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療法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認知行為療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擁有容易引起慢性腰痛體質的人,往往特別容易對於疼痛做出過度反應,這和當事人原本的思考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思考的習慣會因人而異。接下來,將針對認知行為療法先驅的精神科醫師 Aaron Temkin Beck ,所提出的10種常見於慢性腰痛患者的思考習慣,進行介紹。1) 「不是黑就是白」的極端思考/明明有時候並不會痛,卻總是說「疼痛持續一整天」。當腰不會痛時,就盡全力的運動。當疼痛產生就沮喪,完全動也不動,像這樣毫無中間值,不是一百就是○,常常用非黑即白來下判斷。2) 過度概括性(以偏概全)思考/一旦有過服用止痛藥成功減輕疼痛的經驗,就會認定「不吃止痛藥,疼痛就一定不會改善」,往往只憑著偶然的經驗或建議,進行判斷,認為那樣的狀況就是全部。3) 心理上的憂慮/當遭到他人否定,或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只專注在負面的資訊上,不去看正面的事物。儘管疼痛有所改善,卻不願正視,反而會一直想「可是疼痛還在⋯⋯」、「要是疼痛能夠改善⋯⋯ 」等。4) 負面思考/就算當天沒有疼痛,「今天只是湊巧狀況比較好而已」,這樣悲觀的思考。就算有好事發生也不願意肯定,只會一直負面思考。5) 過度判讀/預測錯誤/「要是抱怨工作辛苦,就會被當作懦弱的人,而受到輕視」。對於持續過久的疼痛「這麼痛,我一定是得了什麼很嚴重的絕症」。就像這樣,往往會過度解讀的行動、言語,以及各種事物,引導出悲觀的結論。6) 擴大解釋與過低評價/「比起他人的疼痛,我的疼痛比較嚴重」、「那個人會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自己的失敗則是能力不足造成」等等,過度彰顯負面的事物。7) 情緒性地下判斷/像是「要是疼痛不減輕就無法行走」、「疼痛和不安不改善,就沒辦法去工作」等等。在毫無根據的狀態下,就情緒性地下判斷。8) 自我要求高/認為「不管是陪女兒看病,還是母親的照護接送,全部都應該由我來做」、「要做就應該做到最好」,要是做不到就會感到莫大的罪惡感。9) 貼標籤/受到自己既有的印象、標籤所束縛,判定「自己無法忍受疼痛」,實際上就算不痛也會看不到可以做的事。10) 自責思考/強烈的歉意,像是「我的腰痛造成母親困擾」等,認為所有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甚至連對方的責任也扛下。(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

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認知行為療法

「心身症」泛指焦慮、憂鬱、恐慌以及和壓力等相關的精神官能症,因為壓力和情緒無法紓發,造成身體與生理的不適;代謝型態公司心理師王淳指出,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或憂鬱症患者,通常都以藥物與心理治療,加上行為認知療法輔助,會有不錯的效果。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曾心怡表示,「每個人遇到的壓力狀況都不同,學著去舒壓、放慢腳步很重要。」行政院衛生署資料顯示,從1998年到2009年,因為心身症(根據台大醫院心身醫學科指出,泛指焦慮、憂鬱以及與壓力相關之精神官能症)而到醫療院所求診的就醫率,從每10萬人有1千3百人狂增到5千3百人,成長4倍。因工作、生活等壓力大,導致精神、情緒方面出現狀況的民眾似乎越來越多,就連天后張惠妹也曾受恐慌症所苦,旅美投手郭泓志在5月時也傳出因焦慮症而列傷兵。心理師王淳表示,恐慌症患者在發作時,會感到呼吸不順暢、胸悶、心跳加速、喉嚨有異物感,感覺快要死掉一樣。他說,「幽閉恐懼症」就是恐慌症的的一種,患者會害怕待在密閉式空間,包括不敢開車進山洞、不願出現在擁擠人潮、不想待在擁擠車陣等空間。他說,當恐慌症發作時,建議深呼吸,保持心情平穩,以轉移注意力,緩解症狀。王淳說,焦慮症與憂鬱症都是長期性的精神官能症,憂鬱症患者長期感到心情低落、鬱悶;焦慮症患者則是很容易緊張、擔憂,且易鑽牛角尖、想太多,患者也常伴隨著睡眠障礙的狀況。不管是恐慌症、焦慮症或憂鬱症,通常都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來著手,再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法,幫助患者破除不合理的想法與念頭,認知行為療法目前是一項滿有效的療法。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壓力,要學習放慢腳步;心理師曾心怡表示,「適時的舒壓也很重要,當內在資源(心理素質)越大,則越能處理外在壓力。」她說,重要的是要學習放鬆、舒緩壓力,加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足夠休息等,才可以有效改善身心不適。˙職場壓力,如何做好心理調適˙操煩過度,焦慮症上身˙健康必修學分,壓力的管理與適應˙長期焦慮變憂鬱 女子體重狂降15公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