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痛

護腰不是受傷才需要!「2原則」選護腰工具,不僅減痠痛也防慢性腰痛

護腰不是受傷才需要!「2原則」選護腰工具,不僅減痠痛也防慢性腰痛#慢性腰痛

很多人在生活中需要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不管是久站、久坐、久蹲,或是需要搬運重物的人,都容易有慢性腰痛的問題。適當使用護腰,能夠支撐、保護腰部,提供穩定性、減輕負擔並預防腰部受傷。這篇文章主要是提供一些選擇護腰時的建議。 根據不同的設計和功能,護腰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種類: 1. 腰帶式護腰:是最常見的類型。腰帶式護腰通常由柔軟、有彈性的材料製成,如彈性織物或尼龍。透過環繞腰部,以材料本身的彈性提供適度的壓力和支撐,通常用於輕度腰部不適或僅需輕度支持的活動。 2. 硬殼護腰:硬殼護腰通常由堅固的材料(如塑料或金屬)製成,具有內部填充物和調整帶。它們提供更強大的支撐和穩定性,並限制腰部的運動範圍。硬殼護腰通常用於較嚴重的腰部疼痛、脊椎問題或手術後的康復。 3. 姿勢矯正護腰:這種護腰設計旨在改善姿勢。如果是使用柔軟的材質,通常在有特定部位會有綁帶,以幫助調整、固定姿勢。如果是使用硬式材質,通常需要客製化塑形,以根據使用者需求提供適當的支撐。 一般而言,適合日常使用的護腰,主要還是腰帶式護腰。而有些腰帶式護腰,會有一些特殊設計,以符合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例如: 1. 腹部支撐:某些腰帶式護腰具有延伸至腹部的設計,可以提供額外的腹部支撐,減輕腰部負擔,並促進正確的姿勢。 2. 調節式壓力:一些腰帶式護腰具有可調節的壓力功能,通常是透過調節帶、魔術貼或扣帶,讓使用者能夠自行調整護腰的壓力,以符合個人需求和舒適度。 3. 加強支撐結構:部分腰帶式護腰在支撐結構方面進行了加強設計,例如在背部或腰部加入鋼骨或硬塑料,以提供更強力的支撐和穩定性。 4. 冷/熱療功能:一些腰帶式護腰具有熱療功能,通常內置熱/冷包或使用特殊材料,以提供熱散熱或冷卻效果,有助於舒緩肌肉疼痛、促進循環和康復。 5. 防滑設計:為了確保腰帶式護腰在穿戴期間保持穩定,一些設計可能具有防滑功能,例如黏膠材料或內部的抗滑條紋,以防止護腰在活動中移動或滑落。 除了上述的特殊考量,在選擇腰帶式護腰時,有一些選擇護具時的通用因素需要評估,包括:(1)彈性與適合度:護腰應該貼合腰部,但又不至於過緊或限制動作,所以有適當彈性的材料與紡織技術很重要。(2)透氣性:高品質的護腰,在透氣、避免過度悶熱不適的同時還應該兼顧耐用性。 以上,就是選擇一款適合日常使用護腰的常見考量重點。提醒大家,雖然前面的專業考量因素很重要,但是最後的彈性、透氣性,往往才是穿得住,讓護腰能真正發作作用的關鍵,不能忽視喔。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慢性腰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擁有容易引起慢性腰痛體質的人,往往特別容易對於疼痛做出過度反應,這和當事人原本的思考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思考的習慣會因人而異。接下來,將針對認知行為療法先驅的精神科醫師 Aaron Temkin Beck ,所提出的10種常見於慢性腰痛患者的思考習慣,進行介紹。1) 「不是黑就是白」的極端思考/明明有時候並不會痛,卻總是說「疼痛持續一整天」。當腰不會痛時,就盡全力的運動。當疼痛產生就沮喪,完全動也不動,像這樣毫無中間值,不是一百就是○,常常用非黑即白來下判斷。2) 過度概括性(以偏概全)思考/一旦有過服用止痛藥成功減輕疼痛的經驗,就會認定「不吃止痛藥,疼痛就一定不會改善」,往往只憑著偶然的經驗或建議,進行判斷,認為那樣的狀況就是全部。3) 心理上的憂慮/當遭到他人否定,或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只專注在負面的資訊上,不去看正面的事物。儘管疼痛有所改善,卻不願正視,反而會一直想「可是疼痛還在⋯⋯」、「要是疼痛能夠改善⋯⋯ 」等。4) 負面思考/就算當天沒有疼痛,「今天只是湊巧狀況比較好而已」,這樣悲觀的思考。就算有好事發生也不願意肯定,只會一直負面思考。5) 過度判讀/預測錯誤/「要是抱怨工作辛苦,就會被當作懦弱的人,而受到輕視」。對於持續過久的疼痛「這麼痛,我一定是得了什麼很嚴重的絕症」。就像這樣,往往會過度解讀的行動、言語,以及各種事物,引導出悲觀的結論。6) 擴大解釋與過低評價/「比起他人的疼痛,我的疼痛比較嚴重」、「那個人會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自己的失敗則是能力不足造成」等等,過度彰顯負面的事物。7) 情緒性地下判斷/像是「要是疼痛不減輕就無法行走」、「疼痛和不安不改善,就沒辦法去工作」等等。在毫無根據的狀態下,就情緒性地下判斷。8) 自我要求高/認為「不管是陪女兒看病,還是母親的照護接送,全部都應該由我來做」、「要做就應該做到最好」,要是做不到就會感到莫大的罪惡感。9) 貼標籤/受到自己既有的印象、標籤所束縛,判定「自己無法忍受疼痛」,實際上就算不痛也會看不到可以做的事。10) 自責思考/強烈的歉意,像是「我的腰痛造成母親困擾」等,認為所有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甚至連對方的責任也扛下。(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腰痛靜養就好?肌力惡化關鍵找到了

腰痛靜養就好?肌力惡化關鍵找到了#慢性腰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患者說出「好痛」、露出很痛苦的表情等,將疼痛的存在傳達給他人的所有行為,稱之為「疼痛行為」。「吃藥」、「把手撐在疼痛的腰部」等等,也屬於疼痛行為,可說在幾乎所有的慢性腰痛患者身上,都能看到這些疼痛行為。這個疼痛行為,一開始是針對疼痛的感覺所產生的反應,就算受傷等造成疼痛的原因消失,也會因與周圍的關係而強化、維持,是一種學習行為。改善疼痛 減少疼痛行為很重要採取疼痛行為後,就會受到周遭的體貼對待及關心,往往疼痛行為就會有增加的傾向。當周遭的人對於疼痛的反應改變,當事人的疼痛行為也有可能會改變。只是,老是依賴周遭的反應改變,並不值得信賴,應該想想自己是否可以做點什麼。此外,為了改善慢性腰痛,有意識性地減少疼痛行為也很重要。一旦「採取疼痛行為」,大腦就會感受到和其行動同等的疼痛錯覺,試著調整為相同的水平。同樣地,當周圍的人體諒當事人,大腦也會產生同等程度的疼痛。為了改變這樣的傾向,必須讓患者把意識集中在可以熱衷、好好享受的事物上,就會很有效果。 無論是繪畫、演奏樂器還是閱讀,什麼都可以。建議在每一天的行程裡,安排一點點時間,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撇開疼痛,把焦點放在自己享受的事物上,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最重要的重點。接著,我們針對患者的常見「疼痛行為」進行說明,那就是「靜養」。疼痛行為的範例◆  露出痛苦的表情◆  訴說疼痛的情形,喊痛◆  撫摸疼痛部位,拖著腳走路◆  工作請假◆  尋求藥物◆  去醫院就診腰痛不活動 反而會使關節僵硬 「靜養」為腰痛患者不適合做的行為。疼痛行為恐怕會導致慢性腰痛症狀惡化。乍看之下,應該是對腰痛治療很好的行為,但在患有慢性腰痛的情況下,如果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肌力降低、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度下降、血液循環也會變差。我們的腰部等運動器官,其所組成的骨骼、肌肉、關節夠穩固,才可以維持健康。所以當肌力減退、關節不易活動的話,當然會對骨骼和其周圍的組織產生負荷,使得腰痛二度惡化,延長疾病的不適。反覆回想疼痛可能是最差勁的休養一直持續靜養休息的話,也會引起心理上以及社會上的問題。不得不長期向學校或公司請假,只要這樣的狀況不斷持續,便會引起是否會被朋友或公司孤立的不安和孤獨感。另外,大多數的患者會在休息的時候,反覆回想疼痛。一直思索著「只要沒有這個疼痛就好了」、「為什麼只有我得承受這麼嚴重的疼痛⋯⋯」(反覆思考),大腦也隨之疲憊,容易陷入憂鬱狀態,對睡眠也會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患者認為很好的休養,有時候反而會讓病情更加惡化。(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