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經

愛穿露肚裝 當心寒氣侵入傷脾經!

愛穿露肚裝 當心寒氣侵入傷脾經!#脾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脾經像媽媽一樣守護我們,我們也要記得守護脾經,關於脾經的保養,大家只要記得一個原則:包覆它!保護小腿部的三陰交 對於女性朋友尤其重要許多婦科問題,都來自風寒邪氣客於胞中(就是子宮)。而風寒進入胞中的主要管道就是小腿的三陰交穴。建議盡量穿著長褲,而且是褲管能蓋過三陰交的長度。如果必須穿裙子,也盡量穿上襪子蓋過三陰交。保護下腹的肚臍及腰部的命門穴脾經經筋的遊子衣,其實很像女性的連身衣,如馬甲,或小嬰兒的包屁衣。有一段時間年輕人流行穿低腰褲和垮褲,女生露出白嫩嫩的肚臍,男生露出粗壯壯的腰部,看在中醫師眼裡,很為這些年輕人未來的健康憂心。因為在腹部及腰部坦露出來的部位有兩個重要穴位;腹部肚臍為「神闕穴」,腰部為「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下方(中醫稱為十四椎。對於脊椎數的算法,中醫是從胸椎一路累積算到薦椎。扣除胸椎十二椎,十四椎即第二及第三腰椎之間),這兩個位置剛好前後相對應。光看名字中有「神」和「命」,就應知道是重要穴位,兩穴對生殖泌尿系統和腸胃系統有重大影響,應該避免曝露在外。若長期受寒,讓寒氣由肚臍及腰部侵入體內,不僅傷脾,更會傷了元氣,百病叢生,狀況比三陰交受寒嚴重許多。建議天冷時,把衛生衣紮進褲頭,或穿著高腰褲,別讓冷風有機會趁縫而入。從肚臍到命門穴這一圈是養生保健圈既然說到肚臍及命門穴,就跟大家進一步介紹中醫養生觀點。周左宇老師上課時講過一個案例:將熱飯加上胡椒,揉成一小團,填在肚臍中,是治療急性腹部脹氣疼痛的秘方,立刻見效。(這個方法治療寒性腹痛應該也很有效)中醫非常重視肚臍神闕穴和命門穴,除了穴名有特色外,穴位位置也是關鍵。肚臍肌肉少而薄藥物易通過 中醫師常在肚臍做灸療肚臍屬於任脈,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被歷代醫家視為治病保健要穴,才有「神闕穴」之稱。這裡的肌肉少而薄,藥物易於通過臍部,進入細胞間質迅速佈於血液中,所以中醫師常在肚臍做灸療,防治百病,養生保健。「命門穴」位在腰椎上,屬於督脈,但與腎關係更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藏有人體生命的元陰與元陽,腎經貫穿脊椎,連結命門穴,因此命門穴兼具有腎的特性,包括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源,能固本培元,也是中醫很重要的保健穴。屬於任脈的神闕穴與屬於督脈的命門穴,兩穴前後相對,若將之連結成一圈,就成為「保健養生圈」。早年婆婆媽媽們照顧嬰幼兒時,都會在腹部前後圍上一圈毯子,將小朋友包裹起來,或者穿比較長的上衣,紮進內褲裡,避免受寒而出現腹痛、腹瀉、抽筋、夜哭等。這一圈保護毯同時包裹了神闕穴與命門穴,當然可以防寒。基於中醫理論,這個保健方式不限於嬰幼兒,我也經常如此穿著,老人家的智慧真的很棒!(本文摘自/經絡解密 卷三:充滿幸福甜滋味的大地之母──脾經/大塊文化)

酒醉外還會「食醉」?飲食快又多傷身

酒醉外還會「食醉」?飲食快又多傷身#脾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早期讀中醫書,看到「食醉」一詞,還以為印錯了,因為曾看過「酒醉」,但沒聽過「食醉」。仔細看後面的說明,原來是指脾胃氣虛的人,當食物進入中焦脾胃之後,由於脾胃的消化與運化功能不良,導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進食後,肢體無力,頭部昏沉而想睡。從中醫理論看「食醉」 脾胃氣虛、飲食習慣不良所致依據現代醫學的說法,是因為進食後大量血液進入消化系統,致使頭部血液供應不足,出現短暫的缺氧,才會頭暈想睡。有趣的是,中醫竟然使用「醉」這個字來形容頭部的昏沉感和無力的嗜睡感,就好像酒醉之後的身體反應,真的非常傳神。臨床上,也常聽到病人說吃飽飯後四肢無力、昏昏欲睡的情形,連我們自己也有這種現象。依據現代醫學的說法,飯後稍微想睡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明顯疲倦感與昏沉感的「食醉」,就要小心了。為什麼呢?從中醫理論來看,「食醉」除了起因於脾胃氣虛之外,還包括吃飯速度過快、所吃的食物較難消化,還有飲食過量等不良習慣所致。脾胃氣虛屬於內在因素,飲食習慣則屬外在因素。當我們吃下食物之後,脾胃就開始繁重的消化與運化工作。對於一個本來脾胃就虛弱的人,脾胃之氣一旦被拿去消化食物,身體其他部位的氣機就會不足,當然容易出現疲乏困倦的情況,這就像平日收入不豐的人,到了月底繳房租時,都會有一種口袋被掏空的感覺。另一方面,即使脾胃功能正常的人,若以飛快的速度將食物塞入肚中,脾胃的工作量驟增,氣機耗損量大,無法及時消化食物而停滯在脾胃,中焦氣機升降失調,也會出現腹脹、身重、頭昏嗜睡的情況。所以無論是脾胃氣虛的內在因素或是飲食習慣的外在因素,都會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出現清氣不足的四肢無力,以及濁氣不降,致使頭部這個清竅失於濡養而昏沉嗜睡,很像喝醉酒的「食醉」現象。「食醉」現象如果偶而出現,還好!如果頻頻出現,就要了解是來自內在或是外在因素,加以改善。若不趕緊改善,反覆發作,未來很可能出現後面所述的「食填太陰」急症。中醫師不傳之祕 可怕的「食塡太陰」中醫有一個病名「食填太陰」,最初看到這個名詞,也跟「食醉」一樣,因為很生動馬上記住了。臨床後真的遇到此證,病情有輕有重,但對病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經驗。為何會出現「食填太陰」?簡單的說,算是「食醉」病情的升級版。脾胃位於人體的中焦部位,為氣機上下通行的要道。如果飲食不節,消化不良,食物填塞於中焦,就會阻滯胸腹氣機而出現痞悶脹痛;脾胃主四肢,陽氣阻於胸腹,不能敷布於四肢而手足逆冷,甚則氣機難達下焦,下焦隔絕而尺脈全無。病情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像「食醉」的加強版,實則更為恐怖!臨床上遇過的案例,輕者胸腹痞悶脹痛,頻頻搥胸也無法緩解,呼吸不利,飲食難下,二便難出,濁陰盤踞於上,頭暈欲吐,心情煩躁。重者甚至當場昏厥。曾有一位老婦人,太晚用膳過度飢餓,食物上桌後吃得太急,加上吃進不易消化的食物,才吃幾口,突然告訴身旁的家人:眼睛模糊、頭昏、想吐……接著眼神渙散,馬上癱軟暈倒、四肢冰冷。家人當場嚇壞了,緊急叫救護車送急診,途中甚至還小便失禁。入院後病人意識漸漸恢復,各項西醫檢查均無異常,可是全身虛弱、頭暈、胸悶,後來轉到中醫科,經治療後頭暈改善,再經二三天後才恢復元氣。臨床上的體會是:食填太陰者過去都有傷食史,亦即因飲食習慣不良而傷及消化機能。通常以飲食不節為前提,例如飲食過於寒涼或油膩,加上吃太快又過量,導致食物難消化,積滯在脾胃,脾失運化,致使氣機上下痞隔不通而見諸證。治療方面:當以消食化積,疏通中焦氣機為主。中藥藥方:一般性食積可用半夏天麻白朮湯為主,過食寒涼可用吳茱萸湯為主,飲食厚味可用保和丸和溫膽湯為主。針灸部分:太白穴合豐隆穴(原絡配穴:脾白隆),內關穴和公孫穴(八脈八法交會穴:內關公孫善治胃心胸疾病),甚者再加足三里穴、陷谷穴、合谷穴、曲池穴、神門穴等,以加強療效。食冷者,宜加灸。「食填太陰」重症者,也算臨床急症,務必趕緊救治。(本文摘自/經絡解密 卷三:充滿幸福甜滋味的大地之母──脾經/大塊文化)

月經、懷孕調理 養好婦科關鍵在脾經

月經、懷孕調理 養好婦科關鍵在脾經#脾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內經》有關月經失調的論述是:「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二陽是指同屬陽明的腸胃。由於心主神志,脾主思,心脾有病可以因情緒問題;另一種說法是,脾主化血,心主血脈,心脾有病也可以因氣血生化不足,營養失調。消化功能異常、情緒失調 月經閉而不來綜合論之,腸胃為大胃王組合,功能差則營養吸收不足,脾病則養分無法輸送給心,心的氣血不足導致心病,心不能主神志,心火不能助脾土,脾也因思慮過度而情志鬱結,消化功能異常加上情緒失調,致使大小便不利,女子月經閉而不來。脾主運化,卻與女性的婦科問題有關聯,可見飲食及情緒對於女性的影響很大。《內經》同時也指出心脾胃與婦科的關聯性:女性的經血屬於血分,心脾胃都與血分有關,胃主受納腐熟水穀,提供製作氣血的材料,脾主運化,是血液的來源,心主血脈,是血液的展現,一旦心脾胃生病,氣血的生產化源不足,衝、任兩條經脈失於濡養,就會讓人形體消瘦,月經量逐漸減少,嚴重者,無血可出就變成閉經了。現代女性常以減少飲食做為減肥的手段,殊不知月經之血來自脾胃與心,如果飲食嚴重錯亂,脾胃心功能跟著失調,不僅月經不來,甚至還會出現厭食症而死亡。女性4大生理特質 經、帶、胎、產了解脾與女性的關係之後,接下來介紹女性的生理特色。女性的生殖特色與男性大不相同,女性四大生理特質分別為經、帶、胎、產。【經】:代表月經。【帶】:代表帶下,指陰部分泌物。【胎】:代表受孕及懷胎。【產】:代表生產過程及產後的照護。脾主生血統血 與女性婦科密切相關女性這四項功能都在脾經經筋的簍子裡運作,因為脾經經筋結在陰器,前後包覆骨盆腔,女性的生殖器包括陰道、子宮及卵巢都在其中,其功能當然深受脾經經筋影響,所以脾臟對於女性一生的影響至為巨大。加上脾主生血統血,又能祛濕,「血」與「濕」都跟女性密切相關。月經週期及血量質地等都與氣血有關,不正常的帶下與濕有關,胎產的過程與脾經經筋更為密切。脾經經筋所形成的簍子,與胚胎在母體內成長的型態很相似(如下圖),脾經經筋的簍子也像懸吊起來的搖籃,給予胚胎安全的生長環境,緩衝外來的衝擊;而且向上提升的力量也能避免滑胎流產。當胎兒足月將要臨盆時,脾經簍子會向下滑墜,脾經經筋附著在腰椎的地方,會有強烈的酸楚沉重感,好像快要折斷一樣,許多準媽媽都有這類經驗。接下來脾經簍子開始收縮(現代稱子宮收縮),將胎兒推至陰道分娩而出。(本文摘自/經絡解密 卷三:充滿幸福甜滋味的大地之母──脾經/大塊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