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症

無三高成植物人 「心身症」壓力致病

無三高成植物人 「心身症」壓力致病#身心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身心實為一體,東方有漢醫論述,西方心身醫學,強調的是心理健康程度與疾病的關係,我們已經不能將病痛簡化為生理因素,必須同時將身與心當一個整體來考量,無法切割。「心身症」,是指一個人的心理變化會影響生理狀況,病人因為心理或情緒的問題,而引發某種身體的疾病,或者是更加重他原先有的身體疾病。就心理學來說,所有的疾病都與心理層面有關,故在專業上有人認為不用再特別強調「心身症」這樣的名詞,或者有個更囉唆的說法:「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生理疾病」。孤獨感、壓力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而生病以往我們都認為,身體不舒服就醫身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少會想到它與心理層面的密切關聯,但心身症這個說法挑戰舊有觀念,我們再也不是疾病的無辜受害者,而是自身疾病的創造者。是故,處理心身問題的科別若不叫精神科,就叫「心身科」或「身心科」。如果一個人因為家庭互動或社會支持不佳而有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會使免疫功能下降,當然也就容易生病;急性或慢性壓力也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當某些細胞活化的程度減弱,身體便容易處在脆弱的狀態。無三高病史 卻心身症變植物人一位四十歲的女程式設計師在三、四年前勇闖中國發展事業,由於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加上她驚覺自己年紀愈來愈大,一事無成,眼看合約即將到期,身邊的錢又快花光了,心裡焦急萬分。某日醒來時,她突然發現自己單側手臂癱瘓,經過檢查確認她既沒高血壓、糖尿病與中風的病史,也沒有吸菸的習慣,理學檢查也查不出毛病,你說,這豈不符合上述所說典型的心身症情況嗎?不幸的是,她心理壓力引發的慢性疲勞,漸漸轉為心肌病變,最終惡化成沒有意識的植物人。(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焦躁!選舉逼近壓力緊繃 身心症患者增

焦躁!選舉逼近壓力緊繃 身心症患者增#身心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年關逼近,市長、議員選舉情勢更加激烈,有些助選員為了勝戰日夜奔波,但也因而緊張、焦躁及失眠了。醫師指出,有些民眾會因選情激烈受到影響,而出現睡眠障礙、焦慮、煩躁等情況;而這些睡眠障礙與情緒困擾在壓力源解除、恢復原有生活彈性之後,症狀通常就會逐漸改善。草屯療養院心身科李秀瓊醫師表示,民眾面對壓力時會引起不適狀況大致分成2種:一則引起特定身心症,如;頭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或者呼吸不順等,另一種則是引發原有疾病之惡化或復發,如: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李秀瓊醫師也提到,在臨床上常見民眾因壓力引起頭痛、胸悶、胃腸不適等至內科看診,也有個案服用偏方或接受民俗療法來治療壓力造成的不適等,非但不能完全解除不適症狀,甚至有可能加重其症狀,呼籲民眾處理壓力所衍生的不適症狀,應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協助。放下選舉激情 抒壓3要訣李醫師也說,抒解壓力方式很多,可分為下列3種,當民眾面對壓力時,可以先做自我檢視、調整作習,若不適症狀在自助方式不得改善,則建議特定治療方式予以協助:1)自助方式,如:善待自己、舒解壓力、固定運動、規律生活作息、自我教育、避免酒精和藥物濫用以免陷入惡性循環等。2)接受專業精神醫療:透過專業人員協助,給予睡眠衛生教育、生理回饋治療、諮商討論、心理治療、或者給予適當藥物等。3)若原有疾病惡化或復發者,則儘快就醫治療。此外針對壓力所造成的失眠,許多民眾會自行至藥房購買安眠藥服用,或看診求醫時,要求醫師僅開立安眠藥服用。李醫師特別叮嚀:基於民眾用藥安全性與適當性,用藥前應尋求精神科專業人員協助,經醫師評估後採用適合個人的治療方式,民眾切勿自行服藥,以免陷入惡性循環等。

她照護失智婆婆 壓力大到得身心症

她照護失智婆婆 壓力大到得身心症#身心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62歲的李小姐,是家中的長媳,這幾年來一直照顧失智的婆婆,因為先生不願將婆婆去安置機構,為的只是擔心別人對他們眼光,認為他們不孝、不負擔照顧責任等。但這樣長期下來,造成李小姐開始有睡不著、脖子僵硬、耳鳴、自述感覺快中風,也看過耳鼻喉科及神經科,能做的身體檢查都做了,都告知沒有問題,除此之外,睡眠品質也逐漸變的不佳,對此,郭綜合醫院身心科黃泰銘醫師表示,這種症狀就是罹患所謂的身心症。壓力所引起的疾病 對身心理都有影響身心症在醫學上還有其他的名稱,像是精神官能症、自律神經失調症、神經衰弱、精神生理反應等,而它最主要的表現是以身體症狀為主,好比生理方面壓力會激發交感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中,可能造成免疫系統受損。另外,在心理方面的壓力,容易引發負面情緒,影響注意力及記憶力,也會改變社會行為,如易出現攻擊行為,而這些壓力的來源,可能是創傷事件例如天災、人禍等,也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小問題及人際關係的問題,如婚姻、同事的衝突等。這些問題若未及時發現,及時舒緩情緒的話,長期下來將會造成心理負荷沉重,連帶著身體也會產生莫名的問題,例如肌肉緊繃、胃痛、食道逆流、嘔吐、偏頭痛諸如此類的,或原本即有此問題而加重其病情。找到釋放壓力方法 助你遠離疾病上門根據黃泰銘醫師表示,多數罹患身心症的民眾,都會有一輩子要吃要的疑慮及掙扎,但醫師提醒民眾,其實提供藥物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你渡過一個緩衝期,讓身心狀態正處於極度混亂中的病患,能藉由藥物達到穩定的效果,當不適的症狀緩解後,你能運用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去對抗壓力,就可以停藥。除此之外,當你壓力過大時,若能適時的舒解的話,也能使問題緩減,不加重自己的情緒,如此一來,就能遠離身心症找上門:1)規則生活與充足睡眠。2)均衡營養。3)持續有恆之運動會刺激腦內啡的釋放,有益於情緒及身心放鬆,減低焦慮,敞開心胸。4)學習一種舒壓技巧,如瑜珈、肌肉鬆弛等。5)休閒安排,如假日爬山、參訪文藝活動。6)培養正向思考,念頭轉個彎,改變自己負面的想法。

心悸焦慮又不安 是「神經衰弱」還是「自主神經失調」?

心悸焦慮又不安 是「神經衰弱」還是「自主神經失調」?#身心症

大千綜合醫院南勢分院院長馬大元醫師表示,「神經衰弱」與「自主神經失調」是大家常常聽到的兩個醫學名詞,也有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不舒服,很像是這兩種狀況之一。事實上,這兩個名詞,前者是一個正式的疾病診斷,後者則是一個常被誤用的症狀描述。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疾病診斷系統,「神經衰弱」(neurasthenia)指的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身體」或是「心理」的疲累、無力與消耗感,常會合併其他或多或少的身體不適,如頭暈、頭痛、失眠或昏昏欲睡、肌肉關節痠痛等。患者會對身心狀況高度關切,一有身體或是心理的勞動,很快就會有疲累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易發脾氣。即使休息也很難完全放鬆,疲累感不易完全恢復。長期下來,常影響工作、人際互動、甚至家庭生活。馬大元醫師說,至於「自主神經失調」(autonomic dysfunction),原義指的是神經受損導致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無法發揮正常的協調功能,例如脊髓損傷後常見之姿勢性低血壓、週邊神經炎導致之末梢循環與排汗異常等。近幾年則常被拿來描述頭暈、心跳快、心悸、肌肉緊張、喉嚨緊、大腸激躁、頻尿、甚至焦慮、恐慌等身心症狀。精神科常見的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等,都常以「自主神經失調」做為症狀表現。

嚇壞粉絲!潘瑋柏自爆壓力大要看心理醫師

嚇壞粉絲!潘瑋柏自爆壓力大要看心理醫師#身心症

潘瑋柏奪金鐘戲王引發演藝圈的各方質疑,讓他飽受壓力,甚至不敢拿獎座,根據媒體報導,指稱最近需要看心理醫生,嚇壞粉絲。根據行政院南投草屯療養院的文章表示,壓力大可能會出現一些生理狀況,像是胸悶、頭痛、腹瀉等問題,表示心理壓力所引發的身心症,需要就醫治療,不要因為面子問題,或是傳統的觀念導致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潘瑋柏以「愛∞無限」奪下本屆金鐘獎最佳男主角,擊敗戲劇界的沙場老將,雖然金鐘獎的頒獎典禮已經結束了,但是潘瑋柏仍處於驚嚇的狀態,甚至有報紙指出,他在影片中自爆需要看心理醫師,讓很多粉絲為他捏一把冷汗。草屯療養院的文章指出,很多民眾心中仍對「精神科」懷有懼怕的心理,常常延遲至精神科就醫而加重病情。該文章表示,隨著人們生活的步調愈來愈快,壓力隨著也愈來愈大,如果伴隨頭暈、胸悶、腹痛、腹瀉等症況,就有可能是罹患心身症!草屯療養院林倪綺醫師指出,如有長期出現明顯生理不適現象,就診卻找不出病因,有可能是因為情緒因素所引發,就是心理適應不良所影響的生理疾病。民眾如常有生理病痛,找內外科醫師會診、服藥但症狀改善有限時!請注意那就有可能是罹患了「心身症」,必須同時搭配精神科的治療,才能根本治癒身心上的不適。乳房問題應看「外科」! 兩成婦女誤看婦產科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08舌懸吊術幫大忙 退休女老師終於可好好睡覺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96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 也可能是惡性腫瘤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93

就怕被貼標籤! 憂鬱患者多選擇隱藏病情

就怕被貼標籤! 憂鬱患者多選擇隱藏病情#身心症

根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美國加州一項調查發現有4成的憂鬱症患者並不會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有憂鬱的傾向、有2成5的患者則是害怕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另有1成的患者承認之所以隱藏病情,是害怕被貼上「精神病患」的標籤而影響到工作。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身心症

聖功醫院 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小玲照顧中風臥床的婆婆已經一年了,常常覺得壓力大,身心俱疲。先生因金融風暴,失業在家,夫妻倆常有口角。最近照顧婆婆時,小玲會有胃部緊縮,胃痛的情形,食不下嚥,體重直直落;常常覺得身體疲累,全身痠痛,胸悶氣喘,看過許多醫院的內科和胃腸科,吃了藥有些好轉,但一段時間後症狀又會復發,效果有限。接受一連串抽血,胃鏡等檢查,也沒發現特別問題,醫師建議轉介到到身心科就診。小玲覺得奇怪,自己並沒有憂鬱的情緒,只是身體不舒服,為何要看身心科?但在嘗試使用身心科藥物後,症狀大為改善。不但精神變好,也不需要常常跑醫院拿藥,小玲感謝醫師的幫忙,也學會適度調適壓力,讓身心更健康。「隱性憂鬱症」又稱「非典型憂鬱症」或「身心症」,「隱性憂鬱症」跟一般憂鬱症患者有些不一樣,「憂鬱症」核心症狀為長期心情低落,快樂不起來,愁眉苦臉,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隱性憂鬱症」的患者沒有明顯的憂鬱症核心症狀,但卻有其他相關症狀,如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身體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也常抱怨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便秘等。這些身體不適,甚至會使患者擔心自己得了某種重病或不治之症(慮病症狀),而到處就醫,看病檢查;但檢查結果往往都正常,治療效果也有限。患者往往因為重複就醫,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最後才被醫師轉介到身心科來。這些患者幾乎都有一些社會心理壓力,為了避免面對這些壓力,患者往往會將身體症狀當作生活重心,因為情緒症狀沒有解決,身體的不適就會持續,患者並非裝病或詐病,但他們潛意識的確期待能喚起其他人的之注意及關心。有哪些原因會造成憂鬱症?其實憂鬱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集合所造成的疾病。在憂鬱症的生理成因部分,正常人情緒低落,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腎上腺素、血清張素等等)會適當地調節,讓心情漸趨平和。而憂鬱症患者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卻是失調的。憂鬱症病人生理症狀如下:腦部中的血清素(serotonin)下降、神經系統失調、代謝的改變,大腦皮質萎縮、腦室擴大、營養失調等。這些腦部內分泌會影響管理身體感覺的腦部神經,造成不明的疼痛或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掌管我們胃腸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臟器官運作,所以可能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不適,但症狀模糊,並非特定器官的問題。「隱性憂鬱症」的治療,跟一般憂鬱症相似,但有以下這些重點:仍需排除一般身體疾病造成的問題.需要作一些身體檢查,排除器質性的問題。某些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疲憊、疼痛,若當成憂鬱症治療,可能無法減緩疾病,反而延誤治療,所以診斷相當重要。藥物治療--抗憂鬱藥,主要是調節腦內的荷爾蒙(主要是血清素)含量,建議一次療程至少為三個月,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七八成的患者對於藥物反應效果良好,症狀可以馬上得到緩解。針對個案心理問題,給予心理治療和心理建設,家人的支持、陪伴和了解,可以減輕壓力,安排適度的減壓運動或喘息時間,可以讓患者學習調適身心,面對壓力。「隱性憂鬱症」因為較難發現,常常引發患者和家人很大的困擾,並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若發現親人有久病不癒,找不到原因的疼痛,還是建議要到身心科就診,以維持身心平衡健康。

Menu