫師建議民眾,在騎乘摩托車時以眼鏡和護目鏡保護眼睛,可降低異物侵入眼睛的意外。

男騎車眼遭蟲吻 幸未影響視力

男騎車眼遭蟲吻 幸未影響視力#騎車

一名中年男性騎機車外出時,突然天外飛來一蟲,正中右眼,當時出於反射動作,猛力搓揉,頓時眼淚四溢,流出類似蚊蟲的軀體。之後持續出現紅、腫、痛,合併異物感,而且症狀逐漸加劇,因此求診。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廖士傑表示,檢查發現,右眼結膜紅腫,呈急性發炎反應,在結膜下,赫發現昆蟲殘肢,而且殘肢已整個包覆在結膜下,因此安排手術取出,在手術顯微鏡下,將發炎的結膜剪開,取出昆蟲殘肢。術後以藥物治療,症狀迅速改善,視力並未受損。延伸閱讀「騎車被蟲吻」: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12077

騎車「犁田」後 傷口會不會留疤?

騎車「犁田」後 傷口會不會留疤?#騎車

每到炎炎夏日放長假時,騎腳踏車、摩托車的人群就會開始增加,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主任周宏璋醫師表示,此時,門診也就容易出現一些騎車不慎滑倒(俗稱「犁田」)的病患,他們的特徵是四肢多處的擦傷與挫傷。日前,一位年輕的陳小姐在診間裡懊惱地問,「醫生,我騎車『犁田』後,這雙膝的傷口已經過了7天了,為什麼還沒有好?哪個時候可以好?以後會不會好?該怎麼辦才不會留疤?」一連串的問題,可以看出大家對疤痕的焦慮,尤其是年輕的女性,若是下肢留下醜形的疤痕,更是心中那一股抹不去的痛。  周宏璋醫師表示,「疤痕的形成」是複雜的病理生理學,其形成與否與很多因素有關,如人種、體質、傷口成因、位置及深度、併發症、保養照護等等。一般而言,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傷口的深度,當僅有上皮層受傷時,傷口有可能不留下疤痕,一旦傷及真皮層,就有可能留下疤痕。通常傷口越深、越嚴重,癒合時間越久,疤痕也會越醜。另一重要因素可由癒合時間來粗略判斷傷口是否會留疤,當癒合所花的時間越久,也代表著疤痕會越厲害及不好看。簡述如下表:此外,傷口照顧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治療摩擦傷,初步的處理應該是儘量除去異物,如泥砂、顆粒,避免髒物滯留而造成外傷性著色或是傷口感染。中期在於維持傷口乾淨及促使壞死組織的剝落。後期則著重在加速組織的新生及上皮化的完成。  等到傷口癒合後,疤痕的保養就是最後一個重要的課題。大致上,疤痕的保養分為二大重點。第一是預防色素疤的生成,如避免日曬、少吃光過敏物質(如維他命A)或塗用美白藥膏;第二是預防凹凸疤的形成,如壓迫、密閉或減少患處的活動。  在門診,常遇到病人會有二個較不正確的想法及做法:1.治療傷口一成不變:有的病患會以「人工皮」貼住傷口,從初期的傷口治療到最後的疤痕保養均「一以貫之」。其實,最好的治療往往需要依著傷口的變化及時間的遞延而有所不同。一成不變的治療有時是不夠的。2.疤痕要多加按摩及搓揉才會「軟化」漂亮:這是個致命嚴重的錯誤!事實上,剛剛好相反,疤痕組織的軟化成熟,需要較小的張力及較多的休息。不必要的外力干擾,只是徒增疤痕的硬度及醜形罷了。  周宏璋醫師表示,雖然決定疤痕的因素相當多,但是在外傷後,我們可以做的卻只有傷口照護及疤痕保養兩項而已。如果能及早尋求醫療諮詢,做好整個治療規劃,相信每一道傷口都將會有一個「美麗」的未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